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病不瞒医”,患者详尽、准确地描述病情,让医生获得更多的线索,对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有莫大的益处。原本这是一件毫无争议的事,然而在医疗实践中,却时不时出现患者故意隐瞒病情,最终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
最“奇葩”的,要属“试大夫”。有的病人来了,你问他怎么不舒服,他笑而不语,意思是:你不是医生吗?我试试你行不行?能不能看出我是什么病。这个逻辑,大概是来自中国古代关于“神医”的描述,比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以及华佗说曹操脑子里有两只蟑螂在打架;孙悟空的悬丝诊脉;以及武侠小说中的各种神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类“试大夫”的人有部分转变为“试仪器”,“我就要试试你们单位的仪器准不准,到底能不能看出我是什么病”。
上面提到的“试大夫”、“试仪器”的患者属于极少数,但存在这类思想的患者却并非少数。应该说,无论是古时候的神医,还是如今的仪器,如果能“一下子”判断病情,那么一定是非常典型的病情,再不就是已经严重到瞎子都看得出来的病情。而我们常常遇到的,是不典型、处于早期的疾病,这就需要寻找尽可能多的蛛丝马迹。
除却上述极端的例子,患者有意隐瞒病情,主要出于一种“病耻感(stigma)”。所谓病耻感,说白了就是“难以启齿”,觉得对方知道后会很难为情,或者很没面子。调查发现,容易出现病耻感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四类:(1)出现可视性外表改变的患者,如烧伤患者、麻风患者;(2)精神意识改变的患者,如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成瘾患者和酒精成瘾患者;(3)有传染风险的患者,如HIV患者、肺结核患者和乙肝患者;(4)特殊病症,如癫痫患者、遗传性疾病患者等。
举两个比较常见的类型
1.跟“性”有关的病情隐瞒。有没有性生活?有没有不洁性行为?有没有特殊性行为?
2.传染病。有的患者为了避免受到歧视,特意隐瞒传染病史,比如HIV、乙肝、梅毒、淋病、结核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延误诊断,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疫情扩散。
另外一类常见的隐瞒病情的情况是“为了给医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这种情况一般见于遵从医嘱的问题上,当被问及是否按时用药、戒烟戒酒、定期复查等问题时,为了给医生好的印象,患者有意无意地选择“顺从”。甚至有时候患者对医生某些诊断、治疗措施持怀疑态度,但“害怕”“得罪”医生,也选择屈从。这些情况的出现,会误导医生的判断,对疾病的治疗不利。建议患者尽量跟医生沟通,而对医生来讲,也应该更耐心地向患者解释。
如果因上述的情况对医生隐瞒病情,导致医生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患者本人,而从法律层面讲,因患者隐瞒病情而导致的后果,由患者本人承担的。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骗保。有的患者为了符合保险的条款,故意隐瞒一些情况。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每家保险公司,都有一个医学部,医学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医学专业毕业,甚至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赔付前,都会由医学部工作人员到医院进行病历查询。在这些专业人士眼中,找出骗保的蛛丝马迹,是很容易的事情。如今国家的个人诚信系统逐步建立,一旦发现骗保,对个人是大大地不利。如果想跟医生一起谋划骗保,那么你要知道,如果保险公司发现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参与骗保,会对医疗单位以及参与的医务人员进行处罚,甚至吊销医师执照。
参考文献:病耻感测量研究的伦理学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朱敏芳,周宏珍,杨蕾,etal.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