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险,即机动车辆保险,是指为机动车辆提供保险服务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的重要子领域。
汽车保险行业主要分为交强险和商业险两大类。交强险是国家法定必须购买的保险,具有强制性;而商业险则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多种险种,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定制。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还出现了基于使用量的保险(UBI)等新兴险种。
汽车保险产业链主要由上游产业、中游企业和下游客户三部分构成。上游产业包括汽车制造业、零部件供应和维修服务、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游企业即车险企业,如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保险等,负责车险产品的设计、销售、承保和理赔等环节。下游客户则分为个人投保客户和企业投保客户。
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
车险,既是车主的刚需,又是车主保持较长黏性的纽带,已被不少车企视为介入接下来售后服务的重要入口。
金融监管总局推行车险综合改革,今年试行“查处、通报、挂钩”三项机制,强化“报行合一”监管。“报行合一”就是严格执行报批报备的保险费率。通过这些举措,还有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举措,较好地实现了“降价、增保、提质”的预定目标,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具体来看:
①在“降价”上,车均保费明显下降
通过回溯数据优化基准费率等措施,挤数据水分,消费者车均保费下降。驾驶习惯好、出险频率低的车主享受到了更多的优惠。
②在“增保”上,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交强险在基准费率不变、打折幅度有所加大的情况下,平均保额由综改前的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也就是说,在消费者交的保费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保障是原来的1.6倍。
商业三责险,平均保额由综改前的89万元提升到243万元,在消费者交的保费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保障是原来的2.7倍。
③在“提质”上,服务质效和经营效益双提升
通过车险综改和今年的“三项机制”,一方面条款得到优化,拓展了保障范围,同时还减少了免赔约定。
以前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之间关于涉水、玻璃破碎等理赔争议大幅度减少,用条款就把它涵盖进去了,从源头减少这种争议。
另一个方面是,成本结构得到优化,经营效益好转。在经营车险的主体中,超过70%的主体实现了费用和成本的双降。
作为汽车保险业服务“双碳”目标、助力绿色交通的重要手段,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不断扩大,直观的表现是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持续创新高。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仍有诸多问题待解,但毫无疑问,未来的新能源车险是个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