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想到,2020年的开头会是这个样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扰乱了全体中国人的春天。
瘟疫的来临,让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慢了下来,而对一些不幸中招的家庭而言,新冠肺炎带来的,是焦虑、绝望和无助。一人感染,整个家庭平凡和温馨的生活都将被撕裂。
要摧毁一个家庭,只需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即使是富裕的中产家庭,在重大疾病面前也没有还手之力。
人人羡慕的中产家庭,为什么也这么脆弱?网易数读联合安盛保险,为你解读中产家庭背后的故事。
无数人羡慕的中产生活,是什么样的
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是怎样的呢?
他们白天在繁华地带的写字楼工作,中午吃的是有机绿色、无油少盐的减肥餐,繁忙的工作结束后是和私教的一对一健身教学。到了周末,他们会驱车前往Costco采购,顺便再去看最新上映的音乐剧。
这是中国部分中产阶级生活的缩影,对他们而言的”平凡“生活,是无数中国人羡慕和努力奋斗的目标。
那么,要成为中产,需要达到什么条件?
因为国情各异,目前全世界并无统一的中产阶级标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参照的内容。
瑞士信贷以美国为基准提出中产阶级的标准是“拥有30.65-300.65万人民币财富的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定义中国的新中产时,认为在收入和资产水平上,新中产的家庭年收入要达到20-100万,或者家庭年净收入在10-50万之间、可投资资产在20-500万、家庭净资产在100-2000万,以上四条至少满足一条。
不论使用哪个标准,毫无疑问的是,中产都是一个国家里收入中等偏高的那一群人。他们有房有车、收入稳定可观,这也是为什么,中产是无数中国人努力的方向。
1、中产阶级,家庭和社会的定心丸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坚力量来支撑。在欧美发达国家,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正是中产阶级。而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也开始扮演这一角色。
麦肯锡的研究显示,若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为标准,2012年时,中国的城市家庭就已经是中国城市的脊梁了,新中产阶级和大众中产阶级组成的中产在城市家庭中的占比达到68%。
到了2022年,城市中产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作为城市消费的主力人群,新中产阶级表现出强劲的消费潜力,消费总额占比有望从20%上升到56%。
胡润百富《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的数据显示,94%的新中产都已婚,只有6%还单身。
将近八成的中产有一位子女需要抚养,将近两成的中产已经生了二胎。其中,八成家庭的子女都已经开始上学了。
日常花销、伴侣关系、子女教育……经营家庭,可以说是已成家的中产阶级主要的生活课题。
2、职业有成的中产,理财也有一手
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这并不容易,中产需要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工作来作为保障。
《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中国新中产,都已经坐到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其中超过10%的90后新中产从事自由职业,把成功握在自己手上。
如此多的中产事业有成,离不开他们对职业的清晰规划。实际上,他们在工作中随时都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意识,相比起小职员对绩效的烦恼,他们对未来有更长远的规划。
除了掌控工作,如何规划自己的财富,是中产能够成为社会和家庭中流砥柱的重要原因。好不容易走入中产阶层,如何不下掉是很多人关心的事,这时候,让自己手里钱生钱,就变得十分重要。
根据吴晓波频道《2019新中产白皮书》,88.3%的新中产工作同时,还通过理财,让钱生钱。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事事都高效。
网易指数显示,中国新中产阶层十分重视理财,增加财富是首要原因。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考虑对抗通胀、分散风险,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也需要打算。
由此可见,中产阶级的风险意识要领先普通人很多。
3、中产阶级最可怕的地方:永远在学习
别看中产阶级生活优渥,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和很多人的停滞不前相比,中产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很舍得为自己的未来投资。毕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中产们平均每年花费1.9万元用于自我提升,其中阅读占比最高达59%,其次是知识付费平台。
4、中产阶级生活,得有该有的样子
在中产理财的首要原因里,有一个原因是“过上更好的生活”。比起普通收入人群,对待生活,中产阶级更注重品质。
他们用着品牌的家具,每年都有旅游出行的计划,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还有更严格的管理,是健身房的常客。
他们的生活理念既先进又紧跟社会潮流。
在胡润百富发布的《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中,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是旅游,占比53%,其次是运动健身,占比40%。
在进行消费时,价格并不是中产考虑的首要因素,品质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内容。毕竟,好的品质,才能带来好的生活质量。
上万元的OLED电视、2000元的戴森吹风机、1000元以上的进口电动牙刷、床头摆放的智能助眠灯和香薰水氧机……对中产来说,只有给他们带来更高生活品质的商品才值得消费。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中产女性消费报告》显示,中国中产女性超过7000万,人均每年“剁手”4支口红,每支都有新花样。比起价格,她们对品质和花样更讲究。
对中产而言,提高生活品质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宠物的陪伴。在外人眼中多金、地位高的中产,其实也有一颗温柔的心,越来越多中产纷纷做起了铲屎官。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养宠物的中产阶级比例将近四成,养的最多的还是狗。还有5.9%的中产阶级,年纪轻轻就猫狗双全。
主粮、零食、医疗服务和洗澡美容……养宠物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根据狗民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8年中国宠物市场狗均单只年消费5580元,猫均单只年消费4311元。
宠物也是自家人,自然也要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想要猫狗过上高品质的生活,花钱少不了。可以说,宠物经济的日渐火热和中产阶级舍得消费不无关系。
5、中产阶级,生活中的VIP
没有人不喜欢自己被优待,各式各样VIP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想要享受专属服务而诞生的。
中产要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免不了要大量的购买服务,而能对上中产口味的,都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很特殊,很与众不同的服务。
网易指数显示,近半数中产消费者在购物时,希望商家可以提供会员服务。
服务质量的高低,更是直接影响着中产们的消费意愿,态度好,会常来,态度不好,再见。中产阶级在消费时,七成以上的中产消费者认为服务质量对自己的消费意愿影响很大。
中产阶级,消费的从来不是商品,花钱买服务才是他们的消费信条。
中产的生活有多光鲜,背后的他们就有多焦虑
和普通家庭相比,中产家庭生活富足,吃穿用着很多人舍不得消费的东西。只不过,让人羡慕的光鲜背后,他们的焦虑其实一点都不比别人少。
中产阶级的烦恼,真的只多不少。
1、中产,其实是中国最焦虑的一群人
作为社会和家庭的支柱,中产比很多人更努力。但实际上,中产阶级让人羡慕的光鲜亮丽,正是他们内心的焦虑痛点。
上有老下有小,甚至还有几只宠物在家嗷嗷待哺,所以他们不能倒下;要维持高消费和高品质的生活,就必须在职场不断向上爬以防被淘汰;会挣钱也很花钱的他们必须要学会理财,只有资产保值增值了,才能跑赢通货膨胀……
从英国留学回京工作的Yohom,重复着上班、下班、买包、看电影、旅行的生活,大部分的工资也都花在了机票、酒店和其他消费上。
但她其实很焦虑,“北京名校毕业,在英国留过学,工作一定不能太差吧,一定要有房有车吧,要有一个更厉害的老公吧,要生一对训练有素的儿女吧,一定要让他们读私立学校吧。”
她坦言,这是属于中国中产阶级的自然算法,“你不需要知道自己该怎么走,算法会让你这么走。”[2]
不错的收入、体面的工作、品质的生活,这些只是中产的外壳。实际上他们的压力极大,没有安全感。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33%的中产感到经常焦虑,62%的中产偶尔焦虑,而从不焦虑的中产只有4%。
他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2、光鲜生活的背后,是无尽的操心
职场上,职场前景、工作强度、工作内容,与同事和上下级的关系……哪样都不省心。生活里,子女教育、家人和自己的健康、赡养父母……样样都要操心。
还没成家的中青年中产,还在纠结于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已成家的中产面对家庭压力则无处可逃。
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正在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的家庭模式大多都是“421”,即4个老人,1对夫妻,1对孩子。[3]
2个人为4个人养老,再加上2个孩子,即使是中产阶级也有点吃不消,但这正是很多中产阶级面临的现实困境。
分别在报社和外企上班的马佳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在孩子出生后,双方父母开始轮班来北京帮忙带孩子。
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4位老人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不论是经济还是精力,都是重压。马佳叹气道:“原本美好的生活憧憬,一下子变成了现实的生活压力。”[4]
等到孩子再长大一点,教育会成大问题。在如今的大城市,孩子的教育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只要家长愿意,多少钱都挡不住。
而工作本就十分忙碌的中产,要操心工作,要养育孩子,还要赡养父母,身心俱疲。“中产”其实是“中惨”,生活的重压下,失眠、颈椎、腰椎等毛病一大堆。在外人眼里生活优渥的中产阶级,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
3、有钱的中产,同时负债台高筑
维持体面的生活要花钱,买学区房很贵,课外辅导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另外,还有车贷、房贷,负债累累,在中产中太常见了。
80后的徐女士和她的丈夫是事业单位员工,他们在购置了学区房的同时,又生下二胎。
她抱怨,每个月不仅要还近万元的房贷,还要支付一年级女儿的补课费,再加上奶粉钱,徐女士感觉自己被生活压得要喘不过气来了。[5]
和徐女士一样,很多中产家庭都有一笔高额的贷款要还。
根据吴晓波频道的调查,新中产平均负债率为18.4%,平均每个新中产家庭的负债金额为112万元。在新中产的家庭支配安排中,三分之二都用于消费和还贷,剩余三分之一能用于储蓄和投资。
尤其是刚踏入30岁行列的第一批90后中产,赶上房价高点的他们,负债率要明显高于60、70、80后。
看着光鲜亮丽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着房贷、车贷,一旦断了资金流,整个家庭可能都会垮掉。
4、一场大病,就可以把中产打回原形
职场、家庭、贷款……尽管中产在努力追求生活的品质,也很重视健康。但是生活的重压之下,不少人的身体,早早就亮起了红灯。
顶梁柱不好当,压力过大、过劳,让很多生活不规律的中产早早地出现了颈椎腰椎疼痛、内分泌失调、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更是让他们成为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的高危人群。
目前的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巨大。有学者估计,52%的男性和35%的女性癌症死亡病例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6]
除此之外,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增大引起的精神紧张也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7]
疾病来临的时候,没有人是VIP,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中产家庭,一场大病就会将他们击碎。
2018年的时候,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作为北京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一场流感面前,体会到了一夜回到了解放前的感觉。
尽管最后岳父住进了医院,但ICU一天2万的花费也让家庭吃不消,甚至考虑卖掉北京的住房。在花了大笔资金治疗之后,作者的岳父却还是没能救回来。
安盛保险,守护中产阶级的健康
1、保险,中产阶级的救命稻草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健康风险,中产们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买保险。根据吴晓波频道发布的《2019新中产白皮书》,2019年,在购买了保险的中产家庭中,82.8%都购买了大病险,其次是意外险,比例为68.6%。
对于中产来说,投保大病险,最需要也最迫切。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对中产来说威胁太大了,他们冒不起这个险。
总是习惯了大事小事,所有细节都能很好权衡掌控的中产阶级,在这件事上顾虑自然也很多。
例如,在医疗资源上,担心遇到癌症没有选择的权利,担心不能享受最好的医疗资源,担心复杂的流程耽误病情。
在花费上,担心费用超支为家庭带来压力,担心没有治疗和把握生命的特权,担心得不到尽心尽责的服务,习惯了高品质服务的他们还会担心生病却不能被贴心对待。
当然如果中产想赴海外医疗,可能还会担心国外没有专业人士陪同就医遇到各种障碍,担心出国一个人就医没有家人的支持和陪伴。
但市面上保险的种类很多,应该怎样选择才能减少中产的担忧呢?
2、癌症就医,需要强大的医疗网络作保障
如果癌症患者能在确诊和治疗后存活超过五年以上,那么癌症的治愈概率将达到90%。
但是,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例如肺癌、肝癌,五年生存率普遍较低,而那些世界范围内五年生存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的五年生存率也不如人意。[8]
国内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少人选择了海外医疗,为自己争取最后一线生机。
曾经有一篇题为《一个硬币的另一面——美国看病记》的网帖引发了无数人的感慨,主人公“倾心2007”在贴子里讲述了自己陪伴丈夫赴美治疗颈椎肿瘤的故事。
在国内,医生为她丈夫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动手术,这个手术需要切开颈椎,换上钛合金的支撑,手术难度高而且风险大,丈夫术后的活动可能也会受限制。
再三考虑下,她和丈夫认为“既然手术方法是美国人发明的,手术材料是美国人制造的,那我们就去美国动这个手术吧。”
幸运的是,选择赴美医疗的他们,最后并未进行手术治疗,而是通过放疗治好了疾病。[9]
“倾心2007”的故事只是赴海外求医现象的一个缩影。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海外就医的人数从2011年的891人升到了2015年的16920人,其中不少都去了美国。
不过,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在一些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上,中国已经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例如宫颈癌和胃癌,在中国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7.6%、35.9%,就要高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
国外治疗,服务贴心,能提供个性化方案,但是在欧美发病少的癌症,由于缺乏临床数据,治疗手段也不一定高效。[10]
不论选择国内还是国外治疗,患癌后的日子都很艰难。不过,国内和国外并不是只能二选一,如果能整合国内外的最好的医疗资源必定是最优解,但这对个人来说确实有点难。
不过幸运的是,安盛保险盛放人生·全球癌症医疗保险借助安盛保险在全球强大的医疗网络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满足患者海内外治疗各种需求,享受最佳医疗资源,不用担心复杂流程耽误病情。
而且,这些专家都来自于全球顶尖的医院,例如,在国内可以选择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中山医院等知名医院,国外可以选择哈佛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等闻名全球的医疗机构,只要是安盛保险在国内外的优质医疗网络都可以任意选择。
3、患癌后,天价药就能吃垮一个家
患癌后,要保命的话,手术和化疗不一定管用。想要活命,就少不了针对癌细胞、癌组织进行清除的靶向药。
很多人都看过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知道了患癌病人吃的靶向药价格,在电影里,为了买药,这些人甚至把房子也卖了,家也拖垮了。
靶向药有多贵呢?以治疗白血病的三代药普纳替尼(Ponatinib)为例,每瓶的价格大概在人民币5万到6万之间,而一瓶只够吃一个月的量。想要长期能吃下去,卖房是常有的事。
电影中一位买药的老太太有这样一段台词:“4万块一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卖了,家人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这笔账很好算,一个月吃一瓶药,一瓶药4万块钱,三年至少得花144万元。又有多少中产家庭,能轻松拿出这144万来。
医保可以解决吗?很难。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2019年对靶向药纳入医保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对比了靶向药纳入医保前后癌症患者的负担变化,结果是一些靶向药纳入医保后,癌症患者的负担只能说有所减轻,整体上依然压力沉重。
同时,这份研究指出还有很多靶向药不能纳入医保。[11]
而且,想要去海外医疗,将要面对比国内更高的花费。根据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发布的《2019海外医疗数据》,英国和日本的平均医疗费用为七八十万,如果去的是美国,这个费用平均在210万左右。
很多中产家庭在平时已经负债累累,根本拿不出足够的现金流来抵御意外。最令人崩溃的不是治不了病,而是治不起病,一场意外,可能需要他们变卖全部家产。
而且保费不需太高,就能获得最高达300万的保障额度。
4、悉心陪护,安盛保险助力患者战胜病魔
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就医、吃药当然是前提。恢复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
天降横祸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打击,根据研究,癌症患者的抑郁状况要远高于正常人。对他们来说,身边有个人陪着会好很多。[12]
根据临床调查,陪护可以对肿瘤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以癌症化疗为例,有62%的患者需要家属的陪护,他们认为,陪护缓解孤独,并且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
但要注意的是,除了癌症患者,癌症陪护者也会有较大压力。例如,癌症患者需要大量的信息需求,患者唯一可以放心依赖的就是家人,家属作为陪护者更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疾病的进程、治疗手段、费用情况等等。[13]
而且随着患者和病情抗争的战线拉长,家属的担忧和护理工作强度也会增加。[13]在国内治疗还好说,一旦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的,患者和家属的压力会更大。
如果能减轻陪同诊疗的家属负担,缓解处于应激状态下他们的焦虑,情况就会很好多。例如,安盛保险盛放人生·全球癌症医疗保险就为投保的海外就医患者和家属提供全程旅程定制陪护服务,包括了住宿交通费用补贴。
尤其是针对语言问题,安盛保险盛放人生·全球癌症医疗保险还贴心地提供了国外当地的陪同翻译,让语言不再成为障碍。
一个值得选择的优秀癌症保险产品,应该能够尽可能地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丰富的保障范围和多样化的贴心服务。而安盛,作为世界500强中排名46的知名保险公司,已经为1.08亿客户提供了优质产品和服务。
其中就包括安盛保险盛放人生·全球癌症医疗保险,这项产品不仅提供了全球强大的医疗网络,还做到了医疗费用的全面覆盖以及为患者提供全程就医陪护,为中产家庭提供最好的保障和呵护。
具体来说,安盛保险盛放人生·全球癌症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有全球和全球除美两个系列,就诊时可以在覆盖区域内的公立(包括特需部、国际部)或私立医院就诊,可赔付的最高病房标准为单人标准病房,保障额度高达300万。
那么,这个产品的保费如何呢?以30岁男性为例,只需要1656元,就可以享受一年的全球计划。另外,全球除美计划也只需1403元一年。
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例如门诊和住院绿色通道、第二诊疗意见、就医安排、签证协助等的增值服务,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了解更多。
想为自己和家庭提供一份保障,就选择安盛保险盛放人生系列·全球癌症医疗保险,幸福不停步,让身为中产的你,即使是癌症,也将无坚不摧。
参考资料:
[1]李春玲.(2016).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人民论坛,27,64-67.
[3]杜娟.(2015).叠加的三角家庭结构模型:抚育模式的变迁与策略性选择(Master'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
[6]Islami,F.,Chen,W.,Yu,X.Q.,Lortet-Tieulent,J.,Zheng,R.,Flanders,W.D.,...&Jemal,A.(2017).CancerdeathsandcasesattributabletolifestylefactorsandinfectionsinChina,2013.AnnalsofOncology,28(10),2567-2574.
[7]王晓,曾纪权,&欧阳江.(2006).癌症控制,防大于治——从《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谈起(Doctoraldissertation).
[8]Zeng,H.,Chen,W.,Zheng,R.,Zhang,S.,Ji,J.S.,Zou,X.,...&Wang,N.(2018).ChangingcancersurvivalinChinaduring2003–15:apooledanalysisof17population-basedcancerregistries.TheLancetGlobalHealth,6(5),e555-e567.
[11]李军,郑金坡,马雷,徐莉颖,柳俊杰,&孙维帅.(2019).靶向药纳入医保对癌症患者住院及医保费用的影响.中国城乡企业卫生,(9),10.
[12]何亚新,张小莉.(2018).陪护人员心理、行为干预对癌症化疗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3(33):153-155.
[13]付莺,王润,&黄立锋.(2015).陪护对化疗患者恢复的影响.西部医学,27(10),1584-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