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生育保险制度是在生育事件发生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具体内容一般包括:(1)生育津贴,即在法定的生育休假期间对生育者的工资收入损失给予经济补偿;(2)医疗护理,即承担与生育有关的医护费用(包括"产前检查费");(3)生育补助,如对生育保险对象及其家属(如妻子和女儿)的生育费用给予经济补助,又如"婴儿津贴"和"保姆津贴"等;(4)生育休假,包括母育假(产假)、父育假(母亲产假期间的父亲育儿假)和育儿假(母亲产假后父母双亲任何一方的育儿休假)。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包括了全部四项内容。各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会因国情与政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父育假"、"保姆津贴"等政策主要在欧盟一些国家实行。

二、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生育保险基本上是一种职工生育保险,其覆盖对象主要是城镇就业职工。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新中国初期生育保险、"社会主义改造"与"文化革命"时期生育保险、经济转轨时期生育保险。此外,计划生育保险也是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一部分。

(一)新中国初期生育保险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文化革命"时期生育保险

(三)经济转轨时期生育保险

1在经济体制转轨中生育保险改革滞后

1988年,国务院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女职工产假由原来56天增加至90天(其中产前15天)。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中有关女工女职员生育待遇的规定和1955年4月26日《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同时废止(第十九条)。

1988年我国关于生育保险的规定有两点作用,一是增加了产假天数(从56天增加到90天);二是对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生育保险制度的变化由默认到正式承认。

有意思的是,1988年我国刚刚从法律条文上宣布废止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而在现实生活中,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却出现了向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复归的趋势,这主要是指生育保险基金统筹。生育保险企业化与政企合一的体制相适应,当政府与企业逐渐分离,生育保险需要走向社会化。

2全国各地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尝试

既然原有的生育保险制度已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不相适应,国家又没有统一的新政策,当时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正在全国许多省市进行,各地的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也就各显神通。1988~1994年,各地改革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2)夫妇双方所在企业平均分担生育保险费用。1988年,辽宁省鞍山市实行《鞍山市保护老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规定》,该规定要求:生育津贴由夫妻双方所在企业各自承担50%,若男方在部队、外地或机关工作,由女方单位全部承担(第三章第八条)。实行类似规定的还有苏州等市县。

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或生育保险费用分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试行企业生育保险费用的压力,对妇女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方法规的非权威性、各地操作管理上的复杂性,基金的收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男职工较多的企业,各地办法不统一,也增加了管理与监督上的难度。因此很需要有全国统一的法规出台。

3生育保险从企业保险走向社会统筹

1994年12月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5年1月1日起试行),全国有了统一的生育保险基金统筹办法。1995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纲要》在生育保险上的目标是:20世纪末"在全国城市基本实现女职工生育费用的社会统筹"。劳动部相应于1995年和1996年分别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劳动部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实施方案"的通知。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新内容:(1)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她们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险,均衡企业间生育保险费用的负担"(第一条);(2)企业按不超过工资总额1%的资金向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交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个人不交纳生育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生育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和管理(第四、八条);(3)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项目有生育津贴、与生育有关的医护费用和管理费,其中,生育津贴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第五、六条)。

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通知"要求:"全国80%左右的县(市),到本世纪末实现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并将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

(四)计划生育保障

将人口政策与生育保险相联系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用做法。一些鼓励增加人口的国家往往在生育保障中奖励多子女家庭,如法国、加拿大等,而中国为了控制人口则采取奖励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规定,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给予奖励。比如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奖励;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

有些省市(如上海、四川等地)对符合计划生育的家庭还给予3~7天的父亲护理假。独生子女本人的托幼管理费和医药费等均可以按规定报销。对违反计划生育的家庭则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我国生育保险及保险统筹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新制度(社会生育保险)正在逐渐取代老制度(企业生育保险),但老制度依然占主导地位,到2001年底,新制度所覆盖的职工(即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为3455万人,约占生育保险制度内职工的30%,70%左右的职工依然实行老制度。老制度矛盾重重,新制度艰难前行。

(一)企业生育保险(老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化相矛盾

当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生育保险制度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就显露出来。若严格执行生育保险规定,就会影响女性就业,若继续保证女性就业,执行生育保险就往往要打折扣。1995年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就女工劳动保护问题对分属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9753名女职工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是:女职工怀孕后能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的占70%,产前检查费用能够全部或部分报销的占65%,女职工在产期能够享受90天以上产假待遇的占89%(其中能够享受100天以上产假的占21%,半年以上占20%)。不同身份、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经济效益企业的生育保险部分问题如表1:见表

从上述资料来看,即使是国有企业固定工也不能完全受到生育保险规定的保护。"不能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产前检查费用不能全部报销"的情况对国有企业固定工的发生率也都分别达到了28%和68%。新合同工(以合同工身份进入企业的工人--相对于由固定工转成合同工的工人)、临时工和农民工的情况更差一些;相对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情况更差一些。关于检查费用报销是我国对女工一贯的保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政务院1953年1月2日[53]政财申字11号命令)就已规定:"女工人与女职员怀孕,在该企业医疗所、医院或特约医院检查或分娩时,其检查费与接生费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负担"(第十六条)。1989年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重申了上述政策,具体规定"检查费"等在医疗经费中开支。

(二)我国生育保险统筹覆盖面还比较低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2~2000)和《中国社会保障年鉴2000》(内部资料)的统计,自1994年12月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至1999年底,全国31个省市中已有27个省市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尚未开展的有北京、上海、海南和西藏),1999年,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为2930万,参保人数最多的是江苏(446.51万)、山东(265.44万)和河南(216.09万),最少的是贵州(1.17万)、陕西(5.71万)和甘肃(7.53万);至2000年底,参保人数达3002万。1999年全国平均覆盖率为28%(应参加企业职工为10318万,实际参加职工为2930万),覆盖率最高为江苏68.31%,最低为贵州0.81%。至2001年底,新制度所覆盖的职工为3455万人,约占生育保险制度内职工的30%。比例较低的重要原因是职工比较集中的北京和上海尚未开展统筹。

以下是1992~2001年十年关于生育保险统筹统计(见表2见表):

(三)生育统筹基金收支

1999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为10.75亿,收缴基金最多的是江苏、广东和山东,最少的是贵州、甘肃和陕西。1999年全国收缴率为82.48%,收缴率最高的是天津100%、浙江95.87%和福建95.49%,最低为贵州35.14%、山西38.03%和河南55.79%。1999年全国生育保险累计欠费为5.30亿元。1999年全国生育保险平均费率为0.73%,其中最高为天津4%(包括职工子女医疗统筹)和云南1.06%;最低为浙江0.45%和广东0.61%。

1999年生育保险基金支出为7.13亿。人均生育保险待遇为2269元,人均待遇最高为青海5847.46元(产假期长,独生子女休半年。)、广东3765.10元和江苏3338.25元;最低为吉林788.76元、黑龙江815.07元和重庆1140.32元。

1999年生育保险基金结余3.62亿,累计结余13.93亿。累计结余最多的是江苏2.69亿、浙江2.13亿和广东1.87亿;累计结余最少的为贵州13万和甘肃168万,宁夏收不抵支,负117万。

2001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为14亿,支出为10亿,结余为21亿。

(四)生育保险统筹各地差异较大

我国生育保险统筹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覆盖率较高,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覆盖率较低;同一地区,生育保险基金欠缴与结余并存,比如1999年累计欠费最多的山西和吉林,同时分别结余可支付金额为36.67个月和118.21个月。其原因可能是该交的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或工作不力等问题没有如数收缴,如数收缴的企业可能因为费率定得过高或支付上的问题而造成较多结余。

各地保险费率高低差距很大。1999年费率最高为天津4%和云南1.06%;最低为浙江0.45%和广东0.61%。天津的4%中包括职工子女医疗统筹,这势必加重企业保险负担。这里一方面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允许各地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医护价格和保险人数,在不突破最高保险费率的前提下自己确定生育保险费率;另一方面需要统一规范,保险项目不能随意增减。

各地保险支付差距也很大。1999年人均待遇最高为青海5847.46元,最低为吉林788.76元。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假津贴不同,国家规定90天(3个月),青海规定产假期半年,保险支出就提高了;二是支付方式不同,关于产假津贴,有的地方以平均工资或本人工资为基础,有的地方以社会最低工资为基础;关于生育医护费,有的地方采用实报实销,有的地方采用定额支付;三是生育医护费不同,等等。下面是8城市生育医护费用统计(至2002年7月,见表3)。

(五)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在探索中进行

自1997年开始,青岛、大连、秦皇岛、太原等城市进行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的探索。主要做法是:选择好医院进行定点管理,以规范医疗服务;实行按顺产、难产、剖宫产等项目定额结算,以控制生育保险经费;生育津贴社会化发放,以减少管理成本。

至2002年7月,全国约有20个城市实行了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有关参保人员为718万,占参加生育保险统筹职工总数的2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研究课题.2001~2002)。

四、评价与建议

建国初期,我国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还是比较完整的,生育保险制度具有社会统筹特点且覆盖临时工和职工家属。"社会主义改造"与"文化革命"时期生育保险制度从"社会"走向"企业",多层次覆盖消失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这种"企业生育保险"成了影响女性公平就业的障碍,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即变生育企业保险为生育社会保险)势在必行。

我国生育津贴为工资的100%,高于联合国所建议的最低标准--国际劳工组织所规定的生育保险工资替代率为67%(国际劳工公约103号《生育保护公约》);目前,我国产假天数为90天,略低于联合国1999年第88届世界劳工大会新修改的14周标准。

统筹覆盖面有待于扩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多种经济类型企业并存的局面出现,即使以"职工"生育保险的要求来衡量,我国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也显窄。原有的企业生育保险主要对国营企业的职工负责,生育保险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覆盖不够;90年代生育保险所进行的基金统筹改革进展缓慢,至1999年全国统筹的平均覆盖率只有28%,没有实现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1995年7月27日)在生育保险目标上的承诺。

如何做好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是一个难题。我国生育费用无需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需要个人部分负担,生育医护与普通医疗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医院又是一个需要盈利的单位,很容易与受保生育人结成心照不宣的同盟,过度使用生育医护费用,比如将婴儿奶粉、尿布等一并打入保险费用。为避免生育医护费用膨胀,各地采用定额支付的办法,又会使一些真正遭遇难产危产需要医护的妇女不够支付,达不到生育保险的目的。为了兼得鱼与熊掌,需要想出一些更好的办法,比如设立生育保险难产危产调剂金。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是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其保险对象只是就业职工,不包括家庭妇女。世界上除了"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以外,还有"全民生育保险制度",其保险对象为全体国民或全体居民。由于两者的保险对象不同,所起的社会作用也有所不同。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潜在作用之一是鼓励妇女就业,因为只有就业才能得到生育保险,否则生育费用自己负担。而在全民生育保险制度下,无论就业与否都有生育保险,且一视同仁。全民生育保险比职工生育保险更符合生育保险的宗旨。在"全民生育保险制度"到来以前我国是否先恢复职工家属生育保险。

THE END
1.中国养老保险现状的翻译是:PresentsituationofChinese...aTom,from America,is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He is visiting a tower where he can spend the night 汤姆,从美国,旅行在世界范围内。他参观一个塔,他可以度过夜[translate] a中国养老保险现状 China old-age insurance present situation[translate]...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865839
2.深度洞察:中国保险市场现状趋势与未来发展全方位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加强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必不可少组成部分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将基于提供的语料库全面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趋势以及未来发展。 一、中国保险市场现状 1.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依照统计数据全球保险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http://www.slrbs.com/jrzg/aizhishi/163773.html
3.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20241.2.2 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1.2.3 保险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 1.2.4 政策环境对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3 保险行业经济环境 1.3.1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1)GDP发展分析 (2)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3.2 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1)中国社科院预测 ...http://96892234.b2b.11467.com/news/8276841.asp
1.保险业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作为向保险业提供专业服务的领先机构之一,德勤与客户共同解决因全球化、技术进步、监管变革、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所产生的一系列关键问题。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financial-services/solutions/insurance.html
2.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https://www.fwsir.com/jj/html/jj_20070328221732_27609.html
3.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30余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寿险为主的格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够,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较严重。因此,正确...https://www.unjs.com/lunwen/f/20170716000008_1395285.html
4.中国保险行业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保险行业现阶段发展情况 保险行业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2014 年至 2019 年期间,中国保险行业经历了快速的扩张阶段,保费收入实现了显著的翻倍增长。2020 年后,经济增速的放缓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了保险产品的购买力;监管政策的加强...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6bd6f018e9f093daa0c5bd2
5.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市场格局张根明,付毅梅等.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市场格局[J].人口与发展,1996(04):39-40+33. 导出 BibTeX EndNote RefMan NoteFirst NoteExpress 更多格式 摘要 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市场格局张根明,付毅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1.历史演变近代保险制度是19世纪初从国外传人中国的。1949年10月组建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https://ccj.pku.edu.cn/article/info?id=276358715
6.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对于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的内容,最近很多人很困惑,一直在咨询小编,今天华律网小编针对该问题,梳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帮您答疑解惑。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正式建立的。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配合国有...https://www.66law.cn/laws/943562.aspx
7.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创新及发展保险业的创新包括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内部创新最重要的部分包括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及投资风险和盈利能力管理创新;外部创新包括保险业监管创新和政策创新。 保险市场的基本架构再保险人保险人公估人经纪人代理人投保人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寿险业务发展现状产险业务发展现状再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保险中介业务发展现状中国保险业与...https://doc.mbalib.com/view/5d9d2975ebd4e4e86986e9bd541f7a3d.html
8.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二、广州市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广州市保险市场发展回顾。 自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广州保险已走过了17年的历程。在这17年里,国内保险公司增加到4家,广州市保险市场由人保公司独家垄断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同时随着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进入,许多外资保险公司也相继在广州设立了代表处。保险险种从过去仅十余...http://cgrs.szlib.com/qw/Paper/62035
9.2020中国保险业NPS白皮书2. 中国保险行业NPS现状 2.1 各险种NPS表现 中国保险行业各险种的NPS表现差异较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产品特性:不同险种的产品特性不同,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不同。例如,寿险产品注重保障功能,而财险产品注重风险转移功能。 市场竞争:不同险种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同,竞争激烈的险种NPS往往较低。例如,车险市场竞争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601608/article/details/141578495
10.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摘要: 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保险市场状况及其走势,对规范中国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挖掘中国保险市场潜力的对策. 关键词: 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作者: 王璐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刊名: 商情 Journal: SHAN...https://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q-zh200934090
11....江苏商业降保险:现状挑战和思考(2023年第5期)监管之声:江苏商业健康保险:现状、挑战和思考(2023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3年第12月 (2023年第5期) 李金辉 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http://www.cisf.cn/fxgc/zdtj/3937.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