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溯自《诗经》,甚至可上考于《尚书》之歌咏;其源远矣!而于后世变化为各种韵文体裁,其流多矣!其间抒怀、咏史、议论、寄慨、言情,宴会酬酢,临别留赠,闲适杂咏;莫不有诗焉。纵世移代变,总有不辍之弦歌;情浇俗薄,难消淳厚之诗心。无怪乎中华大地,好学而为之者如此之众;以其可书于纸、出于口、动于心、移于情,而使人足蹈手舞,欣然自适也。
苏君于广西南宁,创立龙门诗社,在广西桂学研究会的领导下以发扬光大古典诗词为职志。募集各方有心致力深研、写作、教学、推广之人士,定期交流,写作品评。发藻扬辉,既标佳作于屏前;潜情沈思,亦致深意于篇中。亦一时风雅之佳话也。广西本身便多佳秀之胜地,龙门诗社更着意营造一古典文艺园囿,使搦翰者能得江山之助,灵感如源泉滚滚;读诗者能望峰息心,暂离扰攘之俗尘。此亦苏君筑巢引凤、凿渊居龙之美意也。
龙门诗社旨在发掘与学习中国古典文艺之美,提升个人作品之艺术水平。期可上接古典文学之源,下综古典文学之流。进可应于世变,再开新局;退亦能守原貌,不离古道。而非徒以篇章中一、二句足表其黠慧者,持之以骄人也;亦不专事采摭粗言俗语,目之为「本色」也。诗道广博深厚,乃灵魂与生命安居之所,望学诗、论诗者皆能自谦自重焉。
——龙门诗社/赖欣阳
龙门诗会第1期“有奖征集”获奖作品
(本次征稿主题:着重于春节或者关于春天气息方面的作品)
特邀作品
种春
王守仁
妻子鼾声入梦长,一轮满月落西窗。
数张稿纸留余页,再把春风种几行。
虞美人·回家过年
黄小甜
家乡枝上春来早,香细窗前绕。丝丝杨柳抚轻寒,满院东风铺绣启嫣然。
闲云做造些儿雨,不意沿墙注。外孙自负笔凌云,墙上狂涂呼雨降缤纷。
浣溪沙·与友过海大荷塘惊见杏色莲花
张金英
镇日昏昏未约春,小池早已入时新。修来杏脸待何人?
非是清容酬远客,幸而知己作吾邻。此生前世或为君。
甲辰元日感怀
苏尔进
未出矾山心远遐,矾山别后梦天涯。
而今回望矾山处,却道矾山才是家!
一等奖
浣溪沙·青秀山赏梅
龙泉
缕缕清香荡世氛,冰姿玉骨气氤氲。一溪烟雨一湖云。
鸟语穿林风弄蝶,梅花照眼水含春。山川流韵动吟魂。
熊盛元点评:
上片第三句渲染梅花生长环境,笔致空灵缥缈。过片遣对甚工,一结总收,不惟升华词旨,且馀韵深长,陆平原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是也。
二等奖
鹧鸪天·岁怀
徐龙(银川)
书抵债,纸生尘。幡然原本未欺人。梅花燃尽沧桑味,料峭春风寒一痕。
三四句寓慨遥深,换头三字句遣对亦工,接以“幡然”,用《荀子·大略》“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之典,而又以“原本未欺人”自许,见夙怀之高洁。结拍振起,“梅花”意象,既是眼中之所见,实亦平生襟抱之所托,味颇隽永。
春水
王靖
澄波涂抹绿,碧落奏鸣琴。
清底掬云梦,沧浪濯世襟。
花飞常有意,燕掠每无心。
看向涟漪处,微风正莅临。
英子点评:
这首咏物诗以清新雅致的语言描绘了春水的形象,40个字不着“春水”,然能围绕着春水“不粘不脱、若即若离”,甚得咏物之法。作者的想象力为全诗增添了无尽的光彩,使得春水在其笔下美轮美奂,不由使人生发出对春水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后三联的表达十分出彩:颔联写水底的倒影如梦如幻,间接表现春水的清澈,荡漾出无限的情意,给人翩翩遐想;下分句“沧浪濯世襟”化典无痕而自出新意,尤为精警。颈联用“花飞”与“燕掠”进行对比,“花飞常有意”巧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意而如同己出;春燕每每轻点水面,实无心之举,更显燕子轻灵可爱。再看水面泛起的涟漪,原来“微风正莅临”呢!以景作结,荡漾不尽的涟漪恰如此诗给人不尽的回味矣,且“莅临”一词新颖独到,甚赏!
全诗大好,个觉以下几点可酌:“澄波涂抹绿”在断句上欠些节奏感,“清底”“沧浪”在对仗上略微不工,然不影响全局。“看向”易为“且看”,似更为自然。
返苏见庭树间多一鸟窝
肖芳珠
绒窝深隐绿枝丫,晨曲暮歌啼落花。
我亦其间栖寄客,分它一角好安家。
王守仁点评:
三等奖
江滨月夜
罗曦
月照水粼粼,清风合养神。
春宵花不睡,香艳待何人?
黄小甜点评:
此绝咏之,若春风拂面,清新可人。短短20字,却颇得长篇《春江花月夜》之清丽与空明之妙。开篇“月照水粼粼,清风合养神”淡泊从容,自然疏朗,语同随口而出,但情致绵渺。诗人的心已溶化在恬静的月夜之中。第三句一转,忽地令人眼前一亮:“春宵花不睡”,这想象、这拟人用得漂亮!这花儿,竟恋着这幽美的夜色不肯入睡,何也?“香艳待何人?”此将“不知江月待何人”另着衣衫,令其结得如此含蓄、脱俗、梦幻……赋予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立春
唐方韬
不待春雷宣誓言,新苔痕掩旧苔痕。
枝头忽见梅花萼,开在风中报一元。①
注释①一元,指新的一年开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如何表现立春的特点?此绝选取了春雷、苔痕、梅花等景物表现春来的气象。首句以拟人句式道出春雷未来之前,春已暗藏。将春雷之声写成“宣誓言”,形象、贴切、有趣。次句以“三一三”句式道出新的苔藓已经滋生而出,覆盖了旧年的痕迹。唐·刘禹锡《陋室铭》有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新苔应春而生,足见春正在来的路上。转句一个“忽见”,抖出报春的使者——梅花,从而自然作结:“开在风中报一元。”意谓向大地宣誓:“春天来了!”以一个“报”字回扣首句之“宣誓言”,浑然一体。唯觉起承有些脱节。如果严苛一些,“言”“痕”“元”这三个韵字均为第二声,音韵效果稍逊,然可以不计也。
行香子·游三河镇
韦松(安徽合肥)
小镇初游,思绪谁收。踏歌行,蝶舞花羞。人闲心静,云淡风柔。赏城中河,河畔柳,柳边舟。
杨家宅院,将军陈迹,剩几多,斑驳风流。水乡寻故,往事悠悠。访老街巷,古战地,旧城楼。
王守仁点评:
第一次到三河镇游览,眼观耳闻,思想和情绪便收拢不住了。你看天高云淡,风轻柔的吹拂,踏歌而行的游春人,在蝴蝶飞舞,鲜花怒放的小路上悠闲自在的观赏城中的河流,岸畔的垂柳,柳条下的小舟,是多么惬意。
历史的风烟虽然已经消失,但杨振宁的宅院,孙立人将军的故居,依然有迹可循,当年的风流倜傥形象亦浮现心头。故乡的老街,旧城楼,古战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使人浮想联翩。
此词流畅奔放,又意义连贯,意象优美,音节响亮,流转悦耳。充分展示了作者水乡寻故览今的愉悦心情和对故乡深切的爱。
春夜游园
王跃东
野静香生皓月随,春光逐日渐葳蕤。
明晨信有新花放,毕竟东风一夜吹。
首句漂亮,作者一下就把读者带入逸人的月色之中,读者可感受到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夜之静谧随着香生牵出春之消息,次句虽平平,却也将日渐葱茏的春意传递出来;而在此平平中,一个跳跃,打破了起承转合式的一般格局,逆向思维,因果倒置,料是这和煦的春风轻拂着作者放飞的思绪,竟生出些许别趣来:“明晨信有新花放,毕竟东风一夜吹”,此乃出奇制胜也。
龙年春节山居观日出
黄其旺
昨夜围炉数岁钟,闻鸡不寐懒梳容。
迎春炮震群山醒,捧出彤珠舞早龙。
赵永生点评:
此首七绝用平水“二冬”韵,用韵、平仄均符合要求,显示作者有较深的诗词功底。不足之处在于:
1.既是“昨夜围炉数岁钟”,必然是“未寐”,再强调“闻鸡不寐”显得多余。绝句一共28个字,作者须惜墨如金,尽量不用冗词冗句。
2.春节举家欢庆,要显出欢快景象,“懒梳容”形象不美。
3.“迎春炮震群山醒”。中华《周易》物候学讲究,甲辰年从何时开始?从立春启肇。2023年阴历腊月廿五(阳历2024年2月4日)立春。到2024年正月初一早已过了十天,此时再说“迎春”已显略晚。
4.“炮震”一词过于粗俗,非诗家语。
此作的结句非常妙,“捧出彤珠舞早龙”。“龙戏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把朝阳比作“珠”非常贴切。
如果把此句稍作改动是否更好些?试改如下:
昨夜围炉数岁钟,银花火树映梅容。
春风唤得群山醒,捧出彤珠舞早龙。
古筝演奏:我在春天等你
演奏者:高虹
优秀奖
虞美人·回乡访友聚春江
李秀珍
梓桑燕语春来早,又见花枝俏。东风送暖把窗敲,不改乡音情切访知交。
虹桥画舫烟云秀,又见青江柳。鳜鱼香蚁伴箫歌,醉入芳菲送月下山坡。
这首《虞美人·回乡访友聚春江》用《词林正韵》第八部韵。符合韵律。用句讲究,其中“虹桥画舫新烟绕”、“鲜鱼香蚁话童谣”堪称佳句。
白璧微瑕,既言“春来早”,那么“花枝俏”当不是一般的花,应是梅花或是迎春花。在此应该点明。题目《回乡访友聚春江》,已点明主旨,故词中“相聚青江好”可以不用。
古人语:“诗庄词媚”,语词中应多用形象思维的句子。
上下阕“不改乡音情切访知交”、“醉入芳菲邀月度良宵”两句,词中句子稍作调整,以供参考。
改稿:
梓桑燕语春来早,雪里梅含笑。东风送暖柳舒腰,耳畔乡音熟稔、访知交。
虹桥画舫新烟绕,相聚情波浩。鲜鱼香蚁话童谣,醉入芳菲邀月、度良宵。
除日买花
苏炳培
节前风气一如常,街市花飘百样香。
有女家中春自早,年年此日满庭芳。
刘先森点评:
绝句创作手法通常是:前两句言景,后两句言情。作者深谙此道,前两句将除夕的气氛,街市的花香凝成诗句,为后两句铺垫。尤喜第三句转得尚好,结句顺势而就,有女儿的家庭满满的幸福感跃然纸上,借花之景,抒幸福之情!语言流畅,层次较好,格律把握不错!第一句太平,显得可有可无,再酌!
早春(通韵)
王贞友
柳眼徐睁待燕来,桃花孕蕾海棠开。
公园江岸人潮涌,争把春天揽入怀。
韦树定点评: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的诗意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已经掌握运用了一些富有诗意的意象去描绘诗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
首句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在春天苏醒的情景。柳树发芽,仿佛是慢慢睁开的眼睛,期待着燕子的归来。有一定的韵味,但是“徐睁”二字略嫌生造,古语所没有,改成“徐开”(虽然后面有开字了)更符合传统表达。当然,当代人倒是可以明白“徐睁”之义。古今词汇变化可否入诗这种用法值得探讨。
次句描绘了桃花和海棠的盛开。桃花含苞待放,而海棠已经盛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一句颇有韵味,画面感很强。
第三句描述了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来到公园和江岸,享受春天的美好。但是语言稍嫌直白简单。
最后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渴望。人们纷纷争相拥抱春天,将春天的美好留在心中。这句有新诗的韵味,比较活泼。
整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将春天的美好传递给读者,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这首诗在营造意境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语言的深度与凝练度还可优化。
车行桃花谷
唐弘(大化)
轻帘曲路拂笼沙,远寺闻钟春半斜。
蝶去绿红追画扇,伞来粉黛闭桃花。
姚泉名点评:
意难忘·立春
李孝军(江苏)
冬蕴春机。看雪融檐净,雨密田肥。冰残波渐阔,野迥草初微。虫乍醒,鸟频啼。鱼儿亮新姿。打春牛、鞭挥岁尽,雾散霾飞。
不由意动神驰。喜季更年换,日转风移。浮生当纵目,往事勿攒眉。除旧习,惜新时。大步向朝晖。待从头、穿云揽月,唱响传奇。
周济夫点评:
这是一首长调,篇幅较大,有足够的空间供作者腾挪,写来内容比较全面,从物候的变化、鞭春的古俗、农事的伊始到来年的展望,都涉及了。而且写得层次分明,纹丝不乱,若一幅工笔立春风俗图徐徐展开,看得观者应接不暇,惊喜不断。还有后阕隐含政治社会内容,但作者不直接使用政治词语,而代之以较为形象较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也是一个优点。较多使用对句之类,除使内容显豁外,还增加了语言的美感,较耐寻味。
鹧鸪天·武鸣区陆斡镇育秀村
杨雪
宝气集村育秀才,声名鹊起客频来。幽深水库当浓墨,翠绿明山作砚台。
听蔗语,赏花开。孱孱碧水洗尘埃。身临大坝观奇境,浩荡春风入满怀。
这首词以广西武鸣区陆斡镇育秀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文化的乡村面貌。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赞美,表达了对这个村庄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片起首以“宝气”形容村庄的富饶和灵气,暗示这个村庄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人才辈出,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访客。“声名鹊起客频来”进一步强调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接着,“幽深水库当浓墨,翠绿明山作砚台”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水库比作浓墨,将明山比作砚台,形象地描绘了村庄周围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这里的文化底蕴,如同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之地。但“浓墨”对“砚台”对仗欠工。
下片“听蔗语,赏花开”,转换了视角,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村庄中蔗田的声音和花朵的盛开,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花开”的花最好是具体的某种本地特色花。“孱孱碧水洗尘埃”则进一步强调了村庄的清新和纯净,仿佛能够洗去人们心中的尘埃。“孱孱”错别字,应作“潺潺”。
最后,“身临大坝观奇境,浩荡春风入满怀”两句,词人亲身体验了大坝的壮观,感受到了春风的浩荡,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村庄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春风入满怀,既实写春风的温暖,也比喻了心中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词通过对育秀村的描绘,展现了村庄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词个别字句不太工稳之外,其余处在艺术性处理较为可观。当然如果能再从思想独特性方面挖掘深入体现特色更佳!
春韵
陈有来
漫游眼际溢青田,阡陌村溪曳柳烟。
莺唱轻风随岭动,麦梳细浪与天连。
红桃挂蕾增新景,紫燕回梁认旧缘。
一派春光无限意,农家藉此织丰年。
梁剑章点评:
此首《春韵》,用作者眼中所观,耳中所听,心中所感,围绕春天的景色着意进行描写,其主题集中,脉络清晰,格律工稳。首联点明春天的季节和地点,颔联以“莺唱”“麦梳”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颔联用“红桃挂蕾”和“紫燕回梁”作进一步铺垫,尾联以农家的祈望和慰藉归结全诗。整体是一首好诗。不足之处在于,个别词语尚欠精准,缺乏精雕细琢。如:首句“溢青田”,不如“望青原”更为贴切。次句“村溪”已经包括在“阡陌”之中,况首句已经将视野拉到了田野之中,再回味“村溪”略显多余,可改“纵横”。摇曳是一个特定汉语词汇,指逍遥自得轻轻摆动。所以单用“曳”不如用“摇”。颔联“轻风”改“和风”,以“和风”对“细(雨)浪”更为工稳。尾联“无限意”可改“生爽意”。改作如下,供参考。
漫游眼际望青原,阡陌纵横摇柳烟。
莺唱和风随岭动,麦梳细浪与天连。
一派春光生爽意,农家藉此织丰年。
龙年试笔
黄江(凤山)
红梅舞雪灿春光,烟柳舒新碧玉长。
天际廿声雷醒梦,人间万象福梳妆。
欣随赤帜开新象,信有雄诗在远方。
且看翻江龙起蛰,五洲激荡入奚囊。
不离节庆诗写法,气氛热烈,用语豪壮,首联从梅柳入手,末联能扣住龙年二字,都应该给予肯定。但中间两联语病颇多:第三句“廿声雷”有无出处?为什么是“廿声雷”,“一声雷”可不可以?第四句“福梳妆”过于刻意,且与“雷醒梦”对不起来,“福催妆”是否较妥?第五句“开新象”,“新”与第二句重,“象”与第四句重,也需改一改。第六句化用“诗与远方”一语,无可无不可吧,但此语毕竟用得太多,太过熟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