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另外三项指标的分析,将后续输出。
在支付宝APP上,围绕提升活跃指标,支付宝从三方面入手:
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
在一级入口上,支付宝通过在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个积分待领取”。这一点触发提示设计有区别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支付宝考虑到一直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产生疲惫。
将积分分值在框架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颗挂满果实的树相似,唤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与“可用积分”另一方,还有“等级积分”。等级积分则表现得更直接,为核心业务而设计。
这里需要提一下,通过“领积分”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兑换、抽奖以及消费,不用于其他。而我们知道,在一款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体系时,等级要升级,一般也是根据积分多少计算等级的。在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则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需要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这可并不是1元等于1积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度大,也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等级。蚂蚁会员等级,分为大众、黄金、铂金和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可用积分”之所以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是考虑到会员等级是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积分与货币价值,有很大的相似性,设计得不好,可能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地往供需平衡设计。
但同时,支付宝又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路的设计发展,分别为“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参与,就是在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支付宝在“积分积累”设计中,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积分消耗”上,将积分兑换成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这是一套积分体系对提升“活跃”指标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表现形式为: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陆金所APP在提升日活跃上,表现得很积极,主要表现为: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如图: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