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顶维权”事件暴露车企服务漏洞
二、教培机构频现跑路及退费风波
2021年7月,“双减”政策提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教育部门坚决整顿、清查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乱象。一些经营不善的教培机构或停业或转型,更有甚者“卷钱跑路”,导致部分家长面临“退费难”问题。中消协敦促校外培训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要求,摒弃不良营销手法,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个别跨国企业无理拒绝新疆产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2021年,瑞典时装品牌H&M等跨国企业因其宣称拒绝使用新疆棉花产品的言论遭到网民声讨。对此,商务部表示,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对于个别企业基于虚假信息作出的所谓商业决策,中国消费者已经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外交部表示,中国人民友善开放,但中国民意不可欺、不可违。中消协也发声称,严重关切H&M事件,此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1年,未成年人消费纠纷争议频现。未成年人花费数万元给网络游戏账号充值、给主播打赏礼物,家长申请退款遭平台拒绝等事件仍不时出现。此外,个别商家还涉嫌“饭圈”营销,鼓动未成年人高额花费为偶像“打投”。多起事件表明,未成年人大额消费、过度消费中的权益保障问题仍值得各方重视。
六、消费者个人信息“裸奔”问题突出
七、视频平台“超前点播”被指“套路”接连取消
2021年8月,热播剧《扫黑风暴》采取了“超前点播”的更新方式
八、“网红”商品被指过度营销
“网红”食品被赋予了社交属性、情感需求等附加值,其定价往往关涉运营费用、品牌价值等因素,在成本方面,商家宣传、炒作等营销费用占了大头,而最终的产品品质并无优势。尽管此类品牌营销迎合新生代消费群体的社交需求,但空有“流量”外壳而欠缺核心品质,乃至步入虚假宣传误区侵害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