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辉:立心守正,立命为民——中国保险业2023年回顾及2024年展望

服务实体,保障民生,是中国保险业诞生之初就承载的重要使命。近代民族保险业起源于轮船业的风险保障需求。1876年,民族保险第一人唐廷枢在《申报》刊登的《仁和保险公司公启》中提出了对保险的美好愿景:“从此普庆安澜,并行不悖,咸沾利益,济美后先,岂不盛哉!”。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确定保险的基本方针是为生产服务,基本任务包括保护国家财产、保障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人民的福利。随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获批成立,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保障。

守正道,方能走远路。近年来,在监管的指导下,保险业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在回归初心,突出保障功能,服务国计民生。过去,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保险乱象叠出,偏离了服务民生的初心。在2022年财政部印发的《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中,“坚持服务国家宏观政策和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成为首要原则。保险正在转变思想,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在多项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都有保险业的身影。服务一带一路,为企业提供跨境保险服务,保障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服务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利用信用保证保险为农户、涉农企业的银行融资增信;服务双碳战略,为绿色能源、交通、建筑、森林碳汇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健康中国,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保的补充衔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险公司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

化解风险,稳住节奏

随着宏观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保险业在资产端的压力增大,潜在风险增加。2023年以来,监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引导保险公司控制负债端的质量和规模,化解风险。维护公司长久经营,才能保障消费者权益,坚守保险的人民性。

利差方面,保险业经历了两次定价利率调整。4月份,监管要求寿险公司将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7月份,再次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下架定价利率大于3.0%的保险产品。目前,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仍在,保险公司配置的部分资产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加大。长期看,伴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实体经济创造利润的能力趋于下降,自然宏观利率随之走低。因此,调降定价利率是缓解保险公司偿付压力的必要举措,有利于推动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

费差方面,强化“报行合一”的落实。9月份,监管首先推动了财产险公司在车险领域的“报行合一”,在《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中全面加强对车险费用的监督管理。紧接着,在10月份要求人身险公司与银行按照“报行合一”的要求重新签约,使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下降约30%。监管也表示,个人代理渠道、经纪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工作也在计划之内。“报行合一”的全面推行,将推动保险业算账经营、强化内部管理,降低费差损风险。

发展节奏方面,从短期快速发展变为长久平稳增长。监管在10月份印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强调要防止业务大进大出、激进发展,给持续多年的寿险开门红按下暂停键。财产险行业的自律也在加强。11月份,中保协印发《关于扎实做好车险行业自律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避免拼费用等非理性的市场竞争和过高的业务增速。

优化服务,提升品质

2023年保险业继续加速“以产品中心”向“以客户中心”的转型。前者的重点在于销售费用竞争,而后者的重点在于优化服务。“以产品为中心”意味着以现有产品为主,投入销售费用获得客户保费,甚至不惜采用销售误导等手段,长期来看对保险的声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以客户为中心”则是修正“以产品为中心”的“本末倒置”,真正满足客户对专业化和定制化的需求,推动保险产品及服务升级迭代,促进保险服务更加深入,保险的价值更加凸显。

财产险方面,开展风险减量,科技助力减损。1月份,监管发布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各公司扩展服务内容。财产险行业积极响应号召,建立了风险减量的服务闭环:事前主动预防、事中及时减损、事后积极补偿。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风险减量服务已经在农业保险、汽车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领域有诸多实践案例。保险公司与异业科技公司建立联接,围绕车生态、企生态、家生态等多场景建立了相对完善、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服务效率和损失程度均有所改善。

人身险方面,规范销售行为,提升人员素质。9月份,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约定了保险售前、售中、售后的标准动作,构建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及消费者的适当性。保险业销售服务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销售误导和代理退保等行为得到遏制。11月份,中保协起草的《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人身保险方向)》开始征求意见,提出根据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保险代理人分为四个等级。人身险公司的销售团队减量提质,高素质、职业化的销售队伍将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不仅局限于保险销售,还包括健康养老、财务规划。

稳中求进,蓄势待发

2023年是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保险业在化解风险、优化服务的同时,取得了稳定增长。保险业整体呈现稳中求进的态势,为明年的优质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自5月起从个位数恢复至两位数,在7月受到定价利率调整影响,同比增速出现小峰值,接近15%。截至10月,保费同比增长11.43%,预计全年稳定在10%左右。头部公司重新重视银保、经代等渠道,多元化加强,发展更均衡。人身险公司自2020年以来经历了重重考验--利率下行、重疾险失速、代理人流失.....从数据可以看出,行业正在逐步走出低谷,在转型中孕育新动能。

财产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约7%,其中车险增速保持在6%左右,非车险增速从两位数下降至8%左右。行业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9.90%,虽然比去年略有提升,但面对疫情防控转段后更真实的风险环境,守住了100%的红线。2021年,监管在《关于推动财产保险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定了2023年底的三个量化发展目标:第一,综合费用率较2020年底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非车险业务比重较2020年底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承保盈利公司覆盖面较2020年底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截至今年10月,第一个目标仅剩约1.5个百分点的距离,第二个目标已超额达成,增加了16个百分点,第三个目标待年报公布后见分晓。行业逐步适应新的发展理念,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步伐越走越稳。

2024:立命为民,优质发展

服务实体,保障民生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是深度融入全球先进制造产业链的窗口。中汽协预测,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一千万辆,同比增长20%,占汽车市场的三分之一。自2021年《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发布以来,头部财产险公司均已入局,但很多中小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保险仍在观望。经过两年多的试行,保险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据和经验。预计明年将会有更多公司入局,共同优化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提升新能源汽车保险服务覆盖面。

坚守底线,优质发展

保险业应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推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高质量发展不应局限于大公司,所有公司都应该重视。经常有一线从业人员抱怨,大公司抢占中小公司的市场份额,生存尚有压力,更无暇谈发展。然而,从数据看,不论是财产险老三家,还是人身险头部公司,增速都是低于市场的,中小公司的份额正在增加。从财务报表看,中小公司与大公司最大的差异在于费用率。从经营策略看,是成本管控不到位和差异化不足。

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2023年,在政府和监管的引导下,上海、四川、山东等地方国资不断注入到保险业。地方国资的参与,不仅为中小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更为其提供了更多立足当地发展的土壤。普惠健康险、普惠家财险的推行,帮助中小公司扩大了在当地市场的覆盖面。但是,普惠产品毕竟是基础的、标准化的,与消费者的互动有限,对品牌力和客户忠诚度的贡献不足,这一点也反映在了部分省份的惠民保续保率上。扩面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提质,研究当地的产业政策、医疗政策和消费者需求,更好地整合当地资源,推出服务更优、更具当地特色的差异化产品。力争在服务速度、质量等方面排在当地的前列,成为一方百姓信任的保险伙伴。

直面挑战,脚踏实地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设定了较为积极的宏观基调,重申“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然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给保险业带来重重挑战,部分保险公司及三四级机构面对环境及政策变化,经营压力增大。2024年,保险业依旧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转型和发展的脚步还在继续。综合地、长远地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行业仍处于战略发展期,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保险从业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守正创新,认真过好每一天。总部人员要认真思考、规划,从宏观层面为公司把舵定向;机构负责人要认真理解、贯宣,将总公司战略与机构当地情况有机结合,把握机构特色的发展方针;一线人员要认真做好每一单业务,以实际行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转型和发展贡献力量。聚焦目标、聚焦重点,从每一件小事、易事做起,不断强化优势和专长。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强大的能力和团队,增强信心和底气,方能成就大事、难事。

THE END
1.广大保险从业人员可登陆中国保险网络大学业财融合 人力资源 营销增长 数据驱动金融业务增长 远程协作效能提升 结构化思考提升工作表达与总结 职场高效能思考与表达 AI解放职场人之:职场写作实战教程 团队合作效能提升 中保教育在线简介 中保教育在线(前身为中国保险网络大学),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并由其直属机构中保教育咨询( 北京 )有限公司( 简称中保教...https://daxue.iachina.cn/
2.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史记之保险业财经新中国保险业 旧中国行业改造和人保诞生 1949年8月,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受连年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建议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在会后立即组织筹备。经党中央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诞生。 https://finance.ifeng.com/money/special/hybjbxy/index.shtml
3.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51页).ppt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旧中国保险发展大事记: 1805年英国人在广州成立裕仁洋面保安行,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上海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特点:充分开放,能与世界...http://www.qzrbx.com/vip/116428.shtml
4.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纵横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https://www.bj148.org/wh/bl/zh/202007/t20200724_1578884.html
5.2023年中国保险业发展与《保险蓝皮书》研讨会成功举办5月12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保险学院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保险业发展与《保险蓝皮书》研讨会”,学界业界专家、青年学者和教师、学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议由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周桦教授主持。 会场 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周桦教授主持会议 ...http://cias.cufe.edu.cn/info/1045/4029.htm
1.保险业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作为向保险业提供专业服务的领先机构之一,德勤与客户共同解决因全球化、技术进步、监管变革、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所产生的一系列关键问题。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financial-services/solutions/insurance.html
2.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以《保险法》实施和中国加入WTO为界,中国保险业经历了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近年来保险市场规模增速趋缓,财产险及寿险份额缓慢下降,健康险份额占比提升,保险市场结构分化明显。 我国保险业正处高速发展期 加入WTO以来,中国保险业经历了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目前正处高速发展...https://hr.gan-ren.com/hc/mhetxxfnfrsncechrm.htm
3....推动高质量发展(2022年第5期)郭树清同志要求银行保险业沉着冷静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持续探索中国现代金融发展和治理的规律。财产保险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险发展政治性、人民性和普惠性、可持续性...http://www.cisf.cn/fxgc/zdtj/3604.jsp
4.首席评论丨中国金融这五年:保险业砥砺奋进的五年孙汉杰(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过去几年保险业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当然也有一些乱象,主要是可能做了一些中短存续期类似的储蓄类产品,可能给保险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监管提出要保险姓保,要回归保障。 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保监会在2016年密集出台了规范中短存续...https://www.yicai.com/news/536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