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03北京
在具体分析中国平安这家公司之前,先看一下保险行业是如何赚钱的。
保险生意
从起源上讲,保险的历史不如银行悠久。大多数人都会有金钱借贷需求,但并不是很多人会有保险需求。保险需求首先来自于富人。富人们有了钱之后就感慨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自己虽然现在有吃有喝,但说不定哪天遇到什么情况,自己可能就从富人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于是,保险需求就产生了。
保险,本质上做的是意外的生意。没人想要意外,但又没人能防止意外。人们能做的就是把意外带来的损失转嫁出去,或者得到部分补偿。保险公司就是风险承担者和提供补偿者。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和提供补偿,显然不可能是免费的,否则自己就成了慈善协会。针对客户不同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和提供补偿金额的高低,保险公司向客户收取价格不等的保费。一万个人投保,每人100元,保险公司就收到100万元的保费。而根据统计学的大数定律,意外发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那么,这一万个客户中只有一个人真的可能发生意外。即使保险公司赔偿90万,最后仍然能够盈利10万元。这就是保险公司赚钱的逻辑。
现实中,保险业务应该比上面的简单案例更赚钱。比如一个很普通的交通意外险,大概一人10块钱,承保期间是从乘坐交通工具期间,飞机从起飞到落地,高铁从始发到终点。每天各地都很多人坐飞机和高铁,而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假设有5亿人每年做一次交通工具旅行,那么仅交通工具意外险就有50亿的市场规模,而一年之内,有一次交通意外发生都是很罕见的事情。所以,50亿的保费收入几乎等于净利润,也即是保险公司白赚。空手套白狼,一本万利,这么好的生意,谁不想做。
好的生意,一定会引来众多的生意人,如果不进行管制,行业很可能发展成一种骗人的生意。类似于庞氏骗局,收了保费之后一跑了之,客户得不到赔付。预付费的行业,都有卷钱跑路的风险,只是有的大,有的小。像餐馆、理发店跑路了,影响面并不大;但如果保险公司跑路了,很可能引发社会事件,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保险必然需要监管,牌照准入几乎是全世界管理金融行业的共识。
除了跑路的风险,保险公司还面临一个因为赔付太多而破产的风险。虽然精算师根据过去的数据计算了赔付的几率和金额,但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很可能一个大的自然灾害就能让赔付金额迅速扩大。比如海啸、泥石流的爆发,就会加大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从这一点看,保险不如银行,银行没有这类风险。银行只要小心地经营风险,生意很难破产。
明白了保险生意的赚钱逻辑,就知道如何分析保险公司了。什么样的保险公司有投资价值呢?
1、首先要保证不破产。也就是保险公司资产和现金等可用于赔付客户的财产应该足够大,即使遭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事件,也能挺过去。从这个方面来说,规模越大的保险公司越好,这也是巴菲特这么喜欢兼并各种保险公司的原因。规模大本身就能降低风险,只要能够不破产,就可以不断地赚钱。中国平安作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保险公司,破产的风险几乎为零。
2、其次,保费收入和赔付之差越大越好。保费收入减去赔付额,是保险公司实实在在的收入,当然越多越好。这个差额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客户都是好客户,也就是说客户具有小心谨慎的性格,会自动规避风险。这样出现意外的概率就小,需要赔付的金额就少。二是,精算师对未来需要赔付的概率有更准确的计算,从而在设计产品时,保费总收入可以远远覆盖偿付金额。第一点相对来说好做到,第二点比较难。
3、最后,获取保费付出的成本越少越少。传统保险公司依靠代理人推销保险,成本高;而新的互联网保险公司通过网络方式销售报销,成本较低。
平安保险
有朋友说这个赚钱的逻辑少了一环,保险公司不只是赚取扣除赔付成本的剩余保费收入,还获得利用保费进行投资的收益。
确实,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之后,账上里面多了一笔钱,而赔偿支出未来才会发生。所以账上的钱如果不投出去,是一种浪费。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会利用这一笔闲钱做投资,从而增厚自己的利润。最有名的就是巴菲特,利用保险公司的闲钱——也就是浮存金进行投资,通过这一免费的杠杆获得了超越常人的投资业绩。
当然,剩余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利润的基本盘,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加分项。好的公司,应该是基本盘先稳固,再提高加分项。坏的公司是专注于加分项,用来回补基本盘。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看看中国平安作为保险业的老大,基本盘怎么样。
还有一点,大部分专业性的指标,都涉及到主观判断,且个别靠主观判断的参数变化对最终指标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参考价值更差。那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关键的指标就是看收了多少保费、业务支出多少、代理费的高低、赔付支出情况。其他指标可以简单浏览一下,对于投资来说,意义不大。
根据2022年中国平安的年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主要业务就是保险,其次是银行,其他可以忽略。而作为主业的保险业务,事实上并不赚钱。
1、寿险和健康险业务,是赔钱的。2022年已赚保费减去下面的赔款、佣金支出、业务管理费之后,得到的剩余保费收入为-560亿,如果不是投资收益赚了932亿,这块业务的税前利润就没法为正。2021年亏得更多,剩余保费收入为-655亿。寿险和健康险,历来跟诈骗合同有相似之处。买的时候说得好,赔付的时候说合同写得很明确,这个病报销不了。即使类似于诈骗合同一样的存在,也没赚钱,经营能力可见一斑。
另外,可以看到,佣金支出占已赚保费的比例为8.58%,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占已赚保费比例为9.42%,两者加起来都快20%了。也就是说,客户交的保费,20%先付给了代理人和自己的员工。交易成本真是高,保险价值被中间人切去一大块。
来自中国平安2022年年报
这里我插一句,中国平安一直以来都在推动渠道改革,从上面高额的中介费用来看,确实应该改革。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压缩中间交易成本,取消代理人,让剩余保费收入回正。但中国平安却走上了另一个道路,不是取消代理人,而是提高代理人的素质。不但没有降低中间交易成本,反而提高了。卖保险真的需要本科学历吗?
从这一点看,我认为中国平安的渠道改革是失败的,因为方向搞错了。
2、财产险业务,在赚钱和不赚钱之间徘徊。2021年财险的综合成本率是98%,也就是有2%的剩余保费收入。2022年不行了,综合成本率上升到100.3%,倒亏0.3%。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财险里面最主要的是车险,赔付率为70%,比例不低。侧面反映国人的驾驶水平不高,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少。按道理大家都是比较爱财惜命的,但交通事故还是多,保险公司赔的也多。
来自于中国平安2022年年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保险业的老大,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基本盘也不赚钱。这种情况未来还不能得到改善,主要原因如下:
1、国内经济放缓,人均收入低,导致未来保险收入规模受限。经常看到有人分析说美国、欧盟和日韩的人均保险购买额是多少多少,中国的差距有多大,以此来验证保险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类似于看欧美日韩的牛奶消费,来估计伊利未来的增长。这种对比,跟拍脑袋没区别。国内的人均收入排名在中下游,估计和非洲兄弟一个水平,怎么能拿排名前十的欧美日韩做对比呢。要对比也应该能拿非洲兄弟对比。
2、未来的不可控风险真是不少。现在百年不遇的风险,几乎年年能遇到,就像是崭新的公路,年年需要维修。对保险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3、保险收入规模受限的前提下,平安的渠道改革不是压缩成本,而是提高素质和增加服务,只会导致利润越来越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产品和服务标准化,逐步取消代理人,不断降低成本,让剩余保费收入回正。
综上所述,中国平安的基本面并不像市场所说的好,只能说是一般。如果没有投资收益这一加分项,整个业务都是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