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学的文献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上述分析表明,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范式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门学科解释力与预见力提升的过程。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综观经济学发展史,范式演进的脉络清晰可见。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对知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伴随范式的演进,经济学家对知识范畴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知识的逻辑起点与动力泉源

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命题的某些涵义。

(一)古典经济学范式

(二)古典经济学所蕴涵的知识命题

对知识的研究,古典范式的贡献有两点:其一,古典范式的分工内核为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为后来者研究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源流;其二,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涵又是经济学家研究知识问题的动力源。正是由于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所推动的物质财富创造机制的变革,才最终提出和突出了知识这一要素的重要地位。知识之所以能够独立地走上当今社会经济舞台,并成为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归根到底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必然要求。

但是,古典经济学只不过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一线光。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知识的认识是间接的、浅层的、表面的、模糊的,是很不深入的。

古典经济学中没有直接论及知识问题,并非是一时的疏忽,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是不一样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可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资本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要素,知识还是浅层的、低附加值的,还远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机制尚未成熟,知识只能附着在其他要素上发挥作用。由此,古典经济学家没有把稀缺的“注意力”配置在研究知识问题上是很自然的。此外,19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学家还缺乏研究知识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会作出说明。

三、“纯粹”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的漠视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切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最具代表性的debreu完全竞争模型中,该模型通过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和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来解释经济行为。6从debreu完全竞争模型可见,稳定性偏好、理性最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内核,而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则是:完全理性、充分信息与完全竞争。显然,这三个保护带所指向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笔者在本文中把具有这样保护带的新古典经济学称之为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下文将要论及的经过修正了保护带的新古典范式。

认真研读marshall(1890)、edgeworth(1881)、walras(1874)、debreu(1972)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学,我们很难看到有关知识范畴的论述。7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在地消解了对知识范畴的研究。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假设意味着经济行为者在一个无摩擦的世界中拥有实现其效用的完备的知识和预见,也即经济行为主体的知识是完备的。在主体关于目标和手段的知识已经是给定的世界中,自然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发现和学习。只需确保主体进行选择的价格本身是合理的,就能实现一般均衡。由此,价格机制是经济活动中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价格理论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而“知识”在这里已经不是“问题”。同时,由于一般均衡理论和边际替代的分析工具排斥了要素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层面的内生演进与效能层面的持续递增状态,关于知识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的揭密,在确定性的新古典世界中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经济学与知识的联系在纯粹新古典范式里内在地被割裂开来了,知识范畴无法进入也无需进入纯粹新古典范式的视野之中,这就是纯粹新古典范式对知识的漠视。

四、“修正”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研究的进展

难能可贵的是,在marshall等人所创建的新古典经济学蒸蒸日上之际,新古典阵营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并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作出了适当地调整。

首先是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knight(1921)认为,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真正的不确定性是不可概率化、不可保险化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难以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对事件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8knight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直接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备知识及其完全理性的假设,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现实性、合理性的审慎思考与认真对待。

其次是交易成本范畴的提出。在knight以批评性眼光看待新古典经济学的同时,年轻的coase(1937)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coase通过放松新古典经济学充分信息的假设,引入了交易成本范畴来解释企业的性质与边界问题,认为企业是一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9在coase开创性工作的推动下,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第三是有限理性范畴的提出。coase之后,simon(1957)把人类的认知结构引入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之中,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simon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这大大拓宽了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视野。

经过以上保护带调整的新古典范式,是一种范式进步,我们可称之为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中,知识范畴就逐渐进入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天然地是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等认知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保护带的调整,大大开拓和启动了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配置问题进行了极有学术价值的探索。

(一)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

1.知识不完备性。得益于knight的启发,hayek(1937,1945,1952)把自己的心智理论与经济理论联接起来,从主体心智的局限性层面阐释了主体知识内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知识不完备性假设,10进而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首先,知识不完备性意味着,我们所应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不是以一种集中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不同的个人分散持有的,因此,经济学就不仅应该研究给定的知识能否利用问题,而且应该研究分散知识的传递和利用机制问题。其次,知识不完备性还意味着,对经济行为主体而言,存在着某种完全无法意识到的东西,经济学必须探寻经济行为主体发现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构建有利于主体学习和交流的制度安排。hayek正是基于知识不完备性假设,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内开了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之先河。可以说,关于知识不完备性特征的揭示,是经济学中对知识“黑箱”的第一次真正触及。

3.知识的非竞争性、部分的非排他性及其溢出效应。arrow(1962)在《干中学的经济涵义》一文中除了揭示知识的积累过程及其经济学涵义外,还指出了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的非排他性特征,并由此推引出知识的溢出效应特征。11romer(1986、1990)进一步发挥了arrow的这些思想,明确提出了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的排他性,并证明正是知识的这种特质,才产生了溢出效应。lucas(1988)关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研究也确证了这一命题。很显然,承认知识的溢出效应,也就承认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知识溢出效应命题为基石,arrow(1962)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形成了romer(1986)的知识溢出模型、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以及becker&murphy(1992)的内生专业化模型等。

(二)关于知识配置问题的研究

2.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及其效应。我们不难理解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不仅是一个存量,也是一个流量。存量表明,现在的知识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流量表明,任何主体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处于不断更新势态。另外,现代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主体是以各自所拥有的要素来获取收入的,而不管是使用哪种要素于生产实践之中,都是各要素所有者使用某种或某些知识的过程与结果,这当中同时也是各经济主体获取知识的学习行为。以上的分析集中为一点,就是经济主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前面我们所指出的知识的不完备性与互补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这个命题。而对于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的具体描述,新古典经济学家业已提出和形成了不少模型和理论。

3.知识产权主体的激励。当知识以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时,知识本身就成为一种产权。知识产权主体需要相应的激励以促进知识的持续利用与进步。这样,对知识产权主体激励的研究自然要进入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

随着知识要素作用的日益凸显,知识产权的资本化现象也就随之产生。schultz(1971)、becker(1964)、lucas(1988)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周其仁(1996)、杨瑞龙(2000)等人的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深入探讨了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激励问题。在高科技产业中,创业者以及高科技人员一般都能凭借创意知识或技术能力而拥有一定份额的股权。在当代高科技经济中,人力资本股、创业股、创意股等范畴早已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了。rajan&zingales(1998)等人的企业进入权命题以及willax(2000)、singh(2001)等人的创业企业观也从不同的视点对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激励作出了理论上的阐释。

除了知识要素所有者之外,高科技企业也是一个知识产权主体。对高科技企业激励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知识产品的定价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coase(1972)的《耐久性与垄断》一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以及知识产品的定价策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friedman、laffont、tirole、fudenberg、varian、shapiro以及汪丁丁等经济学家运用博弈论、契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shapiro&varian(1999)对高科技企业竞争规则作出了令人折服的分析。shapiro等认为,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网络外在性是知识产品两个最为突出的特性,二者的结合决定了知识产品的基本竞争策略,如差别定价、标准竞争、捆绑销售和锁定等。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转贴于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演进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经济行为演化的学科,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关于存在的学科(贾根良,1999)。演进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当代高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创新变迁状态,主流经济学无力解释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实践的变迁势态;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认知科学、生物基因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理论、非平衡系统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以及分析工具。演进经济学由此出现和成熟。

沿着schumpeter(1912)开辟的研究方向,15近几年来演进经济学在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制度变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比主流经济学,演进经济学还缺乏精致和清晰的数学推演以及严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同样可以归纳出其独具一格的研究范式。

与内核相对应,演进经济学的保护带包括: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且非对称分布。这里的不确定性是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才有了非均衡的演进状态的持续存在;这里的有限理性意味着对最优解的否定,意味着多样化世界的本貌;这里的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表明了个体的异质性以及信息(知识)分布的差异性,意味着经济个体获利机会的不同。

(二)演进经济学对知识性质的深化理解

遵循演进范式,经济学家们对知识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首先是对知识性质的深化理解。

1.知识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与系统性。知识要素的复杂性、知识配置的特殊性以及知识作用于经济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世界中,这个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在schumpeter看来,这种不确定性就是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16与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世界直接对应的必然是认知主体的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知识是主体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主观反映,知识创新是知识主体对不断演进、变迁的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机体的认识深化。

2.知识的不可逆性。这里所谓的知识的不可逆,是指知识所有者对某种特定知识的学习、获取、体验、应用必须在而且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时空状态下进行,不同的时空状态(这里所说的不同时空状态是种区间意义上的时空,是可鲜明地予以辨认和区分的)决定着不同的知识积累与知识存量,也决定着不同知识应用的不同效果。换句话说,知识的不可逆性是指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的实验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产生于知识主体对知识体验的时空性。这既包括同一知识主体在不同时空中形成的知识的异质性,又包括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异质性。

3.知识的难言性。因为语言的抽象性和局限性,知识具有难言性。任何知识都含有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成分,我们可以明晰说明的知识仅仅是人的知识当中可用语言交流的那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难言的,这种难言的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polanyi,1962)。研究知识难言性的重要意义在于:(1)个体或组织的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专用性的、难以转移的且难以模仿和替代的非竞争性要素,这意味着经济个体和组织具有是异质性;(2)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是难言的,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述的、规范的显性知识而加以利用就显得相当重要;(3)隐性知识是难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计量定价的,需要一种特别的定价机制。

(三)演进经济学关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

对知识性质的上述判断、理解与解释,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知识演进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演进经济学家眼里,知识演进机制就是知识创新机制,而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的技术的创新与知识的创新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演进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来展开的。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的动力源研究。schumpeter(1912)是最早研究知识创新动力源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认为,不论是在经济组织外部,还是在企业实验室中产生的科学技术,都是创新的源头,进而提出了“科技推动说”。schmookler(1966)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创新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也是一种追求利润的经济行为,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换言之,在刺激科技创新方面,需求比科技进步更重要,由此形成了“需求拉动说”。mowery&rosenberg(1979)则指出,供给和需求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是在不同产业中以及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上,二者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区别,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和市场都是创新成功的基本因素。对于创新而言,科技推动与需求拉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交互作用、缺一不可,这就是创新的“双因素说”。

2.创新的契约载体研究。marshall(1890)指出,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而组织则有助于知识的形成。penrose(1959)则直接把企业的本质理解为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不断扩展其生产领域的机制,也即“企业是知识创新体”。在penrose看来,企业新知识的积累,就是以某种特定方式,把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转化为非正式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逐渐形成了程序化的决策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才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在penrose的基础上,nonaka(1994)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知识创造螺旋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过程被具体描述为四个知识转化模式,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以及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等,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

综上所述,遵循演进经济学范式,人们对知识性质以及知识创新有了更为透底的认识,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由此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六、知识经济学范式:一个结论

经济学家们对于知识的研究是依托于严谨的经济学范式之中的,同时也是随着经济学范式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上文我们是以范式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既有的关于知识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的,从中,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极有意义的经济学范畴——知识范式。

之所以能够形成和提出知识范式范畴,理由有三:

第一,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进展是极其鲜明地附着于、渗透于、深化于经济学范式的演进之中的。从古典经济学范式到当前的演进经济学范式,都在不同的角度、层面与视点注入了关于知识以及知识经济分析的理论传统与纲领启迪。知识的经济学分析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学范式进行高度综合与概括。综合出创新,概括出新意,知识范式的提出,其要义即在此。

第三,总体而言,经济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不成熟,还大有探索的空间。提出知识范式范畴显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理论生命力。

笔者认为,知识范式的保护带是古典范式保护带以及演进范式保护带的自然延伸。具体包括:生产方式变迁的内生性、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与信息不完备性。

与保护带相适应,知识范式的内核可概括为:关于知识配置的经济耗散系统。这包括如下两层含义:(1)它是一个经济系统。一方面,知识分工以及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知识要素配置是一个系统的范畴;另一方面,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只有知识才是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最为真实、最为内在的要素,而劳动者又是经济运行系统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的参与者。因此,知识配置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是相互嵌套在一起的,知识要素是根植于经济运行系统的基本因子,渗透在经济运行的所有层面。研究知识配置,就必须研究经济系统的各个层面;(2)这个经济系统是个耗散结构。18经济耗散系统指的是在开放的、非均衡的条件下,通过非线性机制、正反馈机制和有规律性地波动涨落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耗散结构的意思表明,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在远离均衡态的非线性区内,一个非常小的随机扰动或涨落就会通过以上机制的作用而放大发展为一个整体宏观的巨大涨落,使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达到一定阀值后又通过自组织再上升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螺旋上升的有序结构。我们认为,经济耗散系统深邃地揭示了知识配置的内在属性,也是对知识本质的准确概括。

参考文献

alchian,a.,1950,“uncertainty,evolution,andeconomictheor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58,211-221.

arrow,k.j.,1962,“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learningbydo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29,155-173.

becker,g.s.,1964,humancapital:atheoreticalandempiricalanalysis,divisionoflabor,coordinationcost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forthe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

becker,g.s.,andmurphy,k.m.,1992,“thedivisionoflabor,coordinationcosts,andknowledg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7(4),1137-1160.

coase,r.h.,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4,386-405.

coase,r.h.,1972,“durabilityandmonopoly”,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5(1),143-149.

debreu,g.,1972,theoryofvalue,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drucker,p.f.,1971,theageofdiscontinuity:guidelinestoourchangingsociety,london:panbooksltd..

edgeworth,f.,1881,mathematicalpsychics,london:keganpaul.

ellison,g.andfudenberg,d.,1993,“rulesofthumbforsociallearning”,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1,612-643.

hayek,f.a.,1937,“economicsandknowledge”,economica,4,33-54.

hayek,f.a.,1945,“theuseofknowledgeinsociety”,americaneconomicreview,35,519-530.

hayek,f.a.,1952,thesensoryorder,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knight,j.,1996,institutionsandsocialconflic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kreps,d.,1990,acourseinmicroeconomictheor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lucas,r.e.,1988,“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2,3-42.

marshall,a.,1920,principleofeconomics,london:macmillanandco..

milgrom,p.androberts,j.,1991,“adaptiveandsophisticatedlearninginnormalformgames”,gamesandeconomicbehavior,3,82-100.

north,d.,1990,institution,institution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

raghuramg.rajianandluigizingales,1998,“powerinatheoryofthefirm.”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387-432.

romer,p.m.,1986,“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4,1002-1037.

simon,h.a.,1957,“abehaviormodelofrationalchoic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69,99-118.

williamson,o.e.,1975,marketandhierarchies:analysisandantitrustimplications,astudyintheeconomicsofinternalorganization,newyork:thefreepress.

williamson,o.e.,1985,theeconomicinstitutionsof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contracting,newyork:freepress.

雷家骕、冯婉玲,2001:《知识经济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1876:《资本论》,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杨小凯、张永生,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瓦尔拉斯,1874:《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一、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集聚与空间外部性

(一)集聚与空间外部性的基本表述

自Marshall(1920)[17]起,空间外部性就被认为是经济集聚的关键因素。空间经济学中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城市经济理论从区域和城市尺度分别对集聚机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二者的讨论均以马歇尔关于外部性的思想作为研究的起点。马歇尔外部性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产业的投入产出关联;(2)劳动力的可获得性;(3)基于知识交换和“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新思想(知识溢出),三者共同形成了所谓的规模外部经济。Scitovsky(1954)[18]进一步将其概括为金钱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

随着生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生产业集聚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Keebleetal.(1991)[25]考察发现了生产业的集聚发展特征。Kolko(2007)[26]试图揭示生产业与制造业不同的产业区位选择模式,通过多个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角度分析,认为这种协同集聚的动力源于知识外溢和直接贸易关系。Keeble&Nachum(2002)[27]认为生产业集聚源于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频繁的知识交流和互相学习基于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传导是形成生产业集聚的关键。Richard&Christel(2002)[28]以法国巴黎为例,研究了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空间区位选择模式,发现每个细分行业的空间区位选择模式各异,但都是产业集聚和扩散的综合结果。

由于空间尺度的差异,新经济地理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对于空间外部性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区域尺度上关于集聚形成机制的解释更加倚重金钱外部性。他们虽然也认同非市场行为的P联效应(知识溢出)导致的技术外部性在集聚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但出于种种考虑(主要是技术上的),技术外部性在区域尺度上的集聚机制研究仅代表了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城市经济学理论则更加侧重技术外部性在城市集聚中的重要作用。Duranton&Puga(2004)[29]将城市尺度的空间外部性进一步归纳为共享、匹配和学习。城市经济学者认为,城市中充满了技术外部性[30],这是由于人和企业作为“信息接收者”或“信息传送者”具有交流互动的需求。

需要指出,集聚经济并不总是带来这些好处,过度集聚同样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形成集聚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下的拥挤效应形成了分散力,使产业要素在空间上分布趋于离散化,这造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挑战。Ke(2010)[31]和陈建军等(2016)[11]以中国地级市数据为样本的实证考察发现中国城市存在明显的拥挤效应。

(二)异质关联视角的空间外部性再整合

然而,学术界虽然从马歇尔空间外部性出发均认识到了异质关联的存在性,但分类角度不尽相同。目前,形成了市场作用角度和产业关联角度两个主流观点(表1)。市场作用角度,将异质关联分为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经济关联在市场机制下发挥作用,与空间外部性中的金钱外部性对应;知识关联在非市场机制下发挥作用,与空间外部性中的技术外部性对应。产业关联角度,按照上下游产业间的有形交往与相同或相近产业间的无形交往分为垂直关联和水平关联,同样分别对应空间外部性中的金钱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显然,两种分类只是切入角度有异但无实质区别。

二、产业协同集聚机制与效应研究

(一)产业协同集聚机制研究

(二)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研究

不难发现,目前关于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的研究仍停留在不同产业间集聚互动影响的方面,而对于产业协同集聚在空间上的经济绩效方面大多尚处于现象观察和定性分析阶段,仅有的研究也只考察了产业协同集聚对于区域(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解释产业集聚互动所导致的城市(空间)的诸如工资收入和生产效率增进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等关键议题。

(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结构互动

产业协同集聚具有产业和空间二重属性,产业区位选择可以影响城市(群)空间格局,而城市(群)空间格局的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形成循环累积因果的产城互动发展模式。[11]然而,现有产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结构互动研究虽然加入了空间思维,但依然囿于产业间的互动对彼此造成的“互补性”和“挤出性”及其形成的空间形态,对产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结构互动机制的阐述也仅限于定性的或者经验的讨论,并没有将产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结构互动问题纳入统一的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进行系统解释。

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关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量化测度指标的选取和构建,不少学者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需要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国外方面,Ellison&Glaeser(1997)[1]和Ellisonetal.(2010)[6]构建的E-G指数、Duranton&Overman(2005、2008)[3][4]构建的D-O指数、Stephen&Erik(2016)[33]构建的Colocalization指数等;国内方面,陈国亮和陈建军(2012)[42]、陈建军等(2016)[11]构建的?酌指数和?专指数等。

(一)E-G指数

最早提出并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指标的是Ellison&Glaeser(1997)[1],其计算方法为:

其中,G表示产业i的空间基尼系数,X表示地区r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HHI为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包含了产业、企业两个维度,因此,能够避免计算出来的产业协同聚集水平即使在同一空间的不同产业(行业)之间进行对比也存在偏差的缺陷。[23]

同时,Ellison&Glaeser(1997)[1]和Ellisonetal.(2010)[6]还构建了产业层面的E-G指数,用以测度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根据该E-G指数,衡量产业i和j协同集聚度的计算公式为:

E-G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Rosenthal&Strange(2001)[20]、Barrios&Strobl(2004)[43]利用E-G指数分别以美国、欧盟成员国的制造业样本数据考察了产业集聚状况。罗勇和曹丽莉(2005)[22]、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23]等利用E-G指数考察了中国制造业集聚状况。然而,目前并没有文献利用E-G指数进行制造业与生产业、生产业细分行业之间协同集聚方面的测度和研究。

(二)D-O指数

Duranton&Overman(2005、2008)[3][4]基于非参数密度估计模型分析构造了D-O指数来衡量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般性的表达式为:

(三)Colocalization指数

Colocalization指数(简称Coloc指数)是由Stephen&Erik(2016)[33]在借鉴瓦_斯坦度量(Wassersteinmetric)的思想基础上所构建的用以测度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指数。Coloc指数的大小由Wasserstein距离决定。具体而言,指数的数值代表了产业J位移到产业K空间相似性的统计显著性大小。

利用上式,就可以定义Wasserstein距离为:

Coloc指数贡献在于一方面克服了E-G指数只能衡量行政空间单元的产业协同集聚而导致的遗漏相邻地区厂商信息的缺点,另一方面克服了D-O指数由于依赖厂商的成对距离而导致移除特定地区的信息后厂商与就业中心信息不一致的缺点。另外,由于Coloc指数解决了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适用于对城市内部产业协同集聚的分析。

(四)?酌指数和?专指数

国内方面,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实践,开始尝试构建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指标。陈国亮和陈建军(2012)[42]认为E-G指数只能从产业层面反应国家层面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不能反映地区(城市)层面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因此,构建了?酌指数:

其中,k为地区(城市);η为单个产业(i或j)的集聚水平,以区位商衡量。那么,?酌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陈建军等(2016)[11]借鉴Ellison&Glaeser(1997)[1]和Ellisonetal.(2010)[6]的思想,构建了新的适用于考察城市层面的产业协同集聚?专指数:

四、研究评述

产业协同集聚是不同产业间在特定空间上的集聚,具有“产业-空间”二重属性。自Ellison&Glaeser(1997)[1]以来,已有大量国内外文献开始对这一典型的空间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已经处于“现象机制”分析阶段。

空间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城市经济理论分别从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系统阐述了产业集聚和扩散的机制,在主导机制上新经济地理理论较依赖于垂直关联(前后向关联)的作用,而城市经济理论更为侧重水平关联(“面对面”接触下的知识溢出)的作用,通过异质关联的传导形成了金钱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并且二者构成的空间外部性与集聚之间又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互相强化。当然,这一过程也并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集聚经济并不总是带来这些好处,过度集聚同样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形成集聚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下的拥挤效应形成了分散力,使产业要素在空间上分布趋于离散化。另外,学术界虽然从马歇尔的空间外部性理论出发均认识到了异质关联的存在性,但是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分类,本文对其进行了重新整合。

诸多学者围绕空间外部性的思想展开产业协同集聚微观形成机制的研究,验证了Marshall(1920)[17]所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即中间投入品与最终产品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共享劳动力市场、增加信息交换和创新机会对于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制造业和生产业内部细分行业之间协同集聚的促进作用。然而,产业协同集聚内在微观形成机制仅是机制研究的一个方面,产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的互动机制作为机制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目前的成果却非常单薄。效应研究,依然局限于“产业”到“产业”的集聚互动影响,对产业协同集聚在空间上的经济绩效大多尚处于现象观察和定性分析阶段,并没有解释产业集聚互动所导致的城市(空间)的经济绩效,例如工资收入和生产效率增进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等,亦即现有关于产业协同集聚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现象机制效应”这一完整分析脉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产业协同集聚经济绩效及其空间效应研究也构成了未来研究重点,对于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最后,本文还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现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的不同方法,并客观比较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

注释:

(1)产业集聚(IndustrialAgglomeration)同样是指产业在特定空间聚集的一种地缘经济现象,既包括受自然资源禀赋的吸引而集中(第一属性),亦包括在集聚空间的自我强化过程(第二属性)。

(2)详细介绍可参考WassersteinL.Markovprocessesoverdenumerableproductsofspacesdescribinglargesystemsofautomata.Problems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5,1969:47-52。

参考文献:

[1]G.Ellison&E.L.Glaeser.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ADartboardApproac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05(5):889C927.

[2]Pot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77-91.

[3]G.Duranton&H.G.Overman.TestingforLocalizationUsingMicro-geographicData[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5,(4):1077-1106.

[4]G.Duranton&H.G.Overman.ExploringtheDetailedLocationPatternsofU.K.ManufacturingIndustriesUsingMicro-geographicData[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2008,48(1):213-243.

[5]高峰,⒅颈.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8,(1):142-146.

[6]G.Ellison,E.L.Glaeser&W.R.Kerr.WhatCausesIndustryAgglomeration?EvidencefromCoagglomerationPattern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100(3):1195-1213.

[7]陈建军,陈菁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

[8]RobertW.Helsley&WilliamC.Strange.Coagglomeration,Clusters,andtheScaleandCompositionofCiti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14,122(5):1064-1093.

[9]陈晓峰,陈昭锋.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14,(2):49-57.

[10]陈建军,刘月,陈怀锦.市场潜能、协同集聚与地区工资收入――来自中国151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7-88.

[11]陈建军,刘月,邹苗苗.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150-163.

[12]KlausDesmet&EstebanRossi-Hansberg.SpatialDevelop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104(4):1211-1243.

[13]LanfrancoSenn.ServiceActivities’UrbanHierarchyandCumulativeGrowth[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3,13(2):11-22.

[14]胡尊国,王耀中,尹国君.劳动力流动、协同集聚与城市结构匹配[J].财经研究,2015,(12):26-39.

[15]江曼琦,席强敏.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3-160.

[17]Marshall.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andCo.,Ltd.,1920.

[18]ScitovskyT.TwoConceptsofExternalEconomi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4,(62):143-151.

[19]Krugman,P.GeographyandTrade.Cambridge[M].MA:MITPress,1991a.

[20]RosenthalS.&StrangeW.TheDeterminantsofAgglomeration[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01,50(2):191-229.

[2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22]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27.

[23]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114.

[25]KeebleD.,BrysonJ.&WoodP.SmallFirms,BusinessServiceGrowthandRegionalDevelopmentintheUK:SomeEmpiricalFindings[J].RegionalStudies,1991,25(5):439-457.

[26]JedKolko.AgglomerationandCo-agglomerationofServicesIndustries[R],MPRAPaper,2007,No.3362.

[27]D.Keeble&L.Nachum.WhydoBusinessServiceFirmsCluster?SmallConsultancies,ClusteringandDecentralizationinLondonandSouthernEngland[J].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2002,27(1):67-90.

[28]RichardShearmur&ChristelAlvergne.IntrametropolitanPatternsofHigh-orderBusinessServiceLocation:aComparativeStudyofSeventeenSectorsIle-de-France[J].UrbanStudies,2002,39(7):1143-1163.

[29]G.Duranton&D.Puga.Micro-foundationsofUrbanIncreasingReturns:Theory.In:J.V.HendersonandJ.-F.Thiess(eds).HandbookofRegionalandUrbanEconomics.CitiesandGeography.Amsterdam:North-Holland,2004:2063-2117.

[30]AnasA.,ArnottR.&SmallK.A.UrbanSpatialStructur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8,(36):1426-1464.

[31]ShanziKe.Agglomeration,ProductivityandSpatialSpilloversacrossChineseCities[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10,45(1):157-179.

[32]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05,(4):1067-1086.

[33]StephenB.Billings&ErikB.Johnson.AgglomerationwithinanUrbanArea[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16,(91):13-25.

[34]RyanM.Gallagher.ShippingCosts,InformationCosts,andtheSourcesofIndustrialCoagglomeration[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2013,53(2):304-331.

[35]GabeToddM.&AbelJaisonR.SharedKnowledgeandtheCo-agglomerationofOccupations,StaffReport[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2013,WorkingPaperNo.612.

[36]MeghaMukim.CoagglomerationofFormalandInformalIndustry:EvidencefromIndia[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5,(15):329-351.

[37]K.Rusche,U.Kies&A.Schulte.MeasuringSpatialCo-agglomerationPatternsbyExtendingESDATechniques[J].JahrbRegwiss,2011,(31):11-25.

[38]剑宝.基于制造业集聚的生产业协同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13,(3):396-401.

[39]盛丰.生产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2):32-39,110.

[40]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

一、网络背景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旋风就席卷全球,伴随着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现象,网络经济这个名词也逐渐开始进入学术界和理论界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

1、出现新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在网络快速发展后,世界经济变得更加紧密,跨国集团变得越来越多,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世界各国间投资和贸易逐年增长,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并且充满生命力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其中高风险的企业占到很大的比重,在高风险带来高回报的诱惑下,风险企业的数量激增。在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因而产品的创新化速率也变得越来越快。

2、出现新的经济问题。网络环境下,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学者来研究,并运用一系列的经济模型去得出可供参考的理论,比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

1、网络经济学的定义。网络经济学是进入新世纪才产生的新型的经济学,在很早之前也有叫做网络经济学的学科,当时它的含义是在通信工程之中,是对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科。当前网络经济学有了新的定义,网络经济学是随着网络即Internet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麦克奈特的《网络经济学》著作中,明确了网络经济学的英文名称为InternetEconomics。

2、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常一门经济学都是研究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矛盾,网络经济学也不例外,网络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网络经济当中产生的矛盾。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网络贸易当中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与之前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截然不同,由于这种特别的矛盾,网络经济学才变得重要。

3、网络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网络通常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和公司内网等几种形式,网络是网络经济的媒介,是连接贸易经济体双方的纽带,没有了网络一切都是空谈,在当代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实就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

(2)网络经济运行机制。资源如何分配就要看资源的运行机制如何,网络经济发展迅速,资源宝贵,网络经济健康长久的发展就需要网络资源的合理公平公正的进行分配,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网络机制目前有这么几个要求:一是分配要迅速,二是分配要灵活多变,三要具有创新性,网络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也要求不断创新。

(3)网络经济的一般规律。目前网络经济有这么几个一般规律,一是网络经济很超前,二是网络经济具有扩散的特性,三是网络经济可以整合世界各地信息以及人才等资源,将同一公司的各个分公司联系起来共同经营,化为一个整体。

夏皮罗和瓦里按都是美国的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两人同时在大学任教,并且经常一起探讨许多经济问题,在网络经济领域内,两人也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提出在网络经济内,工业经济的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仍然是切实有效的,这为后来人的研究开了一个先河。

同样是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谢伊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虽然有许多工业经济时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仍然有效,但是也是有区别的,他提出了相区别的四个特性:互补性、标准型、兼容性和消费外部性。这为后来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国学者纪玉山就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示,网络经济其实质是一种有关知识信息的经济,并且对网络经济学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表示网络经济学其实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延伸出来的小领域的经济学,很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定理都是实用的。

还有一位来自厦门大学的经济学学者张铭洪教授,他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建立了一个框架用来解释网络经济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后来也有许多像司志刚、孙健等我国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网络经济学的看法,并且有的还给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基本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对于在我国新兴起的网络经济来说是可喜可贺的。

四、网络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网络经济之上,都去尽力想将这一新型的经济研究透,以便为经济做出指导性的规划,防止经济出现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教授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将网络经济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理论框架,这一任务还有待后来人去完成。

另外网络经济学这一学科与其他传统的经济学科之间还是一直存在着联系,有时还将网络经济作为独立一章放到传统的经济学内,没有完全将网络经济学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供学者研究探讨。

目前对于网络经济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还是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到微观方面,只是研究许多目前精力内发生的现象,想用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却没有观察到宏观方面的问题,当然任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定性都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网络经济学会成为一门成熟的理论学科。

[1]BarkerR.G..Themarketforinformation—evidencefromfinancedirectors,analystsandfundmanagers.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1998,29(1),3-21.

[2]HollandJ..CorporateCommunicationswithInstitutionalShareholders:PrivateDisclosuresandFinancialReporting.ResearchCommitteeofthe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ofScotland,1997.

[3]HollandJ..Privatedisclosureandfinancialreporting.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1998a,24(4),255-269.

[4]HollandJ..Privatevoluntarydisclosure,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marketefficiency.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ancy,1998b,25(1and2),29-68.

[5]了维斯.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天夫.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1,(02).

[7]陈蓉.网络经济学发展综述[J].经济学家,2001,(05).

[8]杨瑞龙.网络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4,(09).

2.专业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指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切合实际,具备完成选题的主客观条件。具体来说,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专业所长等主观条件的角度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驾驭选题。譬如,当一个不擅长经济计量分析的学生面对一个计量分析的选题时,一定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难以胜任,这显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则。其次,必须从选题本身的工作量、理论难度和深度、指导教师水平、图书资料查询条件、论文完成的时限要求等方面评估完成选题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以资料的可获取性为例,经济数据中省、市级以下的数据一般很难获取,往往需要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调研工作量极大,本科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选题再好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二、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选题确定过于随意

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开题以前老师实际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学生自主选题,没有给予相应的交流、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第七、八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阶段,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聘、工作实习和备考方面,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学业已成,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论文研究的内容无关,抱有走过场的心态。凡此种种,对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花功夫搜集资料并斟酌选题,临近开题时往往随便选一个题目应付了事。在开题答辩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信口说出一个选题,却对该选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当老师指出其选题存在问题时,学生会立即将选题更换成另外一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选题的过于随意增大了题目的不确定和变动性,最终会累及论文质量。

2.偏好大选题,涉及面过于宏观

3.选题范围狭窄,题目相似度高

其实经济学涉及面广,又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中有众多问题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应该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范围和题目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是因为指导老师连续几年给学生的题目缺少变化;或者是因为学生相同的专业背景使他们的学术思维、研究视野趋于一致;或者是因为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检索,趋同的选题手段使那些点击率高且参考文献多的选题容易中标,结果就是选题往往集中在几个话题上,题目“扎堆”且重复率高,很难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学位论文“一人一题”。比如人民币升值、期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贸易壁垒等都是近年学生热衷的选题,连续几年的毕业论文都可能出现相同的选题,甚至同一年同一个答辩小组中的题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仅有一两字之差。

4.缺乏经济学思维,选题偏离专业方向

三、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1.前置选题工作,夯实选题基础

2.强调毕业论文重要性,进行选题环节专项辅导

3.强化选题阶段的导师作用,重视任务的落实与检查

一、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我国新制度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个兴起仅半个世纪的经济学新分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而且,我国开设和研究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起步较晚,所以各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均显露出诸多局限性与缺陷。

1.从教材视角剖析教学内容。

2.从教学实践洞察教学方法。

三、我国新制度经济学教学创新路径

为有效提升新制度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须确立以教学交往性、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性为典型特征的现代教学范式。这要求我们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重点突破口,全面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路径,由理论传递向既传授理论也传授方法与培养综合能力转变。

1.完善与变革教学内容。

2.优化与创新教学方法。

1.城市经济学概述

1.1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1.2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意义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结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决定了城市环境中的个体发展的可能。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对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能够评价和预测城市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选择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另外,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揭示城市生态发展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探讨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经济学研究。

2.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2.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2.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2.4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3.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3.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3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3.4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对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从它的起源开始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历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十年,该学科就被冷落。从发展经济学定义看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很多国家渐渐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桎梏,逐渐走上经济发展道路。

最早的经济学萌芽是从1938年威廉姆吕彼克用法文发表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一般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这是结构主义兴盛时期t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得到迅猛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这是新古典派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复苏并出现依附论,这是发展经济学发展昌盛时期,紧接着在7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断节。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时期,这个时期发展经济学达到了理论成熟的时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学家渐渐地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二、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概念是: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狭义的概念是:发展经济学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四、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如果说发展经济学中工业化理论对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那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工业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义。前世行副行长、经济学家钱纳里把工业化界定为“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我国的张培刚教授则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技术创新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解释,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础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概括起来说,工业化的实质就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例上升,低效率的农业部门比例下降。

其次是工业化理论历经几十年发展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参照物。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工业化问题的最初阶段,以刘易斯模型为代表。刘易斯认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是工业部门,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是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过程,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他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三种工业化战略:农产品出口,强调国内市场和制成品出口。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减。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THE END
1.普惠金融选题推荐金融学论文论文tags: 普惠金融选题推荐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资料 银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论文范文 相关内容 银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论文范文 普惠金融推动包容性增长的机制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包容性增长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经济发展目标之一,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确保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http://www.rhbyby.com/index.php/show/4551.html
2.经济学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41.保险研究 42.社会保障研究 43.经济史研究 44.经济思想史研究 45.国防经济学研究 46.政治经济学研究 47.经济社会学研究 48.经济哲学研究 49.住宅经济学研究 50.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研究 以上就是关于“年经济学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论文写作技巧知识,请持续关注Pape...https://www.paperpass.com/knowledge/6075.html
3....安全管理运维赛决赛入围名单及论文题目2015年中国信息安全技能...保险组论文选题: 请在以下二个材料中,任选其一,自拟主题编写论文。 材料一: “互联网+”对行业信息安全的挑战与应对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http://m.saikr.com/c/nd/3949
4.大数据背景下众安在线保险产品创新案例分析,保险硕士论文.docx...“互联网+保险〞为保险产品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互联网保险市场当前市场份额不大,但是随着在线用户的增加,保险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互联网保险正日益走进群众视野。作为我们国家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1.1.2选题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在状况1.2.2.国内研究现在状况1.2.3文献述评1.3...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54235858.html
5.“互联网+”课题基金项目论文选题热点选题2021最新“互联网+”热点选题态势分析报告是为研究人员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基金,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以及论文选题提供帮助的最新的选题分析报告。该报告由选题宝发布。https://xuantibao.com/subject/detail?sid=5&wid=6801
6.小学英语教学小论文题目有哪些论文题目,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题目有哪些,译林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浅谈小学英语单词教学(论文),高中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小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精选,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评课稿,英语教学类的论文题目,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论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选题方向...https://www.aizhinengxiezuo.com/news/biyelunwen/580204696481861.shtml
1.计算机毕设选题推荐基于Java的车辆保险理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附...一、课题背景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辆保险理赔业务日益增多。然而,传统的车辆保险理赔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车主的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Java的车辆保险理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该平台旨在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为车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https://blog.csdn.net/2301_79595671/article/details/143695159
2.保险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新闻资讯保险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涵盖保险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市场监管、公司经营、法律法规、科技转型、精算与资产管理、消费者行为等多方面。研究可探索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市场需求及监管政策等,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效益提升。 保险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https://mba.cqzikao.com/news/0316191.html
3.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9篇(全文)天津电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以下非具体论文题目,学生确定选题方向后,应根据具体写作角度确定论文标题)一、管理学方向参考题目1、我国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2、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3、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4、现代商务谈判5、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nfieqj3.html
4.保险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doc(精选6篇)篇1:保险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doc 保险专业毕业生选题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模式选择.建立与健全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体系.保险公司操作风险成因及如何防范.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控研究 .保险公司承保风险管理研究 银行保险研究 国内优先分保与互惠分保机制研究 重复博弈与信息不对称在保险经营中的应用 再保险与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o9z4c15.html
5.新闻部(优秀15篇)明确选题方向,确定、调整论文结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最有帮助的方面,但教师也需要在查找、分析文献资料方面进行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 (一)指导学生查找、阅读参考文献。论文写作参考的文献对于论文的完成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献查找能力,但有时缺乏相应的技巧,查阅文献存在一定的困难,大...https://www.baihuawen.cn/fanwen/daquan/650555.html
6.信贷风险相关的论文题目各类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7.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证分析8.CAPM的实用性分析9.认股权证( 或可转债)定价理论的实证研究10.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11.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12.中国衍生证券市场建立与发展13.银行上市后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https://www.zzmce.com/lunwen/44387.html
7.金融学院2023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5、文责自负,学生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承担全部责任。 序号 2023届参考选题 参考专业方向 1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产品发展动态研究 金融学 2 “双碳”背景下商业银行ESG建设及经营绩效研究 金融学 3 EU ETS(或其它)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启示 金融学 4 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与商业银行稳健性关系研究...https://jrxy.lixin.edu.cn/sx/cxgg/118691.htm
8.医学开题报告15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片机控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所给人带来的方便也是不可否定的,其中电子温度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为现代人工作、科研、生活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设施就需要从单片机技术入手,一切向着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现在所使用的体温计最常见的是水银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的刻度...https://www.jy135.com/kaitibaogao/128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