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必然是来自多年的积累和思考。踩中风口或许是因为运气好,但是真正飞得起来又能飞得高、飞得久,拼的是真实力。
从业至今30年,如今雷军手握金山和小米两家上市公司。我们翻看了雷军过去近10年在一些演讲和采访中说过的话,整理出以下这些干货思考。
(一)关于创业
1、所有成功的企业,其实都是机遇造就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当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你对大形势的分析判断,对未来趋势的看法,对长期的远景是异常重要的。
2、每一个创业者,不要把自己当企业家看,要把自己当阿猫阿狗看。我觉得创业真心不是人干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阿猫阿狗的决心就不要来创业。
3、创业心态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要做自己觉得酷的产品,就是要享受这个过程。
4、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希望用奇招来逆转,这是错的。遇到困难一定是某个基本功出了问题,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只有当你守正了,立住之后至多是好一点差一点,然后你再想奇招怎么胜出。尤其是大规模的企业,守正非常重要。
5、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谁就拥有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用户体验,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只有两件事叫创新:一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二是做别人做过了失败的事情。
8、国货的问题本质,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效率不够高,第二用户体验不好,这就是做互联网行业的精髓。
9、互联网的本质实际上是传统商业做到极致,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用户,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产品,什么样的观念看待员工和股东。
(二)关于企业经营
10、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
11、“我都躺在地板上了,没有人能击败我。”做企业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抹黑,各种各样的攻击。
12、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效率,是有可能长盛不衰的。
13、对一个公司而言,只有把技术做到极致,才能胜出。每一个点都比别人做得更深一些,你才有机会获得市场。
14、毛利率高的公司,效率一定很低。在低毛利的情况下,怎样高效率地工作才是厉害的地方。
15、口碑是“超越预期”。只有做到极致,才有机会超越预期。极致产生口碑,而口碑的好处是:使得marketing成本几乎为零。
16、凡是口头上把用户当上帝全是骗人。把用户当朋友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伟大公司。
17、企业如何过冬天?
首先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慌,信心和勇气是最重要的。因为只要有信心,我们就能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拿出解决方案。
第二,要严控成本,提升效率。
第三点,还要持续的创新,因为只有创新能够穿越整个经济周期。
18、对互联网企业和新经济企业,我有一个非常大的认知,那就是一定要高速成长。一个高速成长的公司,容易聚集资源,也容易抵御风险。我在做小米的时候,也推崇要跑得足够快。
19、核心技术的投入必须长期持续坚持。
(三)关于做产品
20、我坚信产品不好的时候,大量的成本会浪费在中间环节,好的产品则具备非常强的穿透力。
21、消费升级不是卖得越来越贵,而是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优质的产品。
22、性价比不是战术,性价比是一种价值观,性价比是一种商业模式,性价比是一种核心能力,背后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死磕自己的决心。
这里有两条重要的内涵:第一条,极致的效率;第二条,严于律己死磕自己。
23、首先我们考虑用户体验,接着我们再考虑怎么能够成本定价,怎么能够高效率,做到巨大的量以后你就获得了合理的利润。
24、当你把一个东西做到最优解的时候,别人是没有办法超越你的,只能跟你做成一样的。
26、怎样把产品做好?我的观点就是在全世界范围里找最懂这个事情的人来做,团队也都是最好的团队。
27、互联网能够帮助产品口碑的传播,无论是好的口碑还是坏的口碑。当然,坏口碑的传播速度比好的口碑传播速度要快很多,所以在这个时候,产品的设计、质量就尤为重要。
28、我觉得一个打动人心的产品,不需要太高的推广成本就能很轻松地被消费者所接受,而且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的传播。
(四)关于小米
29、小米其实是借助了海底捞的口碑模式,坚持像同仁堂一样货真价实做好产品,然后像Costco和沃尔玛一样通过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做到质优价廉......这几乎就是我们互联网的七字诀、参与感、和用户做朋友、口碑营销,这就是这三家公司参考的结果。
30、小米的秘诀本质上就是要竭尽全力把产品做好,竭尽全力提高商业效率,没有任何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小米的出发点不是现在我要赚多少钱,而是我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得超预期。
31、只有用最好的供应商,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加工厂,才有机会做出最好的手机。我觉得好的品质是花钱花精力找最好的人才有机会做出来的。
32、小米的无就是小米的有,这是辩证的。我们把自己不擅长、但有别人做得好的让别人去干,我们只干自己擅长的。
33、小米商业模式是怎么实施的呢?每半年做一个重点,每半年聚焦一件事情。
整个商业模式像旋风一样是旋转起来的,越旋转,力量就越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这个模式加分。
34、我们确立了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35、小米所实践的互联网模式的核心是“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有朋友跟我说:这不就是努力做产品,赢取好口碑的意思吗?好像每一个企业都在这么要求自己啊,为什么小米与众不同?
我细细想了想,我觉得可能,还差一点态度。这个态度对于小米来说,就是诚意。
第一个诚意,是你能不能拿出诚意来,去听倾听户的意见。
第二个诚意,是你能不能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做产品。
第三个诚意,是你做完这样的诚意产品之后,能不能给它定一个有诚意的价格。
36、小米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是米粉文化,就是和用户交朋友。
第二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第三是铁人三项,就是三项基本功:硬件+新零售+互联网。
第四是实业+投资,用生态链完善产品组合。
关于创业、工作和成长,我们从王兴的公开演讲中整理了他的几点感悟。以下内容来自于王兴公开演讲:
(一)不要因为某个问题很重要,就停下来解决问题
没有哪一条经验是完全能够适用的。不管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还是别人的总结,每一条看似正确的建议,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总能找到很多的反例。
对创业公司来讲,发展速度、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长,所有的问题都至少在短期内能够被容忍,被掩盖,或者不会爆发。可能很多问题当时是个问题,你长大十倍、百倍之后它就不是问题了,甚至不需要解决它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因为我们在创业过程中也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情。美团发展到今天也有很多问题,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持续地成长,那么很多问题至少还有解决的机会。
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给你一个建议就是:一定不要因为某个问题很重要,就停下来解决问题。
创业公司一定一定不能停,没有什么问题是值得你停下来,甚至是慢下来去解决的,这样只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二)格局上输了,不管多努力都不可能赢
雷总(雷军)说互联网创业的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是排第一位的,因为创业比拼的是个人、团队、所有资源,就像刀锋一样,越专注越有力量。
但这个也有反例。首先专注是事情聚焦,不要一下做很多事情。但如果你把自己的业务范围设得太小,有时会固步自封,最后你会发现你在格局上完全输了,不管多么努力都是不可能赢的。
比如电商早几年,淘宝做得非常厉害,资本也雄厚。马云做对了很多事情,其实也做错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做一个大平台。
回头看,2003年左右开始起来的那些公司,如果专注做一个垂直电商基本上是没有胜出希望的,这在策略上一开始就输了。
美团点评瞄准的也是大平台。餐饮、旅游、到店综合类每个领域都能做到几百亿美金,光餐饮这个事就能和淘宝一样大。因此美团有机会做到阿里、腾讯这样的体量。
我们的使命是:Wehelppeopleeatbetter,Livebetter,中文是:帮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在这个使命之下,凡是最终要发生的,我们就会选取合适的角度进入。
但一颗流星烧完就烧完了;行星可以长久存在,但它不会自己发光;恒星会发光,同时它和流星的发光方式不一样,流星是燃烧掉了,恒星是靠核聚变,所以恒星必须够大。
我们在努力成为恒星。
(三)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向上或向下,而是持续向前
有一本关于我的书叫《九败一胜》。坦率地讲我不觉得我们已经成功,我也不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尤其不喜欢一胜的说法。我们只是在一个不断往前走的路上,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心态。
麦克阿瑟有一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Onlythedeadhaveseentheendofwar,当然他是对军人说的。对军人来说,只有已经死亡的人才能看到战斗的终结。
虽然你不需要参加战争,但是你的义务、你的激情就是在时刻准备着战斗,只有死亡者才能看到战斗的终点。
现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没有任何人能够觉得已经成功,或者觉得自己能够保持成功。必须保持一个不断向前的心态。
一个韩国裔的美国棒球手,在他职业生涯中有非常辉煌的成绩。别人问他:“你过去职业生涯一直是向上的,可能到了一定年龄段体力会下降,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他给了一个非常简洁的回答:“对我来说重要的事情不是一定向上或者向下,关键是持续向前。”
职业、人生、创业,都是如此吧。
(四)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
一个人想做到TOP,就要理解TOP这个词:TOP=talent+opportunity+patience
这个人需要有天分、有才能,要有合适的机会,同时还有长期的耐心。
放到商业来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打赢的。不是我们打倒了对手,是他们自己绊倒的。美团点评的几场关键战役,我们都有积极的耐心。
《孙子兵法》还有一句话,胜可知,而不可为。你做得足够好,但这不代表你能胜,只有当你的对手做了愚蠢的事情,你才能胜。比如,去哪儿是怎么输掉的?是因为他们不够有耐心。
对于未来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
我的耐心比多数创业者要更多一点,这是我连续创业的体会,也和我的信念有关。“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你是要当反派杀人放火,还是要当正义的一方修桥补路,哪怕最后死无全尸?这是信念问题。
(一)预期或标签都是束缚
当你特别在乎结果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发挥得不好。
比如我们在射箭,瞄准的是靶心,但如果你想着“我要拿十环”的话,其实不容易发挥好。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带着预期的时候,就会动作扭曲,容易搞复杂。
“我应当如何如何”,如果你在乎自己或者他人的预期,那么你在思考或者决策时,多多少少会受到束缚。各种各样的标签都会带来心理负担。
比如说高管的标签,可能让人因此不好意思提出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没法像用户一样去深入体验产品场景。如果自己定位是大公司,就会想,大公司应该怎么样办年会,大公司要有宏大的战略,要开动员会。title也是如此。title会让人产生比较,副总裁就要管多少人,要有怎么样的汇报形式,需要和什么级别的同行对接,产生各种形式的束缚。
又或者年轻人的标签,会让你不敢提出想法、建议或者批评。把自己定位成前端工程师,就觉得不需要看机器学习的知识。我在酷讯的时候做后端,但前端有问题也去参与,产品有问题也参与,销售有问题也参与。我觉得不要受自我设定的限制,对我而言,这些体验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别有规律,也不算特别有纪律性,经常看手机,听音乐、看头条、刷抖音西瓜,跟外界传说的不大一样。有时候晚上计划做一个工作,但后来被西瓜上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了,看了很久。睡前又有点懊恼,然后报复性地工作一会儿,又导致晚睡,第二天重要会议上精神很不好。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是赶紧去休息。我现在虽然还经常没计划,但是至少发现太迟了,不懊恼,马上去睡了。
有的公司开年会说,公司非常好,业务非常好,明年会更好。我不太想跟大家强调这个,业务总会有各种情况,会起起伏伏。也有人经常问我说,你怎么面对焦虑的,你们公司去年涨了100%,明年还能涨100%吗?我一般这么回复:我们公司明年为什么一定要增长100%?
当然,我们希望可以高速增长,但不应该让增长焦虑影响到你。现在公司业务增长确实非常快,但我们不能沉醉于过去的成果,也不能懊恼过去的错误,同时也不能有惯性的预期。睁大眼睛看清楚环境,了解用户,没有杂念地做好决策,结果是多少就是多少。
我们不要反过来被外部评价定义和影响,应该基于自己提更高的标准。
(三)竞争是最好的蓝军
我其实不止一次听到团队说,竞争怎么没完没了,到底什么时候才结束。
我觉得平常心对待竞争对手,第一点是要把竞争当作常态。不要想逃脱竞争,竞争也是好事。甚至我觉得,不应该通过并购来结束竞争。我们看到很多通过并购消灭对手的公司,越来越自我感觉良好,最后都懈怠了。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机会视而不见?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在竞争过程中,心态已经不平衡了,更多地倾向于战胜对手了。竞争以外,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对成功的欲望,对上市的期望等等。在这种心态不平常,已经有偏执、差别心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失明”。
(四)All-in有时候是偷懒
很多人做业务会说要all-in,我觉得,随便说all-in的团队有很大问题。all-in有时候是一种偷懒,如果你想得很清楚了,战略应该如此,那没有问题。但我的感受是,在很多时候,只是“我不想再想了,赌一把吧”。
还有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是: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论其实并没有那么有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没什么用的。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实这种现象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叫作“理性的自负”。因为知识有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很多是非结构化的知识,过度地使用概念其实是无助于理解的,避免过度抽象使用方法,也是一种平常心。
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太容易说“说白了就是这样”。我们在做结论的时候,要猜想其他可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一)“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
1、“这是腾讯公司里面一直在强调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
4、“尊重用户是把用户当朋友,必须给用户提供自豪的服务,尊重用户的隐私。”
9、“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需要聪明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欺骗用户虽然很容易获得流量,可以获得用户的点击,但是最终会把用户给赶跑了。”
10、“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怎么样对用户是好的,这个比聪明会更重要一些。”
11、“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16、“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事实上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
18、“用完即走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工具里用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会下一次回过头来使用这个工具。”
19、“我认为所有的应用程序应该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可以随时访问的一种状态,所以小程序在内测的时候,我写了一段文字,说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就能打开应用,也实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安装太多应用,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