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保单生成,各大平台在近年来相继推出的互联网保险往往因操作便利、保费低廉而备受追捧,然而,背后暗藏的诸多风险却容易被忽视。
现状
健康险意外险大热
新奇险种层出不穷
事实上,如今的“百万医疗险”在保额方面早已突破2016年首款同类产品的100万,而是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保费则因年龄不同,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相比之下,同样在互联网平台上畅销的旅游意外险,保费更为“亲民”,名目也更繁多。
以一款保障天数为5天的境内旅游险为例,意外身故残疾保额50万、高风险运动意外身故保额50万、意外医疗费用保额10万、意外住院津贴9000元、公共交通工具及自驾车意外身故残疾保额50万、个人第三者责任保额5万的情况下,保费最低只要15元。此外,根据出游国家的不同,境外险产品还包括东南亚日韩、欧美澳等多款险种。
在传统保险借助互联网平台走红的同时,五花八门的新奇险种也在层出不穷。尽管“世界杯遗憾险”“贴条险”“跌停险”“雾霾险”“高温险”“恋爱险”等“奇葩险”相继被监管部门叫停,但网络上还是不断冒出“吃货无忧险”“熊孩子险”“电信诈骗险”“手机碎屏险”等颇为吸引眼球的互联网保险。
“还记得那些年因贪吃而遭的罪吗?吃坏肚子找我赔!9元1年,门诊住院全赔付,吃货一族的贴心小棉袄。”在电商平台,这款看似神秘的“吃货无忧险”,本质上其实是急性肠胃炎健康保险。而号称“不再担心熊孩子闯祸”的“熊孩子险”,针对的则是未成年人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困扰
一旦患病就不能续保
如果送修就不能保修
考虑到自己在家中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已过不惑之年的赵先生花费四百多元给自己投保了一份“百万医疗险”,“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工薪家庭,一场重病就足以拖垮整个家庭,买这个也就是看中低保费、高保额,还能连续投保到80岁。”
不过,赵先生很快发现,续保计划很难实现。在前不久的体检中,赵先生被查出血糖偏高,到医院复查后,确诊为糖尿病,这让他的心情十分低落,“糖尿病虽然很常见,只要控制得好,也算不上太可怕,但这意味着明年就没办法再投‘百万医疗险’。”
作为短期健康险,赵先生选择的这款“百万医疗险”保障期限只有一年,并且如果目前或过往曾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则无法再投保,“投保这一年里,没少去医院,大大小小的花费算下来也有五六千,但还是没达到1万的免赔额,也就谈不上赔付,至于最高额度,更是几乎不可能达到。”
在保险的选择上,林女士更是“武装到牙齿”。入手iPhoneX不到半年,林女士在一次意外中将手机屏幕摔坏。心疼之余,她颇感庆幸,当初多花189元购买的“手机碎屏险”即将派上用场。
正当她打算申请理赔时,林女士发现,这款保险只支持将手机交给唯一指定第三方维修商来提供服务,而维修中使用原厂品质屏幕,则是指屏幕的制造工艺、材料等结构上的品质等同于原装,并非厂家纯原装屏幕。更让她纠结的是,经第三方维修后,手机的光线感应功能将失效,即使手机还在官方保修期内,也将因第三方拆机、检测和维修,整机不再继续享受官方保修。
“之前投保的时候,只想着一旦碎屏能享受3000元保额的赔偿,没仔细研究过这么多细节上的规定。”考虑到手机还在官方保修期内,林女士担心送修后如果出现问题,损失更大,只好选择放弃理赔,“189元算是买个教训,这些保险看上去简单,后面门道多着呢!”
提醒
投保时要看清条款
警惕伪保险的存在
“除了续保问题以外,这类产品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是否可持续。”在朱铭来看来,由于多数短期健康险产品设置了1万元免赔额,如果是小病的话,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再扣除1万元免赔额,实际理赔金额并不大,如果罹患大病或者慢性病,第二年又会因既往症不能再保。这就造成年轻人容易投保但出险率低,中老年人需要但无法购买,“至于产品中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保额,其实几乎不大可能出现,更多的还是一种营销噱头。”
而对于市面上的各类“奇葩险”,朱铭来提醒消费者,并非所有带“险”的产品都是正规保险,要警惕伪保险的存在。他表示,保险抗衡的是非故意性风险,凡是带有投机赌博性质的,原则上都不应作为保险内容。另外,保障内容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明确的经济损失,并且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