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岑溪对外开放的形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92年8月13日,岑溪县人民政府向上级提出《关于设置岑溪市撤销岑溪县的请示》,从岑溪县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现状,人口构成现状,工农业、社会总产值及财政收入情况,县城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地理环境及县城布局状况这五大方面作详细论证岑溪县已达到县级市的标准,建议设置岑溪市,撤销岑溪县。
一、岑溪撤县设市
199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岑溪县,设立岑溪市(县级),以原岑溪县的行政区域为岑溪市的行政区域。
1996年3月21日的岑溪撤县设市庆典(周德华摄)
撤县设市,是岑溪建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岑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开始新的征程。有着花岗岩之都美称的岑溪市,以石材产业为龙头。石材工业的兴起,带动岑溪乡镇企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为第一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建成松脂、玉桂、八角、水果、竹子、用材林六大林业出口商品基地和优质三黄鸡出口基地;工业生产形成建材、林化、皮革、化纤、机械制造、食品、造纸、纺织等工业行业。外向型企业从无到有,全市共办起“三资”企业160家,总投资13.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2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日益加快。1995年底,市区面积已由1986年的1.72平方千米扩大到15.8平方千米,市区人口10多万人。
到1996年设市庆典时,岑溪市已经由农业、林业为主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初具现代化工商业规模的城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设市庆典时,剪彩开、竣工的工程项目一批。其中,竣工项目有油脂化工厂、义州大桥、义州大道、第二中心市场、岑罗二级公路通车、广播电视大厦、人民广场、十里长街、防洪大堤、武装部旅业大厦等23个;开工项目有二类口岸大厦、岑溪大桥扩建工程、岑(溪)容(县)二级公路、保险公司大厦、新天虹开发工程、县第三小学、南北大道大桥等10多个。这些项目的开竣工,为岑溪撤县设市添彩增辉。
1996年岑溪获广西“八五”期间利用外资先进单位称号(岑溪市档案馆提供)
撤县设市,展望未来,岑溪市委抓住机遇,制定岑溪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明确具体的计划和规划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突出区位优势,利用丰富的物产资源,带领全市72万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岑溪狠抓城乡交通、能源、邮电、通信等方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基础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改变交通条件,加快道路建设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岑溪在1992年春季,率先修建广西第一条由自治区交通厅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修建的二级公路——岑溪至罗定二级公路。1994年,岑溪高等级公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岑溪至罗定二级公路和十里长街过境一级公路,岑溪至容县一级公路也全线动工兴建。地方公路建设速度迅猛,几年来共修建20多条总长度172.49千米的地方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33.5千米,比1993年增加172.49千米,为新中国成立前公路通车里程63.4千米的10倍。城区内有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的主要街道25条。完成义洲大桥建设和岑溪大桥扩建工程,开通公共汽车线路3条。市区内道路铺设率78%,人均铺设面积16.78平方米。岑溪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把岑溪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引上快车道,极其有效地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也吸引相当一部分外商到岑溪投资办企业。
1992年动工兴建的岑溪至罗定二级公路(岑溪市档案馆供图)
(二)抓水电能源建设
2002年电力工人在安装输电线路(岑溪市档案馆供图)
岑溪解放思想,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外引内联。1990年到1992年,筹集资金超1000万元,建成35千伏输变电站2座,2×200千瓦、50千瓦和320千瓦的小水电站各1座,并投资55万元对赤水、石鹤两座水库进行加固除险处理,确保效益增加。
(三)加快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1995年,岑溪城区面积增加到12平方千米,市城区人口增至近10万人。绿化面积87万多平方米,排水、排污管道长31.8千米,市区日供水能力4.2万立方米。建成十里长街、义洲大道、南北大道和南环、探花、城北、百足山等东西连贯、南北相通,集工业企业、加工开发、商业流通、服务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以及思劳坡、滨江、百花洲、中苑、城南等住宅小区。有效地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四)邮电通信迅速发展
(五)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外向型经济逐步壮大
岑溪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落实有关政策,先后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岑溪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等文件,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扶持,鼓励个体工商业、合伙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独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由于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基础上得到逐步壮大。
(六)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委、市政府在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的同时,切实抓好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险、粮食和住房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并促使其不断深化,推动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至1995年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村饮水、防疫保健和养老保险、扶贫救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许多部门和单位连年获自治区以上的表彰、奖励。
(七)“科教兴岑”战略全面实施
三、引进外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大力发展外向型种养加工业
岑溪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吸引外资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1992年11月,岑溪县糯垌镇、安平镇借助上级科研单位技术,积极开拓农业发展的思路,引进项目,发展开发性农业。成功引进自治区农科院、林科所咸脆花生生产和甜笋竹种植新技术。1993年,岑溪县双季稻播种面积3.6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4.5万吨,是广西三个粮食高产县之一,实现连续八年粮食增产丰收。1993年虽遭水灾,但粮食仍取得丰收。岑溪三黄鸡扬名市场,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优质良种鸡荣誉证书,年存栏量达690万羽以上。岑溪是广西重要的三黄鸡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县。为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岑溪县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县畜牧工商总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全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近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7元。
岑溪林业资源丰富,宜林山地20.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508万立方米,是全国绿化达标先进县。全市已建成松脂、玉桂、八角、竹子、水果、用材林等六个创汇林业生产基地,是全国十大产脂县之一。合计种植面积17.39万公顷,年产松脂2.5万吨,水果5000多吨,桂皮3000多吨,桂油200吨,茴油360多吨,土纸30万吨,马赛克纸3600吨,牛皮纸120吨,木材6万立方米。此外,岑溪水利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有13万千瓦,可开发7.2万千瓦。是全国100个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丰富的资源,大大吸引外商来投资开发。1997年,全市已办起外向型企业152家,合同投资总额达11.41亿元。全市共引进外资4000多万元,兴办玉桂基地、养鸡场,以及竹芒编、土纸加工、食品加工企业等。
岑溪市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岑溪市档案馆供图)
(二)农村经济在改革中持续发展
1996年11月14日,市委书记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决战“九五”,主战农村,强攻“一产”,加速我市农业向“三高”目标和产业化方向迈进》的讲话,积极开拓农业投入的新渠道,全市办起10个农村合作基金会,集中社会力量加快农业发展。
1998年10月,岑溪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决定》,力求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推进农业开发,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开发粮、油、林果、畜禽、水产产品生产,发展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和中介媒体等行业。重点搞好优质稻“吨粮田”,高效优质蔬菜,石硖龙眼、肉桂、八角、竹子等经济林,瘦肉型种母猪、生猪,亩产万元水产品,生态农业等10个开发项目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
岑溪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指导思想,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在做好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农业发展的成果列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
竹芒编成为南渡镇农民增加收入的门路(南渡镇政府供图)
“八五”时期,岑溪在农业生产中实行风险抵押制度。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的经验,制定一系列鼓励农业综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农业综合开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农业,振兴农业。
1995年8月22日,岑溪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停职保薪、离岗搞农业综合开发的决定》。8月29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冬季农业综合开发指挥部。9月9日,成立林业部广西梧州地区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岑溪县管理委员会。
1999年,岑溪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即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抓好“吨粮田”(每亩年产量达1吨)建设,继续推广旱育稀植等先进适用增产技术,早稻旱育稀植面积达3.04万公顷,占早稻面积的92.7%。实施“万元田”(每亩年产值达1万元)1333.33公顷,平均亩产值达9000元。实现果树面积2.57万公顷,其中投产面积达1.4万公顷,水果总产量达6.4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在市场疲软、养殖业效益低甚至亏本的形势下,实现肉猪出栏41.25万头,同比增长0.8%;肉类总产量4.32万吨,同比增长1.1%;出栏畜禽产量7514吨,产值7.6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3%;水产养殖面积4813.33公顷,产值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8%。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9.2亿元,同比增长6.74%。
2001年岑溪市获中国肉桂之乡称号(岑溪市档案馆供图)
通过多年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岑溪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和社会环境,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四、中共岑溪市第十次代表大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共岑溪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委书记代表中共岑溪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承前启后,再创辉煌,为实现岑溪市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大会总结岑溪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奋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
报告指出,岑溪市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是“面向粤港澳,开拓新市场,发展强产业,建设大岑溪市”;确立岑溪市工作方针为“三高农业强市,优势工业富市,第三产业兴市,科技教育立市,改革开放活市,依靠法规治市”;实施“137”工程,全面展开牵动全市经济发展及社会大局的21项跨世纪项目建设。
五、开展“三讲”教育活动,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开展“三讲”教育
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是党中央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0年2月21日,岑溪市委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全市“三讲”教育活动工作。2月23日,岑溪市成立“三讲”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三讲”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岑溪市“三讲”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岑溪市“三讲”教育各阶段工作安排方案》。3月7日,岑溪市召开“三讲”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通过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2000年岑溪获全区进步城市称号(岑溪市档案馆供图)
(二)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腐败分子惩处的力度。但是,队伍中仍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危害到党的执政地位。根据这种情况,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通过警示教育活动,全市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弄清违法犯罪案例的严重危害性及其根源,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大大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三)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梧州市委的统一部署,2000年5月23日,岑溪市委印发通知,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个学习过程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最后集中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6月下旬,市委在市直事业单位和各乡镇党政机关中开展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活动。活动中,领导干部和党员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生活,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01年2月27日,岑溪市委召开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万人动员大会。6月,结合村级实际情况,以转变干部作风为重点,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和“农民增收、群众满意”为目标,开展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参加学习教育的市直、乡镇和村干部有2万多名,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办好事、实事,促进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