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太平洋人寿北京朝阳支公司的袁帅通过注册申请,正式成为中国保险网络大学的一名用户。至此,这个被称为“保险业首个综合性远程教育学习平台”的用户人数突破200万人。
自2014年10月上线至今,中国保险网络大学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网站注册用户在2015年首年超过12万人后,年均增长率超过198%,截至目前达208万人。用户囊括保险业内全部市场主体、各层级机构,覆盖董、监、高层级,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销售人员。现有课程资源超过4300课时,内容涵盖保险各专业领域。
保险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模式
知识迭代拐点到来
今年以来,保险市场业务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在10月召开的“2018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这次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增速下降是自身在高速增长阶段进行主动引导的结果,是开启新时代人身保险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保险业正式开启高质量发展模式,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结合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开启高质量发展道路就意味着摒弃过去盲目追求规模的高消耗、高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重新回归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这一本源,提供满足人民群众各类保障需求的产品,提高行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和价值创造力。这个转型的过程,也是重新构建产业体系的过程,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与此同时,进入新时代,保险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消费需求与行业供给之间的差距需要新的发展方式予以协调。保险业要从保险方案的提供者向保险顾问的提供者延伸,要从风险的承担者向风险管理的提供者延伸,着力摆脱同质化的竞争,丰富和完善保险的供给。保险回归本源的落脚点,最终要体现在人的身上,人才理念的转型成为必然。
2017年4月,在2017年中国保险业营销峰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首次提出“风险管理师”的概念。他认为,过去行业所推崇的产品营销,是从保险机构的角度出发开展的销售工作,风险管理服务是从为全社会提升风险保障、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开展的服务,围绕民生保障和行业价值创造,从消费者关心的风险角度,为他们提供风险解决的方案,每一个保险从业者首先都应该成为风险管理师。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传统销售人员的保险知识和业务能力无法满足中高端客户的需求,现有的经营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也面临巨大挑战,保险业转型成功的关键以及谋求增长的着力点,必须落在人均产能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上,所以,对从业者来说,知识迭代的拐点已然到来。
打造行业培训生态圈
赋能人才发展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作为行业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中国保险网络大学聚焦保险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综合能力提升两个维度,已经形成了“制式培训”和“专题培训”两大成熟的模块。
制式培训(即将教育培训过程和专业水平考试有机结合)目前包括车险查勘定损、责任险核保、人身险核保核赔、保险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顾问等10大类38个科目、共计417课时的课程,在线考试覆盖全国包括西藏在内的50个考点,累计为全行业30余万名专业岗位人员提供培训和考核测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全行业参与和支持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依托中国保险网络大学为平台,初步构建成一套以风险管理为内核,以保险业重要岗位业务内容为主干,覆盖前、中、后线,从基层营销人员一直到行业领军人才,包含学历教育、制式培训、系列培训等方式的科学、严谨的制式培训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贯穿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全体系。
据记者了解,未来,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将围绕构建行业“大教育、大培训”体系,建立“中国保险业互联网教育联盟”,汇聚平台、技术、内容多个供给方与企业需求方,促进协会、企业、外部专业机构之间在平台、技术、师资、课程、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互换互补,建立起保险行业绿色培训生态圈,实现培训价值最大化,持续为行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