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26岁的曾某,因为脑出血进入ICU。昏迷一周后,他的家属需要尽快做出「手术治疗」和「放弃治疗」的选择。
上面的故事来自CCTV纪录片《ICU的日与夜》。ICU这个词语,刚刚经历了疫情的我们并不陌生。但进入ICU到底意味着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站在了ICU门外,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01
进入ICU,不仅因为「意外」
换句话说,需要进入ICU的情况,不仅包括了交通事故、心脏骤停等意外的情况,不少慢性病、重症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或者病情恶化,都需要进入ICU紧急治疗和额外看护。
也就是说,ICU的患者并不都是因为「不走运」,部分慢性病、癌症患者等,也极有可能因为病情恶化或者并发症进入ICU。
02
ICU病床,人生中最贵的床
ICU诊疗有多贵?我们在不少影视剧和身边真实的案例中,可能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形容ICU病床是「人生中最贵的一张床」,而这「贵」,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ICU的硬件。动辄几十万、数百万一台的设备,运转一天所需要的折旧成本就不低。以这次在新冠疫情中发挥重大作用的ECMO为例,仅开机费就需要4~6万元,运转的费用也是达到了每天数千元。
其次是药品。面对危重病人,ICU使用的药物也大多是特效药和进口药。还是以新冠肺炎为例,ICU患者所需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一瓶价格大约是400~600元左右,ICU病人一天可能需要2~4瓶甚至更多,也就意味着每日3000元左右的花费。
这还仅仅是器械和药物的费用,更不要说在ICU的诊疗、监控和护理。综合下来,在ICU一天的花费就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这往往会让ICU外的家属陷入经济和精神的双压力。
03
ICU诊疗费,医保之外的伤痛
确实,医保会报销一部分的医疗费用,但是很难报全,特别是针对一些费用高昂的住院治疗,基本做不到100%报销。
以广东为例,依据2000年颁布的《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因心脏衰竭住进ICU的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需要自费10万,但医保只能报销50%也就是5万,剩下的5万就得自费。
另外在用药上,很多ICU常用的特效药和进口药,都不在医保报销的范围内。
不过,ICU费用再高,也比不过亲人的生命。所以无论是有钱没钱,患者进了ICU,家属们肯定都希望亲人平安。
04
ICU门外,你还能做什么?
现实生活中的ICU门外,比钱更重要的是家属的抉择。
在ICU的救治中,常常有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之后,又向医生要回同意书,不断犹豫,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在ICU门外,我们可以做的很少,但其实也很多:
4.1
不要急于陪床,但要抓住探视的机会
ICU不允许陪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ICU的病人往往会用到一些高级别的生命支持系统,这些往往是有创的,需要特别提防感染。
但也有数据显示,入住ICU的病人不少会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但家属的探视有助于改善这一情况,提高病人整体的状态。
4.2
保持冷静,信赖专业医护人员
在需要作出诊疗决策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求助朋友或者家中其它亲戚。但大部分的亲戚可能都不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就算家人有医生,ICU病人情况往往瞬息万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因此,求助亲戚朋友,不如抓住机会和负责医生保持交流,尽可能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4.3
及时和医生沟通,保持通讯畅通
作为家属要做到的是,尽可能清晰、准确地向医生提供需要的信息,在签署同意书和各类文件时认真阅读,不清楚的地方立即和医生进行沟通。在签署后,也要保持通讯畅通,方便医生和医院及时取得联系。
4.4
尽人事,听天命
ICU抢救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不幸离世,第二种是抢救成功,转入普通病房,少数甚至能直接出院。总体来讲,随着中国医疗水平提升,第二种已经总体可以达到80%-90%。
在疾病真正到来前,提早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份重疾险,就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帮助您和家人更没有后顾之忧地做出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