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养田螺不用放饲料,种米种菜不用施肥,不是异想天开,真的有这么好的事,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下面就带大家去民众和三角开开眼界。
民众这家生鱼养殖场今年开始采用一种四级的尾水处理系统,养鱼产生的污水要经过四级净化处理,最终回到生鱼池,实现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付东升说:“传统高密度养殖鱼塘里面的尾水,COD、氨氮、总磷容易有点超标。”
换言之,这些尾水如果未经处理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四级尾水处理系统里,尾水中的有机物经过一级沉淀池会被田螺和藻类等分解,变成天然饵料,在二级处理池里面被鱼类采食,剩下的有机物在三级处理池会被通菜、水稻等植物吸附,之后再经过四级处理池,被水草等沉水植物吸附净化,有害物质基本上会消解完毕,最后经杀菌消毒和添加益生菌,就可以回到生鱼池里。
由于四级处理池里养的田螺、鲢鱼,种的水稻、蔬菜只是处理尾水的附产品,并不追求产量,无需密植,病害少,无需施药,自然就没有农残的风险。三角镇生鱼养殖户黄锦来去年建设投运了这种四级尾水处理系统,今年出了第一批生鱼,还收获了附产品。
生鱼养殖户黄锦来说,这种尾水处理可以自然消解有害物质,无需施药防病,无形中也优化了水质,提高了生鱼的品质。“品质非常好,相当于吊水鱼那样,瘦身、肉白,煲起汤来鱼都会香很多。”
不过,建设这种四级处理系统要花不少钱。民众这家养殖场用了9成的土地来建设水处理系统,预计总投入将超千万元。生鱼不算贵价鱼,养殖利润也不算高,如此重本投入是否值得呢?
生鱼养殖户白彦军说:“我们首先要养出和市场上有显著区别的鱼,那我们销售的对象肯定有议价销售空间,在现有的生鱼的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大约有30%左右的议价空间。”
白彦军说,这个处理系统一旦试验成功,还可以改养其它更高值高利润的主产品种,可谓功在当下,利在长远。黄锦来的养殖场就是因为建了尾水处理系统才签下了大生意。
“客户就跟我们说,如果水产尾水养殖处理达不到要求,就不会将我们作为供应商之一,可以说是市场倒逼我们必须要这么做。”黄锦来说。
目前,珠三角正在开展百万亩鱼塘尾水处理,中山的任务是3年完成9万亩。中山已经有多个场在试点尾水处理,市农业农村局要求到期的鱼塘,先建设好尾水处理设施再重新发包,今年预计推广面积将不低于4000亩。市农业农村局正在组织编制《中山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建设规划》,指导中山30万亩池塘尾水治理工作。
“一般采用的是省里的推广模式,即“三池两坝”或者湿地公园那种模式,今年有中央财政资金,给予每亩4500元的标准,作为鱼塘升级改造和尾水处理的奖补,而奖补条件要求连片500亩以上标准。”付东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