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保险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电销渠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将第一张电销牌照颁发给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有19家保险公司获准开展电销业务。
重压之下电销崛起
2003年,车险费率制度改革推行,各家财险公司可自主制定车险条款与费率。
“刚开始很艰难,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平安产险新渠道管理部负责人感叹,当时4S店、保险中介等代理渠道仍然是车主购买车险的主流渠道,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模式可借鉴,平安既是新渠道的开拓者,又是新市场的启蒙者。2004年,平安产险的电销保费收入仅为8900万元。
从2005年起,平安电销进入推广阶段,业务扩展到12家分支机构。2006年底,共26家二级机构开展电销业务。平安产险通过自建或外包建立配送服务体系,集中销售、分散运营的电销业务体系初具规模。2005年,平安电销保费达1.8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又提高到3.2亿元,平安电销在摸索中一点点成长起来。
“刚开始开展电销业务的3年里,我们也在不断思考,电销这样的新渠道该怎样发展,传统产品在电销渠道有没有优势。经过市场调研与客户需求分析,我们感到新渠道应有单独产品、费率体系。为此,平安产险积极向监管部门争取了电销专用产品经营资格。”孙建平如是说。
集中运营领衔市场
2007年,对于整个保险行业来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年7月,平安产险获得电销首张牌照。
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系统平台、后援服务……平安产险对各项流程进行改造,实行人员管理、服务号码、电脑系统、销售产品、管理制度、培训体系等统一集中。经营机制采用“集中销售+本地服务”的远程交易解决方案,电销队伍负责销售、出单,机构承担保单配送、客户服务等。当年,平安产险的电销业务覆盖到全国32个市场。
多种渠道形成合力
开拓新渠道,启蒙新市场,在电销领域越做越强的平安,并不止步于已有成绩,不断探索新的渠道和运营模式
今年上半年,平安产险电销保费收入达到130亿元,仍居车险电销市场第一。不过,平安电销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平安在上海张江、外高桥有两个电销职场,电销坐席超过1万人,管理难度增大。此外,电销人力集中在上海,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