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数量就达到5175万只,同比增长1.1%;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法规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山东省某村由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在村民公开会议上,针对多数村民提出的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村委会进行商讨,发动村民捐款,对污染严重场所进行全面清理、绿化,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该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用村务公开、村里账目定期检查、村委会汇报工作等进行民主管理。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在农村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四议”是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两公开”是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材料在莲胜村公示栏前,村民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公示栏。原来镇里出台了村级事务管理“五个所有”制度:所有重要决策村民定,所有讨论均参与,所有决定都签字,所有干部不碰钱,所有财务都公开。这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
镇党委书记说:“五个所有”制度的核心是把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相统一。这样既能防止村干部包办村级事务可能产生的“微腐败”,又能调动村民参与管理、监督村务的积极性,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增强了群众的信任感、参与感和责任感。
某区社区治理项目“聚焦服务创制赋能构建基层共治共享新格局”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获评乡镇(街道)服务管理类的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该区整合设立“六办三中心”,回收街道原承担的经济职能,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将区级事权下放街道,组建街道综合执法队,推进执法力量下沉。深入推进“1+8+N”党群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实现党建网格、综治网格“双网融合”。在各街道试点开展社区治理“积分制+”管理工作,策划各类积分制实践活动。推行“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四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征集活动,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打造“三一两全”政务服务网。全面推进街道、社区便民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三一两全”。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将接入“一网通办”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评价范围。围绕生活便利,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将“15分钟便民服务圈”项目纳入全区整体规划布局。
【推荐3】“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诞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的基层探索,先后六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并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足见这项制度设计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政府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要履行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和支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等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实行。该法案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20年10月17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9028名未成年人提出的22629条意见,约占意见总数的44%。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这一章,明确了国家、企业、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主体在网络保护中的责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整体性地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之一,要做到全民守法,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普法从青少年抓起,是中国普法的一大特色。自“三五”普法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校全都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联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正在不断完善。某校经常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成为全市教育系统法治教育的排头兵。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