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造谣坑害消费者?大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看到恒大显露出颓势,他“叛变”的比谁都快,跑的跟兔子一样!
上市时捧场许教授的投资者们,是不是亏惨了?(坚信价值2023.10.5)
当初IPO时的港股投资者,即使一直无脑跟着许教授持有到现在,即使没有玩击鼓传花在2015年高价卖出,到现在股息加本金竟然还赚着77%。
就算今天股价马上变成零,分到的股息已经是本金的166%。
另一个角度看:股息的力量是很神奇的
它当然对整体股东是不错的选择,大股东和它背后的利益方吃肉带着小股东喝点汤而已,但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汇编室:所以,对于任何一家股权治理结构差、杠杆高的企业,要设定买入上限,无论股息率多么诱人,估值多么低廉。
管我财(2023.10.5):投資是需要下笨功夫的。蠢瓜如我,兢兢業業,將勤補拙,才能勉強以此謀生……不要看,我在雪球上每天扯淡幾分鐘,笑談風月。我花在公司公告、行業資訊和研究上的時間,每天都是幾小時,便是這樣還是不斷犯錯,不斷反思……
看到里面扯到了sellput,值得轉發一下。我是不出售長期PUT的,原因還是因為時間長了,不可控因素變得更大。另外我出售賣出期權,是留有足額接貨現金的。出售期權,我可以賺到兩種錢,一種是每個月的期權金,另外就是我利息收入,最近每個月差不多接近0.4%。也不少了。
炒股这事,门槛看示很低,牛市乱拳打死老师傅,真正到了熊市,投资者的综合素质才是保命符。持续学习,长期跟踪研究,修炼内功才是正道这才是退而结网,每天炒热点追赛道,都是缘木求鱼,昙花一现。
汇编室:投资的功夫就在功夫上,像财主这样的投资者,真是我的榜样。
不要职业投资的理由(微进化ing2023.10.5)我从来不建议什么职业投资,投资做的好不好,和职业不职业没有关系,甚至不职业,反而能做的更好。即使有职业投资的实力,也应该业余投资,一是工作本身就能提供抗通胀、持续买进优质股权的现金流;二是有助于保持一个好的投资心态,这个比现金流更重要;三是,人是社会人,精神属性的东西,赚再多钱都解决不了。
汇编室:第三点的意思是人是天生需要与他人的感情链接的,王石和老徐提到“人到最后最难割舍的,就是与其他人的感情”,这是一个精神财富,做一个富家翁当然好,同时也要做一个情感的富家翁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太郁闷了,省钱高手遭遇资产重估!(望京博格2023.10.6)
在家带两个孩子太耗人了。
9月初博格打算国庆节带两个儿子去成都,想着早点订机票可以便宜些,速早早的定了机票。
当时,北京往返成都(直飞)最低2800块钱,5个人的话就是14000块钱,再一看主要北京飞成都是1000块钱,成都飞北京是1800块钱。
掐指一算,放弃从成都飞北京,转而成都飞石家庄的话,五个人合计可以节约4000块钱。所以博格就买了成都飞石家庄的机票。
接着,如何从石家庄回北京呢?
正定机场有直接回北京的高铁,一张票不到100块钱,五个人合计也就500块钱,高铁票也算便宜。
但是国庆节能不能抢到票是一个问题,索性就在飞猪上参与了抢票活动。当然结果是没有抢到票,再一想就算抢到票了,飞机晚点了也赶不上高铁啊!
再到一嗨查租车,想着在石家庄租一辆车回北京,结果才发现国庆期间至少四天起租,另外非北京车辆进京需要提前办理进京证。
看到这里,大家会问:“为啥不买石家庄往返成都的机票呢?”博格是先买的北京飞成都的机票(有巨额退票费),再买北京飞成都的时候,才一时兴起,买的成都飞石家庄的机票(有巨额退票费)。
石家庄回北京的解决方案唯有,博格把自己车提前开到石家庄机场,然后高铁回北京赶飞机了,素有了:
开了六个小时滴滴顺风车,赚了93块钱!
9月28号,博格开滴滴顺风车从北京到石家庄。中午12:30从望京出发,在三元桥附近接客,两个订单三位乘客,一男两女!
北京市内非常堵车,从望京到京昆高速开了三个小时,上高速之后发现车多偶尔因事故堵车,然后又开了三个小时才到石家庄。
算了一下营收:
两单+假期奖励合计573块钱,加油费40升95号汽油360块钱,高速费120块钱,毛利573-360-120=93块钱。
10月5日,博格带着儿子们从成都飞到石家庄,大步走到停车场之后,停车10000分钟,交了210块钱停车费,消耗360块钱油费,开车4小时回到北京。
这一通折腾,机票节省4000块钱,北京到石家庄开滴滴顺风车盈利93块钱,石家庄回北京支出570块钱(停车费210块钱,油费360块钱),合计节省了3523块钱。看着这3523块钱,想想这一桶折腾还是值得的。
但是,遇到了国庆节“机票跳价”,原来成都飞北京1800的机票,降低到1500块钱,让我这一通折腾原本价值3500块钱,结果被资产重估到2000块钱。这种感觉,就如同自己刚全款买了房子,就遇见开发商降价一样。
博格心中愤愤不平,怒骂航空公司,SX!
巴菲特密友芒格捐赠77股伯克希尔股票,价值逾4000万美元(2023.10.6)根据周四提交给美国SEC的一份文件,查理·芒格近日向美国加州一个博物馆捐赠了77股伯克希尔哈撒韦A类股票,按周四每股523545.06美元的收盘价计算,这份礼物的价值超过4030万美元。在他最近的捐赠之后,芒格仍持有4033股伯克希尔A类股,价值约21.1亿美元。在2000年时,他持有15911股股票,如果没有捐出这些股票,他现在的身价将超过83亿美元。
网友:芒格的投资分为四份的,伯克希尔,一个零售会员店(开事客),一份自已当董事长的报纸,还有李录的基金。
汇编室:芒格于23年12月驾鹤仙去,真是永远的榜样!他推荐的李光耀的几本书,我都读过了,收获巨大,也是我的偶像。
不需要突破阶层——这样的尊重不要也罢(散户乙2023.10.6)
阶级固化也有两种情况。大多人抱怨无法向上突破,想上一层阶级上不去。在我这里,我觉得我就在这层呆着挺好,你请我上去我也不去。呵呵,还有人说:我赚钱是为了有尊严的生活。呵呵,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当然,沿街乞讨睡桥底谈不上有尊严。但大多数情况是:一个人的尊严来自于你对别人的尊重程度,而不是金钱多少。如果我的财富只为了让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尊重我,这样的尊重不要也无所谓。
管我财:很多很多年前我研究過美國的牛奶和果汁行業,得出一個結論,牛奶、鮮果汁是沒有品牌可言的。消費者根本就不太在乎自己買的是哪一個品牌。
比如外卖,对这个品类可能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方便面同理。
飞向太空的人,成了崭新的人&有为的主子(forcode2023.10。10)
继续读AlanBrinkley的《美国史(第13版)》,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那几十年的历史给人启发。
后来英国与法国争夺北美,以及与印第安人的战争,还有人口与贸易的增长,孤立殖民地之间的蛮荒土地被定居点塞满,导致各个殖民地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加,反而促进了北美各个孤立殖民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
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统一了北美,结果反而加速了北美的独立倾向,替他人做嫁衣裳。
当英国为英法战争和与印第安人的战争筹款,希望北美殖民地分担一些战争负担,加强对北美的税收等社会经济管控,就引发了殖民地的各种不满。
本质上来说,殖民地商人已经形成了一股与英国王室利益不一样的势力,他们蛊惑民众反对王室。恰好来自欧洲的人权平等自由等越说符合这些商人阶级的利益,一种学说就是一种叙事框架,同样的事实,你如何看待的方式,可能天差地别,原来合法合理的东西,在新的叙事框架里就变得不合法不合理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短短几十年里,就丧失了合法性。
英国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据说偶尔有精神错乱,无法正常履职,制定了一系列不得民心的错误政策。尤其北美殖民地骚乱后,大部分人本来诉求不是独立,但英国没有争取大多数、孤立极少数,进行分化瓦解,而是派出雇佣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军人去镇压,这让那些忠于王室的北美民众彻底死心了……
未来人类殖民火星,最初各个国家的火星基地分别依赖母国的物资和人员援助,各国火星基地相互之间的联系会远低于与地球赞助国的联系。但假以时日,当火星人口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不依赖地球母国的贸易往来,各个火星基地将相互贸易,最后一体化,脱离地球控制,成为一个独立的星球。这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补充:一个积极有为、认真负责的君主,反而把美国推向了独立,前两任国王懒政怠政,北美商人偷税漏税走私惯了,反而能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安之若素。
一旦英国出了一位想有所作为的“明君”,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管控,打击走私逃税漏税,反而分崩离析。
有时候无为而治、得过且过反而更好
汇编室:崇祯就是一样的情况啊,他的勤政有为,反倒加速了明朝的气数。
省心省力(2023.10.11):我自己是个历史和军事爱好者,书架上的书90%都是历史和战争题材的。打仗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
1、能不打就不打,和平发展是正道。在收复领土的时候,优先考虑北平模式(和平解放),港澳模式(到期收回)。
2、想要不打,不是通过委曲求全割地赔款来实现,而是通过战略威慑来实现。
反面典型:满清。
正面典型:新中国。
3、如果一定要打,那就在别人家打,总好过在自己家里打。
正面典型:抗美援朝,国内发展建设完全不受影响,实现了“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形成了第二点所提及的战略威慑。
4、如果一定要打到别的国家去,速战速决要远好于持久战,千万不要试图占领甚至去同化。
正面典型:对印自卫反击,对越自卫反击。
反面典型:美苏入侵阿富汗。
5、大的历史变局末期摘桃子,必须打,小投入大回报。
正面典型:诺曼底登陆,苏联八月风暴。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新中国基本上一直在践行这句话。原子弹,氢弹,航母,歼20,世界第一的工业能力,世界第一的战时动员能力和舰艇下饺子能力,这些东西就是“斗争”,就是“战略威慑”,有了这些东西,别人就不敢来欺负你。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有人在美国大学城里面卖葱油饼(单品),一个月稳赚一万美金。
网友2:好吃、方便是重点。记得在我大学门口,卖煎饼果子,排队的人络绎不绝。
这世上,凡是满足“好吃”的餐饮,都很难长期赚钱;凡是满足“吃饱”的餐饮,赚钱要容易得多。
巴菲特的中年危机(陈嘉禾2023.10.14)
1974年,对于后来名满天下的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年份。
但是,就是在这一年,巴菲特的账面亏损、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巴菲特的投资结构设计与一般基金略有不同,股票价格即相当于基金净值,也是他的投资者所能变现的价格,公司基本面则相当于基金所有持股的合并财务报表),下跌了48.7%,几近腰斩。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怎么看都不算一个好消息。
更糟糕的是,这已经不是巴菲特的投资业绩第一年这么糟糕,甚至也不是最后一年。在1972、1973、1974、1975年这4年里,以市值计算(也就是巴菲特的投资者能拿到手的钱),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分别是+8.1%、-2.5%、-48.7%、+2.5%。
也就是说,4年加起来,巴菲特和信任他的投资者们,累计赔了44.6%。在1975年,对于已经45岁的巴菲特来说,这样的投资事业绝对不算顺利。
更糟糕的是,在最黯淡的1974年和1975年,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不仅亏损惨重,而且远远跑输市场。
始终逻辑清晰、信心满满
熊市赔的更多、牛市赚不到、4年赔了快一半、年纪一大把,这样的投资经理,谁见了能有信心?对于这种年纪挺大、事业很烂的情况,北宋的王安石曾经有一首著名的《浪淘沙令》,把这种糟糕的情况描述的惟妙惟肖。
这首词的上阕是这样写的:“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意思就是说,开商六百年江山的伊尹、和周八百年江山的吕尚(姜子牙),在建功立业之前历遍艰辛,一个做钓鱼佬、一个做耕地农。要不是当时正好碰到了成汤、周文王,那么依照他们当年七老八十的年纪,必然英雄老去、功业难成。
不过,在《浪淘沙令》的下阕,王安石笔锋一转:“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年纪大、业绩差,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了正确的基础,一旦风云际会,那么龙腾四海的功业,在笑谈之中就建立起来。
那么,在1975年,对于45岁、业绩一塌糊涂的中年巴菲特,他又是怎样看自己当时的业绩呢?是感到心灰意冷、还是决定破釜沉舟、放手一搏?都不是,连续4年赔了将近一半钱的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信心十足。
在1975年之后37年的2012年,阿歇特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书《TheOracleSpeaks》,记录了巴菲特的许多经典言论。在2014年,这本书被电子工业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为《巴菲特箴言》。在这本已经被许多人忘记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巴菲特在1974年的言论: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觉得投资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出决策,机会不好就不做嘛,一直等,等到机会好的时候出手,赚钱就很容易啦!”(虽然这一年从市值上看,他其实亏了将近一半。)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认为股票价格现在在跌、所以不能买的人,都是傻子。好投资者抱着好公司不动,早晚市场都给给他钱。”
“市场就像一个所有人都喝醉了的Casino(赌场),每个赌客都醉醺醺的乱出牌。如果你只喝可乐、让自己清醒一点儿,你就会做的不错。
从这些言论里,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既没有失败后的忧愁,也没有急于翻盘的咬牙切齿,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逻辑清晰、信心满满。
也就是说,几年糟糕的行情对巴菲特的情绪毫无影响,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赚钱:既然价值一直在增长,那么价值反映到市值上就是早晚的事情。这真如《庄子》所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甚至,巴菲特也没有把自己糟糕的业绩推给外部环境:而今天的许多投资者却喜欢这么做。
听其言而观其行:自信的底气来自真实的价值增长
巴菲特的自信,并不来自稳定的世界环境,也不来自空洞的口号,而是来自他的投资基本面实实在在的价值增长。而这种基本面的增长,也是我们在以市值计算的业绩之外,判断一位投资者真实能力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听其言、观其行。”如果我们只通过一位投资者在低谷期的说话,来判断他的信心、继而判断他糟糕的业绩是暂时运气不好、还是水平就是很差,我们无疑会陷入巨大的困惑中:几乎很少有人会公开承认自己糟糕的业绩是因为水平差,绝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运气不好、假以时日一定会翻本。但是实际上,水平差的投资者大有人在。
在1972年到1975年的4年中,虽然巴菲特的业绩一塌糊涂,但是他投资组合所对应的商业基本面,却一直在增长。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19年发布的年报,在当时这4年中,公司的净资产每年的增速分别是21.7%、4.7%、5.5%、21.9%,4年累计增加了63.9%。
也就是说,在这4年中,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的基本面增加了63.9%,同时市值却下跌了44.6%。这也就意味着,投资组合所对应的估值下跌了足足66.2%。如此看来,巴菲特短期糟糕的业绩,真的是来自运气不好,跟他的商业增长能力一点关系都没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在西周姜子牙所著的兵书《六韬》中,姜子牙如此描述潜伏许久的真正英雄之才,在腾飞前的蛰伏。而1975年的巴菲特,也如同这段描述一般,做好了一飞冲天的准备:他既有4年糟糕行情攒下来的、已经下跌了66.2%的极低估值,也有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组合基本面。
结果,从1976年到1985年,在短短10年之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了足足59.2倍、也就是5,922%。1美元的初期原始投资,被变成了60.2美元。一代传奇投资者的基业,就此奠定。
回到1974年,在那个平常的年份,一位业绩糟糕、逻辑清晰、信心满满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曾经漫步在奥马哈市温暖的阳光下,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一起畅谈投资,继续寻找下一个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同时对多年的糟糕业绩视若无物。
到了今天,如果你也能做到如此无视价格波动、永远专注于价值增长,那么你又会取得怎样的投资回报呢?但是,扪心自问,真能做到完全无视价格、只管价值的,天下之大,又会有多少人呢?
主观的观:我知道这个观点一定可以安慰到雪球上众多还在赔钱的私募基金经理。
在1975年之前,甚至直到198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不过是巴菲特众多投资事业中的一部分,其他两项业务分别为蓝筹印花和多元零售,在1970年代,巴菲特收购的很多公司,都是这三家公司交叉持股的,因此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未完全合并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业绩当中。
或者说,这时的巴菲特还没有下定决心,将伯克希尔作为未来控股集团的主体,真正的决定大概是在1977年前后做出的,这大概也是伯克希尔网站可以下载最早的年报是从1977年开始的原因。
所以,对于巴菲特,从三个公司的总体业绩而言,他可能谈不上有啥危机,可能即使不考虑内外价值的增长(喜诗和布法罗的收购,华盛顿邮报和盖可股权投资),总体上他还是是赚钱的呢,只是持有伯克希尔股票的股东,可能体验差一点。
不过,这些股东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伯克希尔的股东,另外一部分是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时的原来合伙人。因为,在合伙公司解散时,巴菲特把合伙公司资产分为四部分,多元零售股权,蓝筹印花股权,伯克希尔股权,现金,让这些合伙人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
由此,如果是原来伯克希尔的股东,伯克希尔来了一个新人经营,股价表现不好,完全可以卖掉股票走人。
而对于那些原来的合伙人,现在成了为伯克希尔的股东,因为在巴菲特合伙公司时代,巴菲特帮助他们赚了很多钱,有良好的业绩记录,而且他们已经建立了对巴菲特足够的信任,所以我觉得大概率也没有啥问题。
最关键的是,大家都是伯克希尔的股东,而这又不是合伙公司,巴菲特已经完全卸掉了对其他人的信托责任,不用对其他股东负责,所以巴菲特完全不会有业绩压力,更不用说他只看重内在价值了。
因此,完全谈不上什么中年危机。
但是,如果雪球上确实对投资人富有信托责任的私募基金经理,收着管理费,赔着客户的钱,还打算从中巴菲特的经历中寻找安慰的话,那就有不要脸了。
汇编室:4年市值腰斩,随后10年年化50%!以市值计算的回报不均衡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以内部记分牌计算,其实老巴的持仓是一只稳健增长的。绝大部分人只能看得到市值的变化,却看不到内部积分的变化,这是大喜大悲的原因。
同时期1971—1985年的我国史,确实另一番景象,当时A股还未成立,股市的历史,美国真是远远走在前面。
中间态的普通人,还是叠加态,在镜头下是好人,背地里也容易成为坏人。
汇编室:每一个人都既是好人,也是坏人,更重要的是,在你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模式,TA到底是扮演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这是更重要的。
不管是员工、还是供货商,都不可能再对企业寄以希望了。抽奖事件反应出来的只有一个现实,国美现在走到了最后一步。
国美真正彻底倒下,则是源于黄光裕出狱后的各种骚操作。
一个在牢里呆了11年的人,一出来,马上就重掌国美,马上激进地推进各种线上的零售业务,并投入巨资进行彻底的转型。
这种盲目的自信,彻底击垮了本就生存艰难的国美。
不同的是,2008年,国美盈利10.48亿元;2021年,国美亏损47.7亿元。
而在2022年,国美的销售收入剧降,为174.44亿元,亏损则翻了四倍,达到199.56亿元。
也就是说,黄光裕出狱后,亲手把国美给掐死了。
这么一个当年的创业英雄,却在最为关键的时候,犯下这种错误,真是让人感慨。
汇编室:老板在监狱的时候,公司还能勉强维持,老板出来了,反倒把公司折腾死了,这个故事太经典了,让我又想起来崇祯的故事。
郭荆璞(2023.10.16)自从最近半个月在雪球上看到不止一个人不看好科技股高成长,买股票就要买高股息,我就不悲观了。任何一种风格走向极致走向信仰,都是市场要发生变化的一种标志
汇编室:结果高股息风格又强了快一年了,风格的转换还未到来,任何人对市场的预测都是盲猜而已,但风格转换的日子肯定是少了一年,哈哈。
“中央汇金”增持四大行,有意义吗?(破晓笔记2023.10.12)
昨天,中央汇金公司增持了“工农中建四大行”的股份,并宣称将在未来六个月内持续增持。
有朋友留言问我:国家队出手了,是不是见底了,是不是牛市要来了?
老读者们周知,我对市场从来就只有一个态度——看估值。
当然,“看估值”并不意味着,市场上发生的任何事,我们都不用知道。因为有些事情,对股票的“内在价值”是有影响的。
今年以来,官方对股市的干预主要是以下几次。我可能记得不全,这无所谓。
1、喊话中特估。(嘴炮表态)
2、降印花税。(间接给钱)
3、中央汇金增持。(直接下场)
问:哪件事切实影响了“股票的内在价值”?
答:都没有。(降印花税有极轻微的影响,四舍五入等于没有)
这三件事,在我看来都没啥实际意义。
1、喊话就不提了。
2、降税是好事,但对我这种交易频率很低的投资者,影响可以忽略。
3、汇金增持,是大股东用“真金白银”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对外部投资者而言,这种行为有点类似于“增信”。但我本来就信,增信对我毫无意义。汇金增持后,我的“权益”半点都没增加。相比于大股东增持,我更愿意看到“回购并注销”。(回购“破净且盈利”的公司股票,会导致“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同步增加。)
上述“喊、降、增”三个事件,在市场中引起的讨论比较广泛。但上述三个节点之间,还伴随着一个“长期缓慢推进”的事情——增加央企、国企分红比例。
今年以来,确实有不少央企、国企提高了分红,或承诺了未来更高的分红比例。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现金分红的额度,切实影响着企业的“合理估值”。(“回购”也切实影响“合理估值”,但“大股东增持”不影响,增持只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高增长,高估值”的公司,增大现金分红比例,对估值有负面影响。
对于“低增长,低估值”的公司,增大现金分红比例,对估值有正面影响。
因为:现金分红的本质,就是以1倍市净率,清算掉公司的一部分资产。这个“清算”的比例越高,公司的“合理估值”就越接近1倍市净率。而目前港股有大量高股息率的央企,市净率在0.2-0.4之间。
综上:
1、汇金增持,是来自官方的明确表态,其表态力度大于“喊话”,是否大于“降税”不好说。
2、股东增持会增强投资者信心,会影响股票价格,但不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
汇编室:破晓的犀利,每每都让我叹服。
1.不管什么利好消息,市场都没任何反应,有时候反而加速下跌,任何利好市场都不太认了,即使连涨几天,大家也觉得是在骗人。
2.市场上全是悲观的声音,从业人员大量的转行,饭局上大家都不提股市,有一些公司已经关门,不再干投资。
3.销户潮开始,专家劝投资者退出股市。
4.市场上的大部分专业机构都在亏钱,因为投资破产跳楼的新闻经常出现,a股被等同于骗子市场,大家都觉得在这不可能赚钱。
5.大白马开始杀跌,市场情绪进一步崩溃,每天都有白马大跌,所有人都觉得这次情况真的很严重,和过去不一样了。
汇编室:随后这个情况又持续了接近1年
香港将把股票交易印花税从0.13%下调至0.1%(2023.10.25)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表示,香港将下调股票印花税,从目前的0.13%下调至0.1%,目标是在11月底前完成立法程序。
汇编室:典型的政策底,但港股并没有立即回暖,而是继续加速下跌3个月,下跌了近20%之后,至2024年1月底,创新14700点的最低点后,才见底。
六十述怀(乐趣2023.10.5)
回首已走过的三分之二人生旅程,磕磕碰碰,崎岖坎坷,乃至于穷途末路都曾有过,但是,命运之神终归还是恩泽于我。我不如许多人勤奋,更不比大多数人聪明,仅凭着些许对自己清醒的认知,以及适时的认错纠错动作,如今的我,却过着自主富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这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凭什么?这不是幸运是什么!近来我总是反复对自己说:无论什么情况,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什么方面,你都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格抱怨,命运待你已经足够好了。
前60年,我的生命大致可划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成长求学22年。期间遭遇的人生第一次危机是大学刚入学一个月就因腿疾复发而退学(保留入学资格一年)。次年颇费周折勉强复学后,我的体育课是免修的。谁曾想到31年后,年已半百的我开始跑步,至今居然参加并完成8个全程马拉松和3个半马。对此,两年多前在参加我儿子的婚礼时,我的几位大学入学时的同班同学不禁感慨:人的变化人的潜力,不可预测无法限量。
四、浑浑噩噩混1年。2006年的我是潇洒的,一个人背包在藏区晃悠40多天。2006的我是迷茫的,过了不惑之年依旧很困惑,不知道远方在何方,何方是远方。2006年的我是孤独的,不主动与任何人交往,沉默是常态,喝酒也是独酌。书籍才是朋友,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是我的至爱。
五、套利私募赚3年。接下来与人合伙从事的3年ETF套利,算是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所谓的“第一桶金”。但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对这种盈利模式心存疑虑,不太相信能够长久持续下去。有一种过一天赚一天算一天的被动心态。现在回首,要是当时的我对套利交易量化投资等“先进”的理念有深入探究的主动兴趣,我可能会走入另一条与所谓的“价值投资”截然不同的投资之路。若此,是非成败也只有天知道了。
在成为“三无游民”(无单位无医保无社保的炒股个体户)之后至今的13年间,我的重大投资决策(有对有错)却达10次:
飘然而去六十载的人生说完了,接下来该谈谈剩下的三分之一。为了方便,我把下述内容分为生活与投资两部分。当然,我的生活已离不开投资,而我的投资早已融入了生活,二者已成一体。股票投资人有个很棒的优势,那就是只要头脑不糊涂,就不需要退休。然而,这个“不糊涂”的门槛并不低,要想“人间清醒”,特别在晚年,必须勇敢面对现实。
一、生活
中晚年的生活,需要与时俱进。“老了”对每一个人都是第一次,非亲身经历无法深切体会。乐于自我折腾的本人按照自身理解,从年初起,在日常生活中着重训练、培养和加强自己的如下三“力”。
1、空腹力
2、孤独力
3、钝感力
二、投资
投资上我并没有躺平,“用最干净的方法留下一份自己相对满意的干净的投资记录”依旧是我人生事业的终极追求。
1、两条红线。
我近年投资动作上的无所作为,并不意味着停止投资思考,也不代表期间我没有对任何标的动过心。但是,每当我用自己划定的两条红线(标准)来衡量,“驿动的心”全都立刻平息。相反,用这两条标准评判目前自己的持仓,却是无比的淡定与从容,自我感觉相当良好。标准一:买入后10年内不可以卖;标准二:要投入三分之一到一半家庭可投资资产净值。
今后的我,在投资上不会刻意强求自己寻找机会。越来越宿命的我认为,机会可遇不可求。我所能做的:备好姿势守株待兔(等待机会)。十年等不到那就再等十年,要是余生都没有机会,那就心安理得也不带遗憾“洗洗睡”了。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集中于一点:改变我投资现状的机会成本太高,高到正常的理性和理智皆很难承受。
2、真的懂了?
3、除了乐观,别无选择!
可以说,悲观正在笼罩A股市场。中国经济奇迹却让中国股市遍体鳞伤,的确令人费解。不过我还是坚持,对于以股市为生的人而言,悲观不是正解也没有出路。今后,我依旧不会择时,也不会以宏观趋势的预测(无论是谁的预测)决定买或卖或不买不卖。我还会像过去13年那样,以总是满仓持股的强势多头面目出现,除了乐观,我别无选择!
但是,我的乐观却带着强烈的悲悯情结。多年来,我一直在说:“要是沪深股市一半以上的股票在未来数年股价跌掉一半以上,我一点也不奇怪”。如今这话依旧值得重复。警惕啊,天助自助之人,却帮不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我的意思很明显:以“股票的价值是公司未来生命周期所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的标准来度量,这个永远3000点的市场中大多数股票依旧不值现在这个价。
这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呢?
最后,重发我的两条旧微博结束本文。其中内容也是我这些年及今后生活理念的指引。
微博一(2018年7月24日)我认为的财富自由的三个层次:一、不谄媚,不说不做自己不喜欢的话和事;二、让家人亲人和在乎的人过有尊严的他们喜欢的生活;三、帮助与自己无关的人,能力越大覆盖面越广。
微博二(2018年4月7日)只有深刻地领会到“人生其实没什么意义”,才能把日常生活过得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