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蚂蚁之美》和读别的书不一样,我是有目的性的,理由很简单,我养蚂蚁,而且想养好,这本科普性质的书能让我快速且深入地了解这种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昆虫,可谓正中下怀。通篇文字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初中生读起来应该也毫不费力。科普作家冉浩采用了大量拟人手法,将很多严谨的学术性语言转化成极具亲和力的故事性语言,颠覆了一直以来我对科普读物的刻板印象,在娓娓道来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可以说是我的养蚁“事业”从入门到进阶的掌上宝典。
黄猄蚁
红足修猛蚁
作者从蚂蚁王国的概况讲起,通过列举15个富有代表性的物种话题,展现了蚂蚁社会中团结合作、和平战争、权术谋略、智慧愚蠢等如人类社会般纷繁复杂的特点,无不让人惊叹。最后还不忘给像我这种渴望进一步观察蚂蚁的读者提供一些采集、饲养的基础技能,真是面面俱到。当然,鉴于科普书籍相对权威的论述,我这点知识皮毛不足以辨其是非或是对其附加过多的个人情感,知识是硬核的不容轻易撼动的,我愿意接受书里的知识,而且接受的过程相当愉悦,豆瓣8.9的高分也是对此书可读性的更广泛的认可。接下去要说的,权且当我践行书本知识的一种经历吧。
02
横纹齿猛蚁
双隆骨铺道蚁
03
我最喜欢把蚂蚁婚飞的“故事”讲给那些好奇问我的人听:在每年气温适度适宜的时候,巢穴里发育成熟的公主蚁(繁殖蚁)和王子蚁(雄蚁)就会在大批工蚁的簇拥下爬出巢口,待风速气流合适,公主们和王子们一同振翅高飞,在空中寻找各自的伴侣,通常一只公主蚁会和多只王子蚁发生交合,直到蓄满可供一辈子繁殖的精子量,这个壮观唯美的过程,就叫“婚飞”。婚飞成功之后,王子蚁不久便会死去,公主蚁落地后也不再是公主,而改名叫做蚁后,她会脱去翅膀,寻找一个隐蔽的角落开始繁衍属于她的帝国。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故事,每次讲起,我都会非常动容。一只蚁后的寿命多则长达10年之久,甚至比很多哺乳动物的寿命都要长。但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至今没有婚飞成功的案例,也就是说,我们养的蚂蚁群落不管多么繁荣壮大,一旦蚁后死去,这些小帝国就必然走向覆灭(某些多后制蚂蚁可以通过合巢来继续帝国之路,纯属题外话)。
二色盾胸切叶蚁
聚纹双刺猛蚁
有时候,我可以趴在桌子上对着蚁巢看上几个小时,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搬运粮食、给同伴清洁身体、清理巢室垃圾、与面包虫或小蟑螂战斗、给蚁后和幼虫喂食等等,可见一个小小巢穴里有完整的社会架构和微妙而紧密的关系体系。群落里所有的个体被一种我们看不见闻不着的由蚁后释放的信息素召集在一起,就好比建立起专属于这个群落的独特的价值观,让每一个个体(包括蚁后)能够为了共同的核心利益勤勤恳恳直到老死或累死。这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看上去要单纯和谐的多,但在一些蚂蚁的群落中也有谋权篡位等不安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这在《蚂蚁之美》中有更详尽的描述。我看着蚂蚁,如同上帝看着人间,但蚂蚁可以咬我,人却咬不到上帝。
04
绝大部分蚁友如我一样在大肆购买饲养积累一定经验之后,通常会走向几个极端,一部分走向高端蚁的饲养,比如饲养芭切叶蚁属(Atta),俗称大A切叶蚁,也就是《动物世界》里曾经播放过的会切叶子发酵培养菌落的蚂蚁,这些蚂蚁本身就价值不菲,要养好甚至让它们为你创造额外收益(手指大小的菌落就能卖上百元),也确实需要花不少心血,这些高端玩家也成了圈里的大佬,很少露头露脸;一部分蚁友觉得这个圈子有利可图,就逐渐发展成了蚁商,毕竟蚂蚁遍地都是,可以说取之不尽,拿个铲子挖起来就能变现,确实有一定吸引力,但是大部分常见的蚂蚁卖不上好价钱,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哪里都说得通,渠道总是得靠自己去挖掘的;还有一部分蚁友,比如我,养得太多照顾不过来,就陆续卖了回本,并且得出个结论:还是收获蚁最好养最省心,只要备足了种子和水,可以几个礼拜不去管它们都能活得好好的,就加入了佛系养蚁行列。当然,有些蚁友不满意于蚂蚁的社会体系,向往白蚁这种更原始更复杂的社会体系,因而转移到白蚁圈子的也大有人在。
▲费氏弓背蚁
在我的周围,蚂蚁总是不怎么让人待见,嫌恶的目光远比好奇的目光多,倒是一些孩子经常跑来参观我的柜子,一边听我介绍一边发出惊讶的声音,这至少给我孤独养蚁的日子带来了一些快乐和欣慰。在我看来,很多时候,与其排挤身边这种自己不喜欢的物种,用酱油米醋开水去消灭它们,不如去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困扰,再想想该怎样把它们请出你的地盘,或许这样才能克服我们与这种小昆虫之间的“对话障碍”。毕竟,它们是看着我们在地球上出现、繁衍、壮大起来的,在生存这件事上,它们当之无愧是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