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12月11日报道:越是巨头企业就越爱冒险,或者正因为具备了冒险天性才使其成为巨头。而它中途一旦启动转型或别的什么大动作,就如同一只体量庞大的动物,走路的姿势和踩在地上的脚印势必会引起同行的警惕,乃至自己回头看时内心的警觉,仰或多少还有些暗自得意。
这里所说的正是京东,作为目前国内规模大的B2C电商平台,商品一直坚持以自采自营为主流,配送也是作风强悍且颇具争议的自建物流模式。而始于今年年初的京东到家(3月中旬成立时叫“拍到家”,4月中旬更名为“京东到家”)则一反常态,学习竞争对手天猫搭建起了第三方平台,以自身流量优势吸引众多商家加入,物流则是采取类似Uber、Airbnb共享经济的众包模式,使用社会闲散资源做运力。据了解,到11月底,京东到家众包配送员的注册人数已高达30万。
雄心勃勃的刘强东对京东到家总裁王志军说:京东到家的任务就是打败京东。
京东到家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本地生活服务类O2O的巨大前景。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相比电子产品、服装及鞋类和家用电器,汽车后市场和生鲜的市场规模更大,占据了第一和第二位,分别约为5万亿和2.5万亿。前面三大品类都已大规模搬到网上售卖,而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互联网化还处在艰难的探索起步阶段,至于生鲜,电商渗透率也只有2%。除此之外,还有超市、外卖美食、鲜花蛋糕、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洗衣服务和按摩美业等,都是京东到家所布局的业务板块。它所参与竞争、试图有一番作为的业务总量无疑是惊人的。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刘所说的“京东到家打败京东”过于认真,反倒是当成一句玩笑话姑且听之更好些,就如同同样出自他口的另一句话,“京东要发动广场舞大妈做配送”。但是,京东专门为O2O业务设立独立全资子公司,并将之放在跟京东商城、京东金融、京东智能以及全球购同等的地位,足见其受重视程度和他们对市场的决心。
商品和服务的丰富度是关键
“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京东到家总裁王志军在多个不同场合都如此表态,这无疑是京东O2O的一个非比寻常的关键词。
如何营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呢?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商品和服务的丰富度。O2O具有突发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不同需求的顾客在不同场景下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若是点开京东到家App发现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或者可供选择的过少,肯定就会影响使用体验,也进而会成为京东到家发展的大障碍。而平台上的商家越多,能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越丰富,作为平台来说的价值自然就会更大。
独立子公司成立8个多月,以超市板块来看,在北京地区,目前接入京东到家的以中型品牌连锁超市为主,比如超市发、世纪联华、乐天玛特、卜蜂莲花、华冠、绿树超市、幸福超市等,沃尔玛、永旺这类大型连锁超市似乎目前为止跟京东到家的合作很有限,另外合作方还有北京传统糕点连锁品牌稻香村、老字号食品企业百年义利、酒水连锁品牌酒便利等。
京东到家以强势流量入口和资金优势还切入医药健康、家政、洗衣、按摩美业等业务,这些垂直行业内部的分类依然很细,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大量创业公司,目前京东到家也正在布局之中。看来O2O各个细分领域的厮杀未来会更激烈。
在城市布局上,目前京东到家已进入12座城市,除北京外,还有上海、武汉、广州、深圳、成都、天津、南京、宁波、廊坊、西安、重庆。参照京东商城的大覆盖率,相信京东到家未来会渗透到国内更多的城市,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
京东到家是要实现实体商家的电商化,因此每到一地必须跟当地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实体商家进行合作,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把能满足当地居民各种生活需求地实体店都连接到京东到家上。这在目前和将来都是最重要的事,甚至决定着京东到家的生死。
然而京东到家又不得不考虑O2O商品和服务的特点,一方面是商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不同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即非标准化的需求。
而至于那些个性化、非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就有赖于京东到家、实体商家和顾客三方面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商家再根据顾客的个性化信息适当进行调整和平衡,如此方能让更多的顾客满意,不然何谈用户体验提升呢?
广场舞大妈真的可以做众包配送员
社会化商品、社会化物流是京东到家大的两个特点。下面来说社会化物流。
东京到家承诺的是向消费者提供3公里范围内的生鲜和超市产品配送,“实现2小时内快速送达”,那么其核心就是物流。京东自建物流体系虽然专职配送员人数很多,作风也强悍,但对于生活服务类O2O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你也不能让B2C模式商品的配送员去送O2O模式下的商品,这两者之间有太强的违和感,几乎是不能协调的。想下再招全职又怎样?这种基于LBS定位的本地生活服务类O2O需要人数庞大且非常高效的配送队伍,远远多于京东自建配送队伍人数,这肯定是京东承受不起的。自然,能想到的好解决方案就是众包物流,调动社会的闲散运力,以满足超市、生鲜、外卖类O2O高频、快速、及时的用户需求。
刘强东在年初时曾调侃说,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也能成为快递员。虽然广场舞大爷大妈未必真的就去当众包配送员,但这么表达具备很强的营销效果,并且其中的意思大家马上就能明白。
京东众包配送队伍建设如此之快,其实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京东既有的自建物流体系的优势。京东全职配送员会对众包配送员进行培训帮扶,在路线和配送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导。因为京东自建物流体系已很成熟,几乎所有的坑都走过,再加上众包配送员一般也都很他要服务的周边环境比较熟悉,只要稍加培训即可上岗。
其实说到底,数十万(以后会更多,可能会难以想象?)的众包配送员最重要的就是管理问题,因为京东到家将众包配送员跟平台的关系确定为合作关系,如何使用好、管理好这种对平台天然黏性不强的配送员,如何做好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如何尽可能减少双方发生扯皮或者其他不协调状况,并发挥出社会化快递员的优势至为关键。
京东到家如何布局未来的“场景化”?
如果说京东到家是京东集团的再创业,那么它无疑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出生之初,它就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互联网流量整合者,用王志军的话来说,京东到家就是要为用户打造一个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或者“闭环”。
包括京东到家在内的众多的生活服务类O2O公司,一个重要的兴起原因就是人越来越懒、越来越宅,并且对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于是消费的场景也变了,这也是以B2C模式见长的京东转型做O2O的重要原因。
现在一讲O2O就喜欢说“场景化”,京东到家也在思考和布局自己的场景化。
主管京东O2O战略的副总裁邓天卓在12月8日的京东永辉战略合作会上说,B2C购物的顾客是有计划的,一般送货地址也是固定的,而O2O服务的场景非常多变,比如在公司办公室上班时的场景,家里的各种场景,周末休闲时的场景等等。因此,京东到家相应地也要构建出各种线上场景。
不管是“闭环”还是“场景”,归根结底都是如何使平台、商家、消费者三者顺畅地连接起来,平台要开放,商家要有利润,消费者作为O2O的体验者,要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
而如果基于这种“场景化”的判断,未来的竞争就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之争,而更多的是生态体系之争。京东到家将实体零售店和服务类商家都聚合连接起来,如此不惜重金要打造一个生活服务类中的跨行业大平台,很显然是在为未来的生态做布局。但是业务线太多,进入的城市也越来越多,战线拉得太长,面临的竞争对手又数不胜数,这就需要京东到家有足够的定力和智慧,以应对在不同业务形态、在不同城市,面临不同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时所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