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一、生猪交易模式的演变在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家家户户养猪,在满足自用之余,直接卖给专业的屠宰户,屠宰户宰杀买肉。这种最初的模式,极为分散,难以监管,食品安全没有保证,目前已基本消失。1997年,国家颁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行定点屠宰,全国各地建立定点屠宰厂。目前,我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约1.5万家,其中年屠宰能力在5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企业约2000家,占比不到15%其余中小企业有1万多家。实行定点屠宰以后,由于管理比过去严格,屠宰厂收猪时检验检疫、定级、结算等程序比较复杂,从而催生了专业收猪人和猪经纪行业。养猪人、收猪人或猪经纪、屠宰厂以及
2、饲料、兽药经销商等,共同构成生猪产业链,生猪交易市场也日益发展壮大。生猪交易市场是在固定的地方集中开展生猪现场交易,交易完毕后再运输到不同地区屠宰场,主要发挥着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功能。一方面在生猪调出大县集中收购,通过生猪交易市场交易后运输到大城市。另一方面,职业猪贩从外地贩运来的猪,也在这里集中交易。生猪交易市场分布在全国各养猪大省,包括东北三省、华北的内蒙、京、津、冀、晋,华中的豫、鄂、湘、皖、赣,华东的苏、浙、沪、鲁、闽,华南的粤、桂、琼,西南的渝、藏、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新。随着生猪养殖和屠宰行业不断的集约化发展,大型屠宰场有机会直接对接规模化养殖场,按约定计划养殖供应,逐
3、渐发展出合同猪模式。合同猪模式在保证品质、保障供应以及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合同猪模式日益成熟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合约订单为标的的生猪期货交易。生猪期货交易最早出现在美国。196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生猪期货合约,1977年改为瘦肉猪期货,并将交割方式从实物改为现金交割。1995年开始瘦肉猪期货期权合约交易。随后,德国、韩国相继出现生猪期货交易。在国内,2008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制订出台了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生猪交割质量检测技术规程。2010年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推出生猪远期交易合约。2011年中国重庆(荣昌)畜牧农产品交易市场率先开展以荣昌仔猪为活体标的物的电子集中竞价
4、拍卖交易,实现畜禽活体非标准件电子拍卖。同年9月,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开业。2013年汉交所对16家养殖场进行授证,标志着商品猪订单交易正式有了交收场库支持。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交易所正式交易生猪期货合约,主要原因一是行业集中度低,二是物流发展不成熟,三是生猪的非标准化特性使合约制定较为困难。但随着国内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以及物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实行生猪期货交易打破“猪周期”成为大势所趋。另外,伴随互联网发展,渐渐出现了网上生猪交易。网上交易提高了生猪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和传递速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给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生猪交易市场打下了基础。二、当前国内生猪交易市场规模及状况按国
5、家统计局数字,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4.3亿头,同比下降0.4%;出栏6.9亿头,同比上升0.5%。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长0.8%。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出栏生猪中59炼自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31炼自于年出栏量在500-10000头的中小型养殖企业,约10麻自于年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养殖环节,全国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约37万户,占比高达60%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约25万户,占比40%目前,在环保禁养和产业升级压力下,散户不断退出。经历“洗牌”后,具有20-100头母猪、年出栏量约500-2000头的家庭猪场和具有3000头以上母猪、
8、料整理我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凭票消费、供给紧缺一自由购销、供给紧缺-供给缓解-供给充足-估计过剩的过程,产业发展由小规模一中小规模-中大规模化和一体化转变。猪肉产量复合增长率经历了由十九世纪80-90年代的7.0%,到二H一世纪的1.7%。增长速度大幅减缓。针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环境污染、低效率、价格大幅波动、瘦肉精、疫病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通过法治和行政方式干预,加快生猪养殖产业走上绿色、高效和信息化通道,一方面行业自身也在不断修复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生猪养殖一体化企业,像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双汇发展等,通过纵向扩张和横向整合走全产业链一体化道路,在
15、要观察指标有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仔猪存栏量(主要指标PSY活猪进口量。其中活猪进口量极小,我们暂时不做讨论。生猪需求面指标包括生猪屠宰量、生猪死亡量、能繁母猪淘汰量、活猪出口量和年底生猪存栏量,其中生猪死亡量、能繁母猪淘汰量以及活猪出口量数据比重较小,我们暂时不做讨论。生猪屠宰量和屠宰均重影响猪肉产量,猪肉产量与猪肉进口量形成猪肉供给量,再和猪肉消费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猪肉价格。环环相扣,猪价和猪肉价格涨跌互动互联。(1)供给面:生猪供给增加a)生猪存栏增加2013-2014年生猪厂业亏损比价严重,生猪厂能大幅缩减。2015年以来,新环保法出台,环保政策严格。行业产能缩减叠加政策影响,生猪
19、养殖效率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2017年我国PSY较十年前水平增加超过15%中美生猪PS怀平对比20snzHONJnsz01口mSOM6NCOOZnson奥苏-果一-8-c)活猪进口极小我国作为生猪养殖和消费大国,几乎为自产自销,进口以冷冻鲜猪肉形式为主,有统计的活体进口量极少(越南走私活猪无法统计)。(2)需求面:屠宰量增加,下游猪肉消费下滑生猪屠宰量是生猪需求面的重要指标,此指标和屠宰均重共同影响猪肉产量,猪肉产量与猪肉进口量形成猪肉供给量,猪肉供给量和猪肉消费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猪肉价格。a)生猪屠宰量增加2017年我国生猪屠宰量68861
24、降;一方面国家供给侧改革、环保等导致一些低效的中小加工制造企业倒闭,这一类的团体消费量下滑。这方面情况可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数据,在2015年和2016年降幅增大。再看用餐量偏大的从事二产民工的数量数据,2015年以来持续下降,比重也在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从事二产的民工数变化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万人民工数量:万A从事第二产业民工参量;石人在第地平业的民工比重%2013年25773|2689415275.79|56.80%|2014年2417127395155053756.60%2015年22722774715288655.10%2016年2191928171149194652.96%|2
26、地区也有养殖优势,饲料成本比较低,铁路陆运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规模化企业发展。最近三轮“猪价格周期”梳理:2003年5月-2006年5月,历时37个月。2003年初非典爆发,造成市场需求急剧下降,5月猪价跌至5.6元/公斤的低谷。当年7月非典解除后,需求开始逐步回升,拉动价格上涨。2005年随着存栏增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猪价走向下跌。2006年6月-2010年4月,历时47个月。2006年夏,猪蓝耳疫病在国内集中爆发,发病猪死亡率近30%造成商品猪供给量下降,推动猪价上涨。到08年3-4月份供给终于赶上来,这波生猪供应却生不逢时,正好赶上消费淡季,猪价开始下跌。而09年的“瘦肉精”事
27、件加重猪价下跌幅度,当年6月政府开始启动冻肉收储,猪价才止跌上涨。2010年5月-2015年3月,历时59个月。2010年上半年政府连续5次冻肉收储,加上上一轮口蹄疫蓝耳等猪病影响,市场供应减少,猪价大幅上涨。至2011年9月份以后供应缓解后猪价开始下跌,同期,对养殖户而言雪上加霜的是同期饲料成本却在不断增加,2012年3月份以后养殖利润不断缩水,2013和2014年存栏持续在高位,养殖户遭遇两年深度亏损,造成中小散户加速退出。2014年初疫病和5月份国家冻猪肉收储推动2014年4-8月猪价的快速上涨。4-8月猪价上涨,刺激养户补栏,同时国内外猪价格差拉大,进口猪肉大幅增加,节后消费淡季,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