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文明养犬的话题热度很高,守住市民生命安全的底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上限,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事实上,早在2007年,银川的“犬患”就已显现。据媒体报道,当时银川市每天有数十人被狗咬伤,医院外科每天至少要接待五六位被狗咬伤的患者,有时多达10位以上。此后,《银川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19年进行修订后施行。同时,银川市也在不断摸索城市养犬治理的各项措施,包括宠物的建档工作,文明劝导、禁养烈性犬以及流浪狗的收容等。我们不难发现,文明养犬的逐渐深入推进,其实就是一种城市共建的过程。
观点①
找到个人需求与城市管理的平衡点
一条宠物犬的管理问题,也是个体事物与社会整体管理如何找到平衡点的问题。对于养犬者而言,一条宠物犬可能是“精神抚慰动物”,又或许是生活的伙伴。但对于公共利益而言,千千万万条宠物犬、流浪狗就会成为影响公共利益的因素。
饲养宠物的确是个人行为,但如果没办法做到完全与社会脱钩,就要遵从宠物管理规范,这是每个饲养宠物的朋友应该知晓并执行的前提条件。社会需要制定宠物行为规范,并且严格督导落实,要求宠物主人对宠物进行训练和引导,防止宠物对他人造成伤害或干扰公共秩序。
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和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首先要确保大多数个体的生命安全。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饲养宠物的需要。这样的政策制定出发点应该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前置条件,再有过多质疑毫无意义。
我们在审视文明养犬这一命题时,要深刻理解文明养犬的重要性,每个个体的文明养犬行为,也是城市整体良好环境的一部分。
观点②
一切按照法律规定办事
从《动物防疫法》到《民法典》再到各式《管理条例》,约束养犬行为之法律法规不算少,却一再出现恶犬伤人事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管是说狗没管好还是人没管好,归根结底,症结就是没按规矩办事。
成都女童被咬重伤,事后人们梳理,找出了看似严密的管理链条在现实中环环失控:养犬人没能及时找到,说明犬只登记有漏洞;物业对敞放犬只视若无睹,疏忽大意之外,也说明这方面宣传不力……这些都反映了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存在的短板。说白了,就是不够重视,常态化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观点③
以城市温度推进文明养犬
既然文明养犬是一种城市共建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在银川,有小区多年前就设立遛狗区域,虽然并非所有小区都有条件做到,但至少说明,在基层实践中,来自不同的社会力量都在寻找办法,平衡各方的权益。
事实上,银川市近年来对于流浪犬的治理,以及文明养犬的倡导,工作效果显著,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不文明行为,一旦发生争议事件,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基层做起,将文明养犬的整体氛围烘托得更浓厚,而这种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过程,会大量减少行政执法的成本,形成市民互帮互助的城市氛围。
更重要的,则是让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群体之间,能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对于拥有好奇心的群体,可以鼓励各方相互了解。这既需要基层公益组织的介入,也需要常态化的宣传和引导。近期的新闻热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汹涌的网络意见。之所以产生这些,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各个群体和圈层之间的不了解。而这恰恰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难点,那就是让圈层之间破冰,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其他人。
显然,只有城市本身的“温度”才能融化这种彼此的隔膜。需要广大基层工作者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也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