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被逼婚,一大波三姑六婆已在路上,逼婚与反逼婚的拉锯战即将上演。日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针对国内40岁以下青年每个城市1000份样本调查结果列举了各省逼婚率逼婚“特色”以及无法结婚的原因。
全国各地被逼婚率均在70%以上,逼婚现象最严重的是河南,第二是四川,第三是山东。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逼婚率相对较低。
四川父母逼婚有什么特点?调查显示,四川父母喜欢全家齐上阵,发动亲朋围攻战术;上海父母擅长用言语唠叨逼婚,就像“唐僧念经”一样;广西父母则是“实干派”,强行做主为子女安排相亲,解决婚姻大事。
父母逼婚的四招“必杀技”包括谆谆教诲、发动亲朋好友施压、强行安排相亲以及严厉申斥,子女则“见招拆招”,以表示苦恼、转移话题、接受相亲到假装有对象来回应。
话说回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单身呢?
高达七成以上的年轻人觉得,平时单位和家就两点一线,根本遇不到异性,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很少参与一些社交娱乐活动,哪儿来的谈对象机会。
爱情和婚姻尽管并不像童话里那样美好,但也不像到集市上买菜那样简单和随意。当儿女对爱情和婚姻有什么想法时,要主动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理解。逃避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父母双亲以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也不要过于“操心”,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让孩子对春节回家产生恐惧。
老人们是这么想的:“他们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想在这里扎根,但现实很难,因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选择回家乡成家立业又不情愿,所以处于悬浮状态。”有专家认为,父母长辈正是看准了儿女这种心无适处、人无归途的感觉,才急于逼婚,目的或许也是帮儿女做出一个选择。
儿女们却是这么想:“漂着”的年轻人不急于结婚,主要是认为“感觉”没找到,父母希望借助婚姻和外在的物质条件捆住儿女,这也是两辈人观念上的不同。“逼婚”因此成为必然:父母希望子女完成青年阶段的任务,如果儿女没有实现,就会与普遍社会心理产生差距,渐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在老一辈的社会交往圈里,亲戚朋友也会把子女的工作、结婚作为话题,让各家父母产生比较。造成一些父母认为子女不结婚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