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务价值率比已经到了2007、2008上一轮经济危机的区间,处于相当低的位置,一是现在疫情限制了高价值率的保单,它现在不能卖了,只能通过银行和互联网渠道卖,其实前几年它的分红和储蓄险比例已经降低了,银保监会发了一些规则,第一个规则就是让保险公司做那些长期保障险,平安自己趸交保险的比例都降低了,长期保障险的保费一直在升高,这对于客户来说单一年度缴费金额不算特别多,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累计收入相对比较好(跟趸交一次性保险比起来)。
总结来看,它的新业务价值率低是因为:
1、疫情。高价值率的,比如长期保障险(最有名的平安六福)卖不动,储蓄险比例上来了,新业务价值率就有所下滑。
提问:平安寿险改革会成功吗?
第二,中国跟美国的大背景不同,前两天巴菲特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说过一句话,“在美国企业遇到困难时,只要你去找政府,政府会给你政策。”光看美国的医疗行业,美国的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7%-18%,冠绝全球,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达到美国医疗卫生占比支出这么高的情况,我国现在虽然占比是个位数,但增速非常快,我们看比我们领先一步但不如美国的国家,也就是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在8%-10%的样子,他们跟美国的医疗体制不一样,美国是以私人医生为主,可能公立医院排很长的队,比如感冒了去排队,排到最后可能感冒都自愈了医生也没有给你治疗,美国还是以私人医院为主,我国看起来更像日本、欧洲的模式,通过国有医院做一些控费操作,精准把控三甲医院的费用,最后去实现帮大家看病减负的情况。
提问:办医院会不会有政策风险?
提问:好医生平台。
三、“个人养老制度”能给保险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现在银行系推的个人养老制度产品,它既在产品灵活性又在收益率上跟现有市面上的产品对比都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保险系没有主推这个产品,而是有自己的考量。
提问:个人养老金是不是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取出来?
平安有到60岁才能取出来的产品,但也有像御享财富那种,3-10年就可以取出来,内含收益率其实不高。个人养老金有一部分是灵活的,拿平安为例,它的产品十年、三十年的都有。
未来大家可以看到不论是平安、泰康还是太保都在布局养老医疗机构,高净值人群对这些养老机构是非常喜欢的,长期来说它可以在生态和保费上给保险客户提供从你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回首一些外国的保险公司,美国、日本最有特点,在他们的寿险改革期间,他们的高层出台了什么样的政策呢?一是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权益投资的比例,平安现在的股权比例也就是十几个点,不是特别高,它的主要仓位在债券,40%-50%,它还有房地产、REITs、收租资产,有一些长期投资的股权,那些可能占了20%-30%。
那时外国保险公司增强了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因为长期利率下行,如果光投债券,可能节点把握得非常好,能精准低买高卖,但空间已经降得特别低了,现在平安给这些保单的预定利率还在5%,大家怕会带来利差损,其实外国已经有先例可循了,外国先是扩大了权益资产的投资来抗击利差损。第二是加大海外投资,比如日本自己国家的实际利率比较低,但比我经济差的国家还是大有人在,它去买那些利率比它高的国债,现在我们周边国家的实际利率还是比我们高的,最近有个国家一下加了一万多个基点。这是增加海外投资的部分,但我国并没有增加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政策,想让我们金融体系、银行保险多承担民生责任,包括疫情期间强调银行主动降低拨备率,提一些宽信用的政策,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坏账,包括保险公司也是这样。
但我们国家并不是一直让保险公司惠民让利,去年保险公司有一个政策,终于可以通过转融通模式出借股票,转融通的利息百分之一点几,但你要考虑保险公司持有的权益资产长期投资股权还是非常大的,光这块可能就会给一家公司带来几十亿的收益。
今年又有更多政策出台,保险公司有很多原来不能投的东西今年都可以投,从未来角度来看,政策对保险公司来说并不是一直打压的,而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改革是必要的,但支持保险公司扩大盈利能力,甚至是进入医疗行业搞保险+医疗的现金模式也是健康中国2030需要的。
平安投资首先你要掌握一点,第一你需要有随时变现的能力,它的投资受国家部委非常严格的管控,平安的投资有一部分需要满足精算假设的风险,需要一些评估,总体来说它的投资不像大家觉得那么简单,直接选赛道布局就完事儿了,在我写的这么多平安的分析里,它的权益投资、按季度浮动投资、持股收息吃分红的投资,它的投资框架和要求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它不可能像大家所想的选一些传说中的赛道公司放那儿就完事儿了,这对它的综合成本率(有影响)。
提问:平安权益比例可以再提高吗?
国家倡导回归主业,一些主业房地产公司也在纷纷出售资产,疫情+公司出售的情况下,是比较低的获取长期回报率的情况,平安之前布局房地产,一是房地产升值可以计入它的附属价值,但在二期之后,这种操作基本被封杀了,人寿、泰康已经不再投房地产公司,甚至已经在抛房地产公司了,平安接的话,现在平安对地产公司有50%是物权(收租类资产),除了大家报表上看到的那几家房地产公司,已经相对很少了。
为什么平安投收租资产?不论是从发达国家还是我们,核心地段收租资产的长期回报率有非常确定的目标,因为保险公司不可能只看一年的投资情况,需要看长期资金回报和风险敞口,长期回报资金对它的流动性和投资回报率都是非常稳定的支撑。
五.平安的投资价值答疑
提问:中国平安的实际价值是多少?
之前我在直播中也说过多次,如果看金融股,它有几种很传统的估值方式。一是看PB,现在它的PB在1附近,处于非常低的位置,PB是静态估值的方法。二是PEV,这是保险特有的估值方法,之前到40多块钱,平安的PEV已经创新低了,如果以静态方法来判断,但由于现在投资机构对于盈利的判断方式非常内卷,大家也可以理解为这些机构更看重短期公司的盈利,比如光伏、新能源在估值顶峰时股价依然往上涨,这就是因为新能源、光伏和碳中和都迎来了政策的爆发期,现在GDP整个是在往下走的,从结构来看,新能源可能是少数行业中双收一直还在往上走的行业。
提问:中国平安会不会触底反弹?
中国平安利润贡献比例最大的还是寿险,寿险占它利润比例70%-80%以上,其它的银行、科技业务等加起来也只占20%多,但现在它在搞寿险产品和渠道的改革,它的保险代理人数量下滑非常快。大家将新业务价值当做蓄水池,现在保险代理人下滑得快,新业务价值还没看到拐点,每个季度保险代理人的数量还比上一个季度有所下滑,也就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保险代理人的拐点,保险代理人带来的单子又是新业务价值率最高的,保险代理人没有见到拐点,新业务价值也比较难出现拐点的情况。
前两天保险有一波上涨,如果大家翻A股的历史,2016年初期熔断底之后,那时以保险为首的蓝筹股、高分红公司确实走出了一波行情,那时候也是根据盈利驱动的,那时候有“三去一补”的政策,导致传统行业公司涨价,建材、纸业公司都涨价了。为什么2016年蓝筹上涨,加上保险也处于自己的繁荣周期内,2015年保代放开,2016年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又开始往上窜,其实行业还是处于繁荣期。
目前主要还是要看它的保险代理人、渠道改革何时取得成效。
提问:为什么平安回购下限结束了?
提问:平安分红能涨吗?
如果单看分红能涨的公司,放眼全球其实非常少的,在美股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司,可口可乐,我们中国有一家长江电力,还有一些煤炭公司也是这样,为什么这两家公司能依靠分红上涨?因为这些公司不光能长期保持高位分红,这些公司的分红率每年都比上一年提高,可是平安的分红回报率已经提高了十年。
如果单靠分红,公司的主营业务没有上涨,股价上涨不会这么快,但如果你回溯A股一些既有成长又有分红的企业,比如食品饮料里有几家,它的股价表现是非常好的。
【嘉宾此刻持有文中提到的中国平安等股份,故本文难免有失偏颇之嫌,文中所有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