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林业局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蚌埠市林业局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月15日??

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录

第一章林业基础条件分析

一、基础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淮北市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

蚌埠市总面积5951.02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

主城区位于北纬33°01′至32°49′,东117°31′至117°11′,总面积969.39平方公里。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凤阳县毗邻,南部与凤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二)地形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蚌埠腹地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中朝准地台中淮河台坳的次级结构单位,称“蚌埠台拱”。蚌埠市幅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

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山丘相对集中,河沟纵横,湖泊散落。淮河以北为平原地区,约占全市面积的86%。淮河以南为有湖洼间隔的不连续的低丘地形,约占全市面积的14%。地貌主要分平原、台地和丘陵3种。境内平原以黄泛平原为主,另有河间浅洼地平原、含有丘陵的河流低阶地及傍河的河滩地。台地主要分布在沿河以南波状地区,分平岗地和倾斜岗地两种。蚌埠丘陵主要分布在市郊淮河南岸,为江淮丘陵的北缘。山丘基岩大都经过风化剥蚀而出露,间或有残破积物基本不发育,具粗骨性。按地面高度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最高处位于禹会区境内的涂山,海拔338.7米。

(三)气候特征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10毫米。光照充足,年均无霜期217天。年平均气温15.1℃,高于淮北和皖西山区。气温年内变化,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气温年较差27.1℃。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四季以东北风最多,另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四)河流水系

全市主要河流共15条,总长715.5公里。其中以淮河为主,自西向东贯通,境内长147公里;其余为茨淮新河、芡河、涡河、怀洪新河、北淝河、澥河、浍河、沱河等。重要湖泊8个:天河湖、龙子湖、四方湖、钓鱼台湖、张家湖、沱湖、天井湖、樵子涧水库。其中位于五河县境内的沱湖最大,正常水位时水面面积为86平方公里,已列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市区的龙子湖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五)土壤类型

蚌埠市处于两个气候带交界处,地形地貌不一,成土母质类型多样,加之黄泛影响,导致土壤类型及分布复杂。第二次土壤普查,市境土壤可划分为淋溶土、半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为水成土5个土纲,潮土、棕壤、黄棕壤、砂姜黑土、水稻5个土类,下领10个亚类、18个土属、27个土种。

(六)森林植被

蚌埠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蚌埠市树种结构以人工林为主,树种单一,纯林多,以杨树为主;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主要造林树种有杨、柳、刺槐、马尾松、侧柏、黑松、苦楝、臭椿、泡桐,主要经济林树种有石榴、李、桃、葡萄、枣、梨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

蚌埠现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个行政区,国家级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蚌埠经济开发区两个功能区。共设43个镇、12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有178个社区居委会、918个村民委员会。

根据蚌埠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329.64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81.56万人,占55.08%。

(二)经济建设

蚌埠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8742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208273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50100万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8351900万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9925300万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为12.2:40.1:47.7。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万元,比上年增长8.1%。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3183000万元,增长0.4%,地区财政收入1584800万元,下降2.9%。

(三)交通运输

蚌埠市水陆交通条件优势明显,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枢纽,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于此交汇,蚌埠南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京福高速铁路自蚌埠南站引出;蚌埠高速路网密布,境内有京台高速(G3)、宁洛高速(G36)、蚌合高速(S17)、蚌五高速(在建)、徐明高速等多条重要高速公路;蚌埠港位于淮河中游,由中心、怀远、五河、固镇4个港区组成,是中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淮河流域首个二类水运口岸。

三、林业资源现状

(一)林地资源现状

1.森林资源总体概况

蚌埠市国土总面积595102公顷,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1239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90%。公益林面积3756.07公顷。

图1-1蚌埠市森林资源总体分布图

2.林地分类概况

根据蚌埠市森林资源年报统计,蚌埠市总面积595102公顷,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1239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90%,公益林面积3756.07公顷。

根据蚌埠市森林资源年报统计,全市林地中有林地面积123953.3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6.24%;疏林地330.6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3%;灌木林地608.79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有365.18公顷,其它灌木林地有325.8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42%;未成林地6954.6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84%;苗圃地2577.7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79%;无立木林地2162.6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50%;宜林地7017.9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88%;辅助生产林地124.9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

3.活立木蓄积概况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06.15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811.49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0.33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94.24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0.097万立方米。

(二)湿地资源现状

据统计蚌埠全市湿地总面积为60790.05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21%,占安徽省湿地总面积的5.84%。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种,面积分别为29350.07公顷、13179.41公顷、5041.46公顷、13219.11公顷,各自占总面积的48.3%、21.7%、8.3%、21.7%。其中,河流湿地主要包括淮河流经市区段、北淝河、八里河、蚌埠闸、席家沟等;湖泊湿地主要包括天河、龙子湖、三汊河、沱湖、钓鱼台湖、张公湖等。

(三)草地资源现状

蚌埠市草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蚌埠市区分布较多,固镇县与五河县草地分布较多,怀远县草地相对较少。

图1-2蚌埠市草地资源总体分布图

(四)动植物资源现状

蚌埠市境内野生的动物主要有:野兔、野鸡、獾、刺猬、黄鼬、豹猫、夜鹰、蝙蝠、鼠、蛇、青蛙、蟾蜍、蜥蜴、壁虎、大雁、小燕、喜鹊、乌鸦、麻雀、野鸭、斑鸠、鹭、布谷鸟、啄木鸟、鸬鹚、鹌鹑、龟、鳖、蟹、黑鱼、泥鳅、田螺、蚌等。蚌埠常见乔木有140余种,常见灌木有70多种,常见藤本有10多种,蚌埠中草药有600多种,常见栽培植物有200多种。

(五)生物多样性现状

蚌埠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生境保护不断推进,生物栖息地环境逐渐向好。

四、林业保护发展现状

(一)森林城市建设

蚌埠市作为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自然资源丰厚,地理位置优越。“十三五”期间,各县区积极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有五河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省级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镇32个,省级森林村庄251个。

表1-1蚌埠市“三森”创建现状一览表(单位:个)

项目

省级森林城市

省级森林城镇

省级森林村庄

数目

3

32

251

(二)保护地建设现状

蚌埠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总预案和8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分预案通过省级审查。整合优化后,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为18828.78公顷。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面积为10075公顷。保护地总面积达28903.78公顷。

(三)湿地资源保护

湿地保护状况良好,自然保护地整合后将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1处,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省级湿地自然公园3处(包含拟新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

表1-2蚌埠市自然保护地整合规划表(单位:公顷)

序号

类型

名称

级别

面积

整合后

总面积

核心保护区面积

一般控制区面积

1

自然

保护区

安徽固镇两河

省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

2000

1010.72

989.28

2

安徽五河沱湖

4280.38

1342.08

2938.3

安徽怀远四方湖

5121.54

2561.06

2560.48

4

公园

安徽五河大巩山

省级森林自然公园

1163.74

0

5

安徽三汊河国家

湿地自然公园

国家级

800.86

6

安徽怀远滨淮

省级湿地自然公园

430.04

7

安徽怀远芡河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拟新建)

4213.64

8

安徽怀远茨淮新河省级湿地自然公园(拟新建)

818.58

(四)古树名木保护

据2020年全市开展古树名木调查成果显示,蚌埠现有古树名木809株(包含后备资源),其中一级古树6株,二级古树17株,三级古树767株,后备资源19株,古树名木的年龄以200年以下的为主。蚌埠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村庄、公园、风景区和古迹保护区内,立地环境呈现多样性。蚌埠市市树为雪松、中槐,市花为月季花。

表1-3古树名木现状表(单位:个)

古树名木等级

合计

809

一级古树

二级古树

17

三级古树

767

后备资源

19

(五)林业产业发展

1.特色经果林产业

“十三五”期间,蚌埠市新建特色经济林5000公顷,包含石榴、梨、葡萄、黄桃、猕猴桃等,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8个。

2.花卉苗木产业

截至“十三五”末期,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2000公顷,年产值近20亿元,年出圃各类绿化苗木5000万株,年销售鲜切花4000万枝,年销售盆花和草花3000万盆,盆景100万盆,木本花卉3500万盆。新建市内花卉交易中心1个,全省首家花卉苗木线上交易展示平台1个,改造提升市内花鸟鱼虫宠物市场2个,创建省级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建成全市花卉苗木特色村8个。打造“花博会”、“年宵花展”、“荷花节”、“石榴节”4个行业特色展会品牌。

3.林下经济产业

蚌埠市“十三五”期间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新建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中药材、林农套种等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创建省级示范点35个,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

图1-3蚌埠风光图

第二章“十三五”林业保护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林业保护发展成就

(一)生态保护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蚌埠市根据实际情况,严格落实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之原则,生态保护成绩斐然。森林防火成效显著,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病虫害防治严格有效,监测网络初步成型。同时通过各种宣教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林业资源质量双增

“十三五”末,蚌埠市森林覆盖率达20.90%,公益林面积3756.0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06.15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达60790.05公顷,林业资源总量较“十二五”期间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蚌埠市以促进林业“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积极推进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经果林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等重点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怀远石榴”、“蚌埠花卉”等林业品牌享誉全国。

(四)森林创建成就显著

“十三五”期间,各县区积极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十三五”末,共创建五河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省级森林城市3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2个,创建省级森林村庄251个。

二、重点实施林业六大工程

(一)原料林培育工程

完成建设原料林10000公顷,其中:新造各类速生丰产林500公顷,现有林培育9500公顷。

(二)苗木花卉建设工程

截至“十三五”末期,全市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2000公顷,年出苗量达到5000万株;盆景100万盆;新建苗木花卉产业核心示范区1个;苗木花卉交易中心1个。

(三)经济林建设工程

新建特色经济林5000公顷,其中石榴1800公顷,梨1500公顷,葡萄1300公顷,黄桃1000公顷,猕猴桃200公顷,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8个。

(四)林下经济建设工程

培育林下经济突出典型,打造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新建林下养殖面积1000公顷,林下种植中药材500公顷,林农套种2000公顷,创建省级示范点35个。

(五)森林旅游建设工程

以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大巩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凸显“兵家要地、帝王故里、酒都榴乡、生态乐园”形象,充分展示蚌埠市的森林、湿地自然景观特色,形成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15家森林旅游人家,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量50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0万元。

(六)林果深加工工程

以重组结构材、功能性密度板、木塑复合材料、石榴深加工和梨深加工为重点,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6家、果品加工企业4家。

第三章“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形势

一、“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有利条件与机遇

(一)生态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林业生态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林业地位逐步提升,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林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制定了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高位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为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贡献更大的林业力量。

(三)林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主要加强了六方面内容,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惩处力度。新修订的《森林法》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目的,从森林权属、发展规划、森林保护、造林绿化、经营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本次森林法修订将近年来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转化为法律规范,强化了立法对林业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进一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不利因素与挑战

(一)科学国土绿化提出更高要求

蚌埠市林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24.15%。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科学国土绿化的要求,对林业发展在空间的高效利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新的造林形式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二)林业多功能效益有待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正在升级,人民期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蚌埠林业产品缺乏创新,价值转化效率偏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林业基层队伍建设短板明显

林业基层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员欠缺等情况,建设短板明显。全市林业基层队伍普遍存在专业人员不稳定,人才引进难度大,难以满足新时代新阶段全市林业保护发展需要的问题。

第四章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以淮河生态廊道建设为抓手。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把蚌埠打造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节点。使蚌埠市“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前瞻进取、科学合理原则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发展目标既要有争先进位的开拓进取精神,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生态优先、保育结合原则

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振兴方面的主导作用,高标准规划、实施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森林城市系列创建等工程。

(三)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原则

通过现状分析,寻找蚌埠林业发展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对林业建设的要求,对症下药、靶向施策,有针对性地规划林业建设方向和组织重点工程。

(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充分认识林业的公益事业性质,重点建设项目应由政府主导。同时充分尊重市场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方向。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12月28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18年10月26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04号2017年10月07日);

《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2008年12月01日);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5号);

《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04年6月26日修订);

(二)政策文件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06月);

《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林业局2021年发布);

《关于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意见》(皖政办秘﹝2021﹞37号);

《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国家林业与草原局2018年07月06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09月);

《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2016年);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16日蚌埠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蚌埠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

《蚌埠市国土绿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江苏国林林业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

《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0)》(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年);

四、规划目标

(一)“十四五”规划目标

“十四五”期间,蚌埠市林业包发展锚定两大主体战略目标,一是保护蚌埠的“绿水青山”,二是将之变成“金山银山”。同时,林业发展要为蚌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独有的生态智慧、生态支撑和生态保障。截止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1.3%,森林蓄积量不低于90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完成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实现“五绿赋能蚌埠林业,全面提升生态发展”的发展构想和“三村三创共建碳汇森林,双林双花实现共同富裕”的林业重点工程开展新格局。具体发展指标见表4-1。

(二)2035年远景展望

完成蚌埠“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全部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谱写美丽蚌埠生态新画卷,让今天之蚌埠生态发展成为明日之蚌埠生态遗产:

从生态安全看,蚌埠林业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以淮河及支流水系为代表的四大生态屏障,庇护一方生态安全。

从空间协同看,蚌埠林业城乡共创,和而不同——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交相呼应,交织出一方和谐乐章。

从发展潜力看,蚌埠林业传承既往,创新未来——继承传统优势产业,创新现代林业产品,引领一方产业升级。

表4-1蚌埠市“十四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20年

现状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属性

林业资源总量

森林覆盖率

%

20.90

21.30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811.49

900

湿地保有量

公顷

60700

预期性

林业

资源

保护

森林火灾受害率

0.5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4.8

湿地保护率

50.13

51.16

林业资源质量

人工造林

5333

森林抚育

22780

退化林修复

2280

林业产业发展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万元

1000000

林业产业产值

874247

1200000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5

文化

内涵

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

80

100

自然科普宣教中心

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国家级森林城市

管理能力

智慧林业平台系统

人才交流与培训机构

第五章规划总体布局

一、布局原则

(一)以林业资源特征为基础

依托蚌埠市林业发展现状,在森林、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地等林业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二)以淮河生态廊道为主线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意见》,“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并以此为主线,构建以淮河生态廊道为主线的“十四五”林业发展综合布局。

(三)以林业生态节点为重点

结合《蚌埠市国土绿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等上位规划,以蚌埠市森林城市、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等生态节点为重点,统筹布局,协调发展。

二、空间规划布局

根据布局原则,结合蚌埠林业保护发展特色,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规划空间布局概括为:

“两山、一廊、一环、多点”

“两山”:荆山、涂山;

“一廊”:淮河生态廊道;

“一环”:由森林城市、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等林业生态节点形成的林业生态绿环;

“多点”:森林城市、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等林业生态节点。

图5-1蚌埠市“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空间布局图

三、功能规划布局

结合蚌埠市林业发展现状,统筹蚌埠市区城市资源、怀远农业资源、固镇文化资源、五河水韵资源,从城、镇、村三个层面提升蚌埠市林业综合发展体系: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木与特色林果深加工等传统林业产业;发展碳汇经济、木本粮油、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林业产业;开发生态步道、特色文创等高附加值林业产品。构建以林业产业特征为基础的“十四五”林业发展功能布局。将蚌埠市分为四大功能区,包括城市生态示范区、农林生态示范区,森林文化示范区、水韵生态示范区。

城市生态示范区:蚌埠市市区,包括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

农林生态示范区:怀远县依托怀远的农林资源禀赋,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北部田园风光和南部自然山水为依托,形成品牌化、产业化农业产品,有效整合怀远县各类要素,集中展示蚌埠的现代农业和森林资源。

森林文化示范区:以固镇垓下古城遗址和谷阳城遗址为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以垓下遗址为代表的汉文化底蕴,激活文化活力,提取文化元素,同时与“两山”森林资源相结合,着重打造以涂山、大洪山为代表的森林文化产品和空间,大力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

水韵生态示范区:依托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巩山森林公园和樵子涧水库等自然生境基底和淮畔草原现代牧业、十万亩苜蓿花海等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发展生态康养度假和湿地文化产业。

图5-2蚌埠市“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功能布局图

第六章林业保护发展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要紧密围绕“五绿”展开,从生态保护能力、生态资源本底、生态系统质量、生态产品效益、生态支撑能力五个方面全力提升,最终实现蚌埠市林业保护发展主要任务,实现“五绿赋能蚌埠林业,全面提升生态发展”的发展构想。

一、围绕“护绿”全面提升生态保护能力

(一)自然保护地建设

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和确权登记,编制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地方性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使得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建成统一、规范、高效,具有蚌埠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湿地保护与修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和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蚌埠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参照《蚌埠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在市政府统一规划指导和林业部门积极协调下,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土地、建设等各部门配合协作,通过对重要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对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最终遏制蚌埠天然湿地资源的不断退化趋势,实现蚌埠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有量达到60790.05公顷,受保护湿地面积达到31100.18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1.16%。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进行,就地保护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种群。加强生物多样性生存空间的保护和建设,使全区域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网络系统,为生物的迁移和交流提供条件。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到2025年,完成对全市范围内809棵古树名木的核实调查工作并编纂《蚌埠古树名木》书籍,介绍蚌埠古树名木资源;加强对已有古树名木的日常管护工作,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档案体制,规范日常资料收集与统计工作,同时做好部分达标古树的级别提升工作。

表6-1古树名木现状表(单位:个)

2021年已有数目

2025年规划数目

增加数目

16

-1

770

-3

二、围绕“增绿”全面提升生态资源本底

(一)绿化(人工)造林

结合《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蚌埠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和《蚌埠市国土绿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统筹推进科学国土绿化。实现宜林荒山荒坡、沿淮沿江以及废弃矿区、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两侧和河流两侧的滑坡山体、裸露地块全面覆绿,实现宜林还林、应绿尽绿。“十四五”期间规划人工造林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1.3%,森林蓄积量达到900万立方米。

(二)农田林网建设完善

应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选择适宜树种,在增绿扩量的同时,增强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十四五”期间完善农田林网庇护农田面积86667公顷;新增农田林网庇护农田面积33413公顷。

(三)淮河生态廊道建设

淮河及其二级以上支流两侧的滑坡山体、裸露地块全面覆绿,实现宜林还林、应绿尽绿。同时通过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退耕还林巩固提升、封山育林等大幅提升森林质量。到2025年,淮河两侧15公里范围内增绿扩量773公顷,提升森林质量3255公顷;全市范围内增绿扩量1944公顷,提升森林质量6012公顷。

(四)森林抚育及退化林修复

通过森林抚育,以形成更为合理的森林群落结构,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林木生长提供一个良好有利的环境,同时消除防疫及火灾隐患,“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森林抚育面积22780公顷。

根据形成原因,对用材林、生态林中低产低效的退化林进行修复改造,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效益兼顾的综合森林资源体系,“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退化林修复2280公顷。

针对退化杨树林及飘絮问题,分年度老龄杨树及时进行采伐,避免杨树大量飘絮。彻底解决杨絮问题还需要从源头治理,推广应用其他替代树种,加大替代树种应用比例,加大造林树种多样性,如泡桐、苦楝和薄壳山核桃等树种。

(五)森林景观综合提升

森林景观的改造提升需要遵循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按照以林配景、以林造景的要求,营造季相变化明显、林相丰富的森林景观。针对蚌埠市森林景观单调的现状,通过选用不同的主题花色树种和配置模式,如加拿大紫叶紫荆、金叶复叶槭、金叶国槐、金叶栾树、美国枫香、北美红枫、金枝国槐、火焰绣线菊、花叶络石等树种,借助树种规格控制和视觉景观控制措施,打造蚌埠森林景观特色。

三、围绕“管绿”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一)建立智慧林业体系

建立智慧感知、互联互通、科学管理的智慧林业管理系统。应用遥感、航拍、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高林业数字化水平。推进全市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为全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林业监测体系,实现林业监测信息采集规范化、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实时化、预测预警准确化、及时化,决策调度指挥评估智能化、科学化、可视化。

(二)有效防控森林火灾

建设完善的森林火灾责任、信息、救灾三大体系,加快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应急处置系统,实现预警响应规范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基础工作信息化,人力灭火和机械化灭火、风力灭火和以水灭火、传统防火和科学防火有机结合,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建成较为完善的蚌埠市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12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100%,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5‰以内。

(三)有效管控有害生物

通过责任落实、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构建监测全面、防治有效、处置及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以五河大巩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为重点,突出做好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杨树食叶害虫、白蚁等林业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控。“十四五”期间,保证主要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4.8‰以下。

(四)提升林业执法能力

开展森林督查,严厉制止和惩处乱占滥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组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执法队伍,实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规范执法行为,开展多部门联动、跨区域联合执法协作。积极推动涉林公益诉讼,建立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依法解决涉林产权和利益纠纷。按照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严格执行林业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围绕“用绿”全面提升生态产品效益

(一)特色经果发展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高效经济林生产示范基地,丰富经济林树种多样性,提高林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优化经济林建设及产品开发利用模式,提高林农收益。“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经济林1400公顷,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5个。

(二)花卉产业发展

规划在“十四五”期间,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以优化布局和提质增效为出发点,逐步打造蚌埠特色花卉,巩固和提升现有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生产与经营规模。到2025年全市新增花卉苗木基地面积5000亩,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年出圃各类绿化苗木6000万株,年销售鲜切花5000万枝,年销售盆花和草花5000万盆,盆景120万盆,木本花卉4000万盆。新建综合花卉交易中心1个和花卉产业核心示范区2处,增加花卉苗木特色村5个,逐步确立蚌埠在区域方位内的花卉产业发展中心、销售中心、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地位。

(三)林下经济发展

“十四五”期间,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构建稳定的生态体系,力求取得林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十四五”期间,计划发展林下经济2100公顷,新建100个林下经济示范点,在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各打造1个以林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林业示范区。

(四)森林城市创建

按照“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持续增加森林城市数量、不断提升森林城市质量”的要求和《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蚌埠市实际情况,“十四五”期间,不断促进城乡生态面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和居民生态意识提升。规划期内,完成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并通过验收;怀远县、固镇县、淮上区、禹会区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并完成验收;加快推进各县区省级森林城镇和省级森林村庄建设工作。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镇16个,省级森林村庄145个。

(五)乡村特色绿化

贯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尊重自然、适地适树,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实施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示范村建设工程。重点突出与“森林村庄”、“美丽乡村”等建设有效衔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长寿树示范村100个,绿化特色村100个,五小园示范村50个。

(六)旅游康养建设

合理利用蚌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在原有旅游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以涂山-白乳泉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生态-文旅示范和以三汊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为代表的生态-康养示范。结合《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0)》,逐步形成皖北文旅高地,打造以蚌埠市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休闲度假目的地。规划期内计划建设森林康养基地3处。

五、围绕“活绿”全面提升生态支撑能力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推进各县区标准化林业站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科技和设备的支持作用。合理规划林区道路,切实建成由农村公路和林区道路组成的路网体系。

(二)进一步深化林长制改革

“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平安森林”、“健康森林”、“金银森林”、“碳汇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动。

林长制组织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林业保护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保障制度更加完备,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林业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林业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安徽省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开展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的通知》,蚌埠市禹会区大洪山林场被确定为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十四五”期间,禹会区大洪山林场要深入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推深做实蚌埠市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为蚌埠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探索发展林业碳汇

“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碳汇森林行动,积极对接《国家林业草原碳汇行动方案》,明确全市林业碳汇发展基本任务。组织编制《蚌埠市林业碳汇发展中长期规划》。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通过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对碳汇交易给予量化指导,开展并完善碳汇交易,尝试建立碳汇基金。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蚌埠贡献。

第七章林业保护发展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在生态保护绝不放松,生态管控持续加强的基础上,重点实施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程,为蚌埠市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样板。同时大力发展以特色经果林、林下经济、盆景花圃、花卉销售为代表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助力蚌埠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实现“三村三创共建碳汇森林,双林双花实现共同富裕”的林业重点工程开展新格局。

一、营造林工程

规划期内,通过城区造林绿化、乡镇造林绿化、村庄造林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困难立地造等绿化(人工)造林方式,根据“适地适树、乡土树种、群众有栽培经验”的树种选择原则,切实提高蚌埠市国土绿化水平。截至2025年规划期末,规划人工造林5333公顷。

1.城区造林绿化

主要包括蚌埠市中心城区及蚌埠市所辖三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县城建成区的造林绿化。通过规划中新城区造林绿化,使城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金融中心与各种绿地既紧密相连,又相隔离,整个城区被包围在绿色中。因地制宜,对蚌埠市所辖三县进行造林绿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格局。

2.乡镇造林绿化

加强对各县区乡镇绿化建设,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现代城市空间布置的要求,按照生态优先、依法治绿、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指导思想,绿地配置沿山川河流水系等生物栖息适宜性高的地区展开的区域性绿地网。乡镇内部通过网、带、片绿地和景观林带建设,形成良好的集镇景观。注重驻地公园绿地建设,保证每个小镇至少有一处镇区级公园。

3.村庄造林绿化

规划期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和森林村庄创建等工程提升绿化环境。在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环村林带、村片林等原有绿化成果的同时,坚持改造与新建结合,注意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和乡土绿化树种,充分利用村庄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见缝插绿,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具体而言,结合造林工程完善村庄绿地系统,加强村庄房前屋后绿化,提高进村道路绿化水平。

4.农田林网建设

在规划期内,统筹农业、水利、国土和财政部门的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开发项目,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对现有的农田林网进行提质更新,完善各乡镇高标准农田示范林网工程。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由大沟、中沟和小沟交织形成农田水网网络,按照农田林网技术规程,严格贯彻“科学规划、适度规模、整村推进、成片治理”的原则,保质高效地建设好农田防护林。截至规划期末,新建农田林网33413公顷,新建农田林网建设示范片50个。

5.困难立地造林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规划期内,重点针对石质山等困难立地采用乡土树种,近自然造林,拓展造林空间。主要任务指标见表7-1。

表7-1农田林网提升工程规划表(单位:%;公顷)

统计单位

农田林网建设规划

困难立地造林规划

农田林网控制率

农田林网庇护农田面积

完善农田林网庇护农田面积

新增农田林网庇护农田面积

农田林网新造林折算面积

石质山造林面积

蚌埠市

90.81

182780

86667

33413

1000

-

怀远县

89.62

110407

40000

13807

400

五河县

95.14

46840

26667

11247

347

333

固镇县

88.84

23693

20000

8360

253

淮上区

93.56

1400

龙子湖区

65.67

440

13

禹会区

200

6.义务植树示范点基地建设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激发全民爱绿、护绿、建绿的热情,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推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深入开展。“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义务植树示范点基地63个,不断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和尽责率,确保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

表7-2义务植树示范点基地建设规划表(单位:个)

年度任务

小计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义务植树示范点基地

63

12

15

7.城市森林景观提升

统筹传统意义上交通、住房等城市灰色空间建设和森林草地、水体湿地的绿色空间建设,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是坚持国土绿化与彩色化珍贵化有机结合;二是合理进行乔木灌木搭配、针叶阔叶搭、常绿落叶搭配;三是在人员集中区域,优先选用珍贵与彩色于一体的树种造林,全面加快森林彩色化进程。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建成一个多林种、多功能、多层次、多色彩合理配置的具有蚌埠特色的珍贵彩色城市森林系统。

(二)森林经营

根据安徽省“十四五”期间森林质量提升要求及蚌埠市森林经营现状,组织调研,编纂《蚌埠市“十四五”森林经营规划》,具体指导“十四五”期间蚌埠市森林经营及森林质量提升工作。规划期内,实现蚌埠市森林质量提质增效。规划期内计划森林抚育面积22780公顷。

1.中幼龄林抚育

为形成稳定、健康、丰富多样的森林群落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对密度过大、结构不良、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的中幼龄林进行抚育,主要采取抚育间伐、定株修枝、除草割灌等措施。

(1)在幼龄林中进行透光伐,按照确定的保留株数,间密留疏,去劣留优,保留珍贵树种和优质树木,调整林分结构。

(2)在下木生长旺盛、与林木生长争水争肥严重的中幼龄林中进行割灌,采取机割、人割等不同方式,清除妨碍树木生长的灌木、藤条和杂草。作业时,注重保护珍稀濒危树木,以及有生长潜力的幼树、幼苗,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

(3)在自然整枝不良、通风透光不畅的林分中进行修枝。采取平切法,重点针对枝条、死枝过多的林木。修枝高度幼龄林不超过树高的1/3,中龄林不超过树高的1/2。

2.成熟林经营更新

位于重点森林生态保护区的天然成、过熟林,应遵循自然法则,让其自然演替更新,如需要可以适当人工清除一些病死木;位于非重点森林生态保护区,需要进行采伐更新,主要手段为渐伐、择法(团状、条状、块状)等方式,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更新方式,如人工造林、天然封育、人促天然更新等。

3.杨树飘絮治理

综合蚌埠市实际情况,综合利用药物抑制、将雌树变性嫁接,更换树种等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分年度开展杨树飘絮治理。

表7-3各县区森林抚育面积规划表(单位:公顷)

单位名称

项目类型

蚌埠市总计

7126

5860

5260

647

蚌山区

2080

1040

(三)退化林修复

1.低产低效林抚育补植

对于低产低效林,主要采用抚育与补植的修复措施。补植树种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速生树种为前提,营造混交林,快速修复退化林;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而退化的林分,根据有关规定实施采伐作业,伐除灾害木,清理林地进行补植补造。补植树种同样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速生树种为前提,营造混交林,快速修复退化林。

2.低产经济林抚育

主要针对初植过密、郁闭度过高、不通风不透光和树势生长过旺、树形主干明显的经济林林分,通过合理间伐、整形修剪等措施,调整密度、通风透光、促进分枝、提高产量。

表7-4各县区退化林修复面积规划表(单位:公顷)

533

287

600

127

依据安徽省“十四五”营造林规划任务及蚌埠市“十四五”营造林规划任务,规划期内各县区具体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及退化林修复年度计划规划见表7-5、表7-6、表7-7。

表7-5蚌埠市“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单位:公顷)

年度

1733

6733

867

4020

354

4013

353

4007

表7-6蚌埠市三县“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单位:公顷)

三县合计

4560

18246

1152

1440

4787

86

866

3374

265

3367

267

3359

520

怀远县小计

2060

532

687

1940

1300

133

1293

173

五河县小计

1620

480

1727

66

300

1034

1033

67

240

固镇县小计

880

273

1120

20

166

167

107

表7-7蚌埠市四区“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单位:公顷)

四区合计

769

4535

928

293

1947

780

132

87

龙子湖区小计

59

648

蚌山区小计

607

40

禹会区小计

259

2081

601

693

53

33

淮上区小计

392

1039

47

二、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

(一)巩固自然保护地区划调整成果

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对已经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分类有序解决如风景名胜区调整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使得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建成统一、规范、高效,具有蚌埠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

按照国家对自然保护地边界勘定方案、确认程序和标识系统等要求,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运用国土调查成果,建立我市统一矢量数据库,实现自然保护地一张图、一套数,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最终纳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自然保护地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碑、界桩和标识牌。

表7-8蚌埠市自然保护地整合规划表(单位:公顷)

风景

名胜区

龙子湖省级

风景名胜区

4410

涂山-白乳泉

省级风景名胜区

5665

9

10

(三)完善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

在加强生态修复和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一方面逐步创新完善自然资源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共管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监测体系,开展评估考核,严格执法监督。最终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调动各级各类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同时,在摸清保护地现状的基础上,积极筹划,编制总体规划,为“十四五”期间各保护地的有效保护指明方向。

表7-9蚌埠市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任务表

已有规划

计划编制规划

备注

修编

规划期包含“十四五”期间

修编总体规划

新编总体规划

(四)推进自然保护地科普宣教工作

充分发挥蚌埠市森林及湿地资源在生态文化和科普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建设宣传教育中心、野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爱鸟周”、“湿地日”等主题活动,将生态保护从工程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理念层面,全面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蚌埠市生态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表7-10生态文化与科普宣教工程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工程类别

建设类型

建设内容

生态文化与科普宣教工程

科普宣教基地

安徽固镇两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怀远四方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五河大巩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

安徽蚌埠禹会区大洪山

重要科研站点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

三、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一)精准规划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意见》根据省林业局的要求,蚌埠市“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规划到2023年,淮河两侧各15公里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坡荒地全部植树造林,实现宜林还林、应绿尽绿,并同步开展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淮河两侧15公里范围内增绿扩量772.87公顷,提升森林质量3255.07公顷;全市范围内增绿扩量1944公顷,提升森林质量6012.00公顷。到2025年,淮河沿线有条件的城镇、乡村达到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标准,森林质量持续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形成连续完整、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生态廊道,流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

(二)合理布局淮河生态廊道建设任务

结合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全面做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制定《淮河(蚌埠段)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对蚌埠市市域范围内淮河生态廊道两侧15公里建设任务进行布局,合理分配到各个县区。

工程建设区域即为全市全部区域,本着坚持全域规划、廊道优先原则,在设计编制具体实施方案时,应当将廊道范围建设项目优先安排。

表7-11淮河生态廊道15公里范围建设任务统计表(单位:公顷)

流域

区域

增绿扩量

森林质量提升

总计

荒山荒地

迹地恢复

低效林

改造

退耕还林改造

淮河

589.67

183.20

3008.40

246.67

3255.07

4027.94

133.67

12.73

275.33

421.73

0.20

0.47

3.33

4.00

66.67

666.67

33.33

700.00

833.34

42.47

53.33

263.07

358.87

100.00

80.00

36.67

216.67

200.00

13.33

1666.67

213.33

1880.00

2093.33

表7-12淮河生态廊道各县(区)总任务量表(单位:公顷)

片区

退化林

修复

退耕还林巩固提升

皖北

1944.00

4132.00

6012.00

7956.00

113.33

144.00

300.00

444.00

269.33

--

369.33

946.67

1033.33

2700.00

3646.67

240.00

482.67

722.67

220.00

346.67

566.67

(三)认真落实淮河生态廊道建设职责

按照“市级统筹、政策支持、顶层设计、属地责任、分步推进”的原则,启动淮河等主要河流绿色廊道提升、景观大道提效、山林绿化提质、康养基地打造、旅游资源整合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重点做好“两山一环一廊”绿化提升规划设计。

重点抓好沟渠路坝绿化、村庄绿化及农田林网全面提升,对现有林进行抚育管理,提升森林质量。规划期内将绿化特色村、五小园示范村、长寿树示范村、农田林网示范片等市级林业重点工程在淮河两侧15公里范围内实施,多渠道筹集并集中项目资金重点向淮河两侧区域覆盖,确保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全面完成。

根据部门和辖区职责划分,压实各级林长责任,精准用力,每年重点打造一个山头、一段河流、一条道路,把蚌埠市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四、经济林建设工程

(一)经济林建设

“十四五”期间,加快运用科技手段对优良品种进行改良,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有机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模式,发展现代果树省力栽培模式,从技术上提升果农的林果栽植技术水平,帮助果农更好地发展经济林产业,为果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规划新建经济林1400公顷,其中石榴300公顷,梨300公顷,葡萄200公顷,黄桃100公顷,猕猴桃100公顷,其他经济林400公顷。主要布局在怀远县(石榴、梨)、固镇县(梨、黄桃)、五河县(葡萄、猕猴桃)、禹会区(石榴)和淮上区(葡萄)。

(二)经济林基地建设

结合县区特色,重点在三县和淮上区、禹会区打造石榴、葡萄、梨、桃、银杏等优质特色经济林基地。计划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5个。

发展晚秋黄梨、黄金梨等早中熟优良梨品种,引进栽培一些国内外的梨树优良品种(红星梨、金星梨等),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主要发展地区为固镇县和怀远县;丰富葡萄品种,推广一些经济性状和观赏性状较为优良的品种进行良种化生产,与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有效结合,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发展地区为五河县和淮上区;发展黄桃标准化生态栽培示范基地。主要发展地区为固镇县;重点发展红阳、金阳、金艳果等优良猕猴桃品种。主要发展地区为五河县。

表7-13特色经济林建设对照规划表(单位:公顷;个)

经济林种类

“十三五”建设

建成面积

“十四五”规划

新建面积

对应新建优质经济林基地

17000

石榴

1800

1500

葡萄

黄桃

猕猴桃

其他经济林

11000

(三)打造品牌效应

打造经果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怀远石榴”、“五河酥梨”等品牌的影响力。大力推广经济林先进实用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玉石籽、玛瑙籽、大笨子等石榴良种,晚秋黄梨、黄金梨等梨良种。

重点扩大“怀远石榴”品牌影响,推广栽培经济性状比较优良的品种(玉石籽、玛瑙籽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栽培品种进行改良,推广使用大树高接换冠改种技术,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有机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模式,通过设施栽培、整形修剪等技术提高石榴产量和品质,扩大栽植面积,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道路。

“怀远石榴”品牌要向林果深加工等产业延伸,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选用优质石榴为原料,采用原汁发酵,精心酿制,保留石榴原有的自然风格和美容、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营养保健功能,特点突出,有着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和较高的开发价值。石榴果醋以石榴汁为原料经过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两道工序酿制而成,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品,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大大提高了果醋的保健功能。

(四)产业链延长

巩固蚌埠市名、特、优经济林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特色经果林产品加工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新生产经营机制,走绿色产业化、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推广和创新互联网+等营销模式,实现增产增收,提高林农生活水平。

五、花卉产业提升工程

(一)加快苗圃基地建设

依据定向培育和适地适树原则,结合蚌埠市造林苗木需求,分别建立常规造林乔木树种苗圃基地和绿化大苗基地,重点推广乡土树种,尤其是省局推选的十大乡土树种。其中常规造林乔木树种基地主要面向用材林树种(椿树、楝树、杨树系列、柳树系列等)、经果林树种(石榴、黄梨、黄桃等),根据蚌埠市自然环境条件进行部分品种选种培育;绿化大苗基地主要面向林业工程所需观赏苗木如朴树、榉树、乌桕、广玉兰、桂花、女贞、马褂木、黄山栾树、五角枫、法国梧桐等。

(二)推进花卉产业发展

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花卉,调整花卉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菊花、月季资源优势,通过新品种引进、资源收集和自主选育,每年更新菊花、月季新优品种,实现优势品牌从花到种源和苗共赢的产品结构调整。针对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建设,适当引进优质景观花卉新品种、引进花卉高效快繁技术、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轻基质栽培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建设现代化自控温室、现代化快繁苗床等生产设备,实现花卉高效培育、周年供应。

(三)促进盆景多元创新

以徽派盆景灵活多样的技艺优势,发展规格多元化盆景产品。品种可选择常绿树种罗汉松、五针松、黄山松、雀梅等;梅花、紫薇、胡颓子、金弹子等观花、观果树种;利用矮化技术发展果树盆景,如石榴、苹果、黄金梨。建立盆景素材生产基地,应用繁殖及创作技术,快速培养大量、优质的盆景素材。

(四)建设区域花卉中心

打造花卉苗木综合产业集群,建设全省最大的盆花生产中心、盆栽集散交易中心和花木物流中心。同时,助推花卉科技企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五河县、怀远县、固镇县及龙子湖区等周边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基地。

(五)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提倡“合作社+市场+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高档花卉、精品苗木、盆景盆栽和其他草花,逐步形成一县一区一特色,且能够叫得响、有品牌、有规模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格局。

积极建设多种市场平台,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市、面向全省与全国市场的林产品物流营销服务体系。

(六)加强科技创新驱动

加大优良乡土苗木花卉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力度,打造一系列具有蚌埠本地特色的花卉苗木产品;加强与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的交流合作与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新品研发、良种选育、栽培技术、鲜花保存等课题研究与应用实践,发展多样化的花卉苗木产品;加强对全市现有人才队伍花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养。促进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形成特色化、多样化并存的发展格局。

(七)提升花卉产业内涵

遵循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生态与社会效益原则。将城市周边的龙子湖、天河、张公湖、涂山、梅花山等重要湖泊和山林的生态治理项目与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相融合,把蚌埠建成绿色和谐、景色宜人、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同时,举办花博会、荷花节、榴花节、梨花节、菊花节、樱花节等一系列花卉赛事活动,增强花卉苗木企业参与全市中心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全市人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认同感和知晓度,形成全社会爱花护绿的浓厚氛围。

六、林下经济发展工程

(一)林下养殖

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分区域在适宜地区发展林下养殖业,充分本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积极选择开展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渔模式、林-蜂模式等林下养殖方式。重点发展养殖肉鸡、柴鸡、肉鸭等林-禽模式。计划新增林下养殖面积600公顷。

(二)林下种植

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分区域在适宜地区发展林下种植,充分本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积极选择开展林-粮模式、林-菜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等林下种植方式。重点发展板蓝根、白芍、金银花、油用牡丹等林-药模式及小麦、大豆等林-粮模式。计划新增林下种植中药材300公顷,林农套种1200公顷。

(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充分利用林下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采集、处理、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业,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产品主要包括对林下竹笋、松脂、食用菌、森林蔬菜、天然中药材等产品的采集加工。

(四)森林景观利用三产融合模式

三产融合模式是以林下种植、养殖基地为基础,利用森林景观和林地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的一种经营方式,依托境内涂山-白乳泉、龙子湖等风景名胜区及自然公园,合理利用生态景观,与林下种养、林下绿色产品消费结合起来,建立森林休闲娱乐和林下垂钓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规划在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各打造1个以林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林业示范区。

七、森林城市创建工程

(一)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

(二)森林城市各县区全覆盖

充分研究,学习全国各森林城市创建特色及模式,结合蚌埠市五河县、龙子湖区、蚌山区成功创建的经验,高站位编写怀远县、固镇县、淮上区、禹会区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依据规划内容与举措,快速推进四县区创建工作。前期以怀远县作为重点推进对象,为其余县区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参考模式。“十四五”期间,怀远县、固镇县、淮上区、禹会区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

(三)森林城镇与森林乡村建设

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建设工作,在站位上要协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在规划上要与蚌埠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及各县区巩固或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相互协调,齐头并进。在实施上要注重结合绿化特色村、五小园示范村、长寿树示范村、农田林网示范片等市级林业重点工程相互衔接。

“十四五”期间,怀远县规划建设省级森林城镇6个,分别为白莲坡镇、魏庄镇、淝南镇、徐圩乡、榴城镇等,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42个;五河县规划建设省级森林城镇5个,分别是小圩镇、浍南镇、东刘集镇、小溪镇、申集镇,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27个;固镇县规划建设省级森林城镇2个,分别是杨庙乡、仲兴乡,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27个;淮上区规划建设省级森林城镇3个,分别是沫河口镇、小蚌埠镇、梅桥乡,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21个;蚌山区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1个;龙子湖区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14个;禹会区规划建设省级森林村庄13个(详见表7-14)。

表7-14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目标表(单位:个)

145

27

42

21

14

八、乡村特色绿化工程

(一)长寿树示范村建设

根据国家林草局发布《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结合蚌埠市自然环境条件,遵循适地树种和乡土树种优先的原则,推荐长寿造林树种20种:银杏、黄连木、榆树、榉树、朴树、乌桕、黄檀、白蜡、国槐、皂角、木瓜、桂花、紫薇、广玉兰、梨树、柿树、石榴、板栗、核桃、薄壳山核桃。每个示范村栽植的树种从长寿树种目录中筛选4—6个品种,苗木规格要求胸径达到6厘米以上、带土球栽植。栽植地点选择范围为“美丽乡村”及“森林村庄”或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名村的公共绿地、主干道两侧、村委会、学校、相对集中的农户宅旁空地。截至2025年,规划完成长寿树示范村建设100个。

(二)绿化特色村建设

结合“森林村庄”、“美丽乡村”等建设,打造一批“村村是风景,个个有特色”的绿化特色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扮靓美丽庭院等活动,确保村庄环境既有特色,又有成效。截至2025年,规划完成绿化特色村建设100个。

(三)“五小园”示范村建设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村庄建成区内小果园、小苗圃、小花园、小游园、小公园五小园建设。其中“五小园”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30%以上,其中当年新建“五小园”面积不少于100亩的,可评为五小园建设示范村,并给予20万元/个的补助。截至2025年,规划完成五小园示范村建设50个。具体建设标准如下:

小果园、小苗圃:起始面积1亩以上,村两委要组织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隙地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果树要选择树形优美、寿命较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树种,如薄壳山核桃、石榴、梨树、柿树等;小苗圃建设要以繁育生长速度快、市场行情好的乡土树种为主,如法梧、女贞、刺槐、楝树、椿树等。

小花园:村庄建成区内面积不足1亩的公共节点和群众院内、门前空地可因地制宜成片或零星栽植各类花卉,农户栽花率100%,户均不低于20株。花卉要选择多年生、长势旺、易管理的本地适生品种,如月季、金银花、美人蕉、鸡冠花等。

小游园∶起始面积1亩以上的公共绿地,园内绿地率80%以上,休闲步道通畅。

小公园∶起始面积5亩以上的公共绿地,园内绿地率60%以上,乔灌花草配置合理,休闲步道铺设通畅,休憩健身设施齐全。各县区市级林业重点工程任务见附表14。

“十四五”期间,将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示范村建设与发展林业产业、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合理分配每年度创建工作,同时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村、特色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具体目标见表7-15。

表7-15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示范村建设目标表

项目名称

市级补助标准

年度总任务(单位:个)

长寿树示范村建设

15.6万元/个

22

18

绿化特色村建设

20万元/个

五小园示范村建设

50

九、旅游康养提升工程

(一)自然公园优化发展

对龙子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涂山-白乳泉省级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成果进行巩固;大力提升以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大巩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服务水平;对怀远芡河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五河香涧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等新设立的自然公园,在保护优先、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其旅游、康养、文创价值。

(二)森林旅游提质发展

结合《蚌埠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0)》和《蚌埠市旅游特色城镇发展规划(2019-2030)》,对蚌埠市区及三县的生态旅游康养进行合理规划,稳步推进,并预留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空间。其中蚌埠市城区以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怀远县以发展“农业+生态”闲趣旅游为特色;固镇县以发展“文化+生态”体验旅游为特色;五河县发展“康养+生态”休憩旅游为特色。

(三)森林康养规划发展

以蚌埠森林生态资源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森林食药资源和森林文化资源,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坚持生态优化、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创新引领、市场主导五项基本原则,力争到2025年建成1条国际领先的森林步道,3个生态康养基地,结合绿美村庄建设,打造若干个田园休憩基地。

(四)森林文创产品研发

表7-16森林康养基地(小镇)建设规划表(单位:个)

项目数量

项目地点

康养基地(小镇)

涂山-白乳泉省级风景名胜区

十、森林火灾管控工程

(一)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火险预警是预防工作的先导,林火监测是实现森林火灾“早发现”的关键环节。针对预警响应机制不完善、林火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不高、瞭望存在盲区的现状,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新技术应用,创新预警模式,强化响应措施,构建完善的森林火险预警响应体系;在森林资源分布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适当新建瞭望塔,发挥其在大面积林区火情监测中的作用。通过综合利用监测手段,建成集瞭望、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和地面巡护的立体林火预警监测系统,提升森林火险预警、火情实时监测能力。

(二)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建设

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建设是提升森林防火综合指挥调度能力的基础,是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增强业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针对目前森林防火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存在盲区,重点加强满足森林防火需求的数据资源和协调使用社会通信资源,构建综合通信系统、全面提高森林防火通信能力。在利用国家公共资源基础上,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急通信等新兴技术应用,构建森林防火综合通信系统,实现各类信息的及时传输,为森林防火信息化提供支撑。

(三)森林防火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

(四)林火阻隔系统建设

林火阻隔系统是防止火灾蔓延,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治本措施,是森林火灾预防体系的基础工程。针对我市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不足的问题,按照“因险设防、重点突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现状,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带和现有工程阻隔带的基础上,统一布局,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工程建设。各县、区要根据森林防火的实际情况,每年逐步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重点抓好行政区域交界处、城镇、村庄、重要景区以及重要设施、危险品仓库周围防火隔离带的建设工作,加快建设林区道路、开辟防火道、清除可燃物,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以自然阻隔带为依托、以其他阻隔方式为补充的林火阻隔网络。

(五)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

森林防火应急道路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扑火队伍和物资迅速运达火场的重要通道,是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的重要保障。针对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密度低、建设滞后、通行能力差等问题,重点考虑国有林场的道路建设。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打通林区内部断头路(水毁路),升级改造集材废弃路和简易路,与林区现有外部道路构建布局较为合理,结构较为完整的国有林场防火应急道路网络。

(六)重点保护区域森林防火建设

重点保护区域包括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森林火灾高危区。重点保护区是我市天然物种基因库和森林景观资源的精华,保护价值高、政治敏感性强,人员流动性大,火灾隐患危险程度高,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是重点的保护目标。重点保护区森林防火建设通过以新建森林防火水网,加强大型灭火装备建设,提高重点保护区防范重、特大森林火灾能力和森林防火扑火效率。

十一、森林碳汇探索工程

(一)碳汇科普宣教工程

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宣传实践,减少碳足迹、践行碳中和。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自然教育、科普宣传示范基地,加强林业碳汇公共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林业碳汇发展氛围。达到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普通民众对碳汇工作的知晓度和支持度显著提升。重点加强森林“储碳库”功能、森林“吸碳器”功能和森林“碳中和”功能宣传。

(二)碳汇计量监测工程

开展林业碳汇调查和连续动态监测,建立森林、湿地、木质林产品各类碳库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实现定期更新碳汇监测数据、计量报告结果。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其增汇能力评估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三)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实施农田林网、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育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发展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和结果运用机制。完善公益林补偿财政奖补政策,全面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跨区域森林、湿地补偿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林业生态补偿。

(四)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

对接一部分有能力、有购买意愿的企业作为碳汇购买方,形成买方市场,先行开展交易试点。规范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主体与碳汇购买方注册、登记、分割、交易、注销等内容,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交易程序。

(五)探索建立林业碳汇基金

探索建立市、县级林业碳汇专项基金制度,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等增汇减排活动,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碳汇基金,对捐资企业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或一定的政策支持,对捐资金额大的在林业碳汇项目区设立捐资方冠名的长期可视性碑牌。

(六)加快提升森林城市碳汇潜力

通过挖掘林业项目潜在的碳汇价值,促进造林绿化和城镇绿化过程中碳汇附加值的充分体现。结合蚌埠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各县区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通过对碳汇计量监测手段,合理评估各级森林城市的碳汇价值,使之生态产品价值,特别是碳汇价值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七)加快林业碳汇关键技术创新

加快林业碳汇关键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培养,确保林业碳汇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开展林业碳固定、碳减排、碳计量、碳监测、碳评估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力争在提质增汇、节能减排、监测评价、高固碳树种良种选育等方面形成一批地方标准与规范。加强碳汇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研项目成果质量及其应用推广成效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林技人员碳汇经营技术水平。

十二、森林活力释放工程

(一)大力推进林权流转

制定活化林地经营权,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证制度,建立健全林地经营权证制度,发布一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权威机构,完善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赎买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集体林地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收归国有,逐步调整为公益林。

(二)深入推进国有林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积极参加省级示范国有林场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分级监管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引导支持社会资本通过适当合作方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承贷、项目管理、持续经营”的思路,探索建立市级国有林业投融资平台,多方位、多层次引进金融、投资、基金、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参与国有林场自身建设,为全市林业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提升国有林场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持续推进普惠林业金融产品

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持续推进普惠林业金融产品,创新建立政银担保企新模式,探索建立集体林地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制度,创新信贷产品,加快推进林权收储担保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探索建立“林票”制度和“林长制”银行,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四)持续优化林业营商环境

积极推进林木采伐许可审批权限向乡镇延伸,健全“一站办”“一窗办”“一次办”涉林政务服务制度,完善林木采伐、简政放权“放管服”管理体制。按照市林业局制定的“一送四进”意见措施,推进林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开展“一周一技”在线科技服务和线下技术指导,常态化服务林业企业。完善林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涉林项目使用林地政策,积极推行行政区域范围内退耕还林林地跨区域异地占补平衡。

十三、林业法治管控工程

(一)完善林业法规制度体系

制定林长制、保护地管理等地方性条例,完善林业制度体系。建立"林长+林业局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推行"刑事惩治+生态赔偿"生态监察模式,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行动,加大林业行政案件的督办、查办和行政问责力度,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

(二)建立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制度

积极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全面建立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于森林资源“一张图”的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制度、自然保护地和湿地资源确权统一登记制度。

(三)建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森林保险是促进林业可持续经营,增强林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机制。“十四五”期间要尝试开发"林长制国元护林保"等涉林保险新产品,建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构筑林业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森林生态资源、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四、智慧林业建设工程

(一)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

(二)信息调度平台建设

(三)护林员移动办公平台建设

结合林业系统人员结构划分与建设,开发若干功能不同的手机APP,如针对护林员的护林程序,主要体现为巡林记录、问题上报、任务接受、法规学习等功能;针对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程序,主要体现管理与监督功能等。

护林员移动办公平台建设可大大提高护林员日常巡护工作效率,责任区划分,人员实时调度,现场情况实时反馈,森林防火抢险工作实时调度,特殊任务派发,火灾位置实时反馈,不仅对森林安全保护起到了实时监管的作用,同时对护林员的考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管理作用。

(四)群众参与平台建设

第八章投资概算

一、投资标准

常规造林2万元/公顷;

特色经果林培育7.2万元/公顷;

森林抚育1万元/公顷;

退化林修复2万元/公顷;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2000万元/个;

省级森林城市创建2000万元/个;

森林城镇创建250万元/个;

森林村庄创建30万元/个。

费用

常规造林

合计费用

2万元/公顷

人工费

整地

0.45万元/公顷

施肥回土

0.25万元/公顷

栽植

0.14万元/公顷

补植

0.06万元/公顷

物料费

苗木

0.6万元/公顷

肥料

0.5万元/公顷

特色经果林培育

7.2万元/公顷

0.8万元/公顷

0.3万元/公顷

0.2万元/公顷

4.4万元/公顷

1万元/公顷

抚育采伐

抚育修枝

0.1万元/公顷

抚育除草

抚育割灌

除草剂

更替修复

0.7万元/公顷

择伐修复

抚育修复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2000万元/个

省级森林城市创建

省级森林城镇创建

250万元/个

省级森林村庄创建

30万元/个

表8-1投资标准明细表

二、概算结果

根据建设内容及规模,对生态保护及质量提升、生态资源本底提升、生态产品效益提升和生态支撑能力提升4个方面任务,具体34个重点工程或支撑体系进行估算测定,规划总投资154246万元,其中市级林业重点工程任务由市财政补助(详见表8-2、表8-3及附表14)。

表8-2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工程名称

投资总额

154246

生态保护及质量提升

58500

政府投资为主导

生态资源本底提升

39421

生态产品效益提升

51975

省级资金和社会资本工筹

生态支撑能力提升

4350

表8-3市级林业重点工程市财政投入标准表

补助标准

一般人工造林

1000元/亩

石质山造林

2000元/亩

500元/亩

高速公路林带提质

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

100万元/个

50万元/个

15万元/个

长寿树示范村

绿化特色村

五小园示范村

11

农田林网建设示范片

市级森林抚育

200元/亩

设施花卉

3000元/亩

露天花卉

林业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林业产业发展(省级龙头企业)

10万元/个

林业产业发展(市级龙头企业)

5万元/个

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

500万元/期

森林防火识别监测系统(个)

45万元/个

三、资金筹措

1.争取国家及省财政投资。“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实施退耕还生态林、淮河生态廊道、重点湿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应积极争取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中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

2.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多元投入。资金投向、投量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聚焦用力,集中使用。“十四五”期间,根据林业发展任务项目清单,市级财政每年投入林业奖补资金不少于6000万元,各县区按照相应比例予以配套。市级财政对于林业重点项目按照一般人工造林1000元/亩、石质山造林2000元/亩、退化林修复500元/亩、高速公路林带补助500元/亩、省级森林城市100万元/个、省级森林城镇50万元/个、省级森林村庄15万元/个、长寿树示范村15.6万元/个、绿化特色村20万元/个、五小园示范村20万元/个、农田林网建设示范片20万元/个、市级森林抚育200元/亩、设施花卉3000元/亩、露天花卉1000元/亩、林下经济500元/亩、省级龙头企业10万元/个、市级龙头企业5万元/个的标准进行奖补。

3.招商引资、融资、贷款。为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政府及部门应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强化招商、融资力度,改善贷款条件,充分利用县内、县外两个资本市场,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吸引外资直接投资建设林业基地和大型林产业加工项目等;大力鼓励、引导、吸纳国内非公有经济投资林业产业。

4.宣传和引导社会办林业,全民办林业,引导和吸收社会公共资源。积极宣传和有效组织社会各界以投工、投劳等形式广泛参与,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规划实施后使现有森林资源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森林面积增加和林分质量提高、碳汇功能增强、林网防风效果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0.4个百分点,林种、树种结构日趋合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日益增强,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效益十分巨大。

水源涵养效益: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年可蓄水300立方米,森林将成为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这些水源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以及调节水质、水量提供重要保证。

碳汇功能效益: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林业产业是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体,产出种类繁多的绿色低碳产品,延续和扩大了森林的储碳作用。加快发展木竹加工、林业生物质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将进一步增强林业的储碳固碳和减排增汇功能,更好助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森林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和氧气的制造者。据科学研究,每公顷森林每年可释放氧气2.025吨,吸收二氧化碳2.80吨。

净化大气功能效益:森林植物的各种器官特别是叶、花、根能分泌出一些挥发性物质如萜烯、有机酸、醚、醛、酮等,这些物质能杀死细菌和真菌,起到净化空气的功效;森林植物对尘埃有阻挡、过滤、吸附的作用;森林能吸毒,能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等有毒气体。据测定,森林每年每公顷可散发5千克植物杀菌素,可吸尘68吨,每公顷可节省除尘费用为80.7元,可吸收SO2180千克,每公顷减少污染造成的费用损失为99元。

生物多样性效益:森林拥有众多的生物物种,森林所具有的独特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各类动植物才得以繁衍、生息。森林的建设与发展是建立在森林风景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采取的是保护性开发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并且通过林分改造、风景林的建设以及森林公园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使森林环境得到改善。森林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演替发展,形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景观和环境保护效益:通过保护森林、营造风景林、重点绿化美化和对现有风景林的培育,不仅使森林公园风景林面积增加,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而且还丰富了森林景色,形成四季各异的景观,使森林环境更加优美宜人,提供良好的旅游场所,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要。

改善林网防风效果:林网能够直接削弱风速,改变气流的交换,对林网的农田小气候有深刻的影响,可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据观测:林带可降低风速百分之二十至五十左右,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树高的三十倍(其中林带迎风面为五倍,背风面为二十五倍),风速愈大,这种防护作用愈显著。由于风速的降低,在风沙地区,可以防止风蚀表土、沙埋粮田和幼苗等现象,有明显的护土作用,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也相对减少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同时,由于林带阻碍了气流的垂直交换,使近地面的空间湿度保持相对稳定。

二、经济效益

林业发展建设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能,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蚌埠市林业发展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抵御自然灾害:通过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得体、自身系统健康的森林景观安全格局,不仅大大提高森林抵御有害生物危害的能力,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等所造成的损失。

带动产业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随着区域生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的全面增长。

增加林业资产: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林业机制改革与创新,城市、镇(街道)森林规划实施后,林分质量得到改善,后备森林资源增加,林木资产储备效益显著。

三、社会效益

改善人居环境:森林是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森林被誉为城市之“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也污染了城市人类生存环境,使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通过营造城市森林,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使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还可以为人民提供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带动社会就业:规划实施后,林业产业及周边产业将衍生出诸多就业机会。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增收创业获取实惠。

提高蚌埠整体形象:我国林业建设正在兴起,各城市在城市林业上各有特色,而且处在理论和发展的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规划实施后,蚌埠林业的发展将形成蚌埠自身特色,提高蚌埠整体形象。

第十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出台《蚌埠市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意见》,保证规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资金筹措、重点工程等政策实施的连续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严肃性。加大林业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依据生态红线,严格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违法乱垦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事后监管力度和行政执法监察力度,构建和充实基层监控队伍,发挥媒体和公众监督作用。

三、资金保障

筑牢实施规划政府主导地位,同时利用各种途径为林业发展筹集项目资金,如政府财政扶持、银行贷款、外资等;积极探索建立森林抵押、森林保险制度。

四、人才保障

附表:

附表1:蚌埠市“十四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表2:农田林网提升工程规划表

附表3:蚌埠市“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

附表4:蚌埠市三县“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

附表5:蚌埠市四区“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

附表6:淮河生态廊道15公里范围建设任务统计表

附表7:淮河生态廊道各县(区)总任务量表

附表8:特色经济林建设对照规划表(单位:公顷;个)

附表9:2021-2025年市级林业重点工程任务表

附表10:蚌埠市长三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农田林网示范片建设任务表

附表11:蚌埠市四区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农田林网示范片建设任务表

附表12:蚌埠市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任表

附表13:蚌埠市自然保护地整合规划表

附表14:投资估算表

附图:

附图1:区位分析图

附图2:森林资源分布图

附图3:森林林种分布图

附图4:湿地分布图

附图5:林草覆盖图

附图6:淮河及支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示意图

附图7:康养及科普宣教基地分布图

附图8:林地保护发展空间布局图

附图9:林地保护发展功能布局图

附表1蚌埠市“十四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表2农田林网提升工程规划表(单位:%;公顷)

附表3蚌埠市“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单位:公顷)

蚌埠市小计

667

附表4蚌埠市三县“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单位:公顷)

附表5蚌埠市四区“十四五”营造林规划表(单位:公顷)

580

附表6淮河生态廊道15公里范围建设任务统计表(单位:公顷)

1880.0

附表7淮河生态廊道各县(区)总任务量表(单位:公顷)

附表8特色经济林建设对照规划表(单位:公顷;个)

附表92021-2025年市级林业重点工程任务表

年度总任务

一般人工造林(亩)

80000

26000

15000

9000

石质山造林(亩)

5000

退化林修复(亩)

31200

10000

5300

高速公路林带提质(亩)

35637.28

17818.64

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个)

省级森林城镇(个)

省级森林村庄(个)

25

30

35

长寿树示范村(个)

绿化特色村(个)

五小园示范村(个)

农田林网建设示范片(个)

市级森林抚育(亩)

72000

12000

设施花卉(亩)

500

露天花卉(亩)

林业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亩)

3000

林业产业发展(省级龙头企业)(个)

林业产业发展(市级龙头企业)(个)

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期)

义务植树示范点基地(个)

附表10蚌埠市长三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农田林网示范片建设任务表(单位:个)

54

52

111

83

79

81

23

92

36

26

五小园建设

农田林网示范片

附表11蚌埠市四区长寿树示范村、绿化特色村、五小园、农田林网示范片建设任务表(单位:个)

附表12蚌埠市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任务表(单位:个)

2021年度

2022年度

2023年度

2024年度

2025年度

已完成

附表13蚌埠市自然保护地整合规划表(单位:公顷)

是否有规划

安徽固镇两河市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怀远四方湖市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自然公园

龙子湖省级风景名胜区

附表14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投资总额(万元)

财政投入(万元)

社会投入(万元)

72619

81527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投资2000万元,其中:2021年800万元、2022年800万元、2023年400万元

THE END
1.宠物行业市场分析2011201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分析与...博思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分析与行业调查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宠物行业相关概述、中国宠物产业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宠物行业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宠物行业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中国宠物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宠物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宠物产业有...https://www.bosidata.com/qitaxiuxian1101/9338271T9E.html
2.宠物保险行业十大品牌排行榜行业十大品牌分析宠物保险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宠物保险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宠物保险行业市场情况,了解宠物保险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宠物保险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宠物保险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宠物保险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https://www.cevsn.com/report/related/918809/22.html
3.[正点财经]保险行业调查产险创新求发展责任险宠物险等新险种应...[交易时间]边看边聊 季晓隽:银行保险软件芯片运输等板块 待低可适当关注 [兵器面面观]西班牙海军战略调整 “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应运而生 [生财有道]为适应国内市场 金骏眉应运而生 [消费主张]航空公司对于宠物箱的打包方式有严格规定 [经济半小时]宠物行业相关的新技术 [正点财经]美国佛州:宠物“盛装”参加化装...https://tv.cctv.com/v/v2/VIDEjiRwEoJEWPqGdWCguDjP210401.html
1.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发布:宠物“家人化”趋势明显,六成...随着“家庭式养宠”理念的升级和“爱宠一代”的崛起,宠物消费需求进入多元化阶段。除了猫粮狗粮、宠物旅行、宠物洗澡美容、宠物体检等“必备品”外,宠物保险等服务也进入了“牵手”模式。 近日,亚洲宠物研究院发布的《宠物行业蓝皮书: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注宠物保险创新轨迹,并与众安保险合...http://www.yecyd.com/detail/109850.html
2.宠物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一:宠物行业成长空间大跨界布局事件增多中国宠物行业快速 发展,零售市场增速高于主要发达国家。2023年中国养宠家庭户数约10565 万户,同比增长7.8%,2019-2023 年CAGR 为15.2%。养宠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繁荣的宠物零售市场,根据亚宠研究院发布的《2024 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2023 年全球宠物零售市场规模为1976 亿美元,2024 年市场规模预计增至2070 亿美元,同...https://stock.hexun.com/2024-11-15/215569761.html
3.《2024宠物行业蓝皮书》重磅发布:揭示千亿市场背后的新风口!行业现状综述 - 宏观经济影响: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为宠物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础。城镇化、单身经济是推动宠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宠物数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猫及小型犬经济将带动市场增长。 - 市场规模与增长:2024年宠物消费市场维持稳步扩张态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元,但增速逐年降低至5.5%。 https://www.petdhw.com/show-45738.html
4.2023年中国宠物数量及宠物保险市场规模分析:随着宠物数量的增加...3.2 2017-2022年宠物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3.2.1 2017-2022年我国宠物保险行业市场规模 3.2.2 2017-2022年我国宠物保险行业发展分析 3.2.3 2017-2022年中国宠物保险企业发展分析 3.3 区域市场分析 3.3.1 区域市场分布总体情况 3.3.2 2017-2022年重点省市市场分析 ...https://www.gelonghui.com/p/1114185
5.宠物保险是必需品,还是鸡肋?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2015年,民安保险上海分公司等签署推出《民安“宠乐无忧”宝贝它宠物保险采购协议》。 从以上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宠物保险主要是责任险,于2014年起宠物医疗保险才首次被推出,之后,宠物医保在国内开始逐步流行。 相比于国外,国内宠物保险行业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截至2019年,全球宠物保险市场市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744785
6.初中生社会调查报告(精选15篇)初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3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风险意识的增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各种社会群体成为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者。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副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基础。为了保障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关心,减轻患病大学...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3644582.html
7.家乡的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0篇)家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家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调查家乡的变化,并了解这些变化对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为家乡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ehuishijianbaogao/20220318084408_4895019.html
8.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建议(精选十篇)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如何正确看待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如何进一步带动社会的发展成为摆在水利工程管理前面的一道巨大难题。 1 分析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观念与质量意识匮乏...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f7ti7pq.html
9.宠物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预测宠物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新兴市场。据2009 2012年中国宠物用品市场发展预测调查 报告显示,宠物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每一年将 以12% 和 8. 4% 的强势增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宠物行业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这能够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方面是宠物的上游产业,包含宠物的买卖出租配种以及繁殖等交...https://qyyi.cn/news/show-44551.html
10.2024年宠物保险市场消费需求调研.pptx2024年宠物保险市场概况2024年,宠物保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消费者对宠物保险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市场前景广阔。 宠物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市场老大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市场新秀新兴玩家的崛起市场发展趋势未来市场格局预测 宠物保险市场调查目的市场认知度了解消费者对宠物保险的了解程度市场需求分析探究...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0825274.html
11.2022年中国宠物保险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未来市场规模将近...宠物保险的供给目前仍较少,主要受限于宠物病史信息获取、核保核赔难度大等问题,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产品的意愿较低。而随着鼻纹识别、红膜识别等技术的发展,将降低宠物识别的困难,提升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创新意愿。 5、中国宠物保险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宠物保险市场规模目前仍较低,但是根据瑞士再保险的预测,如果从2023年...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220728-d0eb35eb.html
12.浅析保险市场现状6篇(全文)鉴于我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大的现状,进一步发展宠物保险可以借鉴类似于公共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即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宠物保险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宠物市场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先行推广试点工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宠物保险市场。在试点地区,应逐步扩大宠物保险的保障...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sj0rs5m.html
13.对2023年宠物用品全球市场深层次分析调研报告(中篇)宠物行业是一个日益增长的市场,新兴市场也在不断涌现。这部分的内容花哥第一次分享,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个市场:宠物健康保险(略写) 随着大家越来越重视宠物健康,该保险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许多保险公司都开始提供宠物健康保险,这种保险可以为宠物提供意外伤害和疾病的保护,降低宠物医疗费用的负担。 https://m.cifnews.com/article/14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