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进京,闭关20多年的北京保险业大门瞬间被刺穿,尽管有着“决不挖国内保险公司墙角”的承诺,但中资保险公司依然感到自危。于是中资保险公司马上行动起来,一场“护角”运动已经悄然兴起。
“护角”小组行动起来
用培训打造“金手铐”
毕竟“护角”小组只能被动地防,而对于眼下的挖人风,任何一家公司似乎都无力改变。对此,屡遭被挖,但却屹立不倒的平安保险公司自有妙招。顾敏慎曾表示,与其一味地防,不如建好自己的“造血机制”。张保京则告诉记者,“平安力求做到的是,一旦有人走了,不仅要有人能够立刻顶上去,业务水平要比前者更高。对此,惟一的办法就是对重点机构进行重点人才培养。”显然,这一定律已逐渐为其他公司所接纳。
近来,保险公司办学成风。继平安保险斥资3亿元筹建平安金融保险学院之后,新华人寿出资设立了“新华金融学院”,太平洋保险学院也已破土动工。与此同时,各家公司都纷纷启动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日前,泰康人寿包括董事长陈东升在内的50名高管,开始了他们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期一年半的国际MBA特设培训。按照MBA的一般收费标准,一年也要10万元以上,这笔巨大的培训费将全部由公司来支付。陈东升表示,斥资对全系统的高管进行培训,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有人戏称这是给人才带上了一副“金手铐”。
招贤的手伸向海外
在外资保险公司不断向本土人才频频招手的同时,中资公司则将招贤纳士的手伸向了海外。
平安是第一家建立海外军团的国内保险公司。据了解,从1995年引进第一批国际顾问开始,现在平安的管理层中,从CFO到首席精算师大约已有20多位海外人士。顾敏慎表示,平安引进海外人才的标准是,在自己的行业和领域有二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能够为平安带来先进的制度和管理经验的成熟人士。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的话表明了平安的思路,“我们起步较晚,不能什么事情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河上有桥,我们付一点过桥费就可以过河。”平安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验证了马明哲的话。
太平洋保险公司经过半年多的运作,今年年初首批引进了16位“海归”人才。他们当中有加州蓝盾保险公司的高级精算师,有索罗斯公司的高级操盘手,也有曾经供职于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JP摩根大通全球基金管理公司的金融分析师。公司董事长王国良表示,从海外招才已经成为公司用人计划中的必要项目,“今后,每年都要坚持引进若干海外人才”。
显然,中资保险公司已经明确意识到,仅仅靠挖人并不能保证公司获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中,国内保险市场总体人才的短缺才是最致命的,因此国内保险公司必须学会巩固自己的墙角。从海外引进人才是一条捷径,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机制”。(晨报记者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