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修复”俨然成为一门新生意,央行一年内已多次辟谣并反复提醒——
所谓收费“征信修复”服务都是假的
■央行征信机构明确表示,个人异议申请服务不向信息主体和其他主体收取任何费用
上海辟谣平台
这已是近一年来央行征信中心第五次通过公开渠道辟谣,直指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征信修复”服务,反复提醒公众,所谓的“征信修复”服务都是假的。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征信修复”俨然成为一门新生意。但部分中介或不法分子基于信息不对称,利用个人或企业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态,或捏造政策、或将免费服务变为收费服务。
“异议申请”不是“信用修复”
例如,个人如果有一笔还款已经结清,却在征信报告上显示逾期未还,个人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包括就近选择发生该笔业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或央行分行征信人工服务窗口申请异议处理,或通过央行征信中心网站的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异议申请等。
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后,将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如果情况属实,个人信用记录将得到及时修正。
央行征信机构明确表示,个人异议申请服务不向信息主体和其他主体收取任何费用。
在部分骗局中,不法分子还会教唆受害人无理申诉、恶意投诉,或者帮助受害人准备虚假材料等。如此一来,不仅不能修复信用,而且涉嫌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加不良信用记录。在弄虚作假的过程中,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冒充网贷平台客服致电受害人,称受害人有大额借款未还清,并使用虚假的央行征信平台链接骗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出具虚假的征信报告。部分受害人发现自己信用得分较低,为了消除不良信息或关闭网贷服务,被诱导支付保证金等费用。
企业失信修复也有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社交平台上,还有各种面向企业的“失信修复”服务。部分中介称,只要三天,就能消除企业的失信记录。
业内人士指出,这里所说的“失信修复”针对的是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的失信行为修复,依据是《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与央行的征信异议处理是不同概念。比如,企业违法后被公示,属于企业失信后的惩戒措施之一,企业可以在完成整改后申请停止被公示。
不过,网上不少声称帮助企业进行“失信修复”的服务也大多是骗局。
为什么企业自己不能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修复信用,而中介可以呢?进一步调查发现,中介利用的仍旧是信息差。
经核查,“信用中国”网站由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主办,主要承担信用宣传、信息发布等工作,其中包括失信主体曝光板块。该网站确实有“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指引”,详细介绍了“信用信息修复”的概念和具体的修复指南。
事实上,不论是“个人信用修复”还是“企业失信修复”,都有不少水分。常见的“征信修复”骗局除了收取各种服务费外,还包括买卖个人信息、企业信息等,更有以培训“征信修复”“信用修复”专业人才为名目的“招聘”,针对创业、就业群体进行“征信加盟代理”“征信培训考证”等诈骗。
可见,不论是个人和企业,守信第一。如果出现失信行为,首先要做的是整改,而不是轻信“信用修复”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