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霍山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面上调查技术方案的通知
为做好霍山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农办科〔2022〕8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方案的通知(皖农环函〔2022〕843号),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制定了《霍山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霍山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4月6日
霍山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4月6日印发
霍山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
技术方案
为有序推进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指导我县做好面上调查工作,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农办科〔2022〕8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方案的通知(皖农环函〔2022〕843号)以及市农业农村局有关文件,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标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组织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工作。掌握农田生态系统、渔业水域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
包括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3大类。其中,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由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
三、基本流程与方法
(一)组建机构,制订方案
根据中央省市文件精神,成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领导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指导组,制订总体实施方案和调查技术方案,成立普查办公室,遴选普查员。
(二)踏查
针对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面上调查清单所列物种,各乡镇应结合本地区主要地理环境特点、生境分布特征等确定踏查关键节点,明确踏查重点区域,设置踏查路线和踏查点,组织进行踏查,记录不同踏查点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发生生境、分布面积、危害对象等信息。踏查应按照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分类进行。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踏查点要覆盖乡镇所有行政村和所有生境类型,原则上每个乡镇一个踏查线路,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踏查点。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点要覆盖县内所有水域生境类型。踏查应选择在入侵物种生长繁殖盛期或危害症状显露期,重点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踏查次数。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具体技术要求分别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三)标准样地调查
根据踏查结果,对已知外来入侵物种的严重危害区域和未列入清单的新发物种发生区域,应设立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或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样点,调查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程度。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准样地调查具体技术要求分别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四)标本制作及鉴定
针对实地踏查或标准样地调查中新发现的或难以现场鉴定的物种,应采集制作标本并保存至少2年,及时组织专家或寄送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制作及鉴定具体技术要求分别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五)图像拍摄
现场调查时,可利用普查APP内置的图片采集功能,对物种发生生境、危害特征等进行图像采集和上传。照片统一采用JPG格式,图像不低于1000万像素。对于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应及时在APP中上传。拍摄的图像资料可作为工作过程证明材料和物种鉴定参考材料。
四、数据上报和成果共享
建立数据共享标准和机制,系统整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信息。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县农业农村部门在普查成果验收后,加强与同级自然资源部门共享,将普查成果纳入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自然资源“一张图”。
五、质量控制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明确质量管理岗位责任,按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3个类别,对面上调查实施贯穿于前期准备、数据采集、录入汇总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确保面上调查操作规范、推进有序,普查数据真实有效(具体技术要求见附件4)。
附件:
1.霍山县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规定
2.霍山县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规定
3.霍山县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规定
附件1
霍山县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标本制作
技术规定
一、踏查
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选择在其开花期或结实期进行踏查。
(二)踏查地点
1.确定踏查关键区域
将交通要道进出县域的起止点、河流进出县域的起止点、水库及湖泊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车站、码头、生产资料集散地、快递公司包裹集散地等列为踏查关键节点。以上述关键节点作为起点或中心,其周围1-5千米的农田生态系统、渔业水域确定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关键区域。
2.设置踏查路线和踏查点
一个县域内可设计多条踏查路线,踏查路线应做到“三覆盖”,即覆盖县域内所有乡镇、覆盖县域内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的所有生境类型、覆盖所有踏查关键区域。在踏查路线上选择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的典型区域作为踏查点。
(三)踏查方法
在踏查点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发生情况进行踏查、记录。常规的人工踏查方法有平行线法、三线法、对角线法、“Z”字路线法等(见图1-1)。根据踏查点内生境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等可采用对角线法或“Z”字路线法;水库、湖泊、坑塘、水田等可采用三线法或对角线法;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河流、沟渠等可采用平行线法沿两边踏查。
(四)踏查内容
记录踏查点面积、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发生面积、有无治理措施等,填写“县(区、市、旗)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见表1-1)。同一物种在踏查点内不同生境多次出现的,需要分别记录。
图1-1常用踏查方法图示
二、标准样地调查
(一)标准样地设置
根据实地踏查结果,对已知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典型危害区域(连片发生面积在1亩以上)和清单未记录物种(包括疑似未记录物种)的发生区域,需要设立标准样地进行调查。根据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攀援植物、水生植物等)及危害生境类型,确定标准样地面积,样地面积不小于1亩;同一种入侵植物的标准样地之间的间隔不小于1千米。
(二)调查方法
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标准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完成,确定调查方法后,在同一标准样地内应保持一致,
不得更改。记录标准样地的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等调查数据,填写“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1-2)。
1.样方法
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采用随机设置、规则设置、限定随机设置、代表性样方设置的样方调查方法(见图1-2)。
(1)随机设置:可根据随机数字,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上成对地设置,或在标准样地内任意几个方向上,分别以随机步程法设置。随机数字可通过抽签、纸牌、随机数字表等获取。
(2)规则设置:又称系统设置,可使用对角线设置、棋盘法设置、梅花形设置、S形设置、Z形设置、H形设置、W形设置等,使样方以相等的间隔分布于标准样地内,或在标准样地内设置若干等距离的直线,以相等的间距在直线上选设样方。
(3)限定随机设置:以规则设置的方法,将标准样地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划分的小区域内随机选设样方。
(4)代表性样方设置:主观地将样方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区域和某些特殊的区域。
图1-2常用样方设置方法图示
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发生生境选择合适的样方规格,样方大小通常为1平方米。在每个生境内设置3—5个样方,每两个样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0米。
2.样线法
根据标准样地生境类型和面积大小,选择至少1条样线,长度20-100米,可根据标准样地面积大小和所在生境类型,设置对角线、平行线、曲线/折线(S、N、V、W、Z型)等(见图1-3)。在每条样线上选取5-10个等距的样点。调查时,取样签牌垂直于样点处地面插入地表,插入点半径15厘米内植物为该样点样本植物,记录调查样点内植物的总株数和目标物种的株数。
图1-3常用样线设置方法图示
(三)调查工具准备
GPS定位仪、样方框、测绳、皮尺、计数器等测量工具,胶面防扎手套、医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便携式雨具、手电筒、急救包等野外调查装备。
三、标本采集、制作及鉴定
(一)标本采集
1.选择有代表性特征、无病虫的植株或部分进行采集,
尽可能采集花、果、根、茎、叶全生育期各部分形态特征完全的标本,任何部分有形态生长异常的植株不宜用于制作标本。地下部分有变态根或变态茎的,应一并挖出。
2.植物体过大,采集全株不便制作标本的,可采集长度30—50厘米的一段典型部位(如带有花、果、叶的枝条),并挖取根部。
3.采集雌雄异株或单性花、雌雄同株的植物标本时,雌花和雄花均应采集。
4.采集水生植物时,应尽可能采集到其根部。
5.采集寄生或附生植物时,应将寄/附主上被寄/附生的部分同时采下来,分别注明寄/附生植物及寄/附主植物,并记录寄/附主植物的种类、形态、寄/附生位置以及对寄/附生植物的影响等。
(二)标本制作
为便于鉴定和长期保存,对野外采集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应根据植物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标本制作方式,包括制成蜡叶标本、浸液标本或风干标本等。
(三)标本鉴定
表1-1县(区、市、旗)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
踏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
区划代码:□□□□□□踏查路线名称_______________踏查总面积(平方千米)_______________
踏查点名称
地理坐标
踏查点面积(亩)
发生
生境
物种名称
危害对象
发生面积
(亩)
治理措施
(有无)
是否设置
标准样地
标准样地编号
经度
纬度
海拔
表1-1县(区、市、旗)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踏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此表按踏查路线填写,每一踏查路线填写一表,要把所有的踏查点全部填进表格。
【踏查地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等信息均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
【踏查总面积】填写踏查路线所覆盖的乡镇/街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
【踏查点名称】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踏查点所在的乡镇、村、居委会等名称。
【经度】APP自动生成,单位为度,小数点后保留6位,如113.123456°。
【纬度】APP自动生成,单位为度,小数点后保留6位,如23.123456°。
【海拔】APP自动生成或人工填写,单位为米。
【踏查点面积】人工填写踏查点所覆盖的面积,单位为亩。
【发生生境】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耕地(旱地、水浇地、水田)、园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镇公园绿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其他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其他水域)”,如果某个物种在多种生境中发生,生境种类可多选。地类填写时须与当年度当地国土变更调查地类认定保持一致。
【物种名称】填写踏查点发现的入侵植物中文学名(可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输入物种名称的关键字,搜索并选填)。
【危害对象】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对象,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农业生产、人畜健康或生态系统。
【发生面积】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在踏查点的实际发生面积,单位为亩。
【治理措施】填写踏查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是否进行了治理。
【是否设置标准样地】选填“是”或“否”需要设置标准样地。
【标准样地编号】选择设置标准样地,APP系统将自动生成样地编号,在标准样地调查时自动呈现。标准样地编号由16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被调查入侵物种代码+县域内样地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县级,第7—9位表示乡(镇、街道);第10—14位为被调查入侵物种代码(格式为:APP系统清单已列物种为ZW001—ZW383,没有列入清单的新发物种编号为ZWX01—ZWX99);第15—16位(01—99)代表县域内该物种的标准样地序号。如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大苏计乡设置的长刺蒺藜草调查标准样地,为尚义县长刺蒺藜草的第4个调查标准样地,编码为130725201(9位行政区划代码)-ZW008(长刺蒺藜草代码)-04(样地序号)。
表1-2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调查区县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
调查地点
乡(镇、街道)
区划代码
□□□□□□
标准样地面积
亩
米
发生生境
耕地(□旱地□水浇地□水田)
园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镇公园绿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其他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其他水域)
入侵物种
名称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当地
俗名
□农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系统
样方法:
样方编号
1
2
3
4
5
平均值
盖度(%)
样线法:
样点编号
6
植物总株数
目标物种株数
7
8
9
10
是否采集标本
现场图片
样方/样点1
样方/样点2
样方/样点3
样方/样点4
样方/样点5
样本
表1-2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
【调查区县】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调查地点】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面积】人工填写标准样地面积,单位为亩。
【物种名称】由APP从表1-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当地俗名】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当地俗名(如无,请填无)。
【危害对象】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对象填写农业生产、人畜健康或生态系统。
【样方编号】标准样地中采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编号。
【盖度】指样方法所取样方中目标入侵植物垂直投影的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值,单位为%。
【样点编号】标准样地中采用样线法调查时在某样线上选取的样点编号。
【植物总株数】填写样点内所有植物的总共株数。
【目标物种株数】填写样点内目标入侵植物的株数。
【是否采集标本】填写“是”或“否”需要在标准样地采集标本,如“是”,需要继续将标本采集信息填写表1-3。
【现场图片】采用手机、数码相机拍摄生境、入侵植物(不同部位可分别拍照录入)的现场图片。
表1-3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本采集记录表(APP记录表)
标本编号
年月日
采集地点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旗)
入侵植物名称
英文名称:
别名/俗名:
采集人
记录人
鉴定人
鉴定机构
鉴定日期
标本图片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存放情况
备注
表1-3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标本采集记录表填报说明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1-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发生生境】由APP从表1-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采集地点】APP系统将依据表1-2的信息自动生成。
【入侵植物名称】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中文学名。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英文名称】由系统自动生成。
【拉丁学名】由系统自动生成。
【别名/俗名】选择填写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俗名。
【鉴定人】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鉴定机构】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
【鉴定日期】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标本图片】现场拍摄或上传手机中的标本图片。
【存放情况】填写标本的存放地点、保存条件等信息。
附件2
霍山县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规定
根据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在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发生始盛期或危害症状显露期进行踏查。
(二)踏查节点和路线设置
将交通要道及河流进出县域的起止点、车站、码头、生产资料集散地、快递公司包裹集散地等列为踏查关键节点。以上述关键节点作为起点或中心,将其周围1-5千米的旱地、水浇地、水田、露地蔬菜地、保护地、果园、茶园及其他园地等农作物种植区域列为踏查关键区域。
一个县域内可设计多条踏查路线,踏查路线应做到“三覆盖”,即覆盖县域内所有乡镇、覆盖县域内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发生的所有生境类型、覆盖所有踏查关键区域。在踏查路线上选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发生的典型区域作为踏查点。
在踏查点对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踏查、记录。常规的人工踏查方法有对角线法、“Z”字路线法、平行线法等(见图2-1),根据踏查点内生境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等可采用对角线法或“Z”字路线法;果园、茶园、保护地等作物种植结构规律的生境可采用平行线法或对角线法。
图2-1常用踏查方法图示
记录踏查点面积、踏查点发现的所有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生境类型、危害对象、发生面积、有无治理措施等,
填写“县(区、市、旗)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踏查记录表”(见表2-1)。同一物种在踏查点内不同生境多次出现的,需要分别记录。
根据普查单元内实地踏查结果,确定标准样地调查的对象,选择典型危害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对已知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典型危害区域(持续发生面积在1亩以上)和清单未记录物种(包括疑似未记录物种)的所有发生区域,均要设置标准样地进行详细调查。
根据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实际危害形势及危害生境类型,确定标准样地面积。样地面积等于调查对象持续危害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亩。标准样地农作物连续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应增设1个标准样地。同一区县范围内,同种入侵物种的标准样地数量原则上应不少于3块,不同标准样地间距离不小于1千米。本地未记录的外来入侵物种应至少设置1个标准样地。
为明确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危害面积,在标准样地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进行调查,记录物种危害生境类型、物种名称、危害对象、调查株数/样线长度、受害株数/受害病株所跨长度、危害率等调查数据,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2-2)。
1.常用调查方法
对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标准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完成。
样方法:在每块标准样地内设置3-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或10-30株/丛,记录作物总株数和受害株数,计算危害率。
样线法:对于寄主植物高大且分布不均匀的样地,可选择样线法进行调查。在标准样地内设置3-5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为10米。记录受害病株所跨长度和样线长度,计算危害率。
2.常用取样方法
样方法和样线法的常用取样方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棋盘取样法和“Z”字形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从标准样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样地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选取样方。或者在离样地四边5-10步远的各处和对角线的交驻点,选择5个样方,样方间相隔5米以上。此方法为最常用的样方取样法。
对角线取样法:样方/样线全部落在样地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法是在样地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方/样线。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标准样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按一定距离均匀选定所需调查样方/样线。此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长方形地块。
平行线取样法:作物种植布局和排列规则的样地,在病虫害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每隔数行取一行或数行进行样方/样线调查。常用于棉花、果园、茶园等作物种植区的病虫害调查。
棋盘式取样法:将所调查的样地均匀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样方/样线均匀分配在样地的一定区块上。这种方法多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
“Z”字形取样法(也称蛇形取样法):在标准样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条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一条平行线的右端与相对的另一条平行线的左端相连,各样方/样线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此方法适用于标准样地边缘发生多、呈点片不均匀分布的病虫害调查。
3.入侵害虫辅助调查
对于趋光性强或对引诱剂敏感、田间种群密度低或零星发生、难以发现的入侵害虫,在大面积农作物种植区,设置诱虫灯或性诱捕器进行辅助调查。记录诱捕数据,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诱捕法调查记录表”(见表2-3)。对于成功诱集到外来入侵害虫的地块,需要设置标准样地,开展样方调查。记录调查结果,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准样地调查记录表”(见表2-2)。
(2)性诱捕器调查。根据性诱剂引诱害虫的有效距离,在田间挂放性诱捕器,并在入侵害虫发生盛期以及性诱剂的有效期内进行诱捕害虫数量调查,一般为3天。
捕虫网、养虫盒、带光源放大镜、昆虫针、标本盒、三角纸带、标本浸泡瓶、计数器等常规昆虫采集和测报工具,标本夹、剪枝剪/钳、卷尺、种子取样袋等常规病害采集和测报工具,GPS定位仪、便携式解剖工具套装,便携式显微镜、野外防护服、劳保手套、救生衣、救生圈等野外调查装备。
1.植物病害标本采集
采集植物病害样品应选取植物发病部位,如叶片、茎秆、穗部、种子等,制成标本,填写相应的表格和采集标签。对于现场无法鉴定的病害,需将采集的新鲜样本连同采集标签,通过冷链快递给专业鉴定机构。每个标准样地的每种病害样品应不少于3份。
2.植物虫害标本采集
采集植物虫害样品应尽量选取全虫态标本,重点是成虫标本。如果仅有幼虫,可随寄主植物带回饲养,待羽化后鉴定种类。对于现场不能确定的外来入侵昆虫,应采集卵、幼虫或若虫、蛹、成虫等虫态。卵、幼虫或若虫可采用95%乙醇浸泡;高龄若虫和蛹可带回室内饲养至羽化,成虫用75%乙醇浸泡或三角袋包装等,待进一步开展分子鉴定或形态鉴定。每个样地的样品数量原则上不少于3份,每份不少于20头,少于20头的全部取样。
1.病害标本制作
(1)标本现场压制。标本采集时,应在现场边采集边压制。将标本充分展开、摊平在标本纸上,再用标本夹压制、捆好,最大限度保持标本原貌。
(2)标本干燥处理。用于病原物分离的标本,严禁烘干,将田间压制的标本保存在标本夹中,前3天每天换标本纸2次,以后每天换1次直到完全干燥。不用于病原物分离的标本,可压在标本纸中,每个标本上下均放置瓦楞纸便于受热均匀,使用烘箱50C烘干后保存。
2.虫害标本制作
将冻存管中75%乙醇浸泡的虫害标本取出,待虫体稍干燥后即可制作针插标本。三角袋保存的标本需要先回软后再进行标本的制作。标本制作时需在虫体尚没有僵硬前进行整姿。对于需要展翅的标本,将虫体展翅充分干燥定型后,添加采集信息标签。
依据虫害的种类和个体大小可选择制作针插标本(适用于个体较大的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粘贴标本(适用于个体较小的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浸液标本(适用于个体较小的昆虫,以及一些类群的幼期或蛹期标本,常采用75%乙醇浸泡;如需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的标本应使用无水乙醇浸泡)。
表2-3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诱捕法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调查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乡(镇、街道)
区划代码:□□□□□□标准样地编号标准样地面积_____(亩)发生生境______经度__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______海拔_______(米)
诱虫灯设备名称/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起止日期:年月日—年月日
引诱剂名称/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起止日期:年月日—年月日
入侵害虫名称
危害农作物
诱虫数量(头)
合计
雌
雄
表2-3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诱捕法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样地调查时采用诱虫灯或引诱剂补充调查农作物外来入侵害虫的记录表格。
【调查地区】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编号】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标准样地面积】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单位为亩。
【海拔】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单位为米。
【发生生境】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诱虫灯设备名称/型号】填写诱虫灯的具体名称和型号。
【引诱剂名称/成分】填写引诱剂的具体商品名称和主要成分。
【调查起止日期】填写利用诱虫灯或引诱剂开始调查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物种名称】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危害农作物】由APP从表2-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诱虫数量】填写诱虫灯或引诱剂诱集的害虫雌虫数、雄虫数,合计数由APP自动生成。
表2-4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采集记录表(APP记录表)
与物种关系
□自身□天敌□健康寄主□被危害寄主□其他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区、旗)乡(镇、街道)
中文学名
英文名称
拉丁学名
别名/俗名(选填)
物种分类地位
危害植物
品种:
已知物种
未知物种
表2-4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采集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本采集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样地调查所采集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记录表。
【与物种关系】在APP系统下拉菜单选填“标本与物种的关系”,包括“自身”、“天敌”、“健康寄主”、“被危害寄主”、“其他”等。
【物种名称】填写本标准样地调查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害或虫害的中文学名。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别名/俗名】选择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物种俗名。
【物种分类地位】选择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的分类地位信息,虫害填写目、科、属等;病害填写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信息。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
【标本图片】录入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标本图片。
【危害植物】填写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危害的具体农作物种类名称。
【品种】填写具体农作物的品种名称。
【已知物种-采集人】填写已知物种标本采集人的名字。
【已知物种-记录人】填写已知物种表格信息记录人的名字。
【已知物种-鉴定人】填写已知物种标本鉴定人的名字。
【未知物种-采集人】填写未知物种标本采集人的名字。
【未知物种-记录人】填写未知物种表格信息记录人的名字。
【未知物种-鉴定机构】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
【未知物种-鉴定人】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未知物种-鉴定日期】由鉴定机构负责填写。
【存放情况】填写标本的存放地信息。
附件3
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规定
根据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选择在其危害发生期或繁殖期进行踏查。
(二)踏查路线和踏查点
根据县内主要生境类型和水域分布情况设计踏查路线,踏查点应包括河流进入调查区县的起止点、河流的交汇地、大型水库及湖泊的进出水口及水域中心、成片水田及连接沟渠、寺庙周围1千米内的自然水体等(见图3-1)。
河流踏查点湖泊、水库踏查点
图3-1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点图示
在踏查点采用渔获物调查、现场捕捞等方式调查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发生分布情况。
记录踏查点面积(长度)、生境类型、入侵物种名称、危害对象等数据,填写“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记录表”(见表3-1)。
(一)采样点设置
1.河流采样点设置。在流经区县的主要河流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一般设置在河流流入、流出和交汇处。
2.水库、湖泊、湿地采样点设置。在大型水库、湖泊、湿地的进水口、出水口和中心至少各设置1个采样点。
3.水田、沟渠调查样点设置。在大片水田按五点采样法设置5个2米×2米的样方,在水田相连的沟渠随机选择5个4平方米的样方开展调查,每两个样方间隔至少10米。
1.河流、水库、湖泊、湿地等的调查方法。现场收集该采样点渔民的渔获物,或由调查人员布置流刺网、定置刺网、地笼等网具现场捕捞进行调查。分类统计所有渔获物,计算每个采样点每种入侵水生动物的数量比和重量比。每个采样点每种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集样本10尾(只),少于10尾(只)的全部取样,测量体长、体重并计算平均值,记录其危害对象,并对代表性样本拍照。
2.水田、沟渠调查方法。现场采集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每个样方每种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集样本10尾(只),少于10尾(只)的全部取样,测量壳高/体长、体重等,记录其危害对象,计算种群密度,并对样本进行拍照。
GPS定位仪、卷尺、流刺网、定置刺网、地笼、捞网、手操网等采集工具,直尺、天平等测量称量工具,救生衣、
救生圈等野外防护装备。
选择形态完整、特征明显的个体作为样本,清理样本上污物和粘液,浸入8%-10%福尔马林溶液或95%乙醇中,在标本瓶中密封保存,标明物种名称、采样日期、地点及采样人信息。对于现场无法鉴定的水生动物种类,应将标本送至本地专家处或省级以上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全县每种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和需鉴定的物种应保存3份标本,填写“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采集记录表”(见表3-3)。
表3-1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踏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_____市(地、州、盟)_______________县(区、市、旗)
区划代码:□□□□□□水域名称________________调查范围______________千米或亩
踏查点长度
或面积
危害
对象
控制
手段
控制范围
采样点
采样点编号
表3-1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踏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踏查数据填报。
【水域名称】河流干流按干流名称填写,支流填写到二级支流,水库湖泊等按实际填写。
【调查范围】填写河流等的长度或者湖泊等的面积,单位为千米或亩。
【踏查点名称】踏查点所在的乡、镇或街道名称。
【踏查点长度或面积】如踏查地为河流、沟渠按长度填写,单位为千米;如踏查地为湖泊、水库、湿地、水田、养殖池塘等按面积填写,单位为亩。
【发生生境】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填“耕地(水田)、湿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其他水域)”,如果某个物种在多种生境中发生,生境种类可多选。地类填写时须与当年度当地国土变更调查地类认定保持一致。
【入侵物种名称】填写踏查点发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中文学名(可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输入物种名称的关键字,搜索并选填)。
【危害对象】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危害对象,包括农业生产、渔业生产、本土物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
【控制手段】在APP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物种控制手段,包括人工清除、化学药物杀灭和生物防治等。
【控制范围】填写实际控制的长度或面积,单位为千米或亩。
【是否设置采样点】根据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在危害较严重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进行调查,选填“是”或“否”需要设置标准样地(采样点)。
【采样点编号】选择设置标准样地(采样点),APP系统将自动生成样地(采样点)编号,在标准样地调查时自动呈现。采样点编码由13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SS(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县域内样地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县级,第7—9位表示乡镇,第10—11位SS为被调查入侵物种类群代码,第12—13位表示调查采样点位(01—99)。如469021100-SS-01表示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入侵水生动物调查采样点位01。
表3-2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样点调查记录表(APP记录表)
采样点长度/面积
千米/亩
耕地(□水田)
□湿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库□湖泊□坑塘□沟渠□其他
水域)
采集网具
□流刺网□定置刺网□地笼□拖网□钓具□捞网□人工捕捉
□其它
当地俗名
□农业生产□渔业生产□本土物种□生态环境□人类健康
网具/样方编号
数量比或密度
重量比
%
危害程度
□轻□中□重
平均体重
克
平均体长
厘米
总数量
尾/只
总重量
□是□否
网具/样方1
网具/样方2
网具/样方3
网具/样方4
网具/样方5
个体
群体
表3-2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采样点调查记录表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样地调查所发现的所有入侵水生动物汇总表。
【调查区县】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调查地点】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区划代码】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采样点编号】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
【采样点长度/面积】指标准样地的长度或面积,长度单位为米,面积单位为平方米。【经度】APP自动生成,单位为度,小数点后保留6位,如113.123456°。
【采集网具】按照调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网具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包括流刺网、定置刺网、地笼、拖网、钓具、捞网、人工捕捉等。
【物种名称】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填写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中文学名,由APP从表3-1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可在APP下拉菜单中选择修改。
【当地俗名】填写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俗名。
【网具/样方编号】采样点中采集网具编号或选取的样方编号。
【数量比或密度】数量比指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占河流所有鱼类(所有渔获物)数量的比例,单位为%。密度指单位面积内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数量,单位为个/平方米。
【重量比】重量比指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占河流所有鱼类(所有渔获物)总重量的比例。
【危害程度】按照种群数量和危害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类。
轻:重量比平均值小于5%;
中:重量比平均值为5%—10%;
重:重量比平均值大于10%。
【平均体重】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的平均体重,单位为克。
【平均体长】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的平均体长,单位为厘米。
【总数量】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总的个体数,单位为尾或只。
【总重量】填写采集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样本总的重量,单位为克。
【是否采集标本】填写“是”或“否”需要在标准样地采集标本,如“是”,需要继续将标本采集信息填写表3-3。
【现场图片】对周边生境、调查样方、采集个体和群体分别拍摄照片。
表3-3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采集记录表
(APP记录表)
入侵物种名称
别名/俗名
标本保存方式
□乙醇□福尔马林□冷冻□干标本□骨骼标本□其它
标本照片
标本1
标本2
标本3
表3-3县(区、市、旗)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采集记录表填表说明
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标本采集数据填报,此表为标准采样点调查所采集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标本记录表。
【标本编号】标本编号由14位数字组成,格式为:行政区划代码+SS(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识别码)+县域内标本序号。其中,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标9位编码,第1—2位表示省级,第3—4位表示地级,第5—6位表示县级,第7—9位表示乡镇,第10—11位SS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识别码,第12—14位表示县域内标本序号(001-999)。
【入侵物种名称】由APP从表3-2的填写内容自动生成。未知物种可不填,待专业鉴定机构完成鉴定工作后,补充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