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1.06
●卷七下
○浙江下
长兴陈光贻学
宁波府志四十二卷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周希哲修,张时彻纂。希哲威远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任宁波知府。时彻号东沙,鄞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尚书。按此志纂成于嘉靖三十八年,当时诸生同参订者,府学有倪询、薛晨、卢叔麟、李贤,鄞县有洪谟、沈明臣、何炯、张邦辅,慈溪有方诏、向斅,奉化有孙继宗,象山有周易、俞澜;纂辑既非一手,又亟于成书,故不免有舛讹之处。其书体例,分舆地图、秩官表、选举表、疆域志、经制志、物土志、杂志、艺文、列传九类。按此志搜罗博洽,涉猎古今,斐然可观。乾隆《鄞县志》序称其论赋税、海防,尤见经济。宁波秦、汉至隋,为会稽郡地,唐始置鄞州,宋曰明州奉化郡,后升为庆元府。元为庆元路,明初曰明州府,后改为宁波府。
昌国典咏十卷稿本,有王謇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绪曾纂。绪曾字述之,上元人,道光举人,官至知府。此书绪曾办理定海善后时,因为其自用所需而辑也。成于咸丰元年,博采宋、元、明志乘。《昌国州图志》,辑录共二百四篇,记山海、洞岩、塘地、石浦、潭、礁、盐场、门闸、田井、坊仓、书院、堂院、桥、亭、寺庙、墓等记文,汇成舟山掌故之集,而不自述一词,别创地志一体也。
鄞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源泽修,闻性道纂。源泽字天门,扬州江都县籍,徽州歙县人,廪生,康熙二十二年任鄞县知县。性道鄞县人,贡生,留心于乡邦文献,历四十载而纂成此志。博稽确订志类为一十二考;曰总识考、曰经制考、曰形胜考、曰利济考、曰治化考、曰敬仰考、曰选举考、曰品行考、曰修辞考、曰特艺考、曰方外考、曰杂纪考。卷前有王掞序略云:“发凡起例,别具卓识。部分为考者十有二,条系为目者八十有六,诠次为卷者二十有四。其载事也核,其临文也慎;于星野、兵农、选举、德义、士女、节烈、采订尤加详确。”乾隆《鄞县志》卬宪曾序论此志云:“虽属详备,而拙于文词,未为通人所详。”余观此书,均为考订之词章,虽无词采风韵,而文字简核也。按鄞县为宁波府附郭县,汉时为鄮、句、章三县地。唐置明州,以鄮为附郭,五代梁以避祖讳,改鄮为鄞,自宋以来郡虽屡更,而县则无改。郡志古本,今存者较多,而郭县专志,传者以此志最古。
鄞志稿列传八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蒋学镛纂。学镛字樗庵,鄞县人。按此本为紫格抄稿本,版口刊“鄞县志”。四明张寿镛辑刊《四明丛书》第三集,收《鄞志稿》二十卷,蒋学镛纂,成《甬上先贤传》十九卷,《水利考》一卷。按鄞县修志,未见有《蒋志》,后修诸志亦未有引称《蒋志》者。考学镛清乾隆时人,故疑此本,为钱维乔所修《鄞县志》之底本。维乔武进人,精志乘之学,及官鄞县,聘嘉定钱大昕纂县志,亲与大昕商订志例,监该慎严,考据详备,世号名书,刻成于乾隆五十三年。书中列传采用学镛此志稿也。
慈谿县志八卷明天启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逢申修,姚宗文纂。逢申字延之,号若鹤,青浦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慈谿知县,以失阉党意,降迁县佐,丁母忧归,服阕起为工部主事。宗文慈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都御史。按慈谿故句章地,自汉董孝子奉母大隐,而谿以慈名,唐开元中县亦名慈谿。邑志起于何时,未可详考,而宝庆《四明志·张齐方传》,引注慈谿旧志,则宋宝庆以前已有志矣。明志始见《文渊阁目》,新志类载,则正统以前已有之。正德间邑人周旋、陆绅纂县志二十卷,已佚;而见历代史志;及公私藏书目著录。是编乃继正德志重修,纂成于天启四年。其编例,分二十四类,附类五,惟人物类,析子目十八,旧景图及宸翰,列于卷之十二、十三,而不列以前,又不列纂修表,而以纂修人列于各卷之第二行,是为其独创之款式也。
观海卫志四卷四明张氏约园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上。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各藏清抄本全)
明周栗纂修。栗广西桂林人,进士,任临观戎政把总。按此志修成于嘉靖四十一年,今惟见存抄本,四明张氏以此本刊入《四明丛书》;此本为张氏原抄本,已见缺一册。此志编次,卷前有浙直等处地方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卢镗序,其志例,首疆域、星土、形势,次建置迄艺文,凡四十一门。记载重于关隘险要,不属卫境者兼收,若文武官员不论古今具书姓名,方技灾祥记述尤详,滥及一方之杂事矣。观海卫初为吴、越地,隶勾章卫,宋始濒海置向头、鸣鹤两水军寨城。明洪武时汤和镇此,于慈谿县三十都之定水寺,涂田置观海卫,设卫自此始,卫志则此志首创也。
奉化县图志十二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钱璠修,仉复纂。璠字国用,常熟人,嘉靖举人,嘉靖十二年任奉化知县,在任六年去,著述颇富,有《五经旁注》《续古文会编》《诗韵释义》。复字汝新,一字东巢,鄞县人,著有《诗传纂义》。按是编纂成于嘉靖十四年,卷前列姚镆序及凡例,凡例后有邑人谢澭题记云:“是篇一二卷为复编纂,三卷将脱稿,而复以病辞归,以下为澭等纂成。”按其书体例,分舆地志、山川志、建置因革志、疆里志、诸职司志、公署志、坛庙志、户口志、土田志、财赋志、徭役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职官题名志、祠祀志、锡典志、名贤遗迹志、风俗土产风物志、艺文志、碑文志、艺术方伎志、释祠志、祠■〈礻幾〉祥志、杂志,凡五十有六目,志图分插于各类,定目纠纷杂冗;又编纂为出多手,叙述亦不免乖错。奉化建置,始于唐析鄮县地置奉化县,宋因之,元升为奉化州,明降为县。县东南五里,有奉化山,一名瑞峰山,峰峦特起,为邑之主山。又有奉化溪在县北,其上游曰剡溪,源出嵊县界岭及六诏岭,北流凡九曲,至奉化县东北,名奉化江,其流始大,又流入东北入鄞县合甬江。
象山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毛德京修,杨民彝、卜乾、俞澜纂。德京字子极,富川县人,嘉靖三十年任象山知县。民彝象山人,贡生,官荆王府纪缮。乾象山人,贡生,官训导。澜象山人,庠生。按本志沿革,象山本为鄞县东南地,唐神龙间始析置县,以邑境有象山故名。象山志乘,据本志序谓:“自宋宝庆间已有之,永乐时一修,所谓旧志也。成化时杨实又为重纂,所谓新志也。”考二志今皆佚,今存则以此志最旧。其体例,分建置、山川、风物、贡赋、学校、兵卫、人物;为杨、卜、俞三人合纂,为邑人周茂伯编订。
南田志稿不分卷稿本,有叶景葵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登府纂。登府字衎石,嘉兴人。南田初为石补巡检司地,在象山县西南,光绪间置县,未久并于象山。此稿未建县前所纂,叙事至道光止。分山川、建置、兵寇、地理、形势、艺文、杂志七门,属稿未成,每门仅寥寥数条。杂志载倭夷通内之事,颇有参考价值也。
会稽三赋四卷明吴兴闵氏刊朱墨套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会稽志二十卷明正德五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保越武备志一卷附绍兴考一卷明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郭钰纂,张培参汇。钰字子式,会稽县人;培字伯凝,山阴县人,事迹均未详。此本为《武备志》一卷,首附《绍兴考》一卷。据《四库提要·存目》著录《保越录》一卷,不具撰人。称该书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明师攻绍兴之事;明将胡大海攻之,张士诚守将吕瑞御战有方,久攻不下;此事《明史》缺载也。《武备志》载绍兴府兵事,自汉灵帝熹平元年会稽许昌起于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诏动众数万;未有三年为吴郡司马富春孙坚所平。越由是僭据之事历代不无,与及动乱兵变金虏倭夷诸事,记载至明洪武三十八年止。《保越录》所记吕瑞守绍兴之事,钰已纂入《武备志》中,故名曰《保越武备志》。附《绍兴考》及考绍兴之沿革,故冠书首,汉以后皆翔实可征。按此志记载绍兴兵事,绍郡历修府县志,为最备之书也。
绍兴府志六十卷清康熙三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山阴县志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许东望修,张天复纂。东望字应鲁,安徽安庆府宿松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十九年任山阴县知县。天复山阴县人,嘉靖二十二年举人,官至太仆。按此志为东望官山阴时,延天复及邑诸生柳文编纂,又聘耆儒傅易参校,书十二卷,文典核,例有法;未付梓,而东望去。江宁杨家相来知县事,再延天复执笔,增入近事甚多。是时傅易已殁,柳方仕于外,天复专其事,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明年梓成。其书体例,列为志九,曰建置、曰疆域、曰山川、曰物产、曰风俗、曰民赋、曰水利、曰祠祀、曰学校。表二,曰选举、曰官师。传四,曰宦迹、曰寓贤、曰人物、曰人物外传。杂志一,凡十六类。按建置,山阴置县始于秦,隶会稽郡。当秦时之山阴,是为绍兴一府之地,今之山阴县,实建于隋开皇中。县志见《文渊阁目》新志类载,已佚,今存以此志最古。
会稽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年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维新修,张元忭纂。维新丹徒县人,万历元年进士,授会稽知县。元忭字子荩,山阴县人,隆庆五年进士,授阳和知县,官至左谕德,事迹具《明史·儒林传》,著有《云门志略》《馆阁漫录》诸书。会稽邑志,据本志元忭序云:“盖闻诸故老言,往华侯舜钦尝谋诸邑人金乐(会堦)、马金溪(尧相),而书未成。既而张侯鉴又尝谋诸姚之岑山人原道,而又未成。”查本志职官华舜钦嘉靖二十一年任知县,张鉴嘉靖二十四年任知县,二令皆成有县志稿本,未梓。此志为隆庆初知县杨节经纪其事,会以召行,而维新继之,时元忭适家居,以志属之。元忭荐徐渭等使专编摩之役,又访之马金溪所得藏草,加之十七,润色其文辞,皆典雅可观。而户书之徭役诸篇,纪载特详核,为出诸徐渭手笔。人物传皆出元忭手,人亦服其公。其志例,分地书、治书、户书、礼书四类,分书以挈纲领,盖为创格。地书、治书、户书并重,考实勿避俚俗,亦具识见。每书冠以总论凡四篇,每门各有结论,凡十五篇,均能得体要。
云门志略五卷明万历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元忭纂。元汴纂《会稽县志》,已著录。云门在会稽城南,元相里允若作《云门集》;元汴以其未备,增补而成此书也。以山川、古迹、名贤为一卷,余四卷皆艺文也。云门为会稽有名之地,有云门山、云门寺,山一名东山。齐永明中何子季,去官还云门隐居教徒;梁天监四年,选学生往云门从子季学,云门犹是而为有名之地。唐时高僧智永居云门寺三十年,是后云门之名尤著矣。
萧山县志六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卷六)
明刘会修,戴文明纂。会字望海,福建惠安县人;万历十二年进士,知萧山县事。文明萧山县人,贡生,官南陵县教谕。按此志万历十七年会仕萧山县时修,今仅见存此残本一册,为列传、杂志二门,及刘会后序一篇。卷之第二行至第四行,题知县事温陵刘会修,邑庠生戴文明、张谅、蔡大绩编校。此志见《千顷堂目》《澹生堂目》《内阁书目》著录,《澹生堂目》书名作《萧山县新志》。
萧山县志二十一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邹勷纂修。勷字扶皇,抚宁人;贡生,康熙七年任萧山知县。此志继明天启时教谕张汝醇所修县志重纂,衍为十八门,体裁繁冗。又大变前志体例,如省天文入地理,并曰疆域,又以坊里、市镇、里至附之。城池独立一门,无子目,署廨、祠祀亦各立一门,以宫室附署廨,以陵墓、寺庵、仙释附祠祀,而所谓宫室者,为茶亭、义庄、胥阑;凌杂处置,名实不符,颇乱体例。其后康熙癸丑知县聂世棠重修,康熙癸亥知县刘俨增辑,均率沿讹误,漫无考订。毛奇龄撰《萧山县志刊误》,只举其谬误较著者正之。查此志原本外,又有康熙二十二年补刊本,均极稀见。
临山卫志四卷清传抄明嘉靖四十三年修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明耿宗道修,张训、谢铁、陈原中纂。宗道直隶太仓卫千户,嘉靖四十二年以贤能升任临山卫镇守总兵。训慈溪县人,学生员。铁与原中,皆绍兴人,学生员。临山卫在余姚县东山三里三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议于余姚、上虞之西北建置卫所巡司,以备日本倭寇。遂徙上虞故嵩城于东山三都,置临山卫;外辖三山、沥海二守御千户所,隶浙江都指挥使司。宗道始修卫志,记自设卫以迄嘉靖四十三年,订述当时卫所之制度甚详;如城濠、军营、水利、器械、船只之制,靡不俱载。其书体例,自建置分野至物产艺文,凡四十九门,所记皆据当时实际,详该可信。志成稿后未经付梓,向以抄本流传,民国三年余姚谢葆濂曾据抄本以木活字排印,今传本亦不多见矣。
上虞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嵊志十卷明弘治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卷六)
明徐恂修,夏雷纂。恂字信夫,嘉定人,弘治举人;弘治十一年任嵊县知县,所著有《学庸冠冕续编》《清风词集》。雷字时震,嵊县人;弘治己酉科举人,选擢湖广罗田县知县,至任甫十月卒于官。此志为雷与邑人周山同纂,成于弘治十四年,刊本久不易得。同治《嵊县志》凡例云“难以访得全帙”,谓此志焉。按嵊志只传宋嘉定间高似孙《剡录》,而元许汝霖《嵊记》已佚,于明凡四修,刻本仅存此残帙耳。此志见《千顷堂目》著录为十卷,宁波《天一阁》残藏旧抄本五卷。
新昌县志十六卷明正德十六年重刊成化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楫修,莫旦纂。楫上杭县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任新昌知县。旦纂《大明一统赋》,已著录。是编为旦仕新昌儒学训导时所纂,成化十三年书成,原刻本久佚。其书体例,列目五十有二,首列图像,以新昌之境域、县城、县治、庙学、义塾、礼器、祠寺、胜迹、人物等,绘成图画,编为一卷,每图有赞,篇前旦著小序有云:“太古之时,苍颉制字,而书法兴焉;史皇制图,而图像立焉;皆圣人之笔也。故此书所以图像,为开卷第一也。”方志以物体形象,著图而表达之,此志独创之格也。此志见《千顷堂目》著录,万历《绍兴府志》引载诸家有关此志评议云:“吕尚书光恂谓其叙述详而乏体要。张子荩曰:尝见其书俚甚,学究笔削也。”吕、张二氏之评议,皆中切要。
新昌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田琯纂修。琯字希玉,福建漳浦县人;隆庆五年进士,万历二年任新昌知县,八年调任户部主事去。按沿革云:“后梁开平二年,吴越王钱缪始析剡县东十三乡地置新昌县,治于石牛镇,直隶东都。宋改东都为越州,新昌仍隶;绍兴中升越州为绍兴府,新昌为属县,至明未更。”此志继莫旦《新昌县志》重修,编纂者,据琯自序谓:“乃用学谕徐君汉司、司训戴君邦玉、邑人吕光洵等,凡三十六人充采访,聘山阴文学张子元益使编靡焉。历之时论弗定,而张子亦告辞,琯亲笔削于案牍之间。”按此志人物志,大抵出于吕光洵手,蔚然成一家言。其先张元益执笔,邑人竞以门第相高,争论纷纭,元益故辞。又此志纪载,失之慎严,如官师、选举二门无年表,无从索考年代。万历《绍兴府志》有云:“新昌人竞以门第相高,语多夸诞;如所谓十进士、六进士云者,考之故籍无有也。”又康熙《新昌县志》序议此志云:“杂载诗文,宅墓不分名人。”综合诸论,以知此志芜滥失实颇甚。
赤城志四十卷明弘治十年谢铎重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宋陈耆卿原纂。耆卿字寿老,号筼牕,台州临海人;嘉定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著有《论孟纪蒙》《筼牕集》等书。此志用梁代郡名,梁始置赤城郡,盖因山为名。赤城即台州,此志统纪台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为十五门。按此志为黄守台,请陈耆卿、陈淮等纂,会■〈田〉去,束其稿十年,其后齐硕为台守,延耆卿续成之。宋刻本已佚,此书为弘治问谢铎增续重刊,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谓原本尚有图十三,此书无之。明万历二十四年简继芳又增补此本重刊,又有清嘉庆二十三年临海宋氏重刊入《台州丛书》。
台州府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鲍复泰修,冯甦纂。复泰字汇亭,山西大同籍,荫生,康熙十七年任台州知府。甦字侍再,号再来,临海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台州置郡,始于三国孙吴,以会稽郡东地置临海郡,六朝梁时改曰赤城。唐武德四年始名台州,明升为府,清因之。此志修时,台州领县六,临海、黄岩、太平、宁海、天台、仙居。台志自宋嘉定间陈耆卿纂《赤城志》四十卷,明弘治十年谢铎又为《续志》,万历二十四年简继芳再增修,沿《陈志》旧名,仍称《赤城志》。名《台州府志》者,乃自此志始。按陈耆卿之书,所纪自汉至宋嘉定,约一千五百三十年事。谢铎《续志》,自嘉定甲申,止于明弘治丙辰,共二百六十三年事,为二十三卷。简继芳再续志,又补至万历乙未。此志则总括陈、谢二志所载,又详纪弘治丙辰至康熙癸亥,凡一百九十余年,编为十八卷,分四十一门。据冯甦所定凡例云:“奉部行以秦、豫二省通志为式,款目稍更耳。”然其例大抵仍沿旧志,而助编辑诸人,有洪虞邻、叶修卜、何石湖、张天佐、戴庆华等,为出众手,又速以求成,终不免疏误焉。惟以纪载土产水族较详,因地临海,民以鱼盐为业,又因以奉檄修纂,旨以上呈风俗特产为主要。
临海县志二十六卷明嘉靖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十五至十八)
明刘大直修,余宽纂。大直字养浩,号岷川,四川华阳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临海知县。宽字仲栗,号约中,临海县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升文选司郎中。嘉靖三年以哭门之狱连罪,论戍海南,寻赦归。此志宽赦归里居时,与同邑金一所、曾唯等共纂,志取人物独严谨,人物则重人品,首例忠义孝友,而后宦绩。其实颠倒体例,而所谓人品者,指伦常而已;而空疏实学经济,不足为可取之资料焉。书成后,锓梓未半,而大直去;既而武陵陈少采视县事,乃锓成书。
黄岩县志七卷明万历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袁应祺纂修。应祺字文谷,直隶兴化县人,万历元年进士,三年任黄岩知县。此志修成于万历七年,分纂者为牟汝忠、符良木、何良臣、余子直、陈承南、蔡子晟等人。其书编次,卷前列黄岩县境图、县治图,次分舆地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外志五门,子目六十有三。舆地志沿革篇谓:“唐高宗上元元年,置永宁县;武后天授元年,改永宁为黄岩,因黄岩山而名。元贞元元年以户登五万升为州,明洪武二年仍为县,成化五年析县南三乡分置太平县。”按山川篇载:“黄岩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山顶有黄石故名。”食货志物产篇载:“果之属,橘有柑、橙、柚,有乳柑、花柑、朱柑,金柑金色,大如弹丸,乳甘尤美。橙有香橙、绵橙,柚形似橙。”按黄岩以产橘著名,明时已盛。考黄岩县志,见《直斋书录解题》,有嘉定间蔡范撰《黄岩县志》十六卷。又据光绪《黄岩县志》王棻序谓:“黄岩有志始于宋大中祥符,重修于嘉定甲申;至明永乐后复修,书皆佚不传。”则蔡范县志以前,已有邑志矣。而今存之志,则以万历刻本最古。
仙居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原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
宁海县志十二卷明崇桢五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刻本)
明宋奎光纂修。奎光字元实,号培岩,常熟县人,万历壬子举人,崇祯初任宁海知县。按宁海置县,始于晋,唐宋以前并无志。至明洪武间方孝儒纂《宁海县志》,因成祖厉禁不得传。厥后有弘治张邦佐之志,正德张辅之志,万历曹学程之志,亦皆佚。此志之修,按奎光序云:“为补万历曹学程之志重辑,凡四十目,各统于大纲。”按此志仍《曹志》之目者十六,新益者十四。于建置则增水利,于食货则增物产,于艺文则增词赋,而于人物,则独详于方孝儒传。宁海旧志皆不敢言方孝儒事,至此志始敢直言方氏为孤忠砥柱,并述十族殉节之事,及纪述孝儒死事,可推为最早最详之纪录。
太平县志八卷明嘉靖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婺书八卷明崇祯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吴之器纂。之器号皜庵,义乌县人。此书记金华一郡之书,之器序云:“《婺书》者婺州之史也。”考其书凡十二卷,《婺书·列传》八卷,《别录》四卷,此本《别录》四卷缺。婺州为金华之古名,据之器例言:“婺州分野在婺地,名以从星,婺主织絍;吴子赐如生于婺。婺之名盖由来久矣。”按此书编例,有合传分传,不以人或时代分次;卷一至二名臣,卷三节义、儒林、孝友,卷四文苑,卷五逸民、仙释,卷六游寓、循绩,卷七附传,卷八家传;其例以类相比,隶于传末者,标目概不具名。之器序谓为从《史》《汉》法,但其书颇不便以检索也。
金华府志三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荩纂修。荩字敬庵,三韩人;康熙十五年以内国史院中书,出任金华知府。此志为荩官金华时,延山阴沈麟趾等采辑而成。金华为古东阳郡,一名婺州,见《隋书·经籍志》载:南朝宋郑缉之《东阳记》一卷,《宋史·艺文志》载:宋绍兴间洪遵撰《东阳志》十卷,淳熙间朱之槐撰《东阳志》。元初赵绍又纂《东阳图志》,至正间瞻思继为《续志》,元以前府志,皆曰《东阳志》。至明成化间郡守周宗智纂《金华府志》二十卷,万历六年郡守王懋德修《金华志》三十卷。惟《成化志》《万历志》上海图书馆有藏。又胡宗懋于类书中辑录旧志若干卷,题曰《东阳记拾遗》。清修府志,此本为始创,其志例,分为四十目,为郡人赵忠藻等人议定,卷前有府总图一,府治图一,属县图八,其时所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此志传本,有康熙三十四年增刻本。金华府志以此志采摭最备,体裁最佳,故著录之。
婺志粹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卢标纂。标字菊人,东阳县人,嘉庆间官缑城司谕。是编纪金华一郡人物杂事,而用婺州古名。按此志何豫序云:“隋更东阳郡置婺州,唐天宝初又复名东阳郡,梁改置金华,元为婺州路,明为宁越府,寻为婺州,此志所由名也。”据豫序言婺州之名,已经数易。此志汇录前修志书之精粹,仅增近事;其所搜罗郡之往事,则今详古略,近事则不分巨细,并收之。盖欲备后之修志者檃括芟润,书经三易稿而始定。标殁后,道光己亥其门人李瀛、李国荣、李协韶为之参订付梓,越年刻成,名曰《婺志粹》,附《婺诗补》三卷、《宝婺碎金》一卷、《说陶》一卷、《缑城漫钞》三卷,与《志粹》合订成帙。体例总分先民志、政绩志、承师志、技艺志、列女志、■〈糹留〉流志、仙异志、来宦志、寓贤志、经籍志十门。先民志自秦迄唐纪凡四十四人,政绩志自宋至清纪凡八十一人,承师志以溯考婺学传授渊源。列女、■〈糹留〉流、仙异、来宦、寓贤诸志,亦皆用传纪体例,而传中插以变警祥异琐事。经籍志分金石、艺文二篇。其书所采摭旧闻轶事,大抵为金华旧志所未载,乃搜罗于他书,及采访见闻者多。
兰溪县志九卷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全。上海图书馆藏卷四至五)
明程子鏊修,徐用检纂。子鏊字和以,歙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年任兰溪知县。用检字克贤,号鲁源,兰溪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陕西学督,苏、松参政、福建兵备道、广东按察使,其为学以尚宋儒为根本,著有《五经辨疑》《剑虔录》《三儒类要》等书,文集曰《鲁源文集》。按此志子鏊序云:“兰溪自唐咸亨始为县,越几千年;迄明正德庚午始有志,又几百年;万历壬寅,余为邑稍图其旷阙而兴之。”考兰志明正德庚午知县王倬,延邑人章懋纂县志五卷,见《千顷堂目》《万卷堂目》《内阁书目》载,今惟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原刊本。此志继正德《王志》重纂,子鏊延用检为总纂,以授诸生赵奇韬辈二十余人,分门别类,俾各殚其见闻,猎幽微,搜故佚,正舛讹,核名实。并质之于长老而裁之,始事于万历乙巳,讫丙午以成;是俾成于众议,执笔削于用检。其志例,分五类,三十六目;文献足资稽考,且为今存兰志之始。
义乌县志二十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韩慧基纂修。慧基保定府高阳县人;康熙五十七年进士,雍正四年任义乌知县。此志为慧基官义乌时,据康熙三十一年王廷曾所修县志,重为补辑数十年之事;时参订者为浦江教谕沈裕、金华县学生孔衍诩;襄事者为本县明经黄之琦、楼承焜,太学王夔;校正者为博士弟子员季映藜、楼元斐、黄士翮,修成于雍正五年,即年刻成。此志所分门类,殊未周合体裁,以山川标名为岩壑志,以水利、土物、矿防、民兵,一并列于利病志,以祥异、古迹、遗事一并列为见闻志;分纲领目,使览者不能明晰义例,未够简详;且尤疏于考据也。按义乌自秦置县,名曰乌伤,以颜孝子秦、颜乌氏孝感飞禽,故以县名。人物志孝友《颜乌传》云:“颜事亲孝,父死负土成冢,群乌啣土助之,乌吻皆伤,因名县乌伤。”此事虽未见载于正史,而义乌自宋元丰间邑令郑安平修县志,咸淳间进士黄应龢为《续志》,元黄溍之志,以及明正统、隆庆、万历、崇祯诸县志,均纪此事,传为邑之掌故,而今县仍以义乌名。
永康县志八卷明嘉靖四年胡楷刊本(天一阁藏)
明胡楷修,陈泗纂。楷字天则,望江县人,正德举人,正德十四年知永康知县。泗字道源,永康县人;贡生,官福安知县,调漳平知县,卒于官。据此志陈泗跋云:“永康有县始于吴,志则至宋嘉泰间县令陈昌年始为之,元延祐邑人陈安可续为之,俱过于略。明成化间续修于训导欧阳汶,又多失实,识者不无遗憾。”按陈跋,永志始末梗概已具。此志之纂,泗序云:“正德甲戌冬,吴令宣济增修邑志,以其事属庠生赵懋功、徐访、俞申、周桐、曹赞,而泗亦与焉,及更明春始脱稿。越七年,大尹胡先生楷欲梓行之;仍属泗暨申重加校雠,锓梓垂成,先生适去归。会伯润李公作县,踵而成之。”按此志《万卷堂目》题胡楷修,《金华经籍志》题叶式修,式只为作序。此志经三县令主修而成,而实际秉笔者乃泗。其书体例分地理、建设、贡赋、户役、风俗、秩官、选举、人物、艺文、遗事十门。惟人物所著列传慎严雅正,出于泗一人之手。
新修武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江留篇纂修。留篇字念于,广东饶平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一年任武义知县。考武义县志,创修于明正德十五年县丞林有年,再修于嘉靖二年知县黄春,于万历凡三修,清顺治间又二修之。此志继康熙十二年知县李经邦所修县志重纂;其书定例为十二类,曰舆地、曰建署、曰食货、曰保息、曰风俗、曰征若、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综幽、曰观成。所谓保息者,分叙乡饮、氏族、保甲、养济,征若者,分叙灾祥,综幽者,分叙仙释、方伎、古迹、寺观、五坟,观成者,为遗闻、补遗之类。其书篇名多乖,且以保甲入于保息,古迹入于综幽,义殊失当。武义建县,始于唐分永康县地置武义县;寻更名武成,后复曰武义。宋以后皆属金华府。此志舆地所引《寰宇记》引《舆地志》云:“吴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县置武义县。”按晋、宋、齐、隋地理志,并无武义县,而《寰宇记》所引《舆地志》,不知其何据也。
浦江志略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毛凤韶纂修。凤韶麻城人;正统八年进士,嘉靖二年任浦江知县。浦江古称浦阳县,宋咸淳间邑学正朱子槐始撰《浦阳县图经》二卷。其后继修者,明初宋景濂《浦阳人物志》。又见《文渊阁目》新志类著录《浦江县志》。此志为凤韶知县事所作,书刻成于县丞王庭兰权县事时。其书体例,分疆域、民物、官守、城社、财赋、学校、人物、杂志八门,又分子目四十有五。据凤韶序言:“以宋景濂《浦阳人物志》、郑若端《金华贤达传》《金华郡志》,及邑人吴渊颖、柳道传、戴九灵、宋景濂、郑麟溪、王深溪、吴溪等文集,并閤县碑碣,六房卷册,取其切于邑事者,错综斟酌,以成县志。”此志取材,颇为繁博,纪载简质。《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志,谓其大旨从仿《通鉴纲目》,以名字爵谥为褒贬。此例他志未有仿效也。
浦江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汤溪县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汪文璧修,杨维诚纂。文璧休宁人,任汤溪知县。维诚邑人,历官南昌府宁州知州,池州府同知。此志为维诚与邑举人张文济、贡生金城同纂,庠生章焕国校。时县教谕罗元龄、训导曹廷宣、县丞陈惠、典史赵璧皆任纂志事。此志出众手所裁,志例为纲八,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余志,领目凡五十,体例庞繁,而纪载简略欠佳。汤溪置县于成化七年,越三年即修县志,但今存明志惟见此书矣。
汤溪县志稿不分卷民国十五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近人薛达修,戴鸿熙纂。达瑞安县人,民国十五年任汤溪县长。鸿熙字乐真,汤溪县人。汤溪县志创修于明成化十年知县宋约;再修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汪文璧。清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元会又修续志一卷,二十一年知县谭国枢重修,五十九年知县宋绍业延邑人张祖年又重纂,乾隆四十八年知县陈钟灵续修;自《陈志》以后百数十年,无重纂者也。民国六年武进丁燮宰汤溪,创修县志,聘叶润芳为修志局长;及薛达来长汤溪,润芳遂辞局长,乃聘鸿熙为总纂,民国十五年稿成,翌年谋付梓不果,十八年薛达以铅印,凡二十卷,分编年、地理、民族、建置、典礼、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录、掌故、文征、本志源流十三门。稿本今存六册已残,与印本有不同之处,可存为备考。
衢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八、卷十至十六)
明杨准修,赵镗纂。准字安吾,宜兴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四十年任衢州知府。镗字仲声,号方泉,江山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应天巡按,所著书有《留斋漫稿》。本志之纂,据赵镗序云:“衢有府志旧矣,自弘治十六年迨今六十载,文献故实未及嗣续。前郡伯安吾杨公准倡修,继之者,郡伯南溟郑公伯兴;始葺于西安学正训导汪子旦,重校于衢州府学教授金子汝砺,又重校于西安教谕徐子守,而总其成者则镗。”按序语,此志几经增校,始成定本;其书志类凡九,首舆地、次山川、次建置、次礼制、次官守、次人物、次食货、次灾异、次外纪,共十六卷。舆地志所记沿革谓:“唐析婺州置衢州,治于西安县,属江南道;五代为吴越地,宋属两浙路,元为衢州路,明为府;以郡境有三衢山,故名衢州。“衢志创始于宋张元成撰《衢州图经》,其后代有纂修,书皆佚,而今传者,则以此本为最古。原刻本仅存此书,缺卷九官守一卷。龙游余氏寒柯堂,曾据此本传钞,所缺官守一卷,以天启叶秉敬纂府志职官门补入,并经兰溪叶渭清手校,抄本今藏浙江图书馆。
西安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陈鹏年修,徐之凯纂。鹏年湖广湘潭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三十五年任西安知县。之凯西安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四川茂州知州。自唐置衢州治于西安县,历五代、宋、元、明、清皆未更变;至民国初废衢州府,改西安为衢县,西安之名遂废。西安县志创始于明洪武间教授留文溟,书已久佚。此志之纂,据鹏年志序云:“始事于戊寅之冬,八阅月而竣事。”其大要折衷于郡志;可因则因之,宜创则创之而已。其创修之体要如是,其志例,分舆地志、官师志、风俗志、赋役志、祠祀志、水利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九门,目八十。观其体裁,其善有三,一体例正,二纪载核实,三详尽致用,可谓核实致用之书。
衢县志稿三十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是编残存一册,为卷二十七,诗文内编上,首页第一行书名下有余绍宋题记,书眉端亦有绍宋批语。按是编为衢县郑永禧所纂县志原稿,经绍宋校正。浙江图书馆藏有传抄稿本全部共三十卷,原稿原藏衢县郑氏,此册不知何时失散。西安县于民国元年改称衢县,此志创修于民国九年,十五年修成,时县长郑平桂主修,为邑人郑永禧所纂,二十五年始为铅印。卷首有《衢志源流考》《释衢》《古西安同名异地考》《修志肤言》四篇,撰者精于考订,书中考嘉庆县志讹误,凡百数十条,方言及碑碣两篇,亦极精审。
江山县志十卷明天启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八)
江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彩纂修。彩字绍亭,徽州府休宁县人;贡生,康熙十六年任江山知县。按此志前有衢州知府张濬序谓,江山志“创修于前明正德庚辰邑令吴君亚夫,嘉靖甲辰知县金谿黄君纶继修之;迄天启癸亥已灭没,仅有存者,得石南张令凤翼来主县,与邑绅徐君日葵,更加补辑复成,距今八十余年矣。”其序言江山县志原委,梗概已具。此志为彩官江山时,以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余锡所修县志,纪人纪事,多有缺遗,乃采补康熙二十三年后事,续人续事,皆取舆论公评,信实可据。其书体例凡十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秩祀志、曰国计志、曰职官志、曰科名志、曰庶官志、曰人物志、曰杂记、曰艺文志,分为七十目。江山清时属衢州府,其地界连浙、闽、赣三省,万山环列,奇峰明媚。其水则从石鼓山发源,至峡口汇括苍、拓浦诸派;至礼贤镇为文溪,过清湖镇,至城东为廉溪;萦绕东注,合金川,至于府城之西为濲溪,县地势独高,故山峻而水清,山水秀丽区也。
常山县志十五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明道纂修。明道字有功,江南省句容县人;贡生,顺治十三年选拔常山知县。此志原本,为万历十五年知县傅良言修,邑人詹策纂,定例凡三十余目。明道踵之重纂,每篇仅增补数页,而首尾不相连接,终非定本。其书记沿革谓:秦置太末县,以后孙吴建定阳县,后或隶衢,或隶信州,元初称常山。按其所叙,则鲁鱼纰缪,原无考证。山川篇载有三衢常山,郡邑皆以此得名。云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因谓之三衢。按常山一名湖山,又名长山,在县城东三十里,绝顶有湖,广可数亩,有石环绕如城垣然。而洪水暴出之事,始见载《隋书·地理志》。
开化县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锦修,方严翼、徐心启纂。孙锦奉天籍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以文林郎任开化知县。严翼开化人,贡生。心启开化人,廪生。开化建县,始于宋乾德四年,吴越王钱俶析常山县西境地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常山知县郑安请升为县。县志可考者,修于明万历戊子知县汪应望,万历辛丑知县谌士观补修,万历丙午知县苏瑾又为增补,崇祯辛未知县朱朝藩重修。清顺治壬辰知县朱凤台又修之,康熙癸亥知县吉祥修之,康熙甲子知县董铎修之。是编继《董志》重修,其书体例,志图、舆地、建制、典礼、赋役、官师、选举、人物、杂志、艺文十类。志图,列图十七幅,皆有图说;余篇于典礼赋役,记载甚详,典礼有农政一篇,以记开垦荒山,种植桑柘枣栗桐柏,赋役记蚕桑枣栗之产量甚详。而艺文志,占数最多,凡四卷,几居全书之半矣。
严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十五至十六。又嘉靖增刊本全)
建德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宾修,应德广纂。宾太仓州人,雍正丙午副榜,乾隆十八年任建德知县。德广建德县人,雍正元年举人,官广西平乐县知县。建德为严州府附郭县;曩时纪载,附见郡志,自明以来,别无邑志。迄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戚延裔延马天选始纂县志九卷;此志继之,演之为十卷,志类十,曰方舆、曰食货、曰营建、曰经略、曰秩官、曰治行、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轶事,目六十有五,附目二。此志所叙疆圉民物之类,大抵选录于郡志,所取资料,慎于画境分界,今非在建德县境者不纳。如严子陵钓台、子陵祠等古迹,因非在今建德县境,皆不录,而宁舍之。观此志不假借,不附会,不夸耀,以尽志乘翔实之道也。
桐庐县志八卷明嘉靖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明屠继祖纂修。继祖宜兴县人,官桐庐县主簿。此志为继祖为主簿代署县时,与县学教谕所同修也。时教谕钱璨,又与邑生濮溉、俞言、王鹏年、王瀚、郑谟、俞生民合任编纂,经代署县事主簿屠继祖总纂成书。前有国史经筵讲官翟銮,嘉靖五年序。其书目次,分为四十一门,有小序,今仅见此孤本一册,无从窥全书首尾也。
桐庐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十九年补刊(上海图书馆藏)
清马象麟纂修。象麟字青黎,三水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九年任桐庐知县,十三年因兵兴调用,解任去。桐庐建县于吴黄武间,至明万历丁丑修有县志,乙酉又重修之。此志为象麟与邑生柴文卿、杨汝挺,及县丞李俊诸人,纂成于康熙壬子,书甫成而解任去,迄庚申知县王俊又为增补刻行。其书体例总分四大类,曰风土类,分目十六,附目一;曰官政类,分目十五,附目一;曰人物类,分目十三,附目二;曰杂志类,分目七,附目一。卷端有桐君山图,钓台图。官政类,亭榭目载,钓台在富春山,又有严子陵钓隐处。宋景祐中范仲淹为郡守时,始建祠于台下,严州因严子陵而得名,而子陵陈迹,皆在桐庐一县。
遂安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韩晟修,毛一公、毛一鹭纂。晟广东博罗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遂安知县。一公遂安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汉阳府推官,升工科给事中。一鹭遂安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松江府推官。晋置遂安县属新安郡,隋开皇间废,宋时方腊改严州为遂安军,又置遂安县为郭邑;元改军为建德路,县仍未更,明改路为严州府,县亦因之。遂安县志修于明时者,据本志引载有成化间邑令朱福之志,嘉靖间邑令吴撝谦之志。是编为二毛先生纂成于万历己亥,壬子复为修补刻行。此志只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此书为上海图书馆派员检查造纸厂回制废纸中所检得之残书一册,系为原刻。因此书残缺不全,兹参抄本著录,其志例分为八门,曰方舆志,自沿革迄水利凡十目;曰营建志,自县署迄养济院凡十四目;曰食货志,自户口迄物产凡六目;曰官师志,自官制迄属职凡八目;曰选举志,自征辟迄貤封凡九目;曰人物志,自名儒迄方伎凡九目;曰武备志,分城池、教场、弥盗三目;曰艺文志,分碑、序、纪、铭、表、诗、书七目,总其子目凡六十有六。以县治图、县城图、学宫图,列于方舆志沿革篇之后,图与沿革无关,处置殊若不当。
遂安县志十卷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嘉兴市图书馆藏)
清周世恩修,姜士崙纂。世恩河南商城县人,副贡生,乾隆十七年由钱塘县县丞,升任遂安知县。士崙遂安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官至河南归德知府。遂安县志,自明万历间知县韩晟,聘邑人毛一公、毛一鹭兄弟修成县志以后,清康熙癸丑知县刘从龙,聘邑进士方象璜、象瑛昆仲又重修,癸亥邑人毛升芳又为续修,乙未知县陈学孔亲为纂辑。是编先是知县吴培源于乾隆壬申创修未竟,癸酉世恩继事主修,延士崙及邑举人方锡纲,县教谕郑爚、训导蔡以堂继纂成书。其书体裁,分方舆、营建、食货、官师、文治、选举、人物、武备、杂志、艺文十门。各门分目甚细,惜其内容虚简,纪载实事无多,而主重在文治、人物二门。其书于当时咸认为上品,以承康海《武功县志》之流派,重在资治教化。然其在今日,则时异景殊,而书之估计,亦有不同矣。其他如方舆、营建、食货三门,尤为疏缺,其叙水利则无原委,而略灌溉。纪户口不详于古,而尤略于今,仅载止康熙五十年为止。此后数十年中,岂可一无纪述,方志能古今均详,方为上驷,其次则略古详今,乃亦编纂之法。载物产列目无注,不详所出,可谓有物名,而无产数。如此数端,均其编纂者之所失焉。按此志前未见于藏家书目著录,是为罕见难得之书。
新修寿昌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华盖修,张可元纂。华盖字文垣,揭扬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授寿昌知县。可元汤谿人,寿昌县教谕。寿昌秦汉为富春县地,三国吴黄武七年析置新昌县,晋太康元年改名寿昌,隋废,唐神龙元年复置,迄清未更。县志创于元郑彧,明初亦有修纂,无可考其纂修年代;嘉靖四十年知县李思悦修县志十二卷,万历十二年知县李世芳重修,卷帙如前志,又增图表一卷;清顺治九年,知县董珙三修之。是编原为康熙九年知县罗在位,嘱训导张熙纂成;及华盖仕寿昌时,又嘱教谕张可元等,依《罗志》逐条增补,体例悉依其旧;凡五十二目,无大纲。按此志列目繁冗,纪载考据,亦欠严核,惟其书今传本极稀有矣,为海内仅存之书耳。
寿昌县志十一卷传抄清光绪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一)
清贝蕴章修,黄标纂。蕴章字达夫,江苏长洲县人,光绪二十四年任寿昌知县。标字组云,号广文,仁和县人,原籍徽州,任寿昌县儒学训导。此志修于光绪己亥蕴章官寿昌时,延标及邑人蒋屺培纂辑,粗成稿本,会庚子之役,江南震动,庶政停滞,此志终未付梓。据董巽观撰嘉兴图书馆藏浙志题记,著录此志云:“此书为巽观以《济宁州志》与中国书店易得,后捐送嘉馆。此书似未刊印,各家书目均无。”今此书已散失卷四、五、六,光贻于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阅见此志残本一册,却为卷四、五、六,亦为抄本,字迹与嘉馆抄本相似,疑为此书散失之册。此志体例,分疆域、建置、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艺文、杂志八门,杂志兵燹篇载咸、同间事甚详,又附蒋屺培同治元年所撰《寿邑咸丰兵灾记》一篇,皆为有关太平天国之史料。
分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檠修,钱世泷纂。檠直隶永平府滦州人,康熙十九年任分水知县。世泷杭州府仁和县人,康熙十六年任分水县儒学教谕。分水置县,始于唐武德四年析桐庐北境地立县,隶严州府。明景泰四年,知县乐武创修县志,隆庆三年知县侯汝白重修,万历三年知县方梦龙又修之。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胡必誉修县志十二卷,及檠仕分水时,以《胡志》繁丛失实,距前志之成仅越十年,又重为纂辑,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观其志例,又不免过简,所分乾象、坤舆、营建、古迹、名宦、乡贤、仕宦、才德、赋役、土产、艺文十一门,均无子目。其书内容虚简,如乾象、营建、土产诸门,仅寥寥数页,其他如名宦、仕宦、赋役,亦缺漏不详。
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邓淮修,王瓒纂。淮字学海,吉水县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弘治十二年任温州知府。瓒字思献,永嘉人,弘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礼部侍郎,卒赠尚书,谥文定;著有《正教编》《瓯滨集》等书。温州为晋永嘉郡地,至唐始更名温州。宋时为儒学极盛之区,如王景山、刘安节、陈傅良、叶适等,为儒学大师,皆出生于其地;故有邹、鲁之乡之称。郡志于南朝时,谢灵运撰《永嘉记》,郑缉之撰《永嘉郡记》;至宋元时纂辑者尤多,如宋李宗谔之《温州图经》,徐嘉言之《永嘉志》,曹叔远之《永嘉谱》,陈谦之《永宁编》。元夏开先之《温州路志》,章嚞之《东瓯志》,皆为有名之志。其书抵毁元末方国珍、方国瑛,起兵抗元构兵,祸及文献。至明洪武间知府任敬修《温州图志》,亦佚不传;今存郡志,以刻本论,推此志最古,书修成弘治癸亥。其体例繁博,以其纂录冗杂,而疏考证,虽不免后世有遗议,然观其书,如建郡、山川、列传诸门,纪载则慎严翔实;又如叙永嘉道学,则本末精粗,一以贯之,可谓一无遗漏矣。嘉靖问张孚敬重修郡志,以前志冗长,而大删削,乃多缺漏,以开后来温州郡志简陋之弊。
温州府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明汤日昭修,王光蕴纂。日昭丹阳县人,万历八年进士,二十年任温州知府,升浙江右布政使兼按察司,整饬浙东兵备。光蕴字季宣,温州永嘉县人,事迹未详。按温州汉、晋时名东瓯、永嘉、缙州,至唐置温州,宋改名瑞安,后复为温州,郡名不一;郡志或称永嘉,或称东瓯、温州,自元以后则皆称《温州志》,而无别名。此志为日昭官温州时所创修,后知府林继衡按其成稿,复嘱光蕴等增辑校正。卷前有汤日昭、蒋光彦、林继衡、王光蕴诸序,林序云:“此志以弘治癸亥志而删润之,增以嘉、隆、万百年之事迹,几易裘葛而始脱稿。王光蕴、王继明、董其裁、余承兰、陈大奎、周子恭、戴宗瑶等辅其事。”按此志不取法嘉靖《张志》,而踵弘治《王志》之例;其志稿成于岛夷薄城之后,故所纪海警及倭夷扰境之事甚详。四库全书馆据两浙盐政采进原刻本著录于存目,今海内所存仅此全帙,北京图书馆所藏本已残缺。
永嘉县志二十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崔锡修,齐召南纂。崔锡汉军正黄旗人;拔贡,乾隆十九年任永嘉知县。召南字少宗,天台县人;乾隆元年举博学宏词,官至礼部右侍郎。考永嘉县旧志,据光绪《永嘉县志》凡例云:“自元、明及清凡五修。”考其书今存者,惟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嘉靖《永嘉县志》九卷最古,康熙时郑廷俊纂县志过简;此志出于召南及钱塘汪沆之手,条目悉依照新定府志例,共列三十八门,体例严整,摭采亦不厌浩繁,搜材丰实,纂成于乾隆二十六年,未付刊,而锡解任去;知县施廷燦继事,始刻成于乾隆三十年。按其书所记物产特详,县以产梅最著;有鸳鸯梅、重叶梅为鉴赏奇品;花头丰,叶重屡,层层盛开,如小白莲然。又有绿萼、玉蜨、檀心、檀香、朱砂、红梅、黄香梅、墨梅、并蒂梅、双鸾梅,皆为名种。梅以外,于砚石颇闻名,产于华严川水中之石,以色黄而斑黑,色紫而有横纹者,为上品。
瑞安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乐清县志七卷明隆庆六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乐清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化民纂修。化民江都县人,由举人仕乐清知县。此志为化民官乐清知县时,属邑教谕吴让木、训导刘汉彪、贡生林允楫、鲍易、李栋,据康熙十二年知县出一駽未成志稿重纂而成。其志例,分星野、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丘墓、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孝议、列女、隐逸、流寓、翰艺、仙释、寺观、祥异、杂记、艺文、补遗诸门。乐清县治在温州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晋宁康二年始分永宁置乐城县,梁开平二年,以避梁祖讳,改为乐清。明时因海寇躏入内陆,设有磐石卫,领蒲岐诸所。
蒲岐所志二卷温州遗著会传抄清光绪二年修本(温州市图书缩藏)
清倪启辰纂。启辰字子昌,乐清县人,事迹未详。蒲岐为乐清县滨海之地,自南宋时始筑城以防海寇,明初设所,置指挥千百户驻之,隶磐石卫,当时为御倭要地。所志创修于弘治间陈载阳,嘉靖四十一年朱声振继成之,书中仅叙驻军籍贯,城池基址。隆庆间增修,清康熙庚辰胡光仁又增遗迹一篇,道光间再增续。此志为启辰据前志参订,分为四门,一曰舆地,叙置所原始,及起科详文、叙山、叙水、水利、桥梁、义冢诸项。二曰规制,叙城池、公署、坊额、军民、籍贯、兵制、人物诸项。三曰艺文,分文内外、著述二项。四曰杂志,分古迹、寺观、轶事、灾异、寇警、金石诸项。全书为上下二卷,卷前有旧序,凡例、舆图,及邑人高谊序。高序谓:“据考文献不厌详稽,即如所城之筑,得绍熙甲寅之城砖,以证自宋始。”又如人物志,诸传据明代各氏族谱谍参考。按高序所言,此志于考订,可谓详尽矣。此志刻本未见,今仅见此抄本。
平阳县志八卷清顺治五年补刻明万历本(朱偰收藏,现藏南京图书馆)
清马腾霄修,陈文谟纂。腾霄字汉冲,山东人,贡生,顺治三年任平阳知县。文谟平阳县人,顺治初贡生。此志为隆庆五年知县朱东光原修,万历十八年知县万民华补刊。清顺治辛卯,腾霄仕平阳时复延文谟与杜汝悊、徐有说、孙子词、徐镜等,校雠增纂,逾年始成。其书于山川、人物、世家、年表、政事诸门,补正原志之缺误颇多。按沿革谓:“于晋太康间置阳县,属永嘉郡,五代钱鏐改名平阳;元元贞间曾升为州,明复为县。”考旧志,见《文献通考》引载汪季良《平阳县志》,及《平阳会考》四卷。又《乾隆平阳县志·经籍志》载:元大德丁未判官皮元,及永嘉教谕章嚞、西安教谕陈天祐纂《平阳州志》。又《文渊阁目》及《温州经籍志》著录,明正统间知县章惠,延邑人方燧纂《平阳县志》十卷。《乾隆志》又载:弘治五年,知县王约,延青田包瑜、邑士孔彦雍纂《续平阳县志》十卷,嘉靖间邑人陈彦生,又为《补辑平阳县志》八卷。以上诸志皆佚不传,隆庆、万历二志,亦不易得,是编今亦为海内稀见之书矣。
泰顺县志八卷明崇祯六年修,传抄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明涂鼎鼐修,包大方纂。鼎鼐江西靖安县人,天启间任泰顺知县。以内艰归,服阕升衢州府同知,调北直隶永平府同知。大方字子义,泰顺县人;泰昌间恩贡生,仕常熟县丞,升宣州经历。泰顺原为瑞安县义翔、罗阳镇地,明景泰间巡抚孙原贞奏请割瑞安十二里、平阳六里,立为县,属温州府。嘉靖间邑人张庆旸纂成县志稿,万历元年知县王克家初成刻本。及鼎鼐官泰顺时,延邑人包大方、王家才、潘士望、郑一宰、林一鹏重为纂修,而成是编。其书分舆地、廨宇、赋役、祀典、官师、人物、杂志、艺文八门。以选举附于人物,风俗附于杂志,殊欠志例。
括苍汇记十五卷明万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丽水县志稿四卷清道光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金学超纂。学超字瑾阶,嘉兴县人,拔贡,乾隆三十年任丽水县教谕。此志为学超于乾隆中官丽水教谕撰成志稿,嘉庆十年屠本仁任教渝,加以增修,至道光十六年知县陈棠重加釐订付刻。丽水为处州府附郭县,往事久载府志,学超综录郡志中所述县事,加以旁征博采,始创志稿。此志编纂审慎,考订甚详,正府志中纪载丽水事谬误者颇多;尤于人物志选择矜严,甄综核实,不滥载,不夸耀,文辞简洁。此志仅四卷,而艺文志居全书半数。
青田县续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吴楚椿纂修。楚椿字八千,德州人;乾隆举人,乾隆三十八年任青田知县。青田自唐景云中析括苍地置县,按本志序谓:“明景泰中知县单瑛,延邑人叶仕宁纂成县志四卷,嘉靖中知县李楷延邑人陈中州又成县志四卷,清康熙间知县张皇辅延钱喜选重纂县志十二卷,雍正六年沈渊懿又为续纂。”此志为楚椿官青田时,与属官教谕徐鹤龄、训导董楷、邑贡生董永发、陈开基同纂;继钱喜选《志续》补雍正己酉迄乾隆丁酉。分为六门。其例首阖邑全局,次各都分局,皆有图,各为二卷;次政事、风俗、人部、文部,分为四卷。惟政事门考订沿革,颇为精审,余篇则纪载寥寥无几矣。
松阳县志十卷清顺治十一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佟庆年修,胡世定纂。庆年号辅萱,辽东人;贡生,顺治间松阳知县。世定荆溪人,事迹未详。松阳志乘,始见《元史·艺文志补》载,元浦江吴莱撰《松阳志略》。又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松阳县志》,隆庆间邑人潘伯广又重纂,书俱佚,无可考焉。此志为庆年官松阳时延世定所修,其书例,为类十,为目五十有奇,类目烦冗,如以寺观、冢墓悉附于禋祀,于体例殊若未协。其叙沿革,谓县为东汉章安县南乡地,献帝建安八年分置松阳县,属会稽郡;隋属括州,唐改括州为缙云郡,松阳升为松州,武德八年废州复为县;五代钱镠改为长松县,镠子元瓘改为白龙县;宋复名松阳,迄清未更。
遂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缪之弼修,程定纂。之弼字勷一,号劻岳,江西抚州崇仁县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八年任遂昌知县,任满去。乾隆二十六年回任,三十年春,高宗南巡,时年一百七岁,奏对免跪。时人因之为联曰:“上有万年天子,下有百岁小臣。”传为旷世盛典。定遂昌县人,事迹未详。遂昌县志,见于《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当创修于明正统以前。其后嘉靖、隆庆、崇祯、顺治,皆有修续,顺治后经三次议修,皆未成议。此志为之弼初任遂昌知县时,延邑人程定等所辑,书凡十纲,六十有六目,定例则繁简得当。纪遂昌形胜,在某山某水,无不毕登,述古迹虽一阁一亭,而无遗漏;至于赋役,则田几何,户口几何,皆悉详载,可谓志乘之详尽者矣。遂昌沿革,三国吴赤乌二年,分方末之南界,置平昌县,以县治东乡十五里,有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因以得名。初属会稽郡,后属东阳郡、临海郡;晋太康元年改为遂昌,属永宁郡;隋属括州,唐省入松阳,景云二年复以松阳以西地,建遂昌县,属处州,历宋、元、明未更。
庆元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程维伊修,吴运光纂。维伊靳水县人;顺治举人,康熙二年任庆元知县,莅任九年去。运光字晖吉,康熙十一年举人,官建阳教谕,政和县丞庆元志书,创修于明正统以前,书久佚,惟见载于《文渊阁书目·新志类》;于万历曾两修,崇祯一修,其书亦佚。此志为维伊官庆元时,仿通志之例,别类分门。为舆地、建置、食货、官师、治行、禋祀、选举、人物、艺文、杂事十类。意在速成,体裁疏于斟酌,如列寺观于禋祀,以释道入人物,于志例不无遗憾焉。庆元周为七闽地,秦汉暨唐,为龙泉县东平乡;五代时王审知据闽,改名松源镇;宋宁宗庆元三年,吏部侍郎胡纮请于朝,以所居松源乡置县治,因以纪年为名曰庆元。明洪武三年曾革县治为巡简司,治棘兰隘,十四年复置县。
云和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汪远纂修。汪远号龙浔,福建德化人,康熙五年举人,二十七年任云和知县。云和于明景泰壬申,巡抚孙原贞请割丽水二十一都至二十九都地,置云和县,属处州府,设县治于凤凰山麓元和乡。明末遭兵燹,县市皆墟;其后隔溪之浮云乡,居民稍集,遂移治于此。县仅领二乡,为处属十邑最小。嘉靖间知县胡希铨修县志五卷,久佚。此志继《胡志》重修,纂成于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刻成;为教谕顾之训、训导章之芳、贡生柳盛枝、梅夔、庠生柳之元、梅捂等同辑,汪远总核成书。分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城池、职官、县治、学校、坊门、坛祠、水堰、桥渡、养济院、漏泽园、乡都、地产、户口、赋课、徭役、寺观、灾祥、官绩、人物、纪载、诗文诸门,全书仅一册,纪述寥寥。
宣平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萧彦修,郑禧纂。彦字奇士,江西吉水县人,嘉靖举人,任宿松县教谕。彦以文学名时,尝应广东湖广考试官聘为阅试卷,嘉靖二十年升宣平知县。禧缙云县人,以奉训大夫世荫,曾官于信阳。按沿革,宣平旧为丽水县之宣慈乡,明正统戊辰,闽人陈鉴鬍、陶得三尝踞其地;于是议建县以防守,景泰辛未割丽水之宣慈、应和、懿德三乡地置县,名曰宣平。成化二十年教谕舒祥,创修《宣平县志》四卷,此志继《舒志》重纂,其书分三十一门,无大纲,总括邑事皆备,体例简核,纪建县事甚详。
景宁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李应机纂修。应机字旂山,泰宁县人;雍正九年任景宁知县。景宁为处州府属邑,置县始于明景泰间,析青田县地以设。邑志创修于嘉靖间知县姜师闵,清康熙辛卯知县张琢重修。又二十余年,应机官景宁,得邑人汪特亭删订旧本,嘱教谕张阜、邑贡生江孝绪、林询、潘可藻,以二月之期,厥旧志增补新事,颇具体例。其书分封域、建置、田赋、秩官、官师、选举、人物、武备、艺文、题咏十门,目九十,每门各冠以小序,卷前列舆地官署胜迹图,为潘可藻所绘,版刻极精美。
卷八○安徽
安徽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本为光绪《安徽通志》之职官、名宦、人物、选举诸门稿本,仅存宁国、凤阳、颍州、池州。清康熙六年分江南为江苏、安徽,安徽于道光元年朱云锦纂《皖省志略》四卷,为分省后有志之始。至道光六年修成《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此志为沈葆祯巡抚安徽时创修,至吴坤修任巡抚始成,至光绪四年刊成,凡三百五十卷,补遗十卷,底稿散佚,此本为幸存之底稿也。光绪七年冯焯有校补稿,与此本有异。是后李应珏又纂《皖志便览》六卷,又有民国《安徽通志稿》一百五十七卷,皆为分省后记省事物之书也。
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安徽图书馆藏全。天一阁藏存卷七至三十一)
明胡缵宗纂修。缵宗字世甫,陕西秦安县人;正德四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南京吏部郎中,擢安庆府知府,官至河南巡抚。此志纂成于正德辛巳,其书凡三十一卷;余仅见天一阁残帙,安徽所藏全书未得获见。按阮元《天一阁书目》著录此志作十六卷,不计子卷焉。张楷《安庆府志·艺文志》载,桐城齐之鸾题此志序谓:“安庆于明郡志凡再成,此志为胡公缵宗至郡之越岁,始谍六邑诸生之博古者,检故实于载籍旧志而成。以叙一郡之地理风俗物产制器为详,官治人才艺文事迹,亦条无遗漏。”兹阅此志存卷,见其搜采繁浩,惟纂辑点致,殊欠裁剪,又疏于考核。按安庆春秋时为皖国地,汉置庐江郡于此,隋为熙州,大业三年改曰同安郡,治怀宁县。唐时为东安郡,寻改名舒州,天宝三年复名同安。至宋绍兴中置安庆军,名自此始。元时为路,明为府,直隶南京,领怀宁、桐城、灊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
安庆府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姚琅修,陈焯纂。琅字书岑,浙江石门县人;顺治戊子科贡元,由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康熙九年任安庆府知府,十三年引疾去。焯字默公,桐城县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撰文中书舍人,调兵部主事,即乞养归。考安庆之有郡志,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宋宣和中钱绅撰《同安志》十卷,蔡畤补《续志》一卷。于元无可考,明天顺六年周翔修《安庆郡志》十二卷,嘉靖元年胡缵宗又修之。清顺治间知府李士桢修府志十二卷。此志纂成于康熙癸丑,迄丙寅知府裴国熙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分图、表、志、传四纲,胪目三十,每篇目有琅题小序。安庆于明时直隶南畿,清初为江南省属郡,后设安徽布政使司于此,康熙时自别为一省,遂为安徽省会矣。此志为建省后首创郡志,安徽省之行政职官、典章制度,首载于此书;道光时创修《安徽通志》,采摭此志者为多。
怀宁县志三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九、卷二十一至三十六)
清段鼎臣修,吴邦柱纂。鼎臣辽东人;荫生,康熙八年任怀宁知县,任满升安庆府通判。邦柱字公擎,邑人;明崇祯贡生,入清官祁门县训导,升江西乐平县知县。怀宁为安庆府附郭县,旧无县志,邑事统载于郡志。清顺治辛卯,知县贾壮始成邑之专志,志久佚。按本志凡例云:“《贾志》分纂吴邦柱等人,本志亦仍此三人分纂。”三人者为邦柱及吴廷楷、方都秦。凡例又谓:“本志大抵取材于《贾志》,及府志、《灊山县志》。”灊山自晋迄宋,合于怀宁,元以后始分。按此志所稽考二邑之分合,于乡都道里人物物产之分属,虽事久难稽,而旁证引注,颇具法度。此志纂成之后,越十余年,张君弼始为增订付梓。
安庆府桐城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胡必选修,倪傅纂。必选孝感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五年任桐城知县,凡七年。傅事迹未详。按沿革,桐城为周之桐国,春秋属吴,后属楚,秦时属九江郡,汉为枞阳县,亦名桐乡,属庐江郡;唐天宝末取桐乡之义改为桐城县,后遂因之。县志传者,有明弘治三年陈勉修《桐城县志》二卷。此志必选仕桐城时,延倪傅所纂;志凡八卷,卷一图考、建置附沿革、星野附祥异、疆域附形势、山川附津梁塘堰、城池、公署、学校,卷二户口、田赋、风俗附乡宜岁时俗礼、方物、礼制、兵事,卷三职官、选举、貤封、各官,卷四至卷六人物,卷七列女、流寓、仙释、古迹、坊表、逸事,卷八艺文,凡二十有六目,附目七,无纲领目,体裁简核。纪载邑之事迹核实,后之继修县志者,咸谓继之者难也。
灊山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周克友修,陈衷赤纂。克友字公来,公安县人;贡生,康熙三年由镶蓝旗教习,升灊山知县。衷赤字尔靖,灊山县人;廪生,自幼好学,博览群籍,著有《贞胜编》,以叙历代贤否,治乱鉴戒之事。灊之名甚古,春秋、汉、晋称灊县,唐宋省县入舒州。元始名灊山县,属安庆府,明清因之。安庆为皖首郡,其得名,实肇自灊邑,“天柱高峻,儿视诸峰”,此志山川篇纪之。又如汉焦刘烈妇古诗,暨宋王介甫封舒国公谢表,皆有关灊之文献。此志艺文志收之,以知其搜罗汇集之详尽也。考灊志,自陈杲创修以来,万历丙戌邑令王梦旸,延邑进士金燕重纂,万历辛卯邑令周师道,延邑人陈邦符、金廷杰又为重编,万历乙卯邑令衷允元,邑贡生王立吾,三为编纂。明修县志,未见传本,顺治郑遹元之志,亦未付梓。是编为克友任知县时,延衷赤与金承闇、涂远靖重纂,刻成于康熙十四年。其书以纪山浸、赋役、土田、户口、阨塞、物产、谣俗、先贤、遗迹诸门尤详。艺文志,采集历来省郡县旧志所载有关灊之文献,绝少遗漏。灊志今传者,以此书为最古本。
安庆府太湖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王庭修,毕琪光纂。庭字迪庵,湖广汉川人;贡生,康熙间任太湖知县。琪光邑人,廪生。太湖县位皖、鄂之交,自刘宋始置县,因其地古有太湖得名,岁久淤塞,湖之迹渐泯。邑乘创修于明成化甲辰知县王珍,嘉靖庚申知县王杰重修;清顺治癸巳知县李世洽又修之,康熙癸丑知县王崇曾重修,癸亥知县章时化再修。此志因《章志》约略增修而成,而越时仅十有三年,其所增补者不多耳。惟订正《章志》之误缺甚详。康熙时太湖县所纂三志中,以此志为最备。
徽州府志十二卷明弘治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泽字济物,号幸庵,陕西籍,湖广长沙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出知徽州知府,历升都御史,官至兵部尚书。舜民字从仁,婺源县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历官江西佥事,云南屯田副使,仕至右副都御史。所著有《静轩行稿》《增援类编》《通鉴总目》等书。徽州古新安郡,梁太守萧箴撰《新安山水记》,舆地之书自此始。其后王笃撰《新安记》。唐有《歙州图经》,宋初有《新安广记》,宋大中祥符时,李谔撰《新安图经》,淳熙间罗愿撰《新安志》,端平乙未李以申又为《续志》,嘉熙中姚源为《新安广录》,淳祐间郑宗增《续录》,今惟罗愿《新安志》犹存。修于元者,有洪焱祖《延祐新安后续志》,于明有洪武丁巳朱同《新安府志》,景泰中知府孙遇为之《增录》,成化中知府周正又为《续编》。是编继周正《续编》后重修,成于弘治壬戌;据舜民序谓,与弟天民、生民,于丁内艰时共纂,非出舜民一人之手。观其书体裁,尚为妥备,惜此本遭虫损破碎,不能卒读。但徽志今存者,则以罗愿之志为古,而无原刻;以版本言,则此书最旧矣,今传原本此书外,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
徽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东序修,汪尚宁纂。东序字崇教,山西猗氏县人;别号肖山,徽州知府。尚宁徽州府人,事迹未详。观此志编例欠佳,分类繁冗,不若弘治府志体例臻备矣。惟可取者,卷前列秦鄣郡治图,附有图说。考鄣郡治在故鄣县,今长兴县西南地,有城头村是也(据朱镇《故鄣考》)。徽州于秦汉时为鄣郡、丹阳之属邑,故载此图。此图绘古长江分流,一系下东至青山,又分南北二支,皆入太湖。青山在今长兴境内,而此河久淤塞,故鄣古城在青山南麓,亦久陷没矣。近人沙彦楷先生作《南江上游考》,观此图锥定此河为《禹贡》南江之上游。清胡渭作《禹贡锥指》,尝三临其地,以文献无征,不敢断定南江故鄣在此焉。抑或胡渭未见此志也。次又列汉丹阳郡县图,图中绘丹阳郡治,及领县治,更明南江之所在焉。汉改秦鄣郡为丹阳郡,治初在故鄣县,后迁宛陵。
歙志三十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张涛纂修。涛字元裕,湖广黄陂县人;由工科给事中,调任歙县知县。歙为徽州府附郭县,旧志无可考;有之自此志始。其书体例,分总纪、考、表、传、载纪、艺文、杂记七门。总纪载邑之沿革,自秦定荆南地为鄣郡,领县五,郡治故鄣,歙为次县。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郡治宛陵,歙为第十六县,使都尉分治之。刘宋为新安郡领邑,隋改新安为歙州,领黟、歙、海宁三县;宋开宝间改歙州曰徽州,治于歙,元明因之。县境有黄山一名黟山,高二千一百八十仞,北倚九华,西拓彭蠡,南接广信,左挟浙江,右起桐汭。世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炼丹于此。唐天宝六年改黟山为黄山;其峰三十六,溪源二十四,洞十二,岩八。
歙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靳治荆修,吴苑纂。治荆辽东人;荫监生,康熙九年任歙县知县。苑邑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歙县志创修于万历间知县张涛,其后修于天启间载东旻,顺治间宋希肃,及此志凡四。按此志体例,分图说、建置、星野、疆域、学校、户口、官司、选举、人物、艺文十类,子目共三十有九。其凡例云:“务求确实,不使为浮华所掩。”而乾隆《歙县志》凡例谓:“《靳志》则语尚彫鎪,文崇装饰,故有游山纪异之讥。”则自违其例,破碎大体矣。歙县赋繁人盛,执笔修志者,欲弃华就简,有恐遗漏而未尽;故不善于史法者,每多犯于彫鎪浮华之病。兹阅此志,以体例论,附寺观于学校,义有不合,隶古迹、丘墓于疆域,则位置失当;又疆域于府县分界,亦未明晰。沿革以歙为汉故障治,考证有误。于人物分标名目,殊有过于细别。记山川不言支派原委,则琐陈猥琐,事多不经,尤非志法也。
岩镇志草四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佘华瑞纂。华瑞号西麓,歙县人,纳资捐儒林郎州同。岩镇在歙县城东二十五里,其乡旧名永昌,明洪武二十四年改曰永丰。镇在歙县、新安之间,规方十里;自明嘉、隆以来,巨室云集,比屋鳞次,遂成巨镇。按此志华瑞从郡邑志书,及诸族之家谱,得其实迹录之,记载止于清乾隆丙辰岁;同邑贡生程佶,为助校阅,订定体裁。其书编次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分原始、形势、山水、建置、桥梁、祠祀。亨集分道院、名园、名贤传、文苑传、宦业传、隐逸传、儒行传、孝友传、义行传、节烈传。利集分宦业续传、武功补传、儒行续传、孝友续传、义行续传、节孝续传、女贞传、文苑传、艺文上。贞集分艺文下、补遗,补遗析选举、逸事、迂谈三目。按岩镇前已有旧志矣,此志续补至乾隆丙辰止。
休宁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存卷一至六,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宋国华纂修。国华江西奉新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休宁知县。休宁自歙县分置,迄唐武德元年始易今名。县志创修于明成化乙巳,弘治四年邑人程敏政重纂,正德辛巳教谕黄彦重修未成。此志为国华官休宁时,属庠生吴宗尧、金时中、金洪、徐良玉、汪堦编纂,成于嘉靖丁未。其书体例,分天文、舆地、官政、人物、词翰、杂志六类,编次尚为明晰,惜此书已残缺,北京图书馆藏二至八卷,可以并全。
休宁县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写刊朱印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存一至三卷,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李乔岱纂修。乔岱字东山,陕西洋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休宁县知县。此志为乔岱官休宁时重修,属邑生胡九臯、邵辉、程涓、胡斗玑、金鼎■〈釒亥〉、范檞、金世忠、余玉言分曹纂辑。其书体例,为纲者八,曰舆地、曰建置、曰食货、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通考,子目五十有九,卷前列图六,刊刻精致。此本存三卷,与北京图书馆所藏残本可以并全。
祁门志四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清顺治九年补版(南京图书馆藏)
明余士奇修,谢存仁纂。士奇字才伯,广东东莞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任祁门知县。存仁字大池,邑人。祁门建县始于唐,属新安郡,新安于明时为畿内陆,而祁门号称岩邑。祁志自元至顺癸亥汪元相始纂,嗣后明永乐辛卯黄汝济又为《祁门志》;正德庚辰谢大涵继而重修,此志以前已三修矣。其志体例,分地理、山川、土产、官师、宦达、名儒、武功、民行、士行、女贞、良牧、艺术、县宇、城池、秩祀、乡市、赋税、灾祥、古迹、寺观、书籍诸门,分门琐碎,排列亦无绪次,绝无编例,书中纪载亦属寥寥,惟今存祁志刻本以此书最古。
黟县志八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窦士范修,徐道昌纂。士范字方海,陕西蒲城人;顺治六年进士,八年任黟县知县。道昌华亭县人,贡生,顺治十一年任黟县训导。黟之名甚古,秦置鄣郡,领五县,故鄣、歙、黝、秣陵、溧阳;汉属丹阳郡,三国属新都,改名黟。明正德间陈九畴创修黟志,万历间王家光增修;二志于明末兵燹版书具失。此志士范官黟时,与道昌纂成,其书体例分地理、食货、建置、职官、选举、人物、艺文、通考八门,而以恤政列食货,祀典列建置,体例未为确当。且所立通考一门,以藩封、古迹、仙释共纳之;又建置志有宫室一目,而所载为书院及教堂、相儒堂之类;二者分门,尤非体裁焉。惟地理志叙山川,则概括清晰;黟县山起楠木岭,由休宁、婺源界之三天子都岭而来,故多为黟地。岭东北为天潜山岭,西北为黄荆庵山,又西北南屏山;山在县南十里,山形方整如屏。南屏为南干诸山之祖山,其西为顶游山,其东为林历山;林历高三百仞,周十里,三面壁立,径危仄。黟县川流有六,曰章山南水,曰牛泉山水,曰横江水,曰潘山水,曰金村水,曰鱼亭水。其所述山川源委,瞭若指掌。
绩谿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宁国府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黎晨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五至七)
明李默纂。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历官吏部郎中,以事谪宁国府通判。复迁广东佥事,官至吏部尚书。后为赵文华诬陷,下狱瘐死。万历中追复原官,谥文愍,事迹具《明史》本传,著有《建宁人物传》《孤树裒谈》《群玉楼集》等书。此志为默谪居宁国时,与宣城县儒学训导王宠、南陵知县钱照、泾县知县胡永成、宁国县知县劳绍科、旌德知县杜镗、太平县儒学教谕袁成能同纂,嘉靖十五年知府黎晨为之校刊。其书体例,卷一郡地图,列秦鄣郡县图、汉丹阳郡县图、晋宣城郡县图、隋宣城郡县图、唐宣州县图、宋宁国府县图、元宁国路县图、皇明宁国府县图、宣城南陵县图、泾县图、宁国县图、旌德县图、太平县图,卷二制置纪,卷三秩统纪,卷四次舍纪,卷五表镇纪,卷六职责纪,卷七防圉纪,卷八人文纪,卷九禋祀纪,卷十杂纪,书首有南畿学政闻人铨序。
泾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廷栋修,钱人麟纂。廷栋字隆吉,大定人;乾隆十七年举人,官泾县知县,凡十一年,升黄州府知府。人麟号铸庵,江苏武进县人,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泾县以泾水得名,宋嘉定庚午邑令王栐撰《泾川志》十二卷,邑乘自此始。明宣德间,邑人左顺又修县志八卷,成化丙申,训导曹迁增纂县志十卷,嘉靖壬子,邑人王廷干重纂县志十一卷。清顺治丙申,知县习全史修县志十二卷。是编继《习志》重修,始于乾隆壬申,告成于乙亥。其书凡十类,曰封域、曰营建、曰学校、曰禋祀、曰食货、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摭遗,子目凡七十三。封域叙沿革、山水、古迹等项,而所纪封域,则寥寥数行,有轻本重末之感焉。物产隶于食货,记泾以产纸名,世称宣纸,有金榜、潞王、白鹿、澄心堂、罗纹、卷帘、连四、公单诸品。按此志安徽省博物馆藏本,另附志余二卷,此部则无。
南陵县志十六卷清嘉庆十三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刻本卷一、抄本全)
宁国县志四卷明嘉靖二十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范镐纂修。镐贵溪人,举人,嘉靖间宁国县知县。宁国为宁国府属县,府县同名。正德癸酉知县谢赐创修志稿,乙卯知县王时正又延邑进士梅鹗编辑成篇。嘉靖乙酉知县董槐,延邑举人袁泽重为搜访增纂,丁亥巡按李俨檄宁国府郡幕胡子亚,及司教王皥,继拟以义例,厘订草稿;及镐任知县,亲为笔削付梓。自创修及刊成,其间历数十年而成书,何以修志书如此之难也。兹阅此志,体裁简约,去取笔削,颇为慎重。而顺治《宁国县志》序,议此志编次杂沓,行文散漫,实未必然也。
旌德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瑾修,叶长扬纂。瑾四川新都县人;举人,乾隆十三年任旌德知县。长扬字定湖,苏州人,官翰林院编修。旌德于唐永泰七年析太平县之一乡建县。其地介万山中,峰叠润清,风景绝佳;旌水贯其境,故又称旌川。《宋史·艺文志》载李瞻《绍兴旌川志》八卷,是为邑志之始。明成化、万历又重修县志,书皆不传,清顺治丙申杨光溥重修县志犹存。此志长扬纂成于乾隆壬申,距《杨志》且百载,而中无重修之者。其书体例,定为十类,序次分目,皆具条贯;其后继修县志者,大抵依据其体例。
太平县志十卷明万历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天一阁藏,存卷七至十)
明张廷榜纂修。廷榜字登材,龙溪县人;万历元年进士,二年任太平知县。按沿革,太平置县,自唐天宝间始。唐以前为泾县地,置县后,与泾县并属宁国府,迄明未更。据本书载邑人陈宣序云:“邑故有志,成于正德庚辰。”按正德间知县朱守创修县志,距此志之修六十年矣。此志为廷榜官太平县时,与教谕吴逵,训导陈寰、徐云,县丞甕秉忠,典史李本德,及邑人陈宣、崔惟植、周恪、陈天德编纂。
池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间写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何绍正修,孙溥纂。绍正字继宗,浮安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十二年任池州知府。溥字溥清,贵池县人,事迹未详。池州古名池阳,唐始名池州。按本志何绍正序谓:“池州旧有志,汉唐以前,修纂者逮无考。宋端平乙未,修于郡守王公伯大;逮元二百余年,寥落无闻。及我国朝又八十年,正统戊辰修于郡守叶公恩,又三十余年,成化戊戌修于常公显,又十八年,弘治丙辰再修于陈公良器,至辛酉绣梓于祁公司员。”按其序所述,池志源流梗概已具矣。此志为溥与章栋所纂,成于正德十三年。其书体例,分图、地理、宫室、食货、惠政、祀典、职制、选举、人物、恩典、寺观、祥异、集诗、集文十四门。
池州府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贵池县志四十四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漆日榛纂修。日榛新昌县人,道光元年任贵池知县。贵池旧志,宋有《秋浦志》,明有正德《贵池县志》,及刘廷銮《贵池掌故》。清顺治丁酉李愈昌纂《贵池县志略》,康熙壬申梁国标纂《贵池县志》,乾隆乙丑谢锡伯又为《续志》,诸志皆极简略。是编则搜罗颇广,为邑人桂超、万包林、蒋淦生等采辑,日榛笔削成篇。其体例,分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九门,子目六十。书中纪载,据注详明,新采增入事物,则注明于采访册,颇具编法;但其书文不贯通,欠于文学气味,似公牍然焉。
铜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七,上海图书馆藏,存卷八)
明李士元修,沈梅纂。士元字会宗,号石台,浙江慈溪县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四十一年任铜陵知县,著有《石台集》。梅钱塘县人,嘉靖举人,嘉靖四十一年任铜陵县教谕。铜陵县志,据本志凡例云:“县志自永乐一修,弘治一修,正德一修,嘉靖一修,凡经四集。”此志乃嘉靖时士元官铜陵所修,志例编次,县图四、地理志、建置志、禋祀志、田赋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地理志沿革门云:“东汉置宣城郡,铜地为南陵县之铜官镇,齐、梁时置冶炼铜,立场于铜官山下,去镇十里。唐置义安镇,南唐保太九年改义安为铜陵,移治于江浒帅,古之铜官镇也。地属升州,宋因之,元置池州路,铜陵属之;明初属宣州,洪武辛丑复隶池州。”山川门云:“铜官山在五松山南;昔取铜赋,南唐封利国山,置监于下;后改为铜官场,岁久之铜场废。”
石埭志八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黄蓥纂修。蓥字默斋,赣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石埭知县。此志蓥官石埭时所纂,按其自序云:“观旧志版籍弗存,兹役也,讨论者邑人李忠柱、时芳、施容、陈秋芳也;草创者训导冯光浙、刘文举也,修饰润色者蓥也。”据黄序言,石埭嘉靖以前已有志,今佚无可考,存者此志为古。其书定例凡八类,例简词核,考订详确。地理志沿革门谓:“石埭为古陵阳、石城、泾县地,在陵阳山前;三国吴置石埭场于此,属宣城。梁大同十年以场置石埭县,因县境溪源,有三石横亘溪上如埭,故名。今县治在陵阳山前,成化时移此也。”山川篇载:“陵阳山在县治北五里,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西北自青阳县倪田岭,迤逦九凤岭而来,三峰卓列,如翰如屏,为一邑之镇。东一峰属太平县,西二峰隶本县。俗称此山为石埭天寿山,故邑人多寿,昔汉阳令窦子明炼丹其上,有丹台丹井犹存。”
太平府志四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沙彦楷先生藏,存卷二十五至三十七)
清黄桂修,宋骧纂。桂字汉柱,三韩人;康熙初任太平府知府。骧字龙谿,高邮人,太平府儒学教授。太平府为宋之姑孰,历代名胜地也。宋淳熙间林桷撰《姑孰志》五卷,已久佚;明钟城《弘治太平府志》二十卷,实为郡乘之肇端。嘉靖十九年祝銮又纂府志十二卷,此二志外,又见日本内阁文库《汉书目录》,载明刻本甘东阳《太平府志》三卷。此志增辑《嘉靖志》后百五十余年之事,其书体例,凡二十八门,而无大纲。调查此书原本稀见,光绪二十一年知府周炳曾以木活字重印,今传本亦不多见。此本原刻则绝无仅有之物也,此本外,惟北京图书馆有藏,亦为残本耳。
东流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春修,汪文纂。春字同宇,浙江仁和县人;举人,隆庆六年任东流县知县。文字凤山,邑人;嘉靖七年贡生,任感恩县知县,调广西灌阳县,升云南维摩州知州。东流南唐建县,宋元因之,明时为直隶池州府属县。正德十四年知县李浑,与教谕谢明创修县志,隆庆间知县陈观民,欲重修不果。是编为汪文及教谕张凤翼,训导陈道、李魁,纂成于万历甲戌。其书定例,为图二,为纪六,为状二,为考九,为传五,子目凡二十四,附目又十有九。为文简严有体,艺文载汪文撰《建城议状》谓:“东流向无城池,垂七百年,建城为此始。”此状并记载城之大小,地占积方多少,城围多少;高深之数,及用石用砖之大小数量。及工役工日,会计支费,施工竣工情状等,一一具述,可为古代营建史料观也。
芜湖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繁昌县志十八卷清康熙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梁延年修,闵燮纂。延年字九如,辽东人;康熙举人,康熙十二年任繁昌知县。燮字幼理,邑人,贡生,官安化知县。繁昌县志,创修于明正德间,崇祯辛巳重修。此志为延年官繁昌时,踵《崇祯志》重修;采辑繁博,视前志颇有增益。其志例,分二十八门,纪载简核。卷前列舆地图,绘刻甚精,有县治城外全图一,城圆形周环山,城有四门;次繁昌诸山水图,有峨溪匹练、复釜晴岚、红花春晓、炤浮丹井、马仁石壁、龙华丹桂、三山秋月、荻浦归帆、鹊屿江光诸图,其中鹊屿江光一图,长六页。沿革门略云:“汉始置县,名春谷。东晋元帝时,因襄城郡繁昌之民流聚春谷,乃割芜湖南境,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成帝咸和间,又以江、淮民南渡江者多,侨立淮南郡于繁昌、春谷间,又侨立定陵县。孝武改春谷曰阳谷,并入定陵;安帝又并阳谷入于芜湖,惟繁昌存。”
庐州府志十四卷明万历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吴道明纂修。道明号豫斋,元城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隆庆间由河南道监察御史,任庐州知府。庐之郡志,可考者天顺间郡守朱镛创修,正德间郡守徐钰重修。此志成于隆庆壬申,道明集郡邑诸生同辑,檄合肥知县胡子重校正,又与杜璁、蔡悉商订体例而成。其书体例,分图、考、表、志、传五纲,目二十有三,总为卷十四。纪载简略,前有石星序略云:“吴君所为序志,率释他事弗道;于户口则书曰:昔为数若干,今为数第若干。于守牧则书曰:某公行某事善,某事由某公建,若自为弗及。于风俗则喜淳朴,于人材则欲复古;推此类俱言之有味哉。”按道明此志,为据事笔录,而措辞近俚易晓;石序谓俱言之有味哉,多为空言耳。按沿革,庐州秦时为淮南郡,元封五年改庐江郡,建武四年为庐州郡。汉以后置郡,或称庐江,或称庐州,靡常焉。明为庐州直隶府,领州二,县五,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六安、英山。
庐江县志十卷清顺洽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孙弘哲修,王永年纂。弘哲字仲吉,号笃斋,山东乐安县人;顺治七年进士,授庐江知县。永年字雪壶,邑人;明崇祯间贡生,授中书舍人,博雅工诗,著有《雪壶集》。庐江之名,昉于《山海经》,春秋为舒国,战国属楚,秦为舒县,属九江郡;汉属庐江郡,隋始名庐江县,属庐州;唐五代因之,宋属无为州。元以来属庐州府,志叙庐江之沿革如是也。庐江志书源流,据本志王凤鼎序云:“是书初修自嘉靖中年,乃予五世祖、乡进士莘斋公秉笔;再修自万历初年,乃予叔高祖、岁荐述斋公赞成;三修自崇祯壬申年,乃予先祖、恩贡燕麟公纂。”凤鼎为永年之侄焉;按其序言,则庐江历来修志,出于王氏一族之人。此志为永年与凤鼎合纂,其书旨重于表扬忠孝节义;于人物一门,尤重门第。此志于今日,绝少可取用之资料,惟艺文所收,陈庆门《记邑被兵事略记》,叙崇祯八年时,张献忠据城二载之事;至顺治五年,犹有张余部史阁,率兵扑城诸事。
舒城县志十卷明万历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卷八至卷十)
明陈魁士纂修。魁士福建漳浦县人,举人,万历初任舒城知县。唐始置舒城县,属庐州;历五代、宋、金、元、明皆未更。此志首载庐州知府叶逢春序云:“舒邑之志,自建国来至今,凡五更修矣。”五志今无可尽考矣。据志所引旧志,惟有《隆庆志》。后修康熙《舒城县志》张文炳序云:“舒之旧志,修于前万历已卯,至前崇祯癸酉续修,止于缮书成编,未付剞厥。”按此志纂成于万历己卯,刻成于翌年庚辰。叶序谓县志更五修,可考者则惟隆庆志矣。按此志载舒城事物不择巨细;其纪山川、人物,尤为翔实,纪城守、传递、陂塘、圩堰、津渡、细事诸门,而不厌琐细;搜罗微到,考核之精,明修方志鲜有与比伦矣。
无为州志十卷明嘉靖四年增补正德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九)
明吴臻修,洪晅纂。臻字至善,福建南干县人;举人,正德十二年任无为知州。晅字继明,闽县人,举人,正德间无为州学正。无为旧名濡须,以三国时濡须坞得名。汉为临湖县地,魏武帝于此筑无为城。宋置无为军,领无为、为望二县;元为路,后降为州。明因元制,仍为无为州,领巢县一县,属庐州府。按吴臻序言:“前已有州志矣。”此志亦仍沿旧志编例,为出诸学正洪晅手笔;而人物之取舍,事之是非,乃取诸州人公意也。阅其书,纪载尚为翔实。此本又经李玻补正官师、选举,至嘉靖四年止,而正德原本,今存佚无考。
中都志十卷明万历增补弘治刊本(天一阁藏)
明柳瑛纂。瑛字廷玉,临淮人;天顺二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明初改元濠州为临濠府,洪武三年又改为中立府,定为中都,七年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此书称《中都志》,用太祖时制也。据瑛志跋谓:“编纂始于天顺二年,讫于成化二十二年,先后历三十年,凡六誊稿;成化中欲刊而弗果,至弘治纪元乃始梓成。”其书首列成化六年刘昌钦序,及嘉靖三十年、隆庆三年二序,嘉隆间修补二次,增补官师科贡,及州县图。此本乃万历四十一年增补重锓。《四库全书提要·存目》,用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著录,谓:“其书成于成化丁未,体例庞杂,最为冗滥。”今天一阁犹存此书。
凤书八卷明天启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定远县志十二卷传抄清道光间刊、光绪间增补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杨慧纂修。慧字定生,江苏金匮县人;荫生,道光四年任定远知县,七年去。按是编纂成于道光五六年间,其书体例,志类凡九,各类均析子目,卷前附光绪十三年知县张树建舆图贴说,说云:“自兵燹后,原刻志书散佚不全;树建莅任后,旁搜旧本,始得舆图,然亦破碎;当觅画工重绘,有不符处,又考核于父老粗制成幅。”又选举志,增至光绪癸卯,仕绩诸门,有经删改;故此本已非慧之原书矣。
寿州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栗永禄纂修。永禄长治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二十六年任寿州知州。此志为永禄官寿州时,率诸生侯汝白、薛周、张玮、魏圻、夏周、姜涌、戴科、贾价、闻诏萃等纂成;收散采逸,循名稽实,尚属详该。体例简括,次为八类。其自序谓:“首舆地,以辨封域;次山川,以表胜概;次建置,以识兴废;次食货,以悉利弊;次官守,以稽德业;次礼制,以备仪文;次人物,以崇才贤;次杂志,以资观览。”按其序所言,分门属务实从简;其书实为采访笔录成书,文简事核,但绝少引征旁考。山川载:八公山在州治东五里,淝、淮之间;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人,俱登此山学道,故名。符坚伐晋,望见此山草木皆兵,秦师遂败。八公山是为寿州有名胜迹地。寿州领蒙城、霍丘二县,此志未述属县。查寿州旧志,又率多简略;至道光间知州朱士达修州志三十六卷,始臻详备。
寿州志五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大升修,陈邦简纂。大升字木生,山西猗氏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十年任寿州知州。邦简字静介,池州人;举人,顺治六年任寿州学正。按沿革,寿州为汉寿春县地,唐始称寿州;五代、宋、元因之,而属隶靡常。明初为寿春府,寻复为寿州,隶凤阳府;清初仍明制。寿志创于正统间知州甄譓,弘治间州同知董豫续修之,未经付梓,嘉靖十七年知州栗永禄始为重纂成书。万历四年知州庄桐,延州人侯汝白、谢翀、胡文潮等又纂有州志。此志为邦简与邑举人顾左、王廷毗,文学谢一鸣等,分曹纂述。其书编次,首舆地、次建置、再次学校、典礼、秩祀、食货、水利、人物、艺文诸门,体例简瞻。
凤台县志十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原藏武进文献征存社)
宿州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宿州志十六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崔维嶽修,汪文奎纂。维嶽字汝瞻,直隶大名人;举人,万历二十二年任宿州知州。文奎休宁县人,事迹未详。唐析徐州置宿州,属河南道,五代因之。宋属淮南东路,金属南京路,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属中都凤阳府。州志源流,按维嶽序谓:“始自永乐初,再修于景泰,再修于嘉靖,盖凡三举矣。”今天一阁、北京图书馆皆藏有弘治十二年曾显纂《宿州志》二卷,而维嶽序未言见此志也。此志创修于万历甲午,文奎与管护、卢邦俊、王应期诸人纂成,于丙申岁付梓。其书凡十四门,曰郡纪、曰舆地、曰建置、曰食货、曰礼制、曰学校、曰兵防、曰古迹、曰职官、曰选举、曰武选、曰人物、曰杂书、曰著作,分子目凡六十有九。其定例析目,为维嶽订定。其书纪载,上自春秋,下迄元明;考核精严,叙次亦井然不紊。道光《宿州志》凡例称之曰:“《崔志》”之修,规模略具,为宿志之权舆。”兹阅宿州明代方志,犹存弘治、嘉靖、万历三种,审其体裁,则万历志最推完善。
宿州志十二卷清康熙五十七年刊本,清沈钦玙、沈沙濯校补(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十)
清董鸿图修,潘仁樾纂。鸿图字朴庵,会稽人;贡监,仕宿州知州。仁樾字小林,桐城人;贡生,宿州学正;与州廪生周开官同纂成此志。卷一郡纪,卷二舆地,卷三建置,卷四学校,卷五礼制,卷六食货,卷七职官,卷八选举,卷九人物,卷十古迹,卷十一至十二艺文,体裁精简。此本缺卷十一、十二艺文志,因经沈钦玙、沈沙濯手校签补,著录于书眉,增易者十之五六,删刈者十之二三,又补绘房心星野图一幅,较原书更精详矣。按宿州正当南北要冲,多战之地;累见古迹所载,是为有名之区也。自唐元和四年分符、离、靳、泗、虹诸县地而置州,为南北间阨要也。历代未有更名,清属凤阳府,领灵璧一县。
灵璧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颖州志六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颖州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李宜春纂修。宜春蒲阳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任颖州知州。颖州志创于成化丁酉同知刘节,迄正德六年始刻成书;其书只述州事,未及属邑。嘉靖十五年知州吕景蒙重修州志十二卷,始兼载其时通、卫二属邑。此志之修,距《吕志》仅十年,而州境有更,增领颖上、太和二县,故叙属邑事更详。按其分门颇佳,列州考、舆胜、秩官、建置、赋产、风俗、学校、选举、人物、宦业、兵防、传疑十二门,附目十八,每门皆前有小序,后有赞跋,均出宜春手。附目如赋产附以沟洫,风俗附以物异,传疑附以寺观、方伎,殊若失宜。
颖上县志十四卷清顺治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霍邱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张海修,薛观光纂。海字巨川,浙江钱塘县人;乾隆十六年由霍邱县丞升知县。观光字上宾,号云楼,长洲人;乾隆甲子科解元,十八年任霍邱县教谕。梁置霍邱戍,隋改为县。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杨其善修志十卷;清顺治乙未又重辑志稿,康熙庚戌知县姬之簋始重辑刻成县志十卷。此志继《姬志》重纂,为邑士刘始兴、葛铣裔所采辑,经观光总核订定,至乾隆甲戌,知县戴廷榆为之付梓。其书总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部,列图考、舆地、建置、食货、学校、人物、艺文、杂记八门,各系子目。
霍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
清张家檙修,李宝琮纂。家檙湘潭县人;举人,道光四年由凤台调任霍邱知县。宝琮字敬甫,常州人,举人。霍邱县志薛观光所纂志十二卷,体例尚未妥善,且多讹谬。此志则条例精严,并正《薛志》之误者甚多,始推完本。然自咸丰兵燹之后,此志百无一存,同治间重修县志,而此志终未觅得,故同治《霍邱县志》未载引旧志。兹此书为海内仅存之本,惜缺其首册,序目无考,窥其所存卷帙,推详其体例,则严明有度,笔墨疏简,志书之佳作也。
亳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道光五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太和县志十六卷清顺治十六年木活字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陈大纶修,吴溢纂。大纶字理仲,定兴县人;贡生,顺治十四年任太和知县。溢字千顷,顺治举人,官教谕。太和县志,昉自明万历甲戌,知县刘■〈山介〉创修。此志为大纶官太和时继《刘志》重纂,其书编例,分舆胜纪,食货纪、建置纪、历官纪、人物纪、礼仪纪、艺文七类,目六十有七。其凡例云:“彷纲目之体纪事,载一名以提纲大书;其下用双行者,详其事之始末、人之履历也。”按其书编例,则条注分明,全篇大抵采用表谱之体。每一提纲之下,引用史书注证,其引证之书如《明一统志》《文献通考》、天文律历、河渠、广舆等书,但不免有附会假借。卷前列总图一,绘极细致,图说详明。太和四境无山,周围惟湖,南有沙河,北有茨河以泄水,不足以排灌;故广开沟渠,享其利。凡昔无今有者,图上加一新字以备记。县城居图中,为长圆形,五门,图上有题纪曰:古迹汉细阳县,隋颍阳县,唐百尺镇,宋大寿县,元泰和县,明太和县。以一图表达一邑之形势、沿革、建设、水利,他志舆图未见此例。
滁阳志十四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瑞卿纂修。瑞卿临海县人;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滁州知州。滁阳之名肇自晋,即滁州也,一名永阳。按本志沿革谓:“汉初属淮南国,为全椒县地,东兼建阳地,元狩元年属九江郡,隋始置滁州。”据姚鼐《汉九江庐江二郡考》谓:“全椒盖得今滁州地,阜陵盖得今全椒西南,含山北地,建阳今来安也。”按滁州明初属凤阳府,永乐后直隶南京;景泰后隶庐凤淮扬巡抚,领全椒、来安二县。鼐之考证以其今所领邑而言之也。滁志始载《宋史·艺文志》有《永阳志》三十四卷,郡守林■〈山票〉命法曹龚惟蕃为之。厥后又有曾皎为《永阳图志》四卷。修于元者无可考,明永乐中知州陈琏重修;其后弘治、嘉靖又二次重纂。此志继嘉靖志重修,其体例分为二十四门。据瑞卿序云:“于星野、疆域、营建、食货、祠祀、灾俗、吏治、材薮、古迹、仙灵,无不芟繁撮要,条分缕析。而以椒安两邑附载,大都令人展卷,而典章轨物,可瞭然瞩目。”
来安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传抄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符鸿纂修。鸿湖南益阳县人;嘉庆十年进士,道光二年任来安知县,五年调婺源县。嘉庆己卯、庚辰间在籍,与弟瀚续修《益阳县志》。及仕来安,又延其弟瀚纂《来安县志》,稿未竟而鸿调婺源;瀚仍留修县志,于乙酉春脱稿,此志实出于瀚手。其书体例,凡十三类,曰舆地志、曰营建志、曰职官志、日食货志、日水利志、曰学校志、曰武备志、曰选举志、曰人物志、曰列女传、曰名宦传、曰艺文志、曰杂志,每类首列小序。
广德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洞川志钞不分卷清乾隆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周广业辑。广业字耕厓,广德州人,纂广德直隶州志五十卷。洞川为广德之别名也。此本广业纂州志时所辑录广德州,及领县建平县旧志序例、篇目、小序。所录有宋《广德军桐汭志》《桐汭新志》,明《弘治志》《嘉靖志》、万历先后二志、《崇祯志》。清顺治一修,康熙三修,乾隆二修,另有《桐川乐府》与《复初书院志》。建平县明有嘉靖、万历二志,清康熙二修,雍正一修,乾隆二十七年纂有存稿。州志凡十三,县志凡七。此本辑录诸志序例、篇目、小序,附以《横山考》《桐汭考》《水利考》《雪山记》汇为一书。
建平县志九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五。天一阁藏,存卷六至九)
明连鑛修,姚文华纂。爌字伯金,号邯山,直隶永年县人;嘉靖五年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出知日照知县;嘉靖七年任建平知县,官至漕运都御史。文华字在韬,福建蒲田县人;正德举人,嘉靖八年任建平县教谕。此志为爌官建平时属文华纂辑,邑训导蒋鳌、董辅相助,邑庠韦杰、吕正汾、钱渊、潘烛、杨济,采辑成书。其编例,曰舆地志,分建置沿革、邑名、分野,疆域、至到、形胜、风俗、山川、坊乡、桥渡、古迹、冢墓十二目;曰田赋志,分户口、土田、物产、赋税、马政、兵防六目;日建设志,分公署、儒学、邮亭、牌坊四曰;曰祠祀志,分坛壝、祠庙、里社三目;曰职官志,分职制、宦迹、见任、名宦四目;曰人品志,分选举、人物、封赠、贞节、孝义五目;曰艺林志,分诗歌、传记、序三目;曰祯异志,分甘露、瑞麦、白鸜、鹆、蝗、人妖六目;曰附录,分寺、观、庵、院、庙五目;凡九类,目分若干。建置沿革载,宋端拱元年始置建平县,属广德军;其地本广德之郎步镇,又名郎川,县境有郎溪,经县治前,源出桐汭诸山之水,合流而汇于南碕湖,以达大江。按建平自宋建县以后,遂属广德州,迄清未更,今名为郎溪县。
建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卫廷璞纂修。廷璞号筠园,广东番禺县人,雍正元年进士,五年任建平知县。建平县志创于明嘉靖间知县连鑛;清顺治四年知县张正中重修之,康熙十二年知县高自远三修,康熙三十八年知县茅成凤四修。此志为五修,其书凡三十门,分门凌乱。据廷璞序谓:“体裁悉准通志成例。”按此志体例,用《江南通志》之例,采用类目,以县有事者取用之,无其事者则删之,其体例之散乱可知矣。
六安州志三十二卷清嘉庆九年刊本,遭光四年增刊(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宋思楷原修,牛映奎增修。思楷字东田,江苏长洲县人,监生,嘉庆五年任六安知州。映奎号西园,山西徐沟人,举人,道光元年任六安知州,五年升任颖州府知府。六安居于淮水之南,明洪武初升州,属庐州府,领英山、霍山二县。州志创自明嘉靖乙卯,万历甲申重修,清康熙辛酉、己卯二修,雍正己酉又修之,乾隆己巳又修之。是编思楷纂成于嘉庆甲子,至道光戊子映奎莅六安欲修志,其时旧志版片完好,以是依类增续,标示新增二字,以为新旧之别。其书体例凡二十二类,卷首有图二十四幅。
霍山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栾元魁修,张孙振纂。元魁字振乾,广东广宁县人;生员,顺治十一年任霍山知县。孙振字公武,号古岳,邑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河南道监察御史;入清归籍,以诗文自娱终老。霍山建县,始于唐,至宋并于翏,翏即今之六安。明弘治七年又以六安之开化、兴贤二乡,仍置霍山县。万历十七年知县陈维翰,创修县志,天启二年知县陈先春又一修。是编仍依万历、天启二志体例,斟酌小变,书成后五年,继任知县李居一始为刻行。书中纪载赋役、户口为详,叙赋额之增减,户口之耗赢,按年纪载,几无一年遗漏。物产纪六,霍以产茶名,明初霍山尚未立县,以茶故专称六安,以寿春、天柱、石宝最有名,实在霍山县境。天柱古名仙窟,其茶一名仙芽;唐时所谓天柱茶焉。陆氏《茶经》以霍茶功效在阳羡诸品上,而在顾渚诸品下。明初名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而太祖独重六安,以顾渚上品,则为“焚荐”(焚荐可参本书浙江《长兴县志》条详述),由是六安茶遂名天下。
泗州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莫之翰篡修。之翰字崧辠,湖广潜江人;康熙九年进士,授上高知县,二十二年升任泗州知州。泗州于唐宋时,户口殷繁,烟火相接,为大都会地。自明以来累受淮河水患,城郭淹没,民遭荡析离居,城邑萧条。此志修于淮患之后,故记河防水患特详。其书体例,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城池、河防、赋役、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古迹、名宦、人物、列女、仙释、艺文十九门。图考列城堤图一、泗州水患总图一。河防篇云:“泗之河防惟筑堤为上策,为泗患者,淮以下流壅塞,阻其入江入湖之路。淮源出自胎簪山,至桐柏山始大,历信阳、汝宁、寿春,挟七十二山河之水为泗之所患也。”按此志所叙泗州历来水患甚详,患之所至亦皆指出;然于疏淮治水之策,终未计议根治,仅以筑堤为其上策,独保泗州,非完善之计也。
泗州志十一卷传抄乾隆间修稿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叶兰纂修。兰陕西榆林人,乾隆庚辰举人,由内阁中书,授安庆府同知,署理泗州事。按此志系据乾隆间修稿本抄录,纪事增补至嘉庆十年,与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编次有小异。分为舆地、建置、水利、轸恤、食货、学校、秩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十一类,各具子目,子目绪次,未经厘订,颇见散乱。泗州于北周时,改高平县置州,州治原在虹城;康熙十九年没沦于洪泽湖,州治侨于盱眙。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始划盱眙为州领邑,及天长、五河,领县凡三。康熙十二年知州李德耀修《泗州志》三十卷,二十七年知州莫之翰重修州志十八卷,仅志州事未及领邑。此志增辑《莫志》后百余年之事,分叙领邑较详。水利志专载淮水历来之泛滥,记旧城湮入洪泽之事尤详。《莫志》以筑堤防水,为水利之上策,此志水利疏浚顺轨安流以为上计,书中列图以呈泗州形势,皆关治淮之策,以比《莫志》铺陈水利议策,是有辗进也。
天长县志七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邵时敏修,王心纂。时敏字惟勤,一字伯来,余姚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五年任天长县知县。心字惟一,邑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出知郴州同知,即告归不仕。长天当江、淮要冲,在昔战争必经之地,以故旧志无稽。据康熙重修《天长县志》序谓:“于弘治中虽两经修辑,然其纪事未核。”而弘治二志久佚,此志为心所裁定志例,时敏再为参订;其书体例,揭纲为地舆、人事两篇,简核足征,颇能揭举荟要。物产志,纪邑之冶山有铜坑,遗迹犹存。按《唐书》载天长县出铜有铜坑。冶山又产铅,但产铅不多耳。官师志,引旧志载宋包拯审断牛舌一案。人才志,引《温公日录》《苏氏志林》《东轩笔录》;有《宋寿昌传》,寿昌天长人,七岁父出其母刘,母子不相知者五十年,熙宁初寿昌弃官入秦寻母,遇母于同州。时母年七十余,嫁党氏有数子,悉迎以归。寿昌辞官而迎嫁母,可谓纯孝矣。艺文志载苏轼诗云:“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作徕服,儿啼却得偿当年。”颇感人心之句也。
天长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江映鲲修,张振先纂。映鲲字南溟,四川阆中县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天长知县。振先天长县人,举人,事迹未详。天长县志,自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邵时敏修志后,崇祯癸酉知县罗万众重修之。此志纂成于康熙壬子,翌车刻成。其书体例,分二十六门。沿革记唐玄宗天宝元年万寿日,百官表请定为千秋节,并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以是又改千秋县为天长县。旧志疏而未载。按此志原本,今极稀见,流行者大都为抄本,此本为雍正时用原版重印,版已漫漶磨灭。
萧县志十二卷清顺治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祖永勋修,许作楫纂。永勋字元若,奉天宁远县人;贡生,顺治五年任萧县知县,在任六年,升兴屯同知,官至松江知府。作楫字二济,一字天船,邑人,贡生,好著书,著有《春间亭集》《易草》《四书解》《毛诗正韵》《说文堂字说》等。萧县为古萧子国,春秋时为宋邑;秦置萧县,属泗水郡,北齐更名承高县,唐复名萧县。自五代迄明、清,皆属徐州府,民国始划属安徽省。县累经河患兵屯,万历间修县志二卷,久佚。此志修时征求未得,故此志多从采访见闻,实地观察写成,绝少沿用旧志纪载,书中纪述近事为多,古事则少,行文多慨叹邑事盛衰。
●卷九
○江西
江西省大志七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宗沐纂修。宗沐字新甫,临海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五年擢江西提学副使,迁山东布政使,总督漕运,尝上疏请辟海运,议者言其不便,遂寝。后官刑部左侍郎,以事罢归,卒谥襄裕,著有《海运详考》《海运志》《敬所文集》。此志为宗沐督学江西时,采其俗产、山川、赋役诸事,札留箧中,后三年移参藩政,复为编纂成帙,而付梓焉。其书分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七类,皆为见闻笔录,摭采于旧籍者极少。其书所记江西一省之大事皆备,自序有云:“《大志》志大者也,故名曰《大志》。”江西自古以产陶瓷著闻,故此志《陶书》一类记载较详,谓陶厂设于景德镇,镇在浮梁县西兴乡,其地水土宜陶。镇于宋景德时所置,故名曰景德,明时官设陶厂于此。此篇记陶厂规模,及管理事宜甚详。按此书刻成于嘉靖,万历又为重刻,嘉靖原本,今存绝少矣。
南昌府志三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刊本(吴兴丁氏旧藏本,上海图书馆藏胶卷)
明范涞修,章潢纂。涞字原易,休宁县人,万历十三年任南昌府知府。潢字本清,南昌人,荫荐,仕顺天府教授。南昌为秦九江郡地,汉析九江置豫章郡;六朝名南昌,隋唐为洪都。南唐复为南昌,宋为隆兴,元为龙兴,明复为南昌,迄今未更。郡志见载《隋书·经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记》一卷,其书今亡。南唐时涂廙撰《豫章古今记》,犹引次宗旧志为证焉。宋洪刍谓廙书瞻则近秽,疏则及漏,亦非完书。乃掎摭书传,疏所见闻,重辑其旧书析为十二部,又谓之《豫章职方乘》;淳熙间程叔达又撰《豫章职方后乘》,元刘有庆、潘斗又补述《续志》。明有洪武王庄之志,宣德任肃之志,弘治祝翰之志;南昌郡志源委,其大略如此焉。此志继弘治《祝志》重修,据范涞自序谓:“为潢及张宗伯所纂,前后凡三易稿。”其书所记自弘治辛酉于上,颇采旧志,后皆新创。其书全编,凡四十一目,总括为七类:曰舆地、曰创置、曰典制、曰封爵、曰乡献、曰杂录、曰艺文;体裁修辞,尚为雅正。按此书原刻本,吴兴丁氏旧藏,国内仅有胶卷流传。
进贤县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道光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朱湄修,贺熙龄纂。湄字鞠坪,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九年进士,二十五年任进贤知县。熙龄字蔗农,湖南善化县人,嘉庆十五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记名御史。进贤有县志,始于明成化《孙志》,继则有正德《谈志》《杨志》,嘉靖《万志》,崇桢《陈志》。清康熙初知县聂当世重修,乾隆间又修而未成,迄朱湄官进贤时,延熙龄继纂而成之。熙龄以史馆才,覃精著述,修成此志,颇具体例。全编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典祀、职官、选举、循吏、人物、列女、杂识、艺文十二门,目六十有三。舆地所叙沿革,颇具考证,谓春秋之豫章,唐之钟陵,非今之进贤县,以证前志沿革之误。又仿范成大《吴郡志》例,次星野于舆地志沿革之后,寺观、仙释列入杂识,体例雅正,较前修诸志,颇有展进。
奉新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虞再修,闵钺纂。虞再字字九,号泰升,陕西伏羌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十七年任奉新知县,官至江西督学佥事。钺字晋公,号治庵,奉新县人;顺治十一年举人,家居未仕。奉新为唐新吴县地,南唐改曰奉新,明清皆属南昌府。县志创于宋嘉定间张国均撰《新吴志》,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修于元者无考。明永乐间一修,成化、嘉靖各一修,其书皆佚。此志自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开纂,迄康熙元年六月书成;其凡例曰:“统以十类,分以十四卷,卷有总目,有附目;总目各为小叙,以括大意。事则大书,注则小书,使观者便览。”其例则附注详明,可谓得体例矣。此书为建昌县胡时雨所刻,刊刻颇精。
靖安县志六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赵公辅修,吴琯纂。公辅字黄村,嘉靖间仕海防粮捕通判,兼署靖安知县。琯三韩人,举人,嘉靖间任靖安县训导。按本志沿革云:“靖安于春秋处吴、楚之间,汉、唐置镇,为兵防要地,五代、南唐始改镇为县。”此志修时,靖安为南昌府属县,邑志据本志序谓有旧志三卷,而未言纂成于何年何人。按此书体裁,分地理、建置,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纪十门,而无分目,叙述颇简约。每篇首有小序,后有赞论,皆出于琯手,文笔简絜。
武宁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年刊本,雍正三年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冯其世纂修。其世号际生,德安云梦县人,顺治十八年由贡生任武宁知县。此志为其世仕武宁时,延邑人汤民贞、张元会、陈思珊、胡文衡、汪克淑等征采,亲为总集成书;编纂草草,中多疏漏。书前有雍正三年知县廖科龄补刻序,谓“取旧板而校正之,为之补其散佚”。按此志已非其世之原书矣。武宁为三国吴西安县,晋改曰豫宁,隋废。唐武德间复置,曰武宁县,后曰豫宁,寻又复曰武宁,明清均为武宁县,属江西南昌府。县志可考者,修于明成化丙午,嘉靖癸卯知县徐麟重修。此志继徐麟县志重修,为清修县志之始。
宁州志十卷清乾隆二年百尺楼精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耀曾修,陈昌言纂。耀曾字荣闾,直隶景州人,由贡生授抚州府通判,雍正十年调升宁州知州。昌言字玉亭,宁州人;贡生,授教谕。《宁州志》创修于嘉靖二十二年知州龚暹纂州志十八卷,再修于万历。清康熙十九年知州班衣锦又重修州志八卷,体裁颇佳。此志依《班志》重修,列为八纲,分隶六十四目。惟卷一之图考编缀极精,有总图四,乡图八,皆附图说,注明水陆路里程等,版刻亦颇精美。宁州古艾州地,宋置义宁军,元改军为州,明改曰宁州,清初仍之,后改名义宁,今曰修水县。
饶州府志四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策修,刘录纂。策字嘉言,无锡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初任饶州府知府。录字世臣,鄱阳县人,嘉靖二年进士。郡志始于宋史定之撰《饶州志》二卷,其后纂修无考,明正德庚午策为郡守时,延录编集此志,又有张禧、秦碧、陈达、刘懋、顾应祥、汪文盛,及六属邑绅,鄱阳陈良翰、周震,余干胡恩、徐冠,乐平龚渊,安仁薛球,浮梁陆隆恩,德兴胡辅,共让纂成草,而总归录裁定。按其志例,依一统志,各篇均有评语,为出录手。志中记浮梁县西兴乡景德镇造陶,正德初元设御器厂于此。按此志称瓷皆云陶,瓷之名为始于宋,明时通行犹不广焉,嘉靖《江西省大志》亦称瓷为陶也。饶州旧为鄱阳郡地,隋开皇中改为饶州。五代南唐为永平军,宋复为饶州,隶江南东路,元为饶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明为饶州府,隶江西布政司,领县六,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安仁。
鄱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黄登谷纂修。登谷字春畲,号荻邨,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二年进士,十一年任鄱阳知县。秦置番阳县,汉改曰鄱阳,位于鄱阳湖东故名,地肥沃,物产富庶,大江以西最推名邑。宋史定之《番阳志》、王仲通《鄱阳志》,实通记今饶州一郡,王德琏《鄱阳县志》,乃为邑志之始。明时有邑令刘应麟县志,清康熙间邑令王克生又重修县志十六卷。此志创修于乾隆丙寅,初延新建凌之调(广心)主笔,甫二月之调以疾辞归,登谷亲为编纂,己巳书成。其书体例,参配明刘应麟县志,分列十一类,曰舆地,曰建置,曰职官,曰赋役,曰学校,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杂志,曰别志,曰备志,每类各系子目。
余干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江南龄纂修。南龄字衢三,开化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三年任余干知县,在职凡十一年,升山西太原府同知去。余干汉为余汗县,隋始改今名。其地山川、疆域、人物、俗尚始见载于史定之《番阳志》中,其后杨元鉴又为《干越颛记》。县志则始于明洪武甲寅邑人章纶创修,嘉靖癸巳知县石简,万历辛巳知县李中,又先后继修。此志创修于康熙元年知县史大成纂成志稿,南龄继为之考核,征近闻,重辑成书。其体裁定为图四、志八、表二、列传十一,后附纪载一篇,文笔则慎严简核。
婺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光宿修,詹养沉、游有伦纂。光宿奉天人,任婺源知县。养沉、有伦邑人,事迹均未详。婺源县志可考者,有正德、嘉靖、天启三志,此志继天启志重纂。分疆域、选举、建置、官师、食货、兵防、人物、艺文、通考、外志十类,各系子目。列选举于建置之前,殊失编次,又通考附寺观、仙释、古迹、丘墓、方伎、■〈礻幾〉祥、佚事六条,尤非体例。考乃书志之遗,为考详缺误耳,其六条所叙,非考之体也。观其书,体裁之错乱若是者甚多。婺源建置,唐开元二十八年始置婺源县,属歙州。宋仍之,元设徽州路,升婺源县为州,属兴安府,明属徽州府,清仍之。婺源地处皖、赣之交,为岩邑也。
婺源县志三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彭家桂修,张图南纂。家桂字兰庭,号馨山,江西庐陵人;贡生,乾隆四十五年授婺源知县,任满去;五十四年回任,翌年去,五十六年复回任,卒于官。图南事迹未详。婺源古称星源,唐始建县。清代属安徽省徽州府,民国二十三年划归江西。县志始于宋咸淳五年,胡升撰《星源图志》,元至元间汪幼凤又撰《星源续志》。明正德八年教谕傅鼎纂《婺源县志》六卷,嘉靖、天启又先后重修。清康熙八年知县刘光宿重修,三十三年知县蒋灿重修。此志继《蒋志》纂成,全书分疆域、选举、建置、官师、食货、兵防、人物、艺文、通考九门,各系子目。宋儒朱熹生于邑南松岩里。此志记朱氏乃仿《史记》例,故人物志别立《朱子世家》一篇。
德兴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六)
清毛九瑞纂修。九瑞河南郑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九年任德兴县知县。德兴宋、元诸志,均久佚,明有永乐、景泰、嘉靖、万历四志,亦散佚难征。此志乃承万历时知县何镤所修县志重纂,九瑞自执笔,助之采摭者,有邑人严济明等。其书体例,定为十类,曰舆地,曰建置,曰礼制,曰食货,曰秩官,曰选举,曰风俗,曰灾祥,曰人物,曰艺文,为目凡六十有七。每类首有小序,出九瑞手笔,其辞义气,多讽谕微旨。此志体裁,据后修县志凡例,议其编次,多无伦次,叙事发论,迭见错出。但审此志,记载事物,则以轻重以定详简,如选举、人物诸门,则细密详慎,颇具稽考。纪历代大事,省郡志书已记之者从简。舆地志沿革篇,颇多考订,谓德兴为汉余汗县地,唐总章二年郡守窦俨,奏立银冶于邓公场,五代南唐升元二年改场置德兴县,宋以后则建置无甚变革也。山川篇载,邓公山一名银山,在县东南三里。隋朝驸马张蒙于此获银笋,银宝始发,唐郡守窦俨奏立银场,至宋山穴倾擢银竭,时范仲淹为饶州守,奏罢之也。古迹篇载有银井。按此志食货所述物产,皆为今所有焉,古有今无之物,又不可不载;故入之于山川古迹,则符编著之法,后修县志者,讥其编次无伦,殊若不当。
广信郡志二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孙世昌纂修。世昌号慎庵,辽东广宁人,由荫生任泰州同知,以功擢守广阳,调恩威,以艰归;服阕,补广信知府。广信唐曰广信州,宋曰信州上饶郡,元曰信州路,明改曰广信府属江西,治所上饶县,清因之。郡志成于明成化间,据本志旧序,有嘉靖五年郡守费子和序,谓其书搜罗颇富,体制略具。此志纂成于康熙癸亥,其体例仿嘉靖旧志,分舆地、食货、职官、学校、选举、人物、方外、杂志八门,子目五十有三。卷前有世昌及范文在修志序二,旧序凡四,书后有鲁高梦跋。题书名有二,目录及序第一行均题曰《广信府志》,每卷之第一行,则题曰《广信郡志》,兹从卷端第一行题名著录。
玉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二十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唐世征修,郭金台纂,彭天福增补。世征号魏子,湘潭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八年任玉山知县。金台玉山县人,事迹未详。天福康熙十九年任玉山知县。玉山建县,始于唐证圣中隶浙江衢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元仍之。明升信州为广信府,隶江西布政使司,领县七,玉山仍属之。县志修于明成化间知县方中,万历己丑又修于知县钱应斗。此志继万历《钱志》重修,据世征序云:“自万历己丑以后,至康熙九年之事,皆新纂补之,已丑以前,仍旧志,稍厘正之。”其书定为舆地、建置、赋役、正祀、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八类,各系子目,序次不混。志刻成于康熙十年,因旋遭闽变之乱,志版毁于兵火者半。越十年辛酉知县彭天福为之增纂补刻,增复其书。
贵溪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铅山县志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藏)
清杨浩然纂修。浩然广西灵川县人,举人,乾隆四十九年任铅山知县。铅山旧名永平县,宋为州,明为铅山县,清因之。县城东北有鹅湖山,为朱、陆讲学之所,自宋以来言宋学者,莫不景仰其地,遂成名区矣。明嘉靖四年费宷纂《铅山县志》十二卷,万历四十六年柯仲炯纂《铅书》八卷,多道鹅湖之事。此志浩然官铅山时踵《郑志》重修,卷前列广信知府连柱序,全书分天文、地理、建置、赋役、学校、武备、秩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方外、杂记十三门,子目六十有一。其体例以纲统目,以目附纲,有条不紊;位置次第,皆合于编法。
南康府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都昌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增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曾王孙修,徐孟深纂。王孙字道扶,浙江秀水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初授汉中府司理。康熙十六年改调都昌知县,升户部主事,即致仕归。孟深字邃友,都昌人,康熙辛酉科举人。按本志序谓:“都昌有万历、崇祯二志,久佚不传。”按此志创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时前志尽佚,文献无征;草创志稿,事多舛错。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吴邦宪又为增补七八年之事。按其书体裁,纲目颇为混淆,但查其传本极稀少也。都昌汉彭城县,唐析置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名也。故治在今县北九十里王市镇,大历间徙治彭蠡湖东即今治也,明清皆属江西南康府。地产白瓷泥,景德镇瓷泥大半取给于此。
三郡图说一卷明刊《王奉常杂著》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世懋纂修。世懋字敬美,太仓州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好学善诗文与兄世贞齐名,而先世贞三年卒,所著诗文刊有《王奉常集》。此编世懋官九江道时,因江西布政使徐中行命纂道志而作。时九江道领辖饶州、南康、九江三府,故名《三郡图说》,一名《饶南九三府图说》。此编记饶、南、九三府之冲要僻俗之境,为明代记一道之志仅存之书。此编未成,而江西右布政使徐中行转任左使,与世懋同城而治。嘉靖时严嵩专权,杀杨继盛等,中行与吴国伦葬继盛,严嵩败,以为二人与嵩有连,而徐、吴二人为当世才子,朝议谪其官,故中行以江西右使转左使,而宗室有斗者,各发其阴事,至是中行亲草爰书,即据案而瞑,时万历戊寅十月十三目,卒年六十二岁。世懋久与中行友善,为经济其丧,收集其遗稿,归葬中行于长兴,仍以布政使礼葬也,长兴县署刊其遗稿,为《天日先生集》。此编故当时未有刊行,而刊之于世懋自著之《王奉常杂著》中,故未见于著录。此编实为官修之道志,世懋仿古图经之例。书后有世懋跋云:“令郡县长吏图其地境,而略说于图后。”于跋可知为奉藩命而修之志也。
九江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冯曾修,李汛纂。曾河间县人,正德九年进士,嘉靖初任九江知府。汛别号镜山居士,事迹未详。按本志序云:“九江郡故志岁久残缺。”按今存府志,此书最旧,是为汛及郡同知姜辂,郡人王汝宾、柳邦杰、陈守仁、何贯、陈必升、陈守信等纂辑,仅逾两月而成。其书体例,分方舆志、食货志、职官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外志、诗文志八类,凡四十八目,卷首有府城图一,各县图,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各一,九江府五县总图一。按志叙九江沿革,春秋时分属吴、楚二国,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三国分属吴、魏,南境入吴,属武昌郡,北境入魏,属庐江郡;后尽为吴所有,属武昌。晋置寻阳郡属江州,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寻阳置九江郡,唐为江州,五代南唐为奉化军,宋为江州军,元为江州路,明为九江府,领县五,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九江郡治在德化,城前临湖水,城借为壕,有甘棠、李公、谢公、海天、郭洲诸隄。庐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郡境多高山大川,平原无多。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五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植纂修。植字槐堂,浙江武康县人;乾隆十四年进士,十六年任德化知县,升任松江府同知去。德化唐浔阳县地,五代时南唐改曰德化,明清时为九江府治所。县有庐山所在,自古为名区;旧事早载于府志,邑之有志,清康熙间知县宁维邦首创。此志为植纂成于乾隆二十年,四十五年知县沈锡三又为增补。其书体例,表三,曰沿革,曰秩官,曰选举,志六,曰方舆,曰建置,曰食货,曰学校,曰典礼,曰艺文;传十二,曰名循,曰邦贤,曰忠义,曰孝友,曰道学,曰儒林,曰文苑,曰武功,曰笃行,曰隐逸,曰侨寓,曰列女;录二,曰文录,曰诗录;记四,曰古迹,曰古事,曰杂记,日别记。纲目混淆,复出重沓,非体裁之佳者也。
瑞昌县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储纂修。储湖广兴国州人,嘉靖四十四年由举人任瑞昌知县。按瑞昌旧志修于正德丙子岁,嘉靖乙丑知县骆秉韶延乡官陈良显、监生曹一中雠校,已而移官未就。丁卯储知瑞昌,与教谕谢顾编辑成之,迄隆庆戊辰江一鹏来摄县事,为之刻行。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职官、学校、秩祀、人物、艺文八类,凡五十七目。瑞昌置县,据本志舆地志沿革篇所叙,秦以前无考,汉为浔阳县地。三国时周瑜令程普驻兵于斯地,忽群鸟飞集军中,谶曰此祥也;既而赤壁捷音至,遂名为赤鸟镇。晋永和初省浔阳,入柴桑地,隋改为■〈言盆〉城县,唐初复为寻阳县。建中初立为场,南唐升为瑞昌县,宋因之。元属江州路。明仍为瑞昌县,属九江府,领乡八,编户一十四里,弘治五年并为十三里。按此志所述之柴桑地、■〈言盆〉城地,地犹乡焉,地之称独见之于赣省志书。
彭泽县志十五卷首不分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周岩纂修。岩字雅山,苏州元和县人,监生,嘉庆二十二年任彭泽知县。《彭泽县志》,自明万历十年邑令叶朝荣修县志九卷,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王廷藩重修县志十四卷,体例较备;乾隆二十一年邑令吴会川又重修,号为名书。此志为岩官彭泽时续补《吴志》后六十余年事,襄助采辑者,有邑人刘黻(东桥)、柯翘(楚埜),自戊寅九月开修,迄已卯腊月蒇事。其书体例,分星野、方舆,建置、食货、学校、典礼、爵秩、选举、列传、列女、艺文、杂记十二门,系仿王、吴二志,叙次相循,似比《王志》能肆,而较《吴志》为严,且其补缺考订,厥功甚多矣。按彭泽沿革,为汉时始置治,故城在今湖口县东三十里,三国吴尝置彭泽郡,晋陶潜尝为令于此,隋改置龙城县于东界,后改为彭泽,五代南唐时迁今治,明清属九江府。县因山为城,俯瞰小孤山,为采石以上入江路之阨塞处。
建昌府志十九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夏良胜纂。良胜字于中,号东洲,南城县人,正德二年解元,三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进考功员外郎。尝与同省舒芳、潮九川、徐鏊四人,以上疏直谏,罹罪戍边,时号江西四谏。世宗立召复故官,起为文选郎中,迁南京太常少卿,请归。著有《东洲稿》十二卷、《谏东戍录》一卷。考建昌之名始于宋,置府始于明,领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五县。志乘宋有绍兴间胡舜举之《旴江志》,及姜得平、陈岐二《续志》,记今建昌府事也。据本志良胜自序谓:“《旴江志》经兵燹不可考见,正统、景泰间郡守韩彻,同知何恩辈,首复锐意修志不果;及良胜始克纂成于正德丙子,建昌乃复有郡志矣。”按此志实为建昌郡志首创,全编凡十九类,定纲系目,颇有体裁。今惟天一阁藏此原本,为稀世珍本。
广昌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景升修,魏宗衡纂。景升镶蓝旗人,监生,康熙二十一年任广昌知县。宗衡广昌县人,事迹未详。广昌建置,始于宋淳化间析南丰县之三乡设广昌县。邑志自元迄此志凡十修,一修于元连仲默,二修于明正德何宗嗣,三修于嘉靖丙申李乔,四修于嘉靖乙卯强仕增,五修于万历癸巳颜魁槐,六修于万历丙申陈时,七修于崇祯壬申徐时进,八修于清顺治丙申沈寅新,九修于康熙癸丑王维翰,此志为第十修。查十志今九不传,此志亦为仅存之本。按此志纂成于兵火之后,前志已大抵无存,景升为之搜求残篇,订旧增新,如同初创。其编例总为六门,审其绪次,体例亦未臻备,草率成书。如艺文志,选录蔓滥,诗有残缺之章,且于邑事无关者亦入之。
抚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显修,许大经纂。显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三十年任抚州知府。大经临川县人,举人。《抚志》于宋景定中郡守家坤翁始成志三十五卷,明弘治中邵宝重修。此志为显守抚之三年,属郡人陈九川,徐良傅、许大经、王铣、白湄、杨诚等修之,文笔出于大经之手。于嘉靖癸丑九月始事,是岁显以奔丧南归,郡贰林垠克终其事。其书为纲者三,曰天文、曰地理、曰人道,为目二十。按抚州沿革,春秋战国时分归吴、楚,由秦汉至宋元,或隶九江郡,或称豫章郡,或名临川郡,后遂为抚州。明始置抚州府,领县七,宜黄、辛梁、东乡析于明,临川、崇仁置于隋,金豁、乐安置于宋。抚州山川,其镇山曰巴山,为临水所出焉,一名临川山。南有军峰,东有螺首,西有华盖,北有蜉蜒,东南有云林,西南有芙蓉。其川大曰临水,其浸曰千金坡,筑于唐时,累石为堤,傍开六石门,可溉田二万顷。
金谿县志九卷明嘉靖六年修,二十四年重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五至六)
明林初修,王蓂纂。初四会县人,举人,嘉靖四年任金谿知县。蓂字时正,一字东石,号序子,金谿县人,弘治十七年举人,正德六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嘉靖时历官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蓂夙慕青田之学,尝与同邑洪范、黄直、吴悌,在翠云山讲学,创致知格物之说;取宋儒二十四人语录,辑为《心学录》一书。金谿自宋淳化五年割临川、安仁、贵溪三县地置县,景定间创修县志,明永乐间重修。此志是取材于《永乐志》,及《弘治抚州志》辑成。其体例分为五十四门,而无大纲,序次尚符编例。自永乐后百三十年之事,记载甚详而赅,建县以来五百六十二年之事,亦皆披载,然于永乐以后记载为略。
宜黄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尤樨章修,欧阳斗照纂。樨章字雯庵,福建晋江县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宜黄知县。斗照字子进,宜黄县人,举人。宜黄建县始自宋开宝间,迄清数百年间,县名未更。县志于明有嘉靖鲍凤之志,万历王尚廉之志,又有正德间邑人黄漳(濯缨)私纂之《宜黄县志考订》,天启以后未有刻本矣。樨章谓《鲍志》失之冗杂,《王志》分天、地、人三门,体似类书,皆欠志体。乃与斗照斟酌前志,订成体例凡三十余门,均随事标题,而无条贯。惟纪乡都里程民俗,尝亲临访察,较为翔实也。
乐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四)
清杨之琳修,原良纂。之琳号剑华,陕西人;顺治十四年进士,十五年任乐安知县。良字鸣喜,乐安县人。考《乐安县志》,创始于宋淳熙癸卯,元至元戊寅重修,明洪武丁巳黄德民修之,正德壬申穆世杰修之,四志久佚,今之传本则以此志最旧矣。惜此本已残缺,取《同治县志》所录前志序跋,与此书所存卷互参,知全编定为地舆,建设、田赋、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目一百有余,每类前有小引,后有志论。增正德以后之典章人物甚备,体裁庞浩。乐安置县始于宋绍兴十九年,割崇仁之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及庐陵之云盖乡置乐安县,治于詹墟镇。县南门外有金鳌桥,构结甚巨,为县闻名胜迹;桥一名安浦,跨鳌溪,溪流涌急,建筑不易。桥创建于何时,据本志艺文志,有宋端平间萧崱《安浦桥记》,咸淳间何时《鳌溪桥记》,明成化间吴宣金《鳌桥记》。桥最后重修于万历四年邑人游升汉,升汉先世已经四次重修此桥矣。
东乡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秦镒修,饶文璧纂。镒字国重,锡山(无锡县)人,嘉靖初任东乡知县。文璧字德温,临川县人。东乡于明正德七年分临川县地置县,又割金溪,安仁、余干、进贤地益之。此志为首修,镒官东乡时亲致礼于文璧,属以撰之;又命庠生吴峦来赞厥成。此志脱稿,镒以事将去任,遂亟属峦缮写,鸠工而刻之。通许崔应极以代摄至县,亦为之厘正。其书编次,卷上原县,星分、地分、城池(街巷附)、形胜、山、水利,墟市、桥津、户口、土产,贡赋、力役、职制、公署、祀典、恤典,礼仪、武备,卷下风俗、名宦、仕宦(分进士,乡贡,岁贡、徵辟、援例、椽辟、武功、封赠)、人物(分卓异、忠义、隐逸、名士、死难、勇毅、列女、义民)、古迹、祥异、方外、著述、文类二十八门。东乡物产,据此志土产篇草之属共列数十种,其小序云:“大约东乡所产之草,可供药物者甚多,民不知采用,药则买于市耳,惟外科疡医多用之,往往得师口传,而改易其名,难证以本草也。”又贡赋篇,贡物有野味、茶芽、黄蜡、药材、杂皮、翎毛、弓、箭、弦等。
临江府志十四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清江县志八卷明崇桢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秦镛纂修。镛字大音,号若水,无锡县人;崇祯十五年进士,授清江知县,官至监察御史。镛明《易》学,著有《易序图说》《周子通书半解》《皇极内篇小衍》。清江建县始于南唐,属筠州,宋于清江地置临江军,清江遂历来为临江附郭邑。邑乘始于何时未可详考,但据本志镛序谓:“志为清江三百年缺典。”按其语意,则此志以前清江无县志焉。此志为邑士杨廷麟、熊化等二十八人采集,镛自总纂成书。其书以记山川、封域、谣俗、土风颇详,所记自万历至崇祯间事物,大抵无缺,万历以前则较疏略。
瑞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邝璠修,熊相纂。璠任丘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六年任瑞州知府。相字尚弼,高安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御史巡按。按瑞州府居江西省城之西,明时领州县三,高安为附郭县,上高在府城西南,新昌在府城西。瑞之名自宋改筠州为瑞州始,元为瑞州路,明为瑞州府,历来为江右名郡。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宋史·艺文志》有《瑞阳志》十卷,为雷孝友撰,时郡守周纶。元至治二年学正杨升云又纂《瑞州志》。而据相序谓:“自至治以迄正德,而《瑞志》之修,仅此一见,何其希阔寥绝甚也。”相未考瑞州宋元已有志书矣。此志为相及高安司谏胡镇,节推傅朝,生员刘弘道、朱梦昌共事纂成。其书体裁,首舆地、次建置、沿革表、山川、形势、风俗、学校、书院、宫室、祠庙、丘墓、古迹、名宦、人物、寺观、仙释诸门,为相新裁编例重纂;如天文、财赋、储恤、秩官、选举、恩例、灾祥、遗事、词翰诸门,则仍因旧志,仅增补而巳。而财赋一篇,则件系斑駮,疏注详明,取《尔雅》之例。世谓明修志书颇疏经济物产,但此志所叙物产,可谓深切详尽矣。
上高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廷举修,郑廷俊纂。廷举字一贤,湖广省黄冈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上高知县。廷俊福建莆田县人,举人,嘉靖间任上高县教谕。上高为建城县地,唐武德五年更名高安,中和间镇南节度使钟传,奏请以高安置上高镇。五代南唐升元中改为上高场,保大十年升为上高县,属筠州。宋宝庆间改筠州为瑞州,此志修时上高属瑞州府。按此志先为知县朱孔年,教谕杜宗创修,经廷俊数年收集成稿,及廷举仕上高时,廷俊出其稿以示。廷举命训导仁和叶祯,相协校正付梓。其书于秩官一门,宋元二朝,则备载无遗;又于人物诸传,亦详述无漏。后之重修县志者,咸谓此编纪载,具存其实也。
袁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吉安府志三十六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兴元纂修。兴元遵化人,贡生,顺治八年任吉安府知府。此志为兴元官吉安时所纂,当时相协编纂者,有郡人欧阳圭生、王辰、罗光复、康若生,其书体例,为记一、表三、志六、传十三、附录四,体约词详。吉安本吉州,元置吉州路,后改名吉安路,明清为吉安府,治庐陵县。
安福县志六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召南纂修。召南字仲文,朝邑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十二年任安福知县。安福建置,自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灭楚,置安成县始;晋改曰安复,隋开皇九年乃改今名。邑志始自明嘉靖戊午张子崧作《安福丛录》,万历辛丑刘元卿作《福乘藏稿》。清康熙丁未焦荣始修县志,施闰章为之作序,书甫成旋遭滇南之役,志版煨烬。癸丑召南奉省檄征县志,得邑人邹虞春所藏私纂志稿,再征得《丛录》、《福乘》二私志,增采历年事实,编纂而成县志,首以县纪疆域,终以杂记遗事,凡二十有八门。
龙泉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扬彩纂修。扬彩字明瞻,永年县人,康熙十八年由举人任龙泉知县。龙泉为吉安府西南边属邑,即今之遂川县,界楚通粤,山高水深,形势险隘。据本志沿革,置县始于南唐时,升龙泉场为龙泉县。宋宣和间改曰钱江县,绍兴间复为龙泉,迄清未更。县志始于明景泰甲戌,久旷不修,此志继《景泰志》重纂,为县训导卢夔龙,及邑绅李士璜、郭远明、胡遵文、彭惟焯等分门纂辑,扬彩总集笔削成帙。据扬彩自序谓:“多凭绅士记忆其绪,综其大要汇而成帙。”按其书编次,总分十门,体裁未臻齐备;纪载为录耆老之回忆,与观察笔录,均未考证。与后修县志考核,此志谬误甚多。
赣州府志十二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世芳修,董天锡纂。世芳字齐美,太仓州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七年任赣州知府,官至广东提学副使。天锡宁都人,弘治九年进士,官至廷尉。赣州建置,自晋太康三年置南康郡,隋改为虔州,宋淳化间始名赣州。元为赣州路,明洪武三年改为赣州府,领县十,隶江西承宣布政司。赣之名,盖取章、贡二水;《宋史·艺文志》载,李盛章《章贡志》十二卷,及周梦祥《赣州图经》。郡志修于元时者无可考。明有弘治、嘉靖、天启三志,《弘治志》久佚,嘉靖、天启二志,犹有传本。《嘉靖志》即此编,据世芳序谓:“创自正德丙子郡守当涂邢珣,延长汀李坚为之,属草已完,而殉擢官去。嘉靖元年金陵罗辂继任,属其门人欧阳诚者润色之,将付梓,罗以更任去弗果。嘉靖戊子世芳继修之,延天锡重覆考订;并增入近事,始刊成书。”按此志纂成于嘉靖丙申,乃天锡与教授陈英,举人李国纪参互考订而成。阅其书文笔颇就简约,据事直书,无夸饰之辞,能尽志乘核实之道,宋梁克家《三山志》之流亚也。
赣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兴国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五至卷二十六)
清孔兴浙修,孔衍倬纂。兴浙字晴江,浙江钱塘县人,贡生,乾隆庚午任兴国知县,调靖安。衍倬事迹未详。此书非完帙,北京图书馆藏有全书。据同治《兴国县志》序谓:“此志袭用张尚瑗《潋水志林》体例,以志地、志人、志政、志事、志言为总纲,细目庞杂。”按本志官师篇,有《张尚瑗传》,记尚瑗辑前乘,仿宁化李世熊体勒成一篇,命曰《志林》。多借邑之山水以写其沉抱也。
定南县志略六卷清顺治九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祝添寿纂修。添寿三韩人,顺治间定南知县。定南建县始于明隆庆三年,都御使张翀准赣州知府黄扆议割龙南县之高砂、下历、横江三乡,安远县之大石、小石、伯洪三乡,信丰县之潭庆乡,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十三年知县章莹始修县志十卷,此志继《章志》重修,其书分星野、气候、建置、沿革、城池、街巷、井坊、表、墟、市、疆域、山川、古迹、险塞、桥梁、陂塘诸门,叙述简约,故名曰志略。
南安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何文邦修,刘节纂。文邦字献卿,广东南海人,正德间南安知府。节字介夫,大庾县人,弘治十四年解元,十八年成进士,授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德间以忤刘瑾谪知宿松县,转广德州判;瑾诛擢四川提学佥事,转云南兵备道,升广西按察使,历福建参政,浙江布政使,官至山东巡抚,年八十卒。辑有《广文选》《周诗遗轨》《两汉六朝文薮》诸书。此志为节纂成于嘉靖元年,文邦取而自为笔削;又经郡人秦锐校正刻成。其书体裁,尚属纯赡。按南安为今大庾县,唐虔州地,宋于大庾县置南安军,元为南安路,明改为府,领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四县。郡志始于宋知军方崧卿,及军学教授许开,创修《南安志》二十卷,附《拾遗》一卷。明景泰间郡人蔡云翰重修,正德间郡守季斅,聘吉水曾焕,及郡进士刘潜又修。此志踵正德《季志》重纂,为南安郡志今存最古之书也。
上犹县志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卷十四至卷二十艺文志未刻(浙江省图书馆藏)
清贾文召修,蔡泰均纂。文召字仲官,甘肃伏羌县人;乾隆五十三年由举人任上犹知县,五十五年调建昌府泸溪知县去。泰均字章湖,上犹县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候补监察御史。按本志例言云:“《犹志》作于明嘉靖,康熙癸丑及丁丑修辑二次。至乾隆庚午邑侯方(求义)、李(珥)、李(都藩)三公,重加编辑,始有成书。然是时延泰和庶常梁君机为纂修,未告竣而梁君去,故其间仍不免有缺略。”其所叙上犹志乘之原委如是。此志之纂,因甲申岁上犹大水,旧志版片漂没无存,文召来官上犹,又延泰均纂辑,越四月志成,而文召去,知县黄宗祝继事刻成。其书体例,分图志、舆地、建置、官师、食货、祠祀、礼乐、兵防、选举、宦绩、人物、杂志、艺文十三门。据建置志谓:“犹邑隋属南康地,唐昭宗天祐二年,议建上犹场,南唐李璟保太十年上犹始为县,属昭信军。宋宁宗嘉定四年改上犹为南安,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南安府,太庾、南康、上犹属之,清因之。”按其所叙沿革,与南安府沿革有混淆。
瑞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石城县志八卷清乾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倧修,刘飞熊纂。士倧一名尔,汉军镶红旗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三年任石城知县。在官七年以忧去,服阕出仕,官至山东道监察御使。飞熊事迹未详。石城建置始于南唐,以四山多石,耸峙如城,以故得名。邑乘创于明弘治辛亥,崇桢癸未,邑令尚承业重修,清顺治已丑邑人董复辑有私志,庚子邑令郭尧京复修之。此志体例参尚、董、郭三志酌定,分舆地、经制、田赋、官师、选举、人物、纪事、艺文八门,子目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