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病和带病人群数量迅速增加。
据《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显示,我国慢病人群已突破4亿人,其中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60%。
带病体保障缺口亟需填补
随着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慢性病、肿瘤等带病体人群有了更多元的治疗选择,“无药可医”的局面逐渐成为“过去式”。
庞大的患者基数和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催生了社会的带病保障需求。众所周知,传统的商业健康险对投保人往往有着较高的健康要求——这造成了较大的市场空缺,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来解决“投保难的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再寿险、镁信健康近日共同发布的《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带病体保险目前主要有三类承保形式:一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状态的健康险;二是以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为代表的保险,客户通过持续投保,以便在患病时仍可以按未出险人群一样的价格享受保险保障;三是为疾病进展复发、转移提供短期保障的慢病险/复发险。
目前,不少保险公司在带病体保险领域有所布局。例如平安健康险推出的“平安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三高/甲状腺结节/结石等常见“带病体”符合条件可投保;还有俗称“惠民保”的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从最初的可保不可赔到当前基本对带病人群不做门槛限制、但以理赔责任差异化的方式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带病体保险为细分人群提供保障,将助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填补带病人群保障缺口。此外,从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年轻化给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带来挑战,带病体保险有助于改善患者家庭财务脆弱性。
协力疏通带病体保险发展堵点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蓬勃生长期,高价值创新药品获批上市的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生物医药行业也在不断寻求医保外的支付方式。《中国商业健康险创新药支付白皮书》显示,2023年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400亿元,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的支付总额约74亿元,对创新药的纳入、赔付均取得质的飞跃。
在商业健康险中,带病体保险对医药产业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根据《带病保险发展研究报告》,带病体保险是医药产业快速积聚流量的重要手段,产业融合是创新盈利模式的重要思维。原因在于,行业已经沉淀了一定体量的带病客群,且带病体客群更易被触达,且为健康需求付费的意愿较强。以CAR-T疗法为例,截至去年年底,CAR-T治疗药物纳入了超过40个由镁信健康提供运营服务支持的惠民保项目,累计为淋巴瘤患者减轻了超3800万元的治疗负担。
不过,带病体保险的发展任重道远,当前面临疾病风险认知不足、技术进展滞后、服务基建不完善等诸多挑战。由于带病体保险是对特定人群来设计,对产品运营的风险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带病体保险的客户风险高于健康群体,承保后必须辅以健康管理项目来控制风险。为其提供疾病筛查、就医诊治、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可以加强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就医行为管理,进一步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