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加入的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而不是夕阳工业。”
作者:班德
前不久,我们收到了一篇神秘的投稿,发信人是前保险从业员班德。
透过他的经历,也许你能重新认识这个行业,以及身边那些卖保险的人。
起飞的“新人”
2014年,经历了一轮找工作失利后,我在亲戚的安排下,进了X市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做内勤。
像我这样的90后内勤新人,要么是某支公司一把手的从侄,要么是某销售高手的亲崽儿。
但即使是关系户,工作也并不轻松。除了早上主持晨会、晚上主持夕会,在内勤群里统计谁没回复领导的讲话,随时待命搞客联会之外,还得配合销售新人的面试和培训。
在与各部门频繁的接触中,我还观察到一套“公司忽悠新人,新人忽悠客户”的全方位忽悠体系。
△保险内勤的日常:对着屏幕上的黑体字拍手。
2014年夏天,我第一次参与新人招聘。那年天气就跟那帮刚毕业没找着工作的学生一样,急躁得很。
对于这些即将加入销售队伍的小白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套操作了几十年的压榨体系。
首先,保险公司会在BOSS、58、智联上发布招聘信息,职位多是“文员”、“行政助理”、“综合内勤”。大专就行,薪酬5K-1W,福利你幻想的都有。
四本院校的大学生一想:那去瞅瞅呗反正不要钱。
△保险公司一年到头都在招聘,一息尚存的人都能来。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每年都有打工者失业,他们都是“新人”。
面试时坐在对面的小高管cos樊胜美的打扮,跟你大谈保险业的前景之好,比苹果公司还好。薪酬待遇之高,高得让国企内勤眼红。
如果你通过了面试,公司会对你进行培训,培训期间还有几千块的补贴。反正就是不干活都有钱拿,不要都不行,整场面试听就完事儿了。
培训期多为10天半个月,场所是一栋耸在市中心的甲级写字楼,刷卡才能进的那种。然后一大波cos安迪打扮的培训老师会对你进行立体的精神打击。
啥《保险的意义与功用》呀、《专业化销售流程》呀,其力度好比三体文明之于地球人、豆瓣网页之于毕赣,严重的扭曲了保险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听到这儿你会发现,诶?不对啊,不是内勤吗,怎么讲卖保险上去啦。看在津贴的份儿上你忍了,然后你的推荐人又告诉你,津贴得你“开单”(卖出保险)才能享受。
这时,K.Williams的《夜的钢琴曲》适时响起,主管握着麦克风,说出了这么一番肺腑之言:
“现在你们步入社会了,要撑起家里的一片天,要对得起父母。
要不给自己买一张保单也行呀,买了就是健康嘛。你看保额这么多只要5K,你这个月佣金加津贴就4K,等于公司白送你一份保险啊。”
△入职时我也给自己买了3000多的寿险,这才算达到某个考核级别,而且这关系到你的工资。
据内勤前辈统计,80%的新人做完“人情单”之后就再也开不了单——如此严峻的生存问题,将“忽悠链”无可挽回地推向了下一个环节——
比起方案设计,他们更关心提成比例,以及如何帮一款产品扬长避短。
促成方式只有一种,告诉客户:“买吧!就算你交了钱还有一周的犹豫期,到时真不想要了再退保也完全没问题。”
△万物皆可保险之《逝者营销》。
小陈是我见过最愿意动脑子的人。
每次有新面孔进群,小陈就抛出这样的问题:
△“你们是打算怎样养老的?”
接着话题便自然而然引到了养老保险上。
几个托儿总要跳出来附和两句:“哟吼,群主也是做保险的啊”“不行,看来我也得未雨绸缪。”
90年代销售狂人
利用丁克的恐惧和焦虑,小陈在入职的第三个月顺利转正,又在第八个月升为主管。我以为这样的故事已经足够“励志”,直到我听同事谈起了林姐:
“林姐啊,二十年前,是号传奇人物。”后来我细细一揣摩,林姐岂只是传奇,说是“行业激荡二十年的灰色注脚”也不为过。
那是1996年,下岗潮还在生猛地拍打着曾经坚若磐石的国有工厂。
林姐也是被时代拍上岸的其中一员。
不要文凭、不要关系,最重要是还能糊口,保险公司就这样一下抓住了这位前热水瓶厂女工的心。
△“我们要加入的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而不是夕阳工业。”
隔天,林姐去这家公司面试,看到的是2000多个和她一样的下岗男女。那天她从早上10点排到了下午5点。这个现在看来有点愚钝的坚持,改变了她的命运。
诚然在那年头,保险那“既保你健康又返你本金”的属性确实很抓眼,能讲清道理,就卖得出去。
加上林姐原来在厂里高矮也是个工会的干事,人缘好,会讲话。“熟人圈+转介绍”的模式,让她迅速完成了“种子用户”的积累。
1996年年底,漂亮的业绩加上出色的组织能力,林姐不出意外成为了该市的部经理,跟另外一人一起,平分了公司下面的400多名业务员。
△老保险人的工作日志。
就在林姐勇攀人生高峰的1996年,中国大陆保险业也经历着一轮复杂的变化。
无论硕士、博士,还是像林姐这样的下岗工人,都带着传染的亢奋和心底里对于富起来的渴望,一头扎进了这块处女地。
要致富,背话术。赚大钱,多增员。
就像互联网渴望用户一样,当时的林姐也深谙“涨粉”之道,逢人便推荐产品。开场白是公司保险专家口把口教的,至于这款险有什么缺陷么?没那么重要。
△人不成功,便不如狗。行动!
1996年,X市上班族的月工资最高才800块,在一环里搞间套二的房子,10万以内已是高配。而林姐在当时的月工资,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万多。
四年后,林姐晋升为该市营销部总经理,下面的职场,每到月底发提成时总是乌泱泱的坐满百十来号人。
钱用麻袋装着,垒成小山堆在主席台上。被叫到名字的家伙,跟要领个大活人回家上炕似的笑嘻嘻地就上去了。
那时电脑的操作系统还是Windows2000呢,林姐就已经年薪百万了。年轻人看她,就跟看杰弗里·维尔克似的完全是在瞻仰。
△90年代后期,在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保费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部分销售员的说辞开始变形,客户遇到风险申请理赔时,才发现货不对版。
千禧年初,为了让自己的业绩一如既往地传奇,林姐将一款需要交五年的理财险包装成“只需交一年”,然后狠狠地在一群老年客户上猛赚了一笔。
次年,东窗事发。林姐带着自己的团队离开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就这样一直干到入围行业黑名单之后,林姐又一个转身,投入到网络营销的浪潮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