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执行难度和疫情防控因素,本次调查采用入村线下拦截访问和扫码网上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执行从2022年9月下旬启动,至11月上旬结束。调查实际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824个行政村,最终回收有效样本3670个。
二、农村消费环境总体情况
1.农村消费环境满意度表现良好,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2017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连续多年开展全国大中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工作。与中消协开展的2021年100个城市的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80.59分相比,农村消费者的满意度得分相对较低,城乡消费环境的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1农村消费环境总体满意度得分
2.农村中老年群体和低收入居民的满意度偏低。
从受访者的身份来看,农村商场、超市等商业主体经营者对农村消费环境的满意度为77.57分,总体上高于农村普通消费者的满意度74.26分。
在年龄结构方面,本次调查将农村消费者划分为青年(15-34周岁)、中年(35-64周岁)和老年(65-70周岁)三个年龄段。从调查结果看,农村青年群体的满意度得分最高(76.89分),随着年龄增长,农村消费者的满意度呈递减趋势。
图2不同年龄的农村消费者满意度得分
图3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消费者满意度得分
按照农村居民的家庭月均收入水平,将受访群体划分成4个类别:3000元(含)以下、3000-5000元(含)、5000-8000元(含)和8000元以上。根据调查结果,农村消费者的家庭月均收入水平越高,其对农村消费环境的满意度得分也越高。家庭月收入不足3千元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他们对消费环境的满意度仅有73.39分,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图4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农村消费者满意度得分
最后,从全国地理区域分布来看,华南地区农村居民对消费环境的满意度得分最高(78.68分),其次分别是华东地区(76.59分)和华北地区(75.93分),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居民满意度相对较低。
图5全国不同区域的农村消费者满意度得分
3.养老、医疗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有待提升。
附图农村各项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
(二)农村消费场景及支付方式
1.本地商超在农村居民日常消费中占据主要位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消费场景依然发生在本地线下,40.9%的受访者平时首选位于本村的商店、超市进行消费,接近两成的消费则发生在本村附近的集市、农贸市场(19.8%)。选择在电商平台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占比仅为9.7%。
图6农村日常主要消费场景(%)
2.农村消费采用无现金扫码支付的习惯已基本形成。
图7农村居民线下消费的支付方式
进一步调查显示,43.1%的农村居民表示自己所在村的商店、超市已全部支持扫码支付,50.1%的农村居民表示本村的大部分商超都支持扫码支付。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村商店、超市已采用了手机扫码的支付手段。
关于无现金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农村消费者也给出了非常积极的评价。数据显示,超三成的农村居民认为目前使用的扫码支付方式非常安全(30.5%),接近六成的人认为比较安全(59.1%),8.1%的人认为不太安全,认为非常不安全的受访者仅占2.3%。
图8农村商店支持扫码支付的比例、对无现金支付方式安全性的评价
(三)农村消费的主要问题。
1.迫切需要解决网络通讯和物流体系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当问及农村消费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5.1%的农村居民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网络通讯信号差;其次,31%的农村居民表示缺少电商服务点和快递点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调查的824个村居中,拥有快递点位的农村占比为56.6%,明确没有快递点位的占34%;此外,还有30.7%的消费者认为农村电商快递物流配送慢。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电商物流覆盖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
物流体系建设的不足也影响到了农村消费供给能力。数据显示,农村商品种类少(29.7%)、连锁或品牌零售店数量不足(21.8%)等消费供给不足方面的问题被受访者提及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村消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问题。
注:本题目为多选题,所有选项之和大于100%。
图9农村消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农村商品质量问题依旧突出。
农村商业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商业经营的规范程度不高,供销社系统逐步退出后,农村的商业设施以小商店、小超市为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三无”商品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可能因为其价格十分低廉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假货太多,有的时候不敢在农村购买,只能从城里买了带回来”。
“农村购买力不足,周边有小的门市有假冒产品,假冒产品价格低廉,农民真假难辨只在乎价格,导致好东西反而不好销售”。
部分受访者意见摘录:
“(农村)消费者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过期食品和假冒食品分辨不出来”。
“有很多小超市会销售假货。买的时候没发现,后来吃了才知道。为什么会有渠道送到这个货给商店?这不只是农村商店的问题,是整个生产销售的问题。欺负很多农村老人不认识字,蒙混过关”。
“农村大多人都是老人,分不清食品是否正规可靠,很多老人都没有(看)保质期的意识”。
3.农村消费价格偏高,农村居民生活支出压力较大。
“物价只涨不降,猪肉涨了什么都跟着涨,但猪肉降了也没见什么降过,消费水平太高,农民负担太重”。
二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居民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性消费占支出比重大,对消费能力构成严重挤压,更制约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三是农村物流运输成本仍然较高,导致农村的商业设施和商品类型经常面临短缺问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由于运输不畅、监管缺失等因素,农村地区保供给、稳物价的压力同样不小。
“偏远地区商品运输成本高,同样的东西,价格反而高了,而且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常住人口少,商店商品品种也很少”。
“我村道路太不好走,各类产品商家也来的少,农民消费也差,想买也买不到如意的商品”。
此外,本次调查中,有不少农村居民反映种子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也同样存在价格居高不下、掺假售假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种子化肥的价格,人工费用,价格都在提高,但这些都太高的话,我们农民种地就有困难,增收就是问题”。
“农民对复合肥系列识别度不高,容易买到假的化肥,玉米品种太多,太杂,农民面临选择难题”。
4.快递不能到村的问题较多,售后服务缺乏保障。
网络购物已日渐进入农村家庭,但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快递点不能到村以及售后服务缺失、服务不规范的问题较为普遍。
“快递不到村的问题,领取和投寄都相对困难,本来网购是很方便的事,特别是对于没有出行能力的人来说,但快递点不到村,反而又增加了困难”。
“提货点比较少,有时候一个乡都没有一个快递提货点,售后服务费劲,有的品牌在农村的售后服务点少,在家电安装时候不省事,有的时候需要加价”。
5.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权益保障问题须重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近70%,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趋势加快,大量的老人留守农村。
本次调查显示,65岁以上农村老人对农村消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为71.86分,低于平均水平。与青年(15-34周岁)和中年(35-64周岁)群体大多使用扫码支付不同,65.6%的农村老人仍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并且他们对网购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和部分商品享受“三包”服务政策的了解程度也明显偏低。例如,从未听说过网购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农村老年人占比为39.3%,中年和青年群体则分别占15.7%和8.3%;从未听说过部分商品享受“三包”服务政策的农村老年人占比为41%,中年和青年群体则分别仅占16.3%和9.9%。
如何方便农村老年人消费,有效保障他们的消费权益是下一步提升农村消费环境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现在多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家里老人有的消费不便,有的对互联网一窍不通,所以要多帮衬老年人”。
三、农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一)七成以上受访者使用移动网络上网,农村通信服务网点覆盖率仍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移动网络已成为受访的农村居民平时最主要的上网方式,占比达78.5%。其中,49%的农村居民主要使用移动4G网络,29.5%的农村居民已经使用移动5G网络,光纤宽带的占比相对较低,仅为13.6%。
图10农村居民平时主要的上网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无法顺利办理上网服务和接入网络,会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各方面造成不便。农村由于互联网普及相对较低,消费者在办理上网服务时更有可能遇到不便。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办理上网服务时,周边服务网点数量少或距离远是消费者遇到最多的问题,占比超过四成,达到46.1%;其次是网络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复杂,消费者表示看不懂,占26.4%;认为办理上网服务收费太高的消费者占比为20.9%。
图11农村居民办理上网服务时的问题(%)
(二)农村居民对网络信号质量的评价总体较好。
对于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质量,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手机移动网络信号(4G/5G)质量的评价整体优于对农村固定宽带速度的评价。超六成农村消费者认为本地移动网络信号比较好(60.5%),接近两成的消费者认为本地移动网络信号非常好(19.7%);认为移动信号比较差的占18.4%,非常差的占1.4%。
图12对农村手机移动网络信号的评价
相对而言,认为农村固定宽带速度非常快和比较快的消费者占比均低于移动网络,认为固定宽带网速比较慢的农村居民占比则达到了28.7%。
图13对农村固定宽带速度的评价
最后,在有线电视方面,本次调查中有58.4%的农村居民家里安装了有线电视,41.6%的农村居民家中则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已安装的村民对农村有线电视信号质量总体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有限电视信号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达到28.5%和60.9%。
图14对农村家庭有线电视信号的评价
(三)需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的用网成本。
在费用感知方面,农村居民对农村网络通信服务的费用总体感觉偏贵。认为费用有点贵的农村居民占比达到46.8%,高于认为比较便宜的比例(38.6%)。
图15农村网络通信费用的负担感知程度(%)
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对农村通信网络服务建设及配套服务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按百分制换算后的满意度得分为71.86分,可提升的空间仍然不小。从全国来看,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的农村居民对网络配套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居民满意度则相对较低。
图16农村地区通信网络服务建设及配套服务的满意度得分
四、农村网络消费及配送服务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网络消费迅速发展。丰富的商品类型和快捷的物流配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与城市居民同样优质便捷的消费体验,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居民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网络消费习惯,接近四成的农村居民网上购物的频率已达到每月平均1-5次(39%),每月在网上消费6次以上的比例也达到了18.9%,每月平均不到1次的比例为25.9%。
图17农村消费者网上购物频率(%)
对于在网上经常购买的商品种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消费门类是日用商品类,选择比例超过七成,占71.6%;其次是服装、鞋帽、箱包类商品,选择比例为54.2%;第三是食品类,占比为37.8%。
图18网上经常购买的商品种类(%)
图19网上购物时最担心和最不满意的问题类型(%)
图20农村物流配送问题类型(%)
图21受访者所在农村是否有快递点
图24农村快递配送需要额外付出的费用(%)
五、农村市场售后服务
(一)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依然存在,食品类预包装产品和部分烟酒、饮料产品问题相对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市场上销售问题产品的情况依然较多。超过四成的农村消费者最近一年内曾在本村或乡镇市场上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其中40.9%的消费者表示偶尔买到,3.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买到,从未买到过的消费者占比为34.9%。
图25农村消费者购物时遇到问题产品的情况
从产品类型上看,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农村市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产品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带有外包装的食品、零食等预包装食品(39.4%)、饮料类(37.2%)、烟酒类(36.3%)、日用百货类(33.3%)以及服装/鞋袜/帽子类(30.3%)商品。,占比均超过30%。
图26农村问题产品的主要种类(%)
(二)农村市场的售后服务落实情况。
1.农村市场的售后服务状况有所改进,农村居民消费维权知识不足制约退换货服务的落实。
售后服务一直是农村消费环境提升的主要短板之一。本次调查发现,尽管有35.0%的农村消费者反映所在村的商场、超市没有提供商品的退换货服务,但也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认为本地农村的商业经营者提供了退换货服务(31.2%)。两项数据的差距并不大,说明农村商场、超市在落实商品退换货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图27农村商场、超市提供退换货服务的情况
图28影响消费者享受退换货服务的因素(%)
为保障消费者网络购物退货的合法权益,2013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首次规定了“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了消费者七日“后悔权”。此后,2017年3月15日《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施行,为“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实际执行提供了具体指导。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的规定在农村消费者当中已具有较高的普及度,大多数受访者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3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了解具体内容;49.1%的人属于一般了解,听说过但不熟悉具体内容;只有12.9%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该项规定。
在日常网络消费过程中,超过四成的农村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曾申请过“七日无理由退货”,占比为42.7%;但也有40%的农村消费者从未申请使用过“七日无理由退货”。
图29对网络购买商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了解及使用情况(%)
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使用过“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农村消费者,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本村的快递网点不足导致退换货不方便,选择比例过半,达到56.8%;其次是退换货需要承担的运费较高,不划算,占比也达到43.2%。还有19.6%的消费者认为找商家处理退货的手续比较繁琐;11.3%的农村消费者则遭遇过商家拒绝无理由退货或者退货标准不合理的问题。
图30使用“七日无理由退货”时的问题(%)
“三包”服务指的是包修、包换、包退。对商品或服务实行“三包”,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经营者对商品承担质量保证的一种方法。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商品应享受“三包”服务的规定在农村消费者当中也已经较为普及,但是与网购商品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的规定相比,农村居民对“三包”服务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了解具体内容的农村消费者仅占30.8%,半数以上的农村消费者仅仅是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55.3%),还有13.9%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该项规定。
在日常消费中,实际应用到“三包”服务的农村消费者占比也相对较少,行使过“三包”服务政策的消费者仅占22.4%,从未使用过“三包”服务政策的消费者则占到53.2%。
图31对部分商品“三包”服务政策的了解及使用情况(%)
图32使用部分商品“三包”服务时的问题(%)
(三)消费者对政府执法工作成效评价积极,但对执法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较少。
图33对当地政府部门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的了解程度
图34对当地政府部门打击市场违法违规工作的评价(%)
六、农村集市消费和农业生产资料消费
(一)农村集市中的产品质量、价格问题依然多发。
图35在农村集市、集贸市场的消费频率
中国消费者协会连续三年开展的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活动发现,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产品、“三无”产品、价格不合理、过期产品等问题是农村集市长期存在的“顽疾”,本次调查的结果继续验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集市、集贸市场消费时最经常遇到的是“三无”产品问题,占比达28.9%;其次较为常见的问题是价格虚高、价格不实问题,占比为27.1%;掺假制假、非法添加等产品质量问题也经常发生(26.8%)。除产品质量、价格问题外,农村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还包括商品种类较少(25.6%)、虚假宣传(22.5%)和市场环境卫生恶劣(22.3%)。
图36农村集市、集贸市场消费时的主要问题类型(%)
(二)区域代理经销商是农业生产资料消费的主要渠道,生产资料价格不透明、涨价频繁的问题较多。
农业生产资料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是保障农产品生产顺利进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资基础。调查显示,最近一年来,农村居民最经常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类型是种子,占比超过四成,达到46.4%;其次经常购买的生产资料分别是化肥(39.3%)和农药(36.2%);农村居民购买除草剂(28.4%)和饲料(20.9%)的比例也超过两成,其他类型的生产资料消费比例则相对较低。
图37农村居民经常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
本次对农村居民日常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渠道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区域代理经销商是农村生产资料消费最常见的渠道,通过经销商购买的比例超过三成,达到32.7%。第二常见的渠道是农村个体散户,通过这一渠道购买生产资料的村民占比也超过两成,占22.5%。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居民会选择通过厂家直营门店(13.9%)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3.6%)购买生产资料。从现有数据来看,网络平台和电商尚未成为农业生产资料采购的主要渠道。
图38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渠道(%)
在采购农业生产资料时,农村消费者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商家的价格不透明或随意定价,选择比例超过三成(32.3%);其他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价格上涨较快(29%)、销售网点少导致采购不方便(28.2%)、产品质量差(27.5%)等。
图39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遇到的问题(%)
七、农村商业设施经营者
(一)受网购冲击、物价波动、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商业设施总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在农村店铺经营者看来,本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认为本村居民消费水平比较好的经营者占比为44.7%,认为村民消费水平比较差的也达到了37.9%,两项比例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农村商业设施的消费对象主要是本村居民,因此农村商业经营者对本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通常更为敏感,这项数据表明,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40对本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评价(%)
其次,对于农村商业设施的总体经营状况,经营者的评价也并不十分乐观。虽然有46.2%的经营者认为自己店铺的经营状况目前还比较好,但认为自己店铺目前的经营状况比较差的农村商业经营者比例也达到了三成以上,占31.5%。
图41农村商业设施的经营状况评价(%)
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商业设施遇到的经营困难,最主要的是来自线上网络购物的冲击,占比达到46.1%;其次是进货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占比同样超过四成(42.8%)。此外,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足(27.8%)、同业竞争激烈(26.1%)、物流配送不便(23.4%)等不利因素也对农村商场、超市的经营构成了重要挑战。
图42在经营农村商店、超市时遇到的主要困难(%)
面对多种困难因素,农村商业经营者对自己的店铺抵御经营风险的信心明显不足。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农村商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42.4%),高于认为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和非常强的比例(37.9%和13.3%)。
图43农村商业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自评(%)
(二)农村商业经营者具备一定的产品质量把控和售后服务意识,两成经营者表示曾经遭遇“职业索赔”。
对于商品售后的退换货服务。本次调查中,有80.5%的农村经营者表示,在消费者有凭据且商品完好、在七日内提出退换货请求的条件下,自己的店铺会主动为消费者提供退货、换货服务;但也有19.5%的经营者表示无论条件如何,自己的店铺都不会为消费者提供退货、换货服务。
图44进货时是否会主动查看产品标签(%)
图45本地政府部门开展的培训、宣传频率(%)
调查显示,从全国总体来看,表示曾经遇到过职业索赔行为的农村商业经营者占两成左右(20.6%),未遇到过的占比为79.4%。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经营者遇到职业索赔行为的比例在华南地区的农村显著偏高,达到31.7%,其次是华东地区,占比为23.3%,其他地区农村的占比均相对较低。
图46不同区域的农村遇到过职业索赔的比例(%)
(三)农村商业设施数字化改造方兴未艾,农村经营者的数字化运营知识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数商兴农”工程。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商业设施的数字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但已有超过半数的经营者有计划或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具体来看,已接入电商平台,完成一定程度数字化改造的农村商场、超市仅占13.9%;正在改造过程中的占20.2%;虽然目前有六成以上的农村商场、超市尚未接入网络平台、进行数字化改造,但已经有改造计划的经营者相对较多,占比为35.5%,不打算进行数字化改造的经营者占比为30.4%。
图47农村店铺数字化改造现状(%)
图48农村商业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偏好(%)
图49农村商超对数字化改造的顾虑(%)
八、调查中发现的部分典型问题
本次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邀请访问员和部分农村居民开展实地体验调查,将身边遇到的农村商场、超市、集市以及可能有问题的商品拍照上传,形成一手的现场资料。从反馈结果来看,农村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三无”产品和涉嫌假冒产品销售情况依然较多;二是部分农村小型商业设施和集贸市场存在未明码标价、无资质销售等经营不规范问题。
地点:***省***村
地点:***省***镇
反馈地点:***省***镇
问题描述:该市场上销售的鞋类,除部分有价格标签外,均未标注生产厂商、物料成分等信息。
2.涉嫌假冒产品问题。与“三无”产品相比,调查中发现市场中出售明显假冒产品的情况较少。涉嫌假冒产品主要存在于散称包装食品、箱包、服饰等商品。典型案例如下:
问题描述:该村市场销售的散装食品名为“奥达奥”,涉嫌仿冒“奥利奥”品牌,其商品外包装与品名十分接近“奥利奥”,为疑似假冒产品。
问题描述:该市场销售的背包涉嫌仿冒运动品牌Quechua,其材料较差,有明显异味,商品质量与真正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3.农村市场不规范经营问题。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小商场、小卖部以及农村集贸市场存在一定的不规范经营问题,包括产品未明码标价、商品随意摆放、涉嫌无经营资质销售等。典型案例如下:
问题描述:该村小卖部货柜货架均无价格标签、未明码标价,商品随意摆放且有出售“三无”产品。
问题描述:该集市有流动摊位出售中草药和疑似野生动物制品,无任何资质说明且产品无任何标签。
九、农村消费环境提升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
附录1:调查样本背景信息
(一)村居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村居类型以保留改善类为主,具体分布如下:
表1村居类型统计
样本量(个)
占比(%)
保留改善类村居(无大规模变化的自然村居)
2083
56.8
搬迁撤并类村区(如拆迁搬迁小区)
159
4.3
城郊融合类村居(如近郊区、远郊区村居)
426
11.6
特色保护类村居(如民俗类、乡村旅游特色村居等)
197
5.4
集聚提升类村居(产业相对聚集的村居)
114
3.1
其他类型村居
306
8.3
说不清
385
10.5
总计
3670
100.0
(二)受访者身份类型。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农村商业经营者占比为32.7%,农村消费者占比为67.3%。在执行时,每个村居的农村商业经营者至少包含1人,农村消费者则覆盖多种身份类型。从结果来看,消费者除普通村民外,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占比相对较多,其次分别是返乡创业者和农村教师群体,其他身份类型占比相对较少。
表2受访者身份类型统计
农村商店、超市、小卖部经营者
1200
32.7
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非短期支教或志愿者)
172
4.7
外出务工返乡人员
528
14.4
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和特岗教师的高校毕业生
42
1.1
大学生村官
46
1.3
驻村帮扶工作人员(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等)
60
1.6
返乡创业者
171
普通村民
1451
39.5
(三)受访者的基础背景信息。
本次调查的农村受访者年龄集中分布在25-45周岁之间。
表3受访者年龄总体分布
18-24周岁
378
10.3
25-34周岁
1227
33.4
35-44周岁
1004
27.4
45-54周岁
627
17.1
55-70周岁
434
11.8
农村居民在性别上呈现男多女少的态势,男女比例大致为6:4。
表4受访者性别总体分布
男性
2230
60.8
女性
1440
39.2
本次调查的农村居民大部分为中等学历,其中初中学历占比最多(34.2%),其次是高中学历(33.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较低。
表5受访者文化程度总体分布(N=3501)
小学
403
11.5
初中
1197
34.2
高中/中专/技校
1173
33.5
本科/大专
706
20.2
研究生
22
0.6
3501
(四)农村家庭的收入及消费状况。
工资、年薪所得
1624
44.5
种植、养殖、加工、劳务收入
1750
47.9
赡养、抚养费
91
2.5
76
2.1
社会养老保险金
110
3.0
67.6%的农村受访者的家庭月均收入在5千元以内,其中在3千元以内和3千至5千元区间的占比基本相同,均超过三成。
表7受访者家庭月均收入水平(N=3412)
3,000元以下(含)
1153
33.8
3,000~5,000元(含)
1152
5,000~8,000元(含)
747
21.9
8,000元以上
360
10.6
3412
总体来看,大多数农村消费者认为自身或家庭目前的消费水平并不高,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但对未来的消费信心则倾向于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