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从“类人猿”的人类始祖进化而来的,在最初,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区别,都要进行采集、狩猎劳动,在山体洞穴中过着群居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原始社会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出现差别。也就是说,中西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绝非是从人类诞生之时就产生的,而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受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的结果。
1.中国:农业文明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走上农业生产的道路。粮食作物成为了维系人们生存的主要食物,农业被视为“本业”、“主业”。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作物生长规律性强、易受气候和天气影响和劳动地点固定这四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农业民族所特有的观念、意识以及文化特征都深受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由此中华民族养成了善于总结经验、不屈不挠、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品质。
2.西方:畜牧业文明
畜牧业是欧洲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对西方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和农业相比,畜牧业有受季节或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了西方民族与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物质、精神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如:由于畜牧业受客观环境和自然规律制约和束缚相对较小的原因,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冒险精神、自我中心意识等等,形成了和中华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
我们以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例,看看中西方节庆习俗的差异。
1.中国的春节习俗
第一,春节的色彩。红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喜庆色彩。因此,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大红福字、大红灯笼、大红对联、大红花,一派喜庆和欢乐的景象。这一天,连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们也穿上传统的红色唐装,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第二,除夕年夜饭。中国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包饺子,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举杯共庆,互相祝福来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随除夕夜幕降临,便是万家灯火,鞭炮连绵不断,城市与乡村都沉浸在祥和、喜气的气氛中。
第四,压岁钱。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传统风俗,那就是除夕晚上或大年的早上做长辈的要给自己的儿孙们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们吉祥如意、快快长大之类的祝福。初一大早,孩子们穿上新衣,带上新帽,高高兴兴地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面前磕头拜年,然后揣着长辈们给的崭新钞票,尽情地玩耍,无忧无虑。
2.西方圣诞节习俗
第一,圣诞老人。欧洲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圣诞老人”是最受欢迎的角色。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圣诞夜会有一位白须红袍的老人穿着大皮靴,背着大红包袱,乘坐由两只鹿驾驶的雪橇自北方来,从烟囱进人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把玩具、礼品装进孩子们的袜子。因此,孩子们人睡前都把袜子放在壁炉旁或床头,并给圣诞老人留些好吃的食物,作为他的夜餐。
第二,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夜的必需之物。圣诞树一般采用松树,树枝上挂着各种玩具、礼品,五光十色小圆球,绚丽多彩的灯泡,树顶往往要装饰一颗明亮的星,以照亮“东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人的道路。
第三,圣诞礼物。圣诞节送礼物给家庭成员和好朋友的风俗非常流行。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大人和小孩在圣诞期间都能收到圣诞礼物,常见的是同事及朋友之间互相赠寄的圣诞卡片。
第四,圣诞宴会。圣诞大餐包括作为主菜的家禽(如鸡、鸭、火鸡等),以及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甜点,甜点通常是水果饼、干果布丁或百果馅饼和冰淇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稣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的圣诞树唱歌跳舞。
三、结语
参考文献
[2]李军、朱筱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2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激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较中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aboutthecultureofanothercountryisthehighestpurposeof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小学牛津英语6AMerryChrismas!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三、在英语活动中,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牛津小学英语6A新授节日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国四个节日的时候,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用“HappyNewYear”与“WewishyouaMerryChristmas.”两首歌曲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触过的中西方节日的图片,如SpringFestival,Christmasandsoon.并请个别学生对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如此很自然地将旧知识渗透进新知识的教学中。
总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鲁子问先生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其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教学离不开对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笔者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摸索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转变师生观念。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供前提保障转变师生观念是树立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因素常常被忽视,其实,对英语语言理解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转变对外语学习故有的观念,让他们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旬的堆砌。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逐步使学生对这些文化规则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主动使用,发掘潜在的文化意识。
3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4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
唯一的课堂传授途径不能促成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因特网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该民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通过它,不仅可以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世相百态,从而增加对该国文化的认识。
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由语言的民族文化性质决定。作为英语教师,尤其应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语言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论文摘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如何真正地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与词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着重探究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这样不仅避免了词汇教学的枯燥乏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同等重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门外语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将语言和文化截然分开,注重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乏自觉性、计划性及系统性。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是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的,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某人“倔得像一头牛”,而在英语中却说:“倔得像骡子”(asstubbornasamule)。再如,汉语中“不要班门弄斧”,在英语中的正确表达是:"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因此,如果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从而造成所谓的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现象。
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应该首先使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不能“就词论词”。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可以指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就英语教学而言,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必须对文化内容的选择进行必要的取舍,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目前,教师在教授语言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视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语义、段落及篇章的传授,对于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碰到什么就讲点什么,或者随意介绍一下,至于他们在实际场合如何应用则很少提及。以对西方节日的介绍为例,如果介绍只是三言两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久而久之就容易混为一谈。这就将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怎样克服杂乱无章,如何有系统地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介绍日常生活方面的英汉文化差异并说明其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体现;其次,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再次,介绍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交际关系及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并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要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相连,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交际需要进行文化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转变成强大的动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文化差异对比原则文化不仅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个性,不同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学生对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相对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差异或个性则往往缺乏了解,并因此而造成语言交际的失败。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对相同事物容易了解,对相异事物比较容易感兴趣,且容易记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遵循文化差异的导人原则,即运用对比的方法,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使学生记住他们的不同点,以避免在语言交际时的失误,从而使学生目的语的运用更加得体。比如,在讲授英语国家的节日‘`festivals"时,我们不妨将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如ChristmasDay,ThanksgivingDay,EasterDay等与中国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起介绍给学生,并将中国节日文化与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西方节日有了更深人的了解,因此容易记忆深刻。
跨文化知识培养的途径
运用多谋体电化教学随着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等广泛地用于课堂教学,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被引人课堂,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开设英语视听课,每周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诸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可使英语词汇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听调频广播节目,播放英文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把英语词汇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息及娱乐等各种活动之中,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随时与英语打交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