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复苏,贝壳找房傍上了做“培训贷”的海尔消金
优质商业信息大数据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贝壳此前就布局过金融业务。2017年,贝壳就成立了贝壳金服,注册资本8.7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魏勇。旗下子公司囊括了小贷、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支付等多项业务。
在早期,贝壳的管理层对其金融业务给予了厚望,金融业务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到2021年上第二季度,贝壳的新兴服务和其它服务录得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50.6%,主要得益于围绕房屋交易服务的金融服务渗透率提高。
但是就在2021年,贝壳遭遇了创始人左晖离世、房地产调控收紧、著名做空机构浑水做空“三花聚顶”,并从2021年10月开始了大规模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发展势头良好的金融业务。据报道,贝壳的金融业务是裁员人数最多的部门之一。
当时就有分析指出,贝壳金服的主要产品都是针对二手房交易,在房地产政策和金融政策双重收紧的背景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贝壳才选择对金融业开刀以规避风险。
伴随着裁员而来的,是贝壳金服旗下子公司注销。2021年12月9日,贝壳金服旗下的贝壳(天津)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注销;2023年8月3日,上海贝壳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销。
但是在外界看来,贝壳并非要彻底剥离金融业务,而是要适应市场环境调整业务结构。果不其然,到了2023年末,贝壳就结束“蛰伏”,与海尔消金等机构展开合作,并上线多款金融产品。
海尔消费金融官网显示,该公司的业务包含了家居、装修、家电、教育、医美、数码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与作为房屋中介的贝壳既有重叠又有延伸,这表明贝壳的金融业务走向了多元化,与过去的主要面向二手房交易有所区别。
然而,与贝壳合作的海尔消费金融也并非“善茬”。在2022年,海尔消费金融就因为“培训贷”的新闻受到广泛争议。
据当时的报道,有不少学生因为想学习一些课外技能,被培训机构诓骗以“无业青年”、“社会人员”和“在薪人员”的身份向海尔消费金融贷款,最终欠下了巨额债务。
根据2021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培训机构此举显然是为了规避监管。
海尔消金赚这种钱良心会不会痛我们不知道,但是钱赚得不少。2021年,海尔消金得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0.86亿元和1.97亿元,2022年增长为17.1亿元和2.74亿元;2023年上半年,海尔消金实现营收10.24亿,同比增长33.10%,实现净利润1.57亿,同比增长22.76%。
有分析认为,贝壳可能看中海尔消金的高增长才选择与之合作,再加之二者面向的消费群体均为年轻人,用户群体重合,消费场景相近,如果贝壳此后想要重启自营金融业务,海尔消金可能是其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但是如前所述,海尔消金自身违规的问题较为突出,其“培训贷”的问题更是遗毒未尽。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在2023年仍有不少学生群体就2022年的“培训贷”进行维权,甚至新的受害者还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