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有多难?公司太多,产品也挑花眼,如果有个保险公司排行榜,顺着排行榜买不就完事了嘛。
一、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偿还债务的能力,代表了保险公司对抗风险的能力。这个指标通俗起来讲,就是看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是否能够把所有负债都偿还掉。
银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低要求就是所有资产能够偿还所有负债,注意,这还只是最低要求,也就是要求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都要至少达到100%。
实际的情况是,2020年一季度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都超过了200%,简单粗暴点讲,买50万的保额,保险公司就算赔100万还不至于破产。
先来看看一季度偿付能力排行前十名的榜单吧。
再看几个「差学生」:
建信人寿、上海人寿、恒大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珠江人寿、天安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在内的10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只稍微高于100%。
百年人寿、君康人寿和中法人寿,中法人寿公司的偿付能力还没达标。
那你熟悉的大公司偿付能力如何呢?
除了友邦和中国人寿排在前十名,太平洋保险排在14名,平安则排到了26名。
是不是偿付能力越多越好?
非也。
一些刚成立的保险公司、或是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公司,保险产品销量还不多,所要承担的赔付金额少,偿付能力的数据也可能会较高。
像我们熟悉的百年人寿这类互联网保险明星公司,偿付能力下降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性价比高,从而导致保险公司赔偿风险大幅提升。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设计比较激进的产品往往短寿,过一阵就下架了。
如果偿付能力一直不足后果会如何?
后果很严重。
喝茶是小,银保监会督促你整改,用各种方法提高偿付能力,如果还不行,国家的保险保障基金会采取兜底措施。
通常情况下,被要求整改后保险公司就得行动了,起码努力把偿付能力提高到及格线,实在不行的再由国家兜底。
不得不说,在中国真是处处都充满了安全感。
所以,偿付能力这个指标,过高和过低其实都不好:太高了说明你产品不受欢迎,太低了说明你抗风险能力弱,还是平平稳稳最好。
而且,从数据上看,除了前六名和不达标的公司,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并没有非常大的差距,大家认为的「大公司更能赔」就是个误区。
二、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
再说说保费规模和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下表是2020年第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前十名的公司。
果然,从保费收入就可以看到人寿和平安的名气,妥妥的业界龙头。
保费收入高的公司和咱们的认知比较一致,确实是那些网点多、名气大的大公司保费收入更高。
而净利润的排行榜,又有些区别。
比如排名11的百年人寿,保费收入287.84亿,净利润才1556.4万元;信泰人寿保费收入129.23亿,利润也只有2329.1万元。这些公司不少是出了爆款产品的明星公司,销量高利润低,真正让利给消费者。
另外,还有一些保费收入垫底的公司,倒数30名如下:
保险公司亏损其实并不一定是经营不善。
三、保险公司的投诉率和理赔纠纷
最后再看看保险公司的投诉率和理赔纠纷数据。
先上表格。
财险公司投诉量前十名
人身险公司投诉量前十名
投诉的都是哪些内容呢?
投诉集中在理赔纠纷和销售纠纷。
先说说理赔纠纷。
涉及人身保险公司投诉中,涉及的险种以疾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主要反映理赔时效慢、理赔金额争议、理赔资料繁琐等问题。
再说说销售纠纷。
在涉及人身保险公司投诉中,涉及的险种以普通人寿保险、分红保险、疾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主要反映夸大保险责任或收益、未充分告知解约损失和满期给付年限、承诺不确定利益的收益保证等问题。
大家可能发现了很多大公司的投诉量都很大,这说明大公司不靠谱吗?投诉量这个数据只能作为一个侧面数据,你会发现,很多投诉量大的公司业务量同样很大,用单一指标做判断说保险公司不靠谱并不严谨。
总结:
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
这些数据给我们提了个醒:判断保险公司好不好需要多个指标综合权衡,用单一指标去评价并不合适。
买保险不应该过分追求大公司、大品牌,有保险牌照的公司真没什么小公司,很多人心中的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区别就是自己听没听过而已。
买分红险等理财险购买要谨慎。小冯妮儿每次都是和大家说买保险先保障后理财,可是还是很多人觉得理财和保障两者兼有的才好,两全险、分红险这类确实满足你的需求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何必这么执着?
真要买理财险就单独买,分红收益率看清楚是固定收益率,还是所谓低档、中档、高档收益率不同,大部分产品宣传资料上只是给你标了最高收益率而已。
要想理赔纠纷少,健康告知、保险合同一一看好,这时候千万别省事,投保之前省事投保之后理赔就费事,不信你试试。
如果你还想咨询更多保险问题,欢迎扫二维码拉联系我(备注【保险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