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保险业上市公司半年报相继披露完毕。上半年,大部分上市险企的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保险业保费收入依然保持增长态势。来自中国银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5.1%。赔款与给付支出7768亿元,同比增长3.1%。2022年二季度末新增保单件数242亿件,同比增长9.5%。
产险业务保持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主要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例如,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约1026亿元,同比增长2%;中国人保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91.81亿元,同比增长11%。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鹏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资产负债管理是寿险公司经营的核心,中国人寿将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推动负债端和资产端协同发展,持续优化公司的负债结构,同时不断加强资产的战略配置,从而努力提升获取长期稳定投资收益的能力。
银保渠道升势强劲
人身保险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线下代理人渠道、银保渠道、经纪渠道、电销渠道及互联网保险渠道几类。其中代理人渠道为第一大渠道,占比达六成,银行渠道次之。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8.28亿元,同比增长876.3%。其中银保渠道新保业务收入168.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25.5%,成为中国太保上半年新业务最大贡献渠道。
这样的变化趋势其实早有预兆。今年6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保费规模达到近12000亿元,同比增长18.63%,呈现连续四年增长态势,原保费收入持续站稳万亿元规模,超过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
此前几年,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大多围绕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等产品展开。随着监管规则趋严,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在银保渠道布局养老年金、终身寿险等期交产品。
财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平安4家险企银保渠道保费收入也有较快增速。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分别为426.09亿元、66.74亿元、392.80亿元、311.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2%、45.09%、41.9%、7.8%。
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表示,寿险公司的个人代理人队伍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各家公司都在主动转型。从目前来看,下滑的速度在放缓。上半年,中国人寿人均首年期缴产能提升了60.6%,一年内新人7个月的留存率提升约10%,13个月的留存率提升超过30%。
细分市场仍有空间
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6.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0%。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2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9%;再保险公司总资产6493亿元,较年初增长7.2%。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密度和深度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保险市场大,需求多样,除了极少数公司可以提供全面保险服务外,大多数公司都不能做到包打天下,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多家上市险企已经在细分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众安保险上半年实现承保利润807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4%。众安凭借自身在电商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在直播电商的发展中抢占了先机。报告期内,电商业务保费为22.8亿元,占整体数字生活生态保费的59.7%,来自直播、短视频等新型电商渠道的退货运费险保费突破11亿元。与此同时,众安保险紧跟新消费的发展趋势,填补用户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累计服务超过290余万位宠物主。
直保公司的新业务尝试也在再保险领域得到印证。来自中再集团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再集团保费收入稳健增长,集团合并总保费收入879.8亿元,同比增长5.6%,境内财产再保险和人身再保险业务市场地位持续稳固。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财产再保险境内非车险业务分保费收入158.53亿元,同比增长42.1%,先后落地以网络安全保险、生物制品(含疫苗)责任保险为代表的24个产品创新项目。人身再保险境内保障型业务分保费收入135.06亿元,同比增长12.6%,推出面向肺结节人群的百万医疗险、面向老年人群的重疾型长期护理险等多款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