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层精细化、主体层一体化、补充层专业化,各层之间相互协作,应是未来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总体方向。”
针对当前基本医保与商业医保发展不平衡、健康险规模占GDP的0.53%这一现实,在2018第二届国际健康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如是表示。
2018年12月1日~2日,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学术指导、艾社康(上海)健康咨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健康金融高峰论坛在沪举行,70余位业内知名领袖与学者、500余位观众齐聚一堂,以“医保改革·支付创新”为主题,聚焦国内外医改先进经验、价值医疗、卫生技术评估、支付创新升级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普惠医疗在中国的无限可能。
完善多层次医保体系覆盖全民健康
医疗保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健全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国外在医保支付方式和医疗服务体系上探索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以市场为主体的多支柱模型,英国、瑞典以国家主导的全民医保的模型,德国、日本以政府主导社会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虽然国情不同,模式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有几个特征,医疗保障体系是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制度普遍存在,商业健康保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内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基本形成医疗救助为保底,社会保险为主体,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层的多增长的体系。但从具体实践来看基本医保、商业健康保险衔接效率依然有待提高,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和医保管理部门自己办理基本医保,排斥商保机构参与;政策支持上国家缺乏对经办基本医保的具体制度;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基本医保也存在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夏小燕也提出,面对目前医保发展中患者较大的支付压力、商保发展较慢的瓶颈、保险公司对上下游控费能力相对较弱等医疗服务模式上的挑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未来中国医疗行业当中创新支付的问题,一方面是通过直接针对患者创新支付方式,另一方面针对商保PBM(药品福利管理)的模式加强药企、保险公司以及第三方创新支付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卫生技术评估衡量价值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在有限的资源中,既要避免成本大幅上涨,又要医疗治疗和医疗效果最大化,这就是价值医疗。价值医疗的实现需要联动医保、医疗机构、药企、患者等多方环节,形成价值链闭环。
金春林-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赵琨-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评价与技术评估室主任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价值医疗创新之路的实现需要信息化数据、标杆研究分析、改变激励机制、重构医疗服务结构这四方面的措施同时进行。另外价值医疗的实现还需要借助工具——HTA(卫生技术评估)和医院卫生技术评估。
HTA是对某种卫生技术的性能、安全性、疗效、有效性、成本、成本效果以及效果应用后对组织产生的影响,社会效果、法律性和伦理性进行系统的评估。HTA已经渗透到广泛的政策研制过程中,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卫生健康决策工具;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卫生技术评估的法律价值,成为创新技术、药品设备进入临床的强势把关者。以美国为例,他们对创新技术、创新药物进行价值评估,综合评判其临床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要求医疗机构提供价值医疗服务。
在国内,自2009年起,国务院发布的新医改政策也明确指出,新上市药品和专利药品的定价要逐渐引入卫生技术评估、药物经济学理念。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政策评价与技术评估室主任赵琨教授表示,当前既有很多创新的药品、设备、诊疗技术涌现,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同时,也面临价格过高的难题。如何让这些产品及时有序地转化到医疗服务市场、转移到病人身上,让病人用得起、用得上,这就需要卫生技术评估和药物经济学研究。
陈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英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
“卫生技术评估是深化医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复旦大学医学技术评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洁坦承,由于国内卫生技术评估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政策管理、评估能力、决策知识和转化层面上仍与国际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问题:制度性安排缺失、评审制度缺失和决策应用不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教授建议,卫生技术评估需要由政府主导支持,同时还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联动合作,完善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专家评审制度等,确保卫生技术评估活动开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尽管说目前国内的卫生技术评估较之国外有些许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去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就首次引入卫生技术评估和药物经济学,鼓励企业提供经济学评价资料,测算药品进入目录后的预期支付标,实现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证据为基础的定量评价”的重要改变。
展望未来,赵琨表示,中国卫生技术评估百废待兴,需要更多的力量帮助政府稳妥地向前推进,需要建立健全法制建设、规范制度、体系建设以和能力建设。同时卫生技术评估也离不开大数据和干预结果测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