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分为医药电商、在线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化。
医药电商+在线医疗服务这个赛道,推荐已上市的三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赴港股IPO上市中,也可以考虑下。医疗信息化这个赛道推荐已上市的两家东华软件、卫宁健康。
作者:Zora链接:
一、在线医疗服务
1.代表公司:平安好医生(已上市)、微医(已上市)、医联、好大夫在线、丁香园、杏树林、春雨医生、小鹿医馆、医鹿
2.公司特点:
具备互联网医院牌照,能够合规开具处方;与药企产品相配的医生资源和患者资源,同时能够根握患者行为提供精准的患者画像,药企进行个性化患者教育;除处方开具外,还可为药企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健康包、销售保险、保健品等。
二、医药电商
1.代表公司:
阿里健康(已上市),京东健康(已上市),健客网,1药网
2.公司特点:
医药电商需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医药电商需具备强大的药品供应链能力。通过建设大型药品仓库,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全品类药品(包括片剂、针剂、普药、新特药、冷链药品等)配送;或拥有线下药房,患者可自行到附近药房取药跟踪药品流向数据,为药企提供线上维价、行业信息分析、药品价格趋势分析等增值服务。
三.医疗信息化
1.代表公司:东华软件(已上市)、卫宁健康(已上市)
主要是医院、疾控中心的系统打通,例如,承建疾控中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监测信息系统”,后期陆续建立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重点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公共卫生监测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平台等等。
医药电商
自2012年天猫医药正式上线作为一个节点,医药电商行业迎来飞速的发展,行业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50%。
根据2017商务部的统计,医药电商的总体规模是2000亿元,其中90%是B2B。B2C的医药电商只有200亿元的规模,这里面还有很大一部门的销售额是非药品,包括器械、保健品、成人用品等。在国内市场上,药品销售特别是处方药还是在医疗机构的销售为主。B2C医药电商由健康保健品、OTC药品和处方药三个类别。其中,处方药医药电商是最被看好的一块,随着政策逐渐放松,增长潜力巨大。处方药电商销售目前在国内整个零售市场占比不到5%,相比较美国市场这块的比例已经超过30%。
医药批发(ToB)——代表公司有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华润医药等,毛利率8%-10%,净利率2%-4%;
线下零售药房(ToC)——代表公司有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一心堂等,毛利率30%-40%,净利率5%-6%;
互联网医药(ToC)——代表公司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毛利率23%-30%,净利率4%(阿里健康),其中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净利润目前仍然为负。
1.京东健康(已上市)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年活躍用戶數累計8,980萬,公司實現總收入人民幣194億元,同比增長78.8%。
1.1京东互联网医院
国内首批取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之一。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平台入驻超过11万名医生,2020年全年日均在线问诊量超过10万;是2019年日均問診量的5倍多。医疗资源方面,已覆蓋超過10,000家醫院。京东健康持续探索专病专科疾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目前已开设包括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中医院、呼吸中心等在内的21个专科中心。共計入駐近百位權威專家和頂級名醫,其中包含耳鼻喉專家韓德民院士、心臟科醫生胡大一教授、中醫專家高思華教授、呼吸疾病專家林江濤教授等。
1.2京东大药房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拥有超过2000万种商品(SKU),在线平台入驻超过1.2万家第三方商家,全国范围内共使用14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300个非药品仓库,全渠道布局覆盖全国超过300个城市。通過和京東物流的合作,依托專用倉庫開展的O2O服務「京東藥急送」已覆蓋全國超過300個城市,為用戶提供次日達、當日達、30分鐘、7*24小時的送藥服務,以滿足用戶急性用藥的需求。零售藥房已覆蓋非處方藥(OTC)、處方藥、醫療器械、健康及保健產品等各大品類。實現創新藥、新特藥等產品在線上平台的首發,為中國患者提供全球同步的前沿治療方案。1.3“单病种患者关爱中心”
京东大药房“单病种患者关爱中心”首期上线9个“患者关爱中心”,包括“糖尿病关爱中心”、“肝炎关爱中心”、“营养中心”等。
1.4药京采
药京采是京东健康旗下第三方药品一站式采购及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年底服务客户数超过23万。作为京东健康在医药流通领域的核心布局之一,药京采面向上游直连医药工业、商业企业,提供营销、动销、供应链金融等服务,面向下游则直达医药零售终端,提供品牌形象、药事服务、流量拉新、品类拓展、用户运营等解决方案,在药品供应链上下游间扮演着重要的“连接器”角色。
1.5京东家医
家庭醫生服務—京东家医,可為用戶及其家庭提供7*24小時健康諮詢,不限次專科問診、處方服務、頂級專家面診服務、超過2,700家醫院門診預約、48小時線上名醫會診、主動隨訪服務、健康計劃制定及管理等一系列家庭醫生服務。
2.阿里健康(已上市)
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155.185亿元,同比增长61.7%,服务品拥有超过3300万个库存单位。天貓医药平台GMV达到1232亿,同比增长47.5%。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收入达到132亿,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之药品收入同比增速86.1%,药品收入占比提升至64.8%,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8100万。平均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2.8亿,同比增长8000万人。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年度活跃用户数超过5.2亿。
仓储物流方面:7地9仓的配送网络,实现100座核心城市次日达。自营品次日达配送服务单占比由去年34.9%提升至50.1%,包含通过DTP冷链等模式为患者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
与集团签约提供在线监控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集近60000万人,同比增长18000人。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超过46000人。日均线上问诊服务量超18万。
与超过3000家公立和民营体检就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的核酸检测预约服务覆盖超过180个城市。
2.1阿里健康大药房:
①供应链(药企双向赋能,仓储与物流能力不断提升);
②执业医生(为顾客免费服提供专业药事服务)
③会员制(大力发展会员制等存量转化与固客的营销手段)。
2.2“医鹿”app
构建“线上+线下”双闭环,提升专业化医疗服务私域流量。“开药门诊”服务能帮助公司建设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链路寻医问药闭;为重症患者提供挂号预约等服务,并配合支付宝与全国超35,000家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醫鹿APP的月度活躍用戶數達到100万,我們運營的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年度活躍用戶數达到5.2亿。
2.3药品追溯码
公司自主研发“码上放心”追溯平台上线,将原网站覆盖的公司数据免费转移,继续提供一件一码,精准产品全周期追溯服务。在国家重点要求追溯品种企业的覆盖率超过98%,疫苗生产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
收入体量方面,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四大线下药房>平安好医生。
三家线上平台的GMV(总成交金额)情况,按体量排名为: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
阿里健康的GMV约为京东健康的两倍,但收入体量却更小,这是因为其GMV中,电商平台贡献较高,而京东的GMV中,自营占比更高。此处,可以从收入结构中看出,阿里健康的电商平台收入占比为12.92%,大于京东健康的6.8%。
阿里健康当下增速为75%水平。2016年和2017年,阿里健康分别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公司(现更名为阿里健康大药房)和蓝帽子保健食品业务,以此进军医药电商领域。
阿里健康2021-2023年,wind机构一致预测收入规模分别为259.39亿元、401.56亿元、521.44亿元,同比增长67.15%、54.81%、29.85%。
京东健康近三年增速也是由高增长回归到当下的75.95%水平。
京东健康2021-2023年,wind机构一致预测收入规模分别为280.78亿元、401.85亿元、538.91亿元,同比增长44.86%、43.12%、34.11%。
平安好医生近三年来,其收入增速也是从高处回落,当下的增速水平,仅为20.86%。
平安好医生2021-2023年,wind机构一致预测收入规模分别为91.96亿元、126.6亿元、172.51亿元,同比增长33.93%、37.67%、36.27%。
这三家只有阿里健康实现盈利。从毛利率来说,其毛利率比传统药房低10%。但销售费用率也同步压缩了8个百分点左右,一方面是其仓储物流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其无需支付线下店租。因此,此消彼长之后,线上线下两类商业模式,净利率水平差异其实不大。
京东健康目前在医药健康领域涉足的要更宽泛一些。从“医药电商”到“互联网医疗”再到“健康服务、线上问诊”等等,涉及整个产业链,这也是京东健康能够盈利的关键。
阿里健康的业务与京东的重合度很高。对于上市多年仍在盈利线上挣扎的阿里健康而言,京东健康的发展思路对阿里健康也有借鉴意义。
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相比,拼多多完全采用B2C的平台模式,这主要跟拼多多目前的发展阶段不无关系。拼多多通过平台模式,引入外部药商,从而达到扩充品类拉升规模的作用,与当年急速扩张品类的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别无二致。
平台医生储备量上,阿里健康大于京东健康,而医生储备增速方面,京东健康大于阿里健康。这意味着京东健康正在此处大力布局。
阿里健康的优势在于支付层面。截至2020年9月30日,支付宝已经签约的医疗机构超过35000家,其中二级和三级医院的数量超过4000家,超过700家三甲医院接通医保支付。目前,根据全国医疗信息化联盟披露,全国三甲医院共计773家,也就是说,阿里基本已经覆盖了全国的三甲医院。从长远来看,这一点是重要优势。
在处方药领域,阿里健康在医保线上支付,以及签约医院方面有一定先发优势;而京东健康,则通过大力布局医生数量,在电子处方领域进行突破,此外还通过医院信息化来布局医院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