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风险点8篇

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我国城市对接世界先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大趋势的主动作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高风险时期。城市更是处于“风险胶囊”之中,人口高度密集、快速流动,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往往成为公共安全风险的重灾区。世界先进城市是一个全面且本质安全的城市,虽然它们的公共安全管理措施各有千秋,但将风险评估纳入政府管理职能体系,把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和核心分析框架[1]却是共同选择。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结合各自的市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风险评估体系,[2]其常态运作效用显著。我国城市正在朝着“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这一目标努力,然而,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仍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屡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这些事件暴露了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正是基于对风险评估发展趋势的前瞻预判,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城市政府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要求。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强调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对风险评估作了明确部署。2007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第20条要求“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这就需要城市政府对照中央的新要求,找出城市政府职能存在的短板,拿出有效举措,力争有所突破。

(二)探索概貌

一些城市对风险评估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市举办。按照统一部署,各区、各部门和单位针对辖区和工作领域范围内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分析评估。深圳市气象部门全面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大运会主赛区龙岗赛区委员会组织专门的科研学术机构对赛区内各类风险和重大危险源(点)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对可能发生的30种风险进行评估,完成了《龙岗赛区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医疗卫生指挥部形成《大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报告》。其他专项指挥部和赛区均开展了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为总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6]

三是重大工程、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风险评估。2004年汉源事件发生后,四川省遂宁市于次年在全国率先探索率先建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制度。2007年4月,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国推广遂宁经验。随后,很多城市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引入维稳工作中,在组织领导体制、评估内容和流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评估模式。

四是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合作项目试点风险评估。国家行政学院和有关地方政府通过项目试点,引入了德国等发达国家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并且将国外经验本土化,从风险评估参数体系、各参数临界值设定、风险发生可能性判定到风险矩阵图标绘,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试点地的风险评估体系。公共风险治理与预案优化子项目于2010年12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启动,九龙坡区对辖区内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难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和登记。[7]另一个子项目于2011年10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启动,形成了宝安区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将整个风险管理流程有机串联起来,而且在风险损害计量中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创新提出风险值和风险图谱概念。[8]

五是城市全区域全类别的风险评估。2012年10月,深圳启动全市公共安全评估,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地区。市应急办组织四家专业机构,对全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进行评估,于2013年4月完成了各类别评估报告、《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的编制工作。[9]对识别出的每一项风险,综合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对照风险矩阵图,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低到高分为低等级、中等级、高等级、极高等级4个等级。评估结果是共识别公共安全风险源138项,其中,中低等级风险87项,高等级风险46项,极高等级风险5项,全市公共安全总体风险为中等偏高水平,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方面,面临较高风险。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现实难题

(一)风险评估缺少顶层设计,准备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管理,导致对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仅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管理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战略高度对风险评估进行统一谋划和系统化设计。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供给不足。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没有提出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尤其是通过经验研究的方式展现评估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缺少能够进入政府决策的应用性、实战性的成果。开展风险评估的城市很少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评估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评估原则、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依据、评估技术与方法、评估程序等没有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制度供给不足。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法规,只是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的个别条文中有所涉及。城市风险评估只是政府系统内部的工作指导类的规则制度,并非由立法机关等部门制定的正式法律法规。

三是人才供给不足。政府部门自身力量并不足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从事风险评估的人员大多数是临时抽调的,不具有专业背景。风险评估业务培训少方式单一,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风险评估业务了解不深、流程不熟,难以满足评估需求。特别是培训内容主要讲评估怎么操作、风险等级分数怎么划定等技术性问题,评估的理论依据很少涉及,很多评估工作者对风险评估的内在逻辑与学理基础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实际评估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造成评估的盲目性。

(二)风险评估主体单一,落实“政府主导、专业评估、公众参与”原则不严

三是公众的角色只是被动的意见的收集对象,而不是主动的评估参与者。政府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公开征集深圳市公共安全评估和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意见和建议。然而这种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公众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评估报告没有公开供公众和媒体查询,公众只能从报纸电视等媒介了解到的评估结果信息往往是零星的、不及时的、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政府对评估结果运用情况的公开就更少了。

(三)评估体系不完善,影响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选取与设置、评估指标的权重衡量确实有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些城市虽然统一了风险评估的技术路线、风险确定的基本方法,但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这势必影响对风险的评价精度,使评估结果难以具有可预测性与权威性。

(四)评估有空白

一是城市的重大风险源没有纳入评估范围。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深圳光明“1220”滑坡事故印证了这句话。深圳的淤泥渣土临时受纳场成了风险评估的“漏网之鱼”,说明没有做到“应评尽评”,导致在决策方案中没有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二是忽视风险变化。每年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城市风险是流动的,旧风险消失了,新风险却出现了。因此,风险评估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根据情形不断改变,不可以一评了之。但很多城市政府由于缺乏风险动态捕获机制,对新出现的风险变化,忽视了动态监测与跟踪评估。

(五)把控评估的“结果导向”不牢,评估结果的应用“虚化空转”

风险评估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和价值不仅要发现风险,而且要建立机制,制定风险减缓的决策和措施,[12]有效控制、化解风险。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有:评估中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仍不明确,容易造成评估后的防范化解和动态跟踪等工作难以有效落实;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和依据,然而,应急预案并没有按照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分析和开发利用不够,评估的功能作用难以发挥。

三、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性建议。

(一)深化认识,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地基”

城市政府要从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战略地位,增强打牢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地基”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加快对国外先进评估理论、方法的吸收和消化。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城市特色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体系。城市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扶持、课题扶持等手段引导城市的学术力量进入风险评估领域,对发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政府要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针对风险源的特点,适时把风险评估这一行政行为逐步上升为法规,同时颁布风险评估配套文件,规范评估事项、主体、指标内容、流程、结果运用及责任认定等具体的环节与内容,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是尽快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城市高校设立专门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科技评估”专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城市党校和行政学院把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一门主要课程来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让干部自觉把风险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二)实行“开放透明”评估,将一元主导的行政化评估转型升级为多元化评估

一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协同评估模式。建立决策与评估职能相分离制度,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城市政府要破除“一元评估”思维,改善评估的开放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和专业机构有序参与风险评估和提供评估服务,让更多的社会主体进入评估体系。

二是提高专业评估机构的公信力。一方面,专业机构要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加强行业自律,增强评估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评估不受自身利益和政府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管,建立针对专业机构的“黑名单制度”,对评估机构进行跟踪监测,将不能胜任的评估机构纳入黑名单,通过淘汰机制净化第三方评估环境。

三是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高风险评估的透明度,避免吸纳公众参与风险评估的随意性与主观选择性。从评估的目标规划、指标设计、实际评估,到结果反馈等环节和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要科学规范一系列制度化的程序,最大限度地让公众真正参与评估,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遵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开展精细化风险沟通,除不宜公开的敏感信息外,将风险评估报告通过本区域内的主流电视台、报社和广播电台配合政府门户网站消息,并且在公示日期范围内多时段、多频率地重复,以达到公众充分知晓的目的,确保在“阳光”下防范和纠正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偏见或错误。

(三)完善评估体系,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一是积极探索风险评估方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强调空间异质性、综合性,注重多重风险的分析。因此,风险评估方法应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风险矩阵分析、分析流程图、数学建型、情景构建等方法,对城市可能承受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计算。充分运用无线通讯技术(GPRS)、地理信息技术(GIS)、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发风险评估工具,将可规范化的内容如评估表格、评估要素、评估流程、评估模型等,开发形成辅助评估框架或评估工具,不断提高风险评估质量。

二是构建“双维度”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有三种主要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单纯能力评价、单纯脆弱性评价、能力与脆弱性综合评价。[10]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事件事故,同时还体现了城市系统对突发状况做出的反应。所以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公共安全涉及领域与影响两个维度综合考虑。领域维度方面采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每一类又分若干种。影响维度细分脆弱性与能力两个方面。脆弱性评估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对致灾因子的敏感(反映)程度。能力评估指可能受到危害的城市系统,通过抵御或变革,从而在职能和结构上达到或保持可接受水平的适应水平。分别从上述两个维度上对城市公共安全指标进行筛选,得到一套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四)动态化精准化追踪风险,切实做到“应评尽评”

一是开展详细的风险调查,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工作,对所有可能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源、风险类型、可能危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防止“想不到”的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完善城市隐患、风险数据库,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地图,为城市安全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是追踪识别风险,确保评估的前瞻性。风险评估不仅是对已知风险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前瞻性地考察风险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类别和性质。[11]要根据城市最新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查找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空白,组织专业机构定期、不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使之成为政府的常规管理职能,每年编制和公布《风险登记册》,及时反馈风险变化的信息,持续优化改进风险评估。

(五)建立健全评估结果应用机制,避免评估报告“束之高阁”

一是将风险评估机制擢升为一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治道变革的重要工具。这就需要我们以风险评估为契机,着眼于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助推一种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新的治理范式的形成。[12]这种新的治理范式,化过程控制为结果导向,将风险评估融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乃至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设的各项举措中,使风险评估机制真正成为政府自我纠错的倒逼机制。

二是选择适当的技术处置风险。根据薄弱评估结果,选择风险处置的办法。风险处置的4T策略主要包括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规避。[13]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策略,“一风险一策”或多措并举,实现风险的标本兼治。

三是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要紧密衔接联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与风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前后对应的逻辑关系,要根据风险评价确定哪些是不可接受的风险,针对筛选出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再根据风险源的大小及城市的现实条件,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美]保罗布莱肯,等.突发事件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

钟开斌.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J].中国应急管理,2011(4).

上海市民政局.加强社区风险评估工作[J].中国减灾,2013(3).

闪淳昌.应急管理:中国特色的运行模式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4.

容志.风险防控视阈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上海世博会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2(4).

潘俊杰.大力提升安全发展质量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筑牢安全保障[J].中国应急管理,2014(10).

邹积亮.政府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23.

孙玉卫,等.风险评估模型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德灾害风险管理试点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4).

深圳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强化风险管理夯实安全基础――深圳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并公共安全白皮书[J].中国应急管理,2014(10).

张树才.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改进探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5(1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在中国,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食品安全是全过程的安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涉及到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因此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复杂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来支持。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

尽管不少发达国家不断的修改并提高本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但严格来说,因开展风险评估存在很多困难,一些看似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常常缺少严密的风险性考量。目前,不少国家对此已有所认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刚刚起步,在中国虽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起步比国外晚了20多年,因而我们更要有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紧迫感,相信无论是政府还是业内的专业人士已经感觉到了这种紧迫感,《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及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成立都是对此的很好解释。但就目前而言,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险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风险评估,因此应大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迎来我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新时期,真实、客观科学的引导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几点建议

1、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2、评估指标的设定与结果的应用

3、开展风险评估需要引入公众参与

4、开展风险评估需要司法机关的支持

公众参与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因此,引入司法审查机制,由法院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是否遵循法定的程序,以及是否尽到说理的责任进行审查,能够降低风险评估的依附性,同时,也会促使行政机关更加尊重专家的意见。可以说,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担保,司法审查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过,在这样一个高科技和不确定性共存的领域中,无论从法官的能力还是法律的规定看,司法审查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法官能力方面,由于法官既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也不掌握充分的数据信息,让法官对科学上的争议作决断,这将授予法官过度的权力,最终会削弱公众对法院的尊重。因此,法院绝不能用自己的判断代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决定,只能对该机构的决定是否有不合理之处进行审查。

5、开展风险评估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获取了流通环节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应及时对收集、汇总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信息处置不当或处置不及时,极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研究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电子预警数据库,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流通环节食品监测数据和分析评估数据(包括结论)按统一的格式进行整理、汇总并上报,经专业人员审核后,导入这个数据库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科学设计,实现数据的各种分析功能,并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风险和预警信息。这些检验数据经过各种统计分析,可以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从而确定监管重点领域和食品,据此提出风险评估建议或检验结论。还可实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享,避免重复监测,利于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一些难以判断风险高低的有害因素,应交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风险评估,以便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1]李宁,严卫星.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概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1)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评估时点;安全性风险

1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1.1新加坡

1.2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德国

2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事故原因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随意改变结构用途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电梯违章操作23.3

年久失修超寿命使用3.3

渐发型因素钢筋锈蚀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频率(%)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34.623.119.2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1我国建筑物保修期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混凝土耐久性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D=α*t1/2(3-1)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肖元真,叶松青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潘其源房屋修缮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7]《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

1.1主要的评估方法

1.2评估数学原理

单体建(构)筑物的评估是依据风险计算公式R=N·P·L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其中R是风险值,N是年危险事件次数,P是损害概率,L是损失率。区域雷电风险评估是运用模糊数学确定风险指标的隶属度,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风险计算公式为:R=Knj=1ΣQj×Gj,式中:K是修正指标;Qj是风险指标的权重;Gj是风险的隶属度。当然也有运用其他一些统计学的方法进行风险划分和归类[9]。

1.3评估方法的评价和建议

2应用实例

2.1项目概况

湘西自治州公安局交警大队建设的麻栗场考试中心是我州较为大型的公共建设项目,总面积约为182772.5m2,占地200多亩,其中分为小车考试场地、大车桩考区、大车场内考试区、科目三发车区、停车区、模拟高速考区、监控候考大楼、考试业务用房、绿化区,考场内共分布77处摄像头。整个项目人员是一个密集区域,设备又是另一个密集区域,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以前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大部分是以计算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设备为基础,而该项目不但需要保护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还需要保护建筑物外空旷场地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2评估方法和技术路线

2.3评估结果

3结束语

关键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问题建议

雷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雷雨层与大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闪光和隆隆的雷声的同时,还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电往往对人员、牲畜、建筑物、电子电器设备等带来损害,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事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大量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投入使用,雷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加强雷击防范,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系着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增多,提高重大工程项目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是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终极目的。无数事例足以证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它对完善防雷减灾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雷电灾害的危害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达到:(1)更全面反映评估对象的防雷现状。准确估算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当邻近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间接雷击损害风险;雷电波通过服务设施侵入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雷击损害风险。(2)知道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风险分量,提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防雷对象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作充分调查勘测,并结合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土建、设备、初步设计等分册)取得可靠数据后,把现场勘查采集到的数据,经科学的计算和处理,提供最翔实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雷电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3)更合理地采取防雷措施,避免因盲目而造成浪费。从经济价值上知道雷电防护的必要与否,并采取恰当的雷电防护措施,既达到雷电防护,又节约防护成本。

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防灾减灾的一部分,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有效手段之一。在施行的《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均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定,但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实施过程中上同样缺乏有力的政策文件支撑,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宏观政策”上狠下功夫,把握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3.2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缺乏规范指导和约束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目前开展的大都是建设项目的方案评估,对建设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对策,指导施工图的防雷设计。对于雷评报告,要反映评估项目的目的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估项目的评估结论。不同的评估单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都采用了气象资料和规范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如普遍运用的闪电定位等历史资料就属于气象资料之一,但现价段不同产品的闪电定位设备,整体性能和参数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所采集的资料也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在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过程缺乏相应技术规范指导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闪电定位资料在评估报告中的科学性。建议尽快编制出台“闪电定位技术规范”或“雷电预警技术规范”,以促进闪电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也规范闪电定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提高雷评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1.1风险评估原则

1)在评估时应当对评估对象充分了解,评估标准也要与其适用的范围符合。也就是说,在风险评估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对象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2)评估的方式与标准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更新,科技与产品的发展极为迅速,如果采用落后的评估方式与评估标准,会使得结果不如人意。特别是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危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时,通信、电子和网络等行业的发展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在评估是一定要对评估结构与评估标准进行仔细的斟酌与探讨,因为这是影响风险评估的两个重要因素。

5)对于不同的评估主体来说,风险评估往往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以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应当重点对评估主体的风险进行评估。

1.2雷电风险评估方法

在评估雷电灾害时,如果评估方式运用不恰当,会对风险评估的每个环节造成影响,最终使结果与实际发生偏差。因此,在评估前应当对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将风险评估的方式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定量风险评估,定性风险评估,还有综合风险评估。IEC62305评估程序便是以定量风险评估为基础方法的程序,这个程序会针对评估对象的所有潜在风险因子进行分析,计算出准确的风险分量,然后对比我们可以承受的风险值,在精确比对后来确认评估对象是否需要实行雷电防护,如若其需要保护,程序也会计算出其需要的雷电保护等级。防雷工程对于建筑施工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应当重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前期就应当做好防雷工程设计。这样可以将过去针对建筑物的全面雷电保护方式彻底淘汰,对建筑物采取雷电保护的设计与建造,将薄弱部分保护,让雷电防护更加完善实用,是精细化雷电保护的主要目的。

2地理与气候

日喀则江孜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地处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距拉萨南约230公里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处,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全县总面积3800平方公里,年楚河两岸为峡谷地带,最高海拔为7191米,江孜县境内有年楚河经过,年楚河由日喀则地区康马涅如藏布江和江孜龙马河汇聚而成,流经康马等4县后汇入雅鲁藏布江。从地理上看很重要,和拉萨、日喀则形成三足鼎立,是通往亚东、印度大吉岭的交通枢纽,从气候上看,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江孜县干湿季节分明,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温暖湿润,冬季干冷,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3189.8小时,年无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291.1毫米,年平均气温4.7℃,雨热同季,光温配合好,便于种植。自然灾害主要有雷暴、干旱、山洪、风、霜、冰雹等。据全国雷暴日统计表可知,年平均雷暴日78.8[天/年]属于强雷暴区。由于此县每年都会发生因雷击而造成人员伤亡、火灾、停电、信息系统毁坏等事故,严重威胁着江孜县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防雷减灾安全工作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3现场勘测

3.1建筑物概况

3.2建筑物内部装置

建筑物防雷装置情况:

3.2.1防直击雷装置

建筑物设计有完善的防直击雷装置,并利用建筑物框架结构柱筋做引下线,接地电阻小于等于4.0Ω

3.2.2电源线路布置

供电系统为:TN-C-S,电源线缆设计由300米外变压器架空接入楼内。

3.2.3信号线路布置

信号线设计200米埋地进入,所有进入机房的信号线在入户处没有安装信号避雷器。

4结论

关键词:

电网雷害;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理论;防雷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对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生产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于输电线路来讲,雷击跳闸一直是影响高压送电线路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1-2]。而大气雷电活动的随机性和复杂性,造成架空线路的雷击跳闸成为困扰安全供电的一个难题。尽管国家电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应的电网安全问题也开始越发突出,其中雷电灾害作为无法避免的外部灾害,给电网的安全运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通常情况下,由于变电站安设有直击雷防护装置而使得雷电灾害对变电站的影响有限,其影响主要集中在高压输电线路。

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是电力系统防雷工作的重要方面,常用的防雷改进措施有[3]:架设避雷线、安装避雷针、加强线路绝缘、采用差绝缘方式、升高避雷线减小保护角、装设消雷器及预放电棒与负角保护针、使用接地降阻剂等。解决线路的雷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1理论方法

1.1层次分析法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SattyT.L.提出了层次分析法[6],它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能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多目标、复杂问题展开准确的决策。层次分析总的来说包含4个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1.2模糊数学法模糊数学又称Fuzzy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1965年,模糊数学开始得到快速发展[7]。模糊数学法首先要求给出电网雷害影响因素集合U及雷害风险发生级别集合V,U中每一个单因素对应雷害风险级别V的模糊子集为单因素模糊矩阵R,再根据每个因素对目标贡献程度,得到权重矩阵A,最后对矩阵R进行关于A的模糊变换,得到目标事物的评判集B。

1.3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的优点是能够定量地得到定性的因素的权重值,再结合模糊数学理论,才能够综合计算出要分析对象的结果。基于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首先要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两两之间的权重。为避免对权重定性赋值带来的失准,SattyT.L.提出了一致判断矩阵法,该方法采用1~9标度法的相对尺度,以提高准确度,当一致性比率小于0.1时,认为能够得到满意的一致性[8]。

2电网雷害多影响因子分析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我国南方某地区500kV电网含有3条输电线路D、E、F,现以该地区这3条输电线路2007—2012年的实测数据,来分析预测该地区的雷害风险等级。3条输电线路的准则层实测数据占比如表1所示(以1为基数)。

3.2综合分析

3.2.1层次分析结构根据电网雷害多因子分析结果,结合应用实例表1数据,在Yaahp层次分析软件建立电网雷害风险等级的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对于层次结构模型中的电网雷害风险等级,本文划分为4个级别:Ⅰ级无风险、Ⅱ级低风险、Ⅲ级中等风险、Ⅳ级高风险。

3.2.2一致性检验矩阵在层次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1~9标度类型及专家系统意见,赋予B1~B4、C1~C3相应的权重分值,最终得到A-B、B1-C、B2-C、B3-C、B4-C5个判断矩阵。

3.2.3计算权重在矩阵判断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A-B、B-C排序的单排序权重值及6个因素的总排序权重值,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把表2中的权重值用向量的形式表示,即得权重矩阵:A[0.475299,0.257689,0.267112]。

3.2.4隶属函数和模糊矩阵就每个雷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每个因素对应的不同雷害级别为一个隶属函数。本文定义该隶属函数为降半阶梯分布函数,取阶次k=1。分布函数的方程。3.2.5综合评判根据上述计算,现对模糊矩阵R进行关于权重矩阵A的模糊变换,最终得到目标事物的最终评判集B。根据模糊数学中的贴近度原理,所得到的评判集B=[B1,B2,B3,B4]=[Ⅰ,Ⅱ,Ⅲ,Ⅳ级雷害风险],其中最大隶属度Bi所在的位置即对应目标的最终评判级别。因此,该地区电网的最大隶属度为B3=0.902=Ⅲ级中等雷害风险,需要采取相应防雷害措施。

4输电线路的雷害原因分析

输电线路雷击闪电是由雷云放电造成的过电压通过线路杆塔建立放电通道,导致线路绝缘击穿[11]。这种过电压可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输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最大可达到400kV左右,它对35kV及以下线路绝缘威胁很大,但对于110kV及以上线路绝缘威胁较小[12]。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多由直击雷引起,并且同接地装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关系。直击雷又分为反击和绕击,都严重危害线路安全运行。反击雷过电压是雷击杆顶或避雷线出现的雷过电压,主要与绝缘强度和杆塔接地电阻有关,一般发生在绝缘弱相,无固定闪络相别。绕击雷过电压是雷电绕过避雷线直接击中导线而出现的雷过电压,主要与雷电流幅值、线路防雷保护方式、杆塔高度、特殊地形有关,主要发生在两边相。

5电网线路防雷措施

6结语

电网雷害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但其具有随机性强,一旦发生损失大的特点,而输电线路的雷电灾害影响又是受诸如雷击跳闸率、雷电活动强度、地闪密度、线路走廊雷电活动频率、地形地貌、输电线路对电网重要性程度等多因子控制,因此在实际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此外,还应结合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经验以及系统运行方式,通过比较选取合理的防雷设计,以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淳,陈家宏,王剑,等.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1,37(12):3012-3021.

[2]马御棠,王磊,马仪,等.云南电网雷害风险分布图的绘制与应用[J].高压电器,2013,49(4):76-81.

[3]程宏波,何正友,胡海涛,等.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预警[J].铁道学报,2013,35(5):21-26.

[4]崔雪.用电负荷管理系统终端设备雷害风险评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5]张晓明,吴焯军,甘艳,等.一种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输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模型[J].电力建设,2012,33(8):35-39.

[6]赵焕臣.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杨纶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孙雷雷,王小霖,龚学毅.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广州白云机场10kV配网雷击风险评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4,30(3):40-47.

[9]赵淳,阮江军,李晓岚,等.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1,37(2):290-297.

[10]李振,余占清,何金良,等.线路避雷器改善同塔多回线路防雷性能的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37(12):3120-3128.

[11]方宏,周青.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3):61-66.

[12]孙禔,孙鹏.湖北省高压输电线路防雷现状及综合防雷措施[J].中国电力,2006,39(2):35-38.

[13]莫付江,陈允平,阮江军.输电线路杆塔模型与防雷性能计算研究[J].电网技术,2004,28(21):80-84.

[14]高峰,周利军,曹晓斌,等.直流输电线路防雷侧针防护效果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2(6):56-61.

关键词:老旧电梯;判定方法;安全评价前景

引言

1.电梯系统综合安全评价方法

由简单的定性到定量评价,又从定量方法到现如今更加科学准确的LEC评价法以及模糊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考虑到综合考虑的发展完善过程。

电梯系统综合安全评价方法是一个对具体实践操作要求十分高的的工具,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

(1)以电梯的自身特有性质功能和依据具体安全要求的数据库为出发点,初步进行风险识别;

(2)通过对每项风险进行准确详细的评估来确定风险的综合等级;

(3)风险评定:确定是否需要实行一定措施来使风险可能发生概率降到最小;

(4)选取风险较低的系统,采取合理高效的安全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5)构造完整详细的安全评价报告。(结合各项结果)

1.1模糊定量法概述

指标相对权重确定:常见确定权重方法有多种,这里采用特征向量法,具体计算方法:在递进层次结构中,在n个元素之间(相对于指标C)选取相对重要的那个,从而得到一个判别矩阵A:A=aij(n×n)中:aij是ui和uj相对于C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尺。根据1至9(重要程度逐渐增加,1表示两者具有一样的重要性)比例标度对重要性进行赋值。判断矩阵A是否满足:aij=1/aij,再检验其是否一致。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矩阵A,解出其特征根方程:Aω=λmaxω,该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值就是同层次指标元素的相对权重值(ωi)。电梯设备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中具有较高地位,这也体现了评价指标体系以电梯的根本安全为先的鲜明特点。此外,曳引系统是电梯运行的最直接驱动系统,轿厢又是是乘客的直接载体,其安全状态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其在设备本体中权重值也很大。这满足为实现电梯最本质安全降低乘用风险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模糊计算模型与安全级别划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数学模型。

1.2LEC评价法概述

2.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实施

借助先进的检测仪器以及安全工程原理,再结合使用老旧电梯时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和风险评价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判定和分析老旧电梯运行系统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以上就是电梯安全风险评价具体内容。利用此法判断出电梯运行系统中潜在危险、潜在危险具体的位置、故障发生的概率等分析判断电梯系统的综合安全状况(使用寿命以内),进而提出可降低风险的对策。采用综合多种评价方法的评价模式,可以将问题研究得更具深度,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目前电梯安全评价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目前,电梯安全评价体系很难全面建立,因为电梯的机械系统太过庞大复杂,不同的电梯,评价目的、电梯的部件、检测环境以及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每个电梯都需要进行特殊化讨论,对于如今的技术而言,电梯检验标准的制定较之于电梯检验技术发展产生迟滞现象是无可避免的。但随着电梯安全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如今老旧电梯的安全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3.结束语

虽然老旧电梯在设备本身安全运行、维修以及定期保养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造成了诸多人员伤亡。若直接更换老旧电梯则可能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为了不浪费一切可利用资源,我们必须通过对电梯进行完整的安全风险评价,依据具体安全评价结果,选择可降低老化电梯设备运行风险的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电梯运行风险。其次,监察机构可依据安全风险的结果来监督维保单位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损坏时的维修。在评价方法发展成熟的情况下,长期有效的监管老旧电梯安全运行的机构也可以建立起来。可以这么说,不管是在弥补现今不足的电梯安全管理技术,还是在节能节源方面,对电梯进行安全风险评价,都具备着极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1]顾徐毅.电梯系统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17-19.

[2]庆光蔚等.老旧电梯模糊定量安全技术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2:127-131.

[3]张喜刚等.AHP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电梯使用管理系统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6:236-239.

[4]郑祥盘等.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与在线监测技术研究[J].机电技术,2012,4:77-82.

[5]辛宏彬等.电梯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4,2:12-18.

[6]李昱涵等.浅析电梯系统综合安全评价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5:47-48.

[7]邵肖肖等.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判定规则研究[J].机务管理2015.3:101-103.

[8]钟思宁.LEC评价法在老旧电梯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质量论坛,2013,12:53-5.

THE END
1.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 )。A.综合应急预案B.专项应急预案C.现场处置方案D.基本应急预案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https://www.shuashuati.com/ti/471520619f6c4070894fea979851eaf8.html
2....洋系统技改150万吨年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2.4环境风险、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2.5产业政策、选址合理性分析 12.6公众参与结论 12.7总结论 概述 一、项目概况 磷矿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是重钙、普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氮肥、黄磷等多种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国防、军事、精细化工、医药、农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http://www.chanphos.com/info.aspx?ContentID=201
3.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事故...https://www.xuesai.cn/souti/rcjn9pih.html
4.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第1号: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危险单位划分是评估可能最大损失(Possible Maximum Loss)的基础。通过危险单位划分确定最大损失范围后,保险公司对该范围内保险财产遭遇保险事故可能损失的程度进行进一步的估测,便可得出可能最大损失的金额。以此为据,保险公司可以确定自身在特定项目上的自留风险比例,并安排所需的各项再保险保障。 https://china.findlaw.cn/zhishi/a73865.html
5.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关于"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答案很多朋友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小编就为介绍一下改题答案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https://www.duote.com/tech/202407/706819.html
1.连云港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管控、报告等工作及其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国家对电力、铁路、民用航空等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安全风险,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固有的危险源或者危险有害因素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组合。 http://ggzy.lyg.gov.cn/lygweb/zcfg/006002/006002002/20241115/725eb829-0346-4744-91f2-d9a0d453d285.html
2.应急预案事故与事故隐患雅居云录(6)通过事故分析,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寻找隐患。 (7)运用危险性预分析、安全评价、风险评估、事故树逻辑分析等各种安全科学方法,寻找潜在危险,发现事故隐患。 思想上对隐患的错误认识,是最大的隐患,首先要消除企业领导头脑中对安全不重视的隐患。不认真整改事故隐患,就是不重视安全工作,就没有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https://yajuyun.com/cms/2024/11/17/17482/
3.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关于受限...某工程公司承揽了某住宅小区室外污水市政建设工程,某日该工程管理人员于某安排王某、李某和张某3人到小区南侧化粪池内进行抹灰拼架子作业,13:10时,于某要求王某、李某打开化粪池井盖进行自然通风并尽快下井,13:40时,王某、李某未经气体检测即进入化粪池,张某未制止,王某、李某进入化粪池后晕倒张某发现后,立即下井施救...https://www.zkjan.com/exam/detail-11807081.html
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uanlibanfa/20231030070214_7683866.html
5.护理风险评估单12篇(全文)导致煤矿事故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存在的各种危险源, 因此, 对危险源的控制至关重要, 而危险源的测算和评价又是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的基础。基于此, 本文从危险源的基本理论出发, 结合煤矿事故分析及煤矿生产系统实际, 总结和分析了煤矿事故单危险源的分类及特点, 并以此为基础, 应用概率统计及模糊数学等相关方法,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mml8iqn.html
6.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https://mip.ruiwen.com/yingjiyuan/2547348.html
7.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试题18、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价工作,属于安全评价类型的( A )。 A.安全验收评价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C.专项安全评价 D.安全预评价 19、以下属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工作内容的是( A )。 A.确定危险因素的种类和存在的部位 ...https://www.safehoo.com/Item.aspx?id=26064&page=5
8.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A对 B错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https://www.examk.com/p/4196668731.html
9.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施工单位,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可以...C 、将专项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合并编写 D 、将综合应急预案与专项应急预案合并编写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企业,可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专项应急预案与综合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相近时,可不编写专项应急预案。https://www.bkw.cn/tiku/6keb2.html