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螽斯究竟长啥样?小小的一只虫,在中国古人眼中蕴含着怎样的特殊文化符号?袁枚的《随园诗话》里,发生在瞻园里的一场“蚂蚁大战”又是多么神奇的故事?
近日,位于瞻园内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新展“对话自然——探索园林里的昆虫世界”开展,让观众踏上一场自然奇趣与传统文化相融的独特之旅。
本次展览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是承办方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首次尝试推出“儿童友好”的自然类创新展览。
看看《诗经》中螽斯究竟长啥样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经》中的螽斯到底长什么样?
走进展厅,散在丛丛绿植中的几个透明箱子,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藏在叶子下面的这是什么虫子?怎么长得那么大。”孩子们围着箱子交头接耳地讨论着。
蝈蝈称得上鸣虫界的“大个子”,但是在自然界有种鸣虫体型却比蝈蝈还要大上许多,它就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螽斯科昆虫——巨拟叶螽。
当观众听到巨拟叶螽的叫声时,简直不相信这样的声音竟然发自一只虫子,策展人徐丁介绍道:“巨拟叶螽叫声富有旋律,而且根据所处环境还会发生节奏上的变化,听起来好似鸟鸣一般婉转动听。”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近三百件标本、活体、工艺品及文物,通过“识虫”“寻虫”“戏虫”“探虫”四个单元,生动展现本地昆虫的多样性,让观众感受江南园林中“诗意栖居”的文化美学,充分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促进少年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
“这是一场专为孩子们策划的展览。”徐丁告诉记者,“我们将整个展览的视觉中心下移,更适合孩子们的身高。此外,展览中设计了很多互动的环节,包括‘听虫声’‘昆虫滚轮’等设置。”
展览将陈列范围延伸至瞻园园林进行全域展示,让孩子们可以走进瞻园园林进行实地探索,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园合璧”的特点。“我们在园林中设置了很多活虫的生态箱,还有16个仿真‘昆虫世界’玻璃罩,等着孩子们挨个去探索发现。”徐丁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叶,它和树叶一个颜色,简直完美隐身了!”夫子庙小学四年级学生侯博弢在展览中找到了被称为“会走路的树叶”的叶后开心地说,这场展览让自己大开眼界。
小小一只虫蕴含着特殊的文化符号
在展厅中,观众还可以观赏到东晋时期的蝉纹金铛、明朝的玉蝉、齐白石的草虫册页等含有昆虫的文物,小小的虫子蕴含了怎样的特殊文化符号?
昆虫可以用来表达爱意、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是品行高洁的象征。从古至今,在许多器物或书画中都能找到昆虫的身影。蝴蝶因与“福”“耋”谐音,被视为美好的象征,搭配折枝莲、花朵、瓜果等图案,被称作“蝶恋花”或“瓜瓞绵绵”;蜜蜂则常和“马”“猴”做组合,寓意“马上封侯”……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此外,因为蝉能在土中蛰伏,又能出土羽化,所以古人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从而常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明朝的蝈蝈罐、清代的葫芦玳瑁蟋蟀桶、民国时期的黄铜蛐蛐罐……一组“养虫工具”,意趣十足。其实,在我国唐代就有以鸣虫为宠物的记载,进而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虫趣”和丰富的“虫文化”。
在古人看来,虫鸣是治疗失眠的良药,甚至专门养鸣虫来欣赏它的叫声。唐玄宗时期的后宫就流行听虫鸣。
《随园诗话》记载瞻园里的“蚂蚁大战”
昆虫在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下被用来抒发情怀、表达想象,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野趣横生的作品。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记载了曾在瞻园发生的一场“蚂蚁之战”。袁枚的好友安徽布政使陈德荣在瞻园看见台阶下有一群蚂蚁打架,便用扇子扇风把它们分开。他想象着在蚂蚁王国里,两军交战之际突然起了沙尘暴。如果蚂蚁也有史官,将如何记录今天的战事呢?也许人类世界也和这蚂蚁一样,有“仙人”在天上远远地注视这一切。
带有虫字旁的字,多半与虫有关,比如蛾、萤、蚕、蝈……然而,不少小朋友一直疑惑,蠢、虹这些字为啥也是虫字旁呢?展览中便可找到答案。
原来蠢是指春天的昆虫慢慢地爬行,后来延伸为愚笨;在古人眼中,彩虹是非常奇幻的现象,让人难以理解,于是把彩虹视为某种活物。
昆虫入诗、成语说虫、字里有虫……“展览可说是一个昆虫‘文化’展,从昆虫本身出发,带领观众去探索昆虫背后的知识和传统文化。”徐丁说,展览中的文物和书画作品,都是按照不同的昆虫种类来陈列,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同一种昆虫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观展小贴士
进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需购买门票,30元/人,展览将展至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