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最近的一次理赔过程中,就遇到了两次需要补齐材料的要求,本文就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
理赔数据受制于保险行业与医疗行业的固有屏障
在此次理赔中,笔者一共提交了5个门诊记录(如图1所示)。在核赔过程中,保险公司要求笔者补充“高血压诊断”的首诊材料。事实上,笔者已经吃了10年的低剂量降压药,虽然因为工作关系,依然清楚记得是哪位医生、什么时候首诊的,但显然很难找到当时的首诊数据了。
好在笔者通过支付宝端“浙里健康e生”,几经辗转找到了2021年在浙江医院的一次就诊和配药记录,最终拿着这份记录上传了补充材料,将核赔流程顺利推进下去。不过最后的核赔结果还是“不予理赔”,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保险公司在特约条款中已经写明了(图2),但笔者之前没看这么仔细。
但换个思路来看,既然在这个案例中保险公司可以接受“浙里健康e生”这样的官方应用截图,那说明至少在浙江,这样的医疗数据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门诊商保理赔的需要了。
套用“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的公式,此时的用户价值可以做到非常高,对应的商业价值也非常高。
商保理赔中的医疗数据共享
首先是直连医院数据。医院是数据的生产源头,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一手数据的真实可信度肯定要高于各类区域平台的二手数据。对于接通地区几家龙头医院的医疗数据,保险公司始终保持着非常大的兴趣。近些年,医院在营收承压的情况下也希望能够在商保端打开新的收入渠道,双方具备达成一致合作的条件。从技术上看,在数据采集方面,各医院基本都建有数据平台,厂商们也具备了医疗数据抽取实施的技术能力,将保险公司需要的数据抽取整理成理赔数据集,基于当前技术并不困难。
获取数据后,保险公司按照自身习惯进行标准化存储,在理赔前端进行标准化展示。甚至已有厂商借助保险公司TPA系统(理赔端)的承建优势,实现了通过链接方式接入TPA系统的“一站式免切换系统”的效果。此时,保险公司在TPA端进行人工理赔审核,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30%以上,补充材料的情况可以减少50%以上——这还是仅接入单家医院数据的情况。
在浙江等医疗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的地区,医院的数据质量较高,上传至区域平台的数据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浙里健康e生”的数据能够直接拿来作为理赔材料。如果保险公司直接打通了“浙里健康e生”的数据,那理赔的便捷效果将比打通单家医院数据更为显著。
但区域平台的数据毕竟是二手数据,期间存在“医院选择性上传”等可能;同时,数据到底是归属于医院还是区域卫健,至今仍是一个尚未理清的问题。从实践情况看,区域卫健对数据开放基本持谨慎态度。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打通区域平台数据,一来商务突破的难度成倍提升,二来二手数据的顾虑也将影响着保险公司决策。此外,在我国更多地区,区域平台的数据质量并没有那么好,还无法直接作为理赔使用。
未来有更多的畅想空间,当下最重要的是各位HIT的兄弟姐妹们把数据标准和共享模式建设好,然后静候佳音。医院信息部门终将由传统的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成为医院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作者简介】
钱霁新,曾任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2019年开始从事互联网医疗事业,目前主要方向为医疗商业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