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保险业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
保险业在压力中稳中有进,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保险+服务”新模式探索不断,行业有了更多支点,但深度转型阵痛、投资端持续承压、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凸显、风险化解任务较重等挑战依然存在。总的来说,在风雨兼程中,保险业以实干为先奋勇向前,结出了累累硕果。
发挥“双器”作用
为人民提供多重保障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保险业功能定位,要求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自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挂牌以来,在新的监管机构指导下,保险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进一步融入大金融格局,同时也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后召开的监管工作座谈会强调,更好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保险业深刻把握自身职能定位,通过提升风险定价、精细化管理、风险减量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精准高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种类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都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威胁。历次灾害事故发生,保险业均积极支持救灾和灾后重建,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此外,2023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了金融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6月30日起,《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开始施行,不断提升保险产品的透明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9月2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将保险销售行为划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环节,分别提出明确规定,更好地规范保险销售行为,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推动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保护好广大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力推“报行合一”
丰富养老体系
2023年8月,多家人身险公司完成新旧产品切换,停售预定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将普通型寿险预定利率下调至3%以下。预定利率下调可控制整体负债成本,降低利差损风险。在费用管理方面,近些年人身险业出现“报行不一”的情况,即实际费用超出了产品报备时的水平。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了多份文件,力推“报行合一”,率先在银保渠道启动。四季度,绝大多数开展银保业务的银行与保险公司重新签约,初步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30%。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表示,2023年,寿险业下调预定利率,推行“报行合一”,对于防范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推行“报行合一”,一方面是为了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对于防范寿险费差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
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是保险资管二十周年,自2003年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保资产成立以来,20年间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投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保险资管公司达34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7万亿元,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为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来,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日渐拓宽,保险资管公司已成为国内可投资大类资产类别最丰富的主流金融机构,保险资管产品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保险资金为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规模已经超过24万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王国军表示,得益于我国保险业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深厚积淀,保险资管公司在专业化成长中获得了丰厚的土壤,在量与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保险资管公司在长期资金管理、大类资产配置、长久期资产创设和绝对收益获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为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核心管理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保险业持续优化海外布局,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着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截至2023年6月末,6家中资保险机构在8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5家境外分支机构;“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亿元人民币。2023年6月,再保险“国际板”启动,助力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双循环”。10月,再保险“国际板”迎来首批15家进驻机构,初步形成机构集聚形态。
魏丽表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也是衡量一国保险市场强弱的重要指标,保险业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自身也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推动我国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