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银保监会统计,2020年保险业全年累计保费收入45,257.3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6.13%,总投资收益达9,570.94亿元,实现净利润3,013.38亿元。
其中,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3,329亿元,同比增长7.53%。净利润达2,541.8亿元,同比增长4.64%;
财产险业务收入11,929亿元,同比增长2.4%。
同时,2021年再创新高,仅前三季度就实现保费收入36,514亿元,较去年增收6,935.21亿元;总资产超2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9%。
寿险行业净利润达1,656亿元,财险行业净利润达42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23%。
很多人不禁想问:保险作为高收益行业,保险公司都是怎么赚来钱的?
下面就有请行业专家,华博精算师为我们解答:
首先,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组织,客户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来承担财产损失、疾病医疗等财产、人身风险。
但承担风险需要付出成本(包括但不限于赔款、费用等),因此会向各项风险的对应客户收取一定的保费,作为分担风险的报酬。
通常情况下,所收取的保费会高于其风险成本,二者之间差额就是保险公司的利润。
可见,保险公司的赚钱原理很简单,与常规企业类似,都是通过收入与成本之间差额计算收益。
区别就是,保险公司各险种的保费收入一旦收取,就确定了;而成本是不固定的,会因险企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不同而产生差异。
那么,保险公司从哪些环节可以赚到钱?
这就要涉及三个常见指标,即费差、死差、利差。
当精算假设与实际情况产生差异,就会为保险公司带来相应的盈余或亏损,进行累加后,形成保险公司的最终收益或损失。
而精算假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于所承保保险事故的假设。
承保风险标的必然会带来赔付责任,无论是承保船舶、车辆的损失风险,还是承保人身故、疾病等人身风险,保险公司在定价时都会对其发生率或损失程度进行假设。
下面举例说明:
假设有1万名客户投保了某保险公司的寿险保单,经过科学估测,预计在保障期内将有10人出险。
为降低赔付风险,保险公司会按照12人出险的标准制定保费额度,多出来的部分作为利润,即预期利润。
如果实际有10人出险,则达到了预期利润;如果出险人数为8人,保险公司就会多赚一些;反之,如果有15人出险,保险公司就会亏损。
因此,实际与预期身故赔付的差额就叫“死差”,死差可能是利润(即死差益),也可能是损失(即死差损)。
第三,关于费用支出方面的假设。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和维持运营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费用支出,精算师在定价时也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但实际上,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等原因,大部分公司在费差上很难赚到钱。
除以上三大类假设外,脱退率、保证和选择权、税收、通货膨胀等其他假设也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实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