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发展历程确实很有趣。虽然它在名称上以中国开头,但并非典型的央企或国有企业。它是一家私营企业,最大股东是泰国首富。创立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在深圳蛇口,当时深圳是中国新兴政策的试验区域。
马明哲在成立平安时秉持着敢想敢说、敢吃敢闯的精神,与华为和富士康等企业一样,都是在蛇口这个勇于尝试新事物的热土上崛起的。马明哲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成立了员工风险基金,虽然不是持股,但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在1991年,平安证券成立,但不幸的是在1992年遭遇财务危机。
为了渡过难关,马明哲引入了深圳财政局和中国远洋集团,使平安暂时成为明确的全央企。同时,马明哲将员工风险基金转变为平安员工的合股基金,员工持有公司10%的股份,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理念。这些策略和举措为马明哲后来在中国平安的绝对控制奠定了基础。通过不断的拓展和创新,中国平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在2021年中国企业五百强中排名第5。
中国远洋的入驻为平安保险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远洋在全球拥有六百多艘船,所有的船只保险都转移到了平安保险的名下。在这个背景下,净资产仅一亿的平安保险,从中国远洋一年获得的保费就高达98亿,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益。
平安保险在投行领域的初次尝试并不顺利,1993年为了推动公司迅速发展,曾寻求海外筹措资金。起初与摩根士丹利洽谈,但由于分歧未能达成一致,陷入了僵局。然而,平安保险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寻找了摩根士丹利的竞争对手高盛合作。然而,高盛也意识到了平安保险是在利用其压价,因此双方商议后,决定联合抵制平安保险。在这个过程中,摩根和高盛分别出资3500万美元,获得了平安保险5.56%的股份。由于当时的政策限制,两家公司在董事会中并没有席位。然而,高盛和摩根的联合投资,对平安保险的架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前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是合并召开的,决策过程不够明确。现在两者被分开召开,还为平安保险增设了监事会,帮助建立了保险精算体系。这实际上是将国际经验引入了中国。后来,平安保险逐渐崛起,高盛和摩根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在1997年,马明哲对平安保险进行了一轮改造,旨在激励管理层和员工。高管们成立了江南实业,持股12.25%,并引入了几袍实业作为持股激励对象。然而,由于受限于禁止混业经营的政策影响,工商银行最终不得不将股份转让给深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此时的中国远洋也陷入了困境,为了回笼资金出售平衡股份。自此两大国资退出平安保险后,剩余的最大国资就只有深圳招商局。
平安保险为了增强国际影响力并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于2002年向汇丰抛出了橄榄枝。条件是汇丰必须提供技术支持以增强平安保险对风险的管控能力。最终汇丰以6亿美元的价格获取了10%的股份,位列第三大股东。然而,在2002年底发生了一件大事,深圳招商局突然退出了。起初招商局持有51%的股份,经过数轮股权稀释后,现在只剩下14.3%的股份,仅次于深圳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管理层持股使得他们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尽管招商局试图调动资源,但最终却以出人意料的价格将股份卖给了两家公司。按照汇丰的收购价计算,招商局的股份应该价值1010元,但最终却以18.5亿的价格卖给了原信行投资和宝华投资。这个中间的53亿差价究竟被谁拿走了,令人感到疑惑。这两个买主究竟是什么背景,我们无法得知,但他们的出现似乎揭示了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
在平安上市的过程中,深圳投资管理公司的股份逐渐减少,而汇丰则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然而,在汇丰面临洗钱指控并剥离保险业后,平安反收购了汇丰的股份,最终成为了汇丰最大的股东,这无疑是一种讽刺。此时,正大集团的登场为平安带来了新的可能。谢国民是泰国的首富,也是正大集团的创始人,他的公司冠名播出的综艺节目你可能没听说过,但他的正大集团你应该听说过。谢国民本身也是华人,与马明哲关系不错。平安选择正大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主要是看中了正大集团的投资理念和财务投资者的身份。正大集团会间接持有平安股份,但这并不会影响平安的企业性质。
对于马明哲为了平安的快速崛起发展,一步步的去国资做法,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对的,因为这有助于提高平安的竞争力,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的,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平安的国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