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皮)、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各三两(各45g),五味子半升(38g),半夏(汤洗)半升(65g),生姜(65g)。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
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原为太阳经病表实兼水饮内停证设。鼻鼽若清涕不断,喷嚏连作,证属外寒内饮,可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辨证要点在于清涕不断,遇寒则加剧,鼻黏膜苍白水肿。
该患者有外感寒邪史,咽凉咽痒,痰多,为风邪夹寒上袭肺窍所致;从痰的量、色、质可以看出是湿痰阻肺,因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上犯于肺所致。久咳导致肾气不足则遗尿。从舌苔可以看出有寒湿郁而微化热的倾向,但是脉沉细紧仍主里虚寒证。该病是先外感,因治疗不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转为内伤咳嗽。
上两例均为“慢性气管炎”治法,因药少,不煎,所以用“我心为法”沏茶法代煎服之。治慢性支气管炎,不能被“炎”字干扰思路。若唯恐用药不寒,寒重则痰凝,损人身之大宝“阳气”。
本病病史较长,长达16年之久,主要病因为泌尿系感染和会阴侧切造成的局部损伤,形成瘢痕刺激泌尿系,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急慢性泌尿系感染症状,感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此病的必要原因。中医认为本病之主要病机为肺气不宣,中气下陷,肾气不足,肾失摄钠。
本病属中医“癃闭”范畴。清代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癃闭》中指出:“一身之气关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它症治之。“
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营卫之两伤,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
(太阳行水发汗)小青龙汤(仲景)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者用之。或喘或咳,或呕或哕,或渴或利,或短气,或小便闭,皆水气内积所致。)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干姜、桂枝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桂心麻黄甘草干姜芍药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两)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欬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麻黄(去根、节)芍药细辛(去叶)干姜(炮)甘草(剉,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治春初寒邪伤肺咳嗽干姜(炒黑)细辛麻黄桂枝甘草(各五分)白芍药五味子(各一钱)半夏(姜制一钱半)枳壳桔梗(各五分)白茯苓陈皮(各八分)上用姜三片水煎食小时稍热服
治寒嗽极效(方见春类)治男人痞块女人血块此方极效此药性不猛(而功效速)阿魏(一两)木耳(四两为末)生漆(滤去渣净四两)蜜(六两)上用锡罐一个盛药封固放锅内水煮三炷香了取起冷定每服二茶匙烧酒送下日进(三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金匮要略》)〔注〕肺胀云者,《杂病辨要》曰:「风寒客肺,上气喘躁者,名曰肺胀。」由肺胀之字义考之,肺胀者,恐为急性支气管炎或同性支
滋补肾阴,强筋壮骨。用于肾虚、腰酸。
疏表化滞。用于风寒外侵,气滞不运,脘腹痞胀。
健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候者。
疏风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引起的头痛;神经性头痛。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用于细菌、病毒、霉菌、滴虫等引起的阴道炎、阴道溃疡、宫颈炎、宫颈糜烂、阴痒、阴蚀、黄白带下、味臭、小腹痛、腰骶痛等。
健脾利水除饮。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头目昏眩,舌苔白腻,脉弦滑。现常用于治疗梅尼埃病、颈性眩晕、高血压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脂血症等病症。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干咳少痰,咽干喉痛。
头痛如破,走来走去无一定之位者。
王某,男,31岁。患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时轻时重,于1990年6月12日来我院就诊。经详细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双
戴某,女,30岁。病恶寒发热无汗,卧床2日。询病史一年来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一年。病者前额肌肤灼热而躯体覆以棉被,脉紧而滑。余以为当务之急,乃解表散寒,温肺化
李某,女,42岁。2016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2月余,痰色稀白,平素乏力,腰酸背痛,手足逆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属肺肾阳虚,肺气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