政府是“看得见的手”,要作有为的政府;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要做有效的市场。政府的职能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就是政府要从越位的地方退回来(比如,政府不能进入竞争性行业经商办企业,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因为是政府在制定游戏规则),要从缺位的地方补充上(比如,提供“水、电、路、气、网、工、地、钱、料、能”等公共要素保障)。
政府要让招商进来的企业能够赚钱、能够盈利,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企业运转的内核,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政府招商进来又赚不了钱,那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没有发挥好。(比如,一位企业家对我说:“产值、就业、税收都交给你们,困难、问题、麻烦也都交给你们。”)市场失灵的地方要由政府出面解决,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去干预。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一定要当好裁判,让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比如,让企业给服务专员打分,将企业评分作为部门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要去刺激需求、创造就业、拉动经济,要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比如,政府要改进服务企业方式方法,真心实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要坚决避免“塔西佗陷阱”,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不管你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老百姓都认为你在说假话;不管你是在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老百姓都认为你在做坏事。)
三、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降低制度性成本
政府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要能够有越来越低的成本和越来越高的效率,不断降低制度性成本,这对于企业的生存、运营、发展至关重要。从现实表现来看,越发达的地区,越按规矩办事(比如,浙江率先在全国推出审批“最多跑一次”;比如,当前正在大力推行的自贸区建设,通过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大幅度减少行政管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典型的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制度性成本),办事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营商环境越好;越落后的地区,越没钱、越见鬼,办事成本越高、效率越低,营商环境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比如,老爷单位、衙门作风、处长现象、科长现象、股长现象,以前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更难办了”!)
政府要真心实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降低用工、用地、用钱、用料、用能等要素的制度性成本,这本身也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其要害在于政府和企业自身,对政府的决策能力、落实能力和企业的管理能力都是严峻挑战。(比如,贷款融资方面,尽管说的是竞争平等、一视同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千差万别。银行对国有企业、平台公司贷款相对较松,而对民营企业则卡得很严,这就会造成不平等国民待遇,造成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作者:罗威,系自治区党校中青二班第8期学员,崇左市扶绥县委常委、山圩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