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在我国20多年的发展道路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
低门槛的员工准入制度,直接导致了保险从业人员,在不具备专业保险知识的情况下,对消费者的欺骗与误导;保险公司招聘个人代理人时,以理财顾问等形式招揽大量被欺骗的从业人员,导致员工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员大量流失的问题;佣金奖励制度更是导致了代理人的短期从业行情,致使大量的保单处于无人服务的状态。
所以,我们也应当承认,保险在金融行业中口碑最差,“保险是骗人的”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根深蒂固,这是优保君非常不想看到的结果,今天让我们来揭穿保险骗人的内幕。
保险的本质是一种合同,投保人和保险人都应该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它是受《保险法》和《合同法》保护,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消费者,认为保险是“骗人”的?
【一】、保什么
1.保险责任
2.保险期间
重症和轻症的保险期间是一样的,都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选择:保到70岁或者保障终身。
3.豁免
这款产品还包含轻症豁免,在选择了轻症保障的时候,自动触发。从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罹患轻症,那么之后的保费就不用交了,重症保障依然继续生效,但是轻症的合同终止,也就是说这款产品只赔付1次轻症。
【二】、不保什么
1.责任免除
从责任免除中,我们可以获知,当发生责任免除规定的情形时,这款产品是不会赔偿保额的,而是退还现金价值,身故也同样是赔偿现金价值,而不是保额。
除了责任免除以外,大部分的条款还会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不仔细看,还是会掉入保险公司的陷阱:
所谓的背景突出显示的内容,也就是条款中加粗的黑色字体,比如,优保君在条款中找到这样一条:
这是优保君在100种重大疾病的定义说明中随便摘取的一条,如果是因为酗酒或者药物滥用导致的深度昏迷,那么此款产品是不保的。所以,若是某个消费者因为酗酒导致了深度昏迷,而去保险公司理赔,肯定会被保险公司拒绝,因为在条款中的加粗字体中已经规定,酗酒是不保的。如果不仔细阅读条款,那么又该说保险是骗人的了。
2.健康告知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购买保险,都会在你投保前进行健康告知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局限于你的投保经历、身体健康状况、职业信息等。下图是优保君截取的部分健康告知内容:
所以,在购买保险前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仔仔细细的阅读健康告知中的内容,如果你身体健康,那么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你是非标准体,身体存在一些小毛病,比如甲状腺结节、乙肝等疾病,那么在投保前,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大部分的产品会在健康告知中对这些疾病进行询问,一旦在今后的理赔中,因为健康告知义务未履行导致的纠纷,保险公司是可以以此为由拒绝赔偿的。
3.等待期
大部分产品对等待期发生的保险事故是不承担责任的,所以等待期越短,产品就越有优势。另外有的产品也会有特别的约定,比如这款产品规定,由意外导致的保险事故,即使在等待期内也是可以赔偿的,比如等待期内因为意外导致的双耳失聪、瘫痪等重疾,也是产品的竞争优势。
4.总结
购买保险时,为了避免保险“骗人”,我们应当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清楚保险产品保什么和不保什么,对条款中加粗字体部分、健康告知的内容以及等待期的说明要多加留意,避免因保险条款的错误解读导致不能理赔。
二、“保险”是怎么骗人的
与其说是保险骗人,更不如说是保险业务员骗人。让我们看一下,业务员常见的销售“套路”。
1.退旧保新
骗人套路:听说过手机、汽车以旧换新,保单的以旧换新到底有什么猫腻?我们一起来识别销售人员的陷阱。我们都知道,保险公司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经常会推出一些性价比高的新产品,新的产品往往保费更加优惠、保障更加全面。所以会有个别的保险业务员,为了一己之力,以回馈老用户或者产品升级为借口,诱导消费者将之前的保单进行退保,然后用退保的现金价值购买新的产品,从而销售人员自己赚取第一年的高额佣金。
新保险投保风险:因为是一份新的保单,所以要重新填写健康告知,这时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甚至职业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保险公司的承保结果,会面临退保、责任免除、延期承保、加费承保的风险。并且,在等待期出现的话,也是无法获得理赔金的。
防骗指南:我们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明确自己购买保险的目的;需要多少保额的产品才能规避自己的风险;现在的预算足够支撑我购买什么类型的保险;这样,才能在保险升级或者新产品推出的时候,理性判断出,旧保单是否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才不会轻易陷入业务员给我们挖的陷阱。
2.其他
类似退旧保新的骗局还有很多,大部分是保险代理人或者经纪人,专业能力不够,对保险的解读存在偏差,也有一部分人群,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对消费者进行欺骗。
“万能险想领钱就领钱,想交钱就交钱”、“健康告知只要没住过院就全部选否就ok”等骗局,有的抓住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有的则是欺负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不足。
优保君认为,保险是一门专业而又严谨的知识,需要每个人都了解,况且这还关乎自己的利益,我们肯定不想每年缴纳几千甚至上万的保费,到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在不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在这一方面变得专业,或者把它交给专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