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红书用户发文称“小猫吃了成品生骨肉鸵鸟肉发烧了”,看似小事却牵扯众多。
这位小红书用户提供生病过程称:“刚接回来2个月的小猫,出事前一天吃的拓王鸵鸟肉,第二天身体出现不适,检查生化saa明显炎症......”
也有用户表示,在给宠物治疗的时候检测出了(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也是鞘氨醇单胞菌中少见的致病菌种。更有网友称是拓王这批肉源被污染、加了很多抗生素等等。
图片来自小红书,如侵权请联系删图
部分有着相似遭遇的普通用户反馈,有可能是肉源出了问题。目前主要被曝出可能有问题的鸵鸟肉几乎都来自拓王3、4月生产的,根据网上消息,拓王3、4月的鸵鸟肉包装上都没有检疫标,5月的包装与之前的有明显差别。
(他们甚至不敢直接扔垃圾桶,怕流浪猫/狗吃到。)
这件事的源头企业——河北拓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业内较为出名的牲畜养殖加工公司,也是很多商家口中的“选鸵鸟肉就选拓王”的主角。
部分宠物食品品牌在详情页面中将拓王出品作为品质保证背书的一部分,除了一些生骨肉商家,使用过拓王鸵鸟肉制作成品宠物粮的品牌包括帕特、喜崽、丸味等(部分品牌否认使用今年3月问题批次)。
我们看到的是,行业级的傲慢
先来跟随我们回顾一下事件中的各方动作:
01
主角工厂——拓王做了什么?
而一周过去,只见到一些生骨肉商家将他们采购的肉源送检的报告,拓王反而没了消息。
02
涉事品牌甩锅后,就选择三缄其口
另外如丸味暂无发声,meaty、米西米特等做生骨肉的品牌,也表示自己没有进货问题批次的鸵鸟肉。
03
行业端无人发声!
当然,没有谁愿意把自己卷入负面旋涡中,但我们始终认为,对于这种恶劣的事件,需要一个人、企业、平台来做一些对行业正向发展有用的呼吁,而不是都各扫门前雪。
转换到用户的视角,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番的景象:
1、有用户咨询相应品牌的客服,得到的回复是自家品牌采购的这批问题肉源没有检疫蓝贴,拓王给品牌的答复是3月为新旧检疫贴纸交替,没有新检疫贴纸所以没有贴。而可疑的是,该品牌采购了拓王和暴走鸵鸟(也是拓王旗下)2个供应商的货,拓王没有贴,暴走鸵鸟却有。
2、有网友猜测,上述的奇怪行为可能原因是拓王这批次的鸵鸟生病,厂家打了大量抗生素导致这本来就是指标超标的病种。但不管是何种原因,既然是有问题的批次,为何会自然流入市场,而且相应成熟品牌对于没有检疫证明的肉源却也照单全收(收不收与生不生产成为成品这是两码事)。
这种处理方式在消费者端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但上至“以次充好”的供应链,下至不看检疫标就售卖的商家,他们真的还具有信誉度吗?
目前来看,仅有少数消费者站出来表示“再也不买xxx的生骨肉”。
更有消费者调侃:“坏消息:拓王鸵鸟肉翻车了;好消息:商家挂羊头卖狗肉,说他们发给我的肉不是拓王的肉源。”
我们只能说,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但对于宠物行业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
好消息:宠物行业卷起来了
坏消息:品牌卷错地方了
“当下消费者对于稀有肉似乎抱有很大的期待,品牌都想加点鸵鸟肉、鹿肉、袋鼠肉、鸽子肉、鳄鱼肉等等在自己的产品里。”某新锐猫粮品牌创始人阿珂(化名)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道。
在品牌的宣传里,他们主打的稀有肉营养价值高、适合宠物,甚至比鸡肉、羊肉等常见肉的多很多营养成分等等,类似宣传词层出不穷。对此,阿珂说道:“现实是,‘稀有肉就比常见肉好’这个言论是没有道理的,甚至一些商家将稀有肉源作为卖点,但其肉源添加量极其稀少。”
根据阿珂透露,即使很多品牌提供的肉源检测报告中证明了成分中存在所谓的鸵鸟肉、鹿肉等,但只要其含量超过3%就能体现在报告中。
而造成信息差的关键点就在这里,这类检测无法测出具体添加量,而法规中也没有严格要求宠物食品要按添加量由大到小排序。这里,就有很多品牌会钻空子,添加这个动物什么部位的肉、添加多少都由品牌自己定,这种粮中剩下97%到底是什么,也完全看品牌良心。
“我们做的是宠物的生意,现在的养宠人里很多都是将宠物当作家人的,因此在饮食上就不会随便。但这种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甚至虚假宣传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损害到了这些人的利益,残次品更是对他们的宠物造成了伤害。新概念确实能让品牌获得流量,但为了新概念而去用那些稀有肉,不断被卷入自证的误区,我觉得并不值当,因为焦虑之下必然就会有人不惜‘造假’来盈利。”
他义正言辞地说道:“什么样的产品能保障毛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我们这些宠物品牌最该研究的,而不是只想着营造噱头和小钱办大事。”
傲慢的背后,是上层监管、产业的缺位和C端的无力忍让
深究这一“未翻起风浪”的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了在规范性和健康性层面,一些可能令整个宠物行业从业者寒心的底层状况:
1、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监管和有力规范目前仍然薄弱。
换而言之,2018年之前整个宠物食品领域近乎裸奔状态,就算恶劣到制假售假都有可能逃脱惩罚。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了相应文件,但相较于欧美成熟市场,我们的规定仍不太细致、监管并不严苛、行业标准更是差距明显。
这些宏观原因导致了出现了像“拓王鸵鸟肉无检疫标售卖”、“用僵尸肉、过期肉做冻干”等类似情况,这些不良商家即使被指出肉源有问题,依然能颠倒事实,继续跟品牌做生意。
2、企业端(从上游生产供应端到品牌端)的责任感淡漠,行业级抱团向好意志更是缺失。
原料供应商“卖假货”、“浑水摸鱼”固然可恶,购买原料时不严格质检的商家也难逃关系。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资深顾问罗贤亮曾在今年的第三届宠物产业创新论坛提到,宠物食品是重价格、轻品质的现状,虽然爱宠,但是宠物主人会更多地从性价比的角度去考虑养宠物,这也就导致了食品的一系列问题。
在里斯统计的2020年1月到2022年7月区间涉及猫粮、狗粮投诉的事件,一共发生了8000+起。其中关于宠物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包括以次充好、携带病毒、添加诱食剂等一系列的问题。
2021年的#GO!猫粮#质量问题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上百名消费者反映自家猫咪在食用从某电商平台购买的“GO!九种肉全猫粮”后,出现呕吐、拉稀、吐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案例。
正如阿珂在谈及国内宠物行业的乱象时所说,他见过太多品牌将冻肉当鲜肉,用普通肉宣称鹿肉、鸽肉,以及添加量微乎其微还大肆作为主宣称等情况。
有时,你可能会“恶意揣测”,这根本就是品牌与上游供应链“默契”的商业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产业的企业端还未形成部分企业,特别是部分领军企业一同形成合力,净化产业、制定良性规则,共同推动产业正向前进的意志和行动。
“羊群不乱跑,全靠头羊带”,没有榜样的力量,何谈行业兴盛?
3、C端的权益自我维护的无奈,弱势群体只能自保,无力进行有痛感的反击。
这同样是一个刺痛眼球的事实,消费者是最无辜的受害者,无辜到只能自舔伤口、自我安慰,最多网络发声,而无法给予涉事企业真正有疼痛、有教训的一击。于品牌而言,质量问题可以道歉、退款&退货、部分补偿了事;而于消费者而言,它们真正失去的是自己的“人生陪伴”。
孰轻,孰重?只有一个人(对,就是消费者)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不用说普通消费者,就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宠物博主们也尽显无奈。我们采访到了目前国内说得上话的宠物博主,他在谈到拓王事件时,用到了“恐怖”二字,但这背后就是刚才所提的无奈:尽管恐怖,但是他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在选品时的严格,选择大品牌、选择有品质的产品,甚至去检查品牌的合作上游工厂。
“因为偶尔会出现品牌方自己都稀里糊涂进了不好原料最后售卖出来。我们就要去确认他们的产品符合我们的要求,有的时候甚至要去检查他们合作的上游工厂。但这件事情其实很难做的尽善尽美,反而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去限制这些不正当的行为,而不是品牌和上游供应链互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受损的还是我们消费者的利益。”他说道。
不客气地讲,这是明着欺负中国养宠人群基数少,放到整个社会盘面翻不起风浪,如果它是一个普通人类的口粮质量问题,那会是一幅什么场景呢?
中国人有句话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宠物的食,至少在当下看来不仅是没有大过天,而且被当作可忽略的细微存在。
规范产业链的商业行为,重塑整个宠物行业的正向商业价值观,需要你、我、他,每个人尽一份绵力。希望涉事的品牌工厂能给行业一个合理的解释,所有上下企业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一个健康有序的行业竞争环境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