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位40岁左右的女性,2018年2月,她突然感到颈部不适,经医生诊断为室管膜瘤(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同年6月,她预约好了国内知名专家,计划进行手术,并为此准备了20多万元的应急资金。
但病情发展的速度完全出乎预料,6月初还活蹦乱跳的她到了6月15日竟然全身不能活动,短短三天后又因为无法自主呼吸陷入昏迷。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约好的专家居然拒绝收治。而其他各大医院,要么没把握救治,要么手术排不上。
所幸在调动各方资源后,她于6月22日紧急入住了天坛普华医院,并在当天中午进行了手术,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也从此开启了花钱如洪水的序幕。
天坛普华医院属于昂贵私立医院,从6月22日入院到8月14日出院,医疗费用近80万元,平均每天1.45万元。
病情稳定后,为了节约费用,她决定转院。但她当时气管切开带着呼吸机,需要找一个支持有创呼吸机的单间病房,这在公立医院的普通部几乎不可能,所以几经周折后她转进了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部。
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部是不支持社保报销的,从8月中旬入院到12月底,医疗费用累计140万元左右。
2018年底,她转入了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的重症病区。2019年一整年,她在这家医院的总体医疗费为80万左右,好在是公立医院普通部,社保可以报销一半左右。
2020年初,由于疫情爆发,小汤山医院成为定点医院,需要腾空病房,她只好再次转院,先后转进望京的一家私立医院和泰康燕园康复医院。
都知道生病要花钱,但谁能想到,原来花钱的速度是可以这么恐怖的。而她的治疗还远没有结束,至今她的颈部以下依然无法活动,甚至不能自主呼吸,医疗账单仍在滚滚而来。
不幸中的万幸是,主人公在生病前是一位保险经纪人,由于职业的关系过去陆续给自己配置了多份重疾险、医疗险和人寿保险。也正是这些保险在关键时刻救了她的命,并让她的家庭避免了“砸锅卖铁”的困境。
最初她被多家医院拒绝收治时,成功为她争取到天坛普华医院手术机会,救了她一命的,其实是一份中端医疗险的“紧急医事服务”。之后这份中端医疗险还为她直付结算了中日好友医院国际部的医疗费用140万。
除此之外,她还获得了重疾险的赔付140万,3份寿险的“全残保险金”共100万左右,加上普通医疗险的报销,在过去的三年里,她共经历了15次理赔,理赔金额超过400万,部分保险还在继续保障中。
不过令她觉得遗憾的是,她没有给自己配置高端医疗险,如果有一份保额上千万,覆盖私立医院的高端医疗险,她本可以免受多次转院之苦。
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这两句话是最触动我的:“曾经,我认为治病'钱’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意识到,紧急情况发生时,比'钱’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优先、优质的救治。”“医疗自由不是为了追求奢侈,而是非常时期救命和保证最低尊严的必须!”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面临大病风险,而绝大多数人在大病面前都太脆弱了。现实中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一场大病,倾家荡产,尊严全无的例子,中产跌落底层只在一瞬间。
还记得那位网络众筹医疗费的武汉大学曹亚雄教授吗?很多人曾指责一个堂堂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居然要依靠众筹治病,不知道的是,他的癌细胞脑转移后,每个月的治疗光药费就要4万元。试问有多少家庭能承受这样的高额支出?
也这是为什么我们常建议大家借助保险的杠杆,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我们不能承受的风险损失,换取更大程度的“医疗自由”。
那么,在配置医疗保险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T博士:中山大学博士,连续多年达成全球寿险行业顶尖荣誉MDRT、COT、TOT标准,专注于为新中产之家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团队秉持中立、客观、诚信,追求专业精进。我们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我们只忠诚于客户利益和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